1、第三章 行为动力,第一节 需要,一、需要的含义 需要(need)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二、需要的功能 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对此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研究,在众多的研究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Abraham H. Maslow,1908-1970 )的需求层次论可谓独树一帜,是最富影响力的需要理论。他将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1、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
2、需要。 2、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典型的安全需要有:(1)生命安全。(2)财产安全。(3)职业安全。 3、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是指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5、求知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的需要。,(二)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需要。,(三)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 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他的理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引用。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马斯洛
4、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3、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我国古代的需要层次理论举例,忙碌为充肚子饥, 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得衣食两足分, 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妻, 出门走路少马骑。,骡马成群任驱使, 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 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
5、又想面南坐皇帝。,第二节 动机,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推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 诱因是指凡是能够诱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 诱因可以分为两类:正诱因和负诱因。,二、动机的功能 有人把动机比喻为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这个比喻不无道理。动机既给人以活动的动力,又对人活动的方向予以调整。动机有以下一些功能: 激活功能 引导功能 维持和调节功能,三、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来划分) 生理性动机:又称原发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饥饿、渴、性、睡眠、
6、母性等动机。 社会性动机:又称继发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等。,2、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根据对象的性质) 3、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 4、无意识动机和有意识动机(根据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 5、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 6、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根据动机的起因) 7、正确动机和错误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正确性和社会起因),四、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或动机斗争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动机冲突的种类:双趋、
7、双避、趋避动机冲突。,五、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六、动机与行为效果,第三节 动机理论,一、强化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的观点, 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的,将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为强化。 强化: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 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正强化与负强化 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二、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有两个成分,即希望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成就动机的强度等于希望成功的动机与避免失败的动机的强度之和。 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两类人对任务难度的选择不一
8、样。,成就动机在教育中的启示: 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错误。 应该说力求成功的动机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具有较大的主动性。因此,对学生除了尽可能让他们避免失败之外,还应立足于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使他们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应以获取成功为快乐,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三、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 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
9、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难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韦纳三维度六因素归因模式,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们以后的动机 3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 4长期消极的归因会导致习得性无助感,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来源于自己对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个体成
10、败的经验:直接经验与替代性经验 2个体的归因方式,五、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诱因(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1、认知内驱力,以求知为目标,是学习的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 利用学习动
11、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和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习得性无助感是指因一系列失败经验而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习得性无助感的表现:()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认知出现障碍: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本应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丧,陷入抑郁状态。到了习得性无助感的状态,纵然轻易成功的机会摆在面前也鼓不起尝试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