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许多国家林业发展的历程都是曲折的,根源是人类对林业的认识往往滞后、片面。人类总是从大自然的报复中逐渐醒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林业的最大需求就是木材生产,一提林业就是采伐,就是木头。近五年来,党和国家对林业给予了重新定位。林业已成为一项事关长远的综合性社会公益事业,同时又是充满潜力的一项基础产业。新世纪林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森林是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大、组成结构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森林绝不是单一的林木,更不仅仅是树。它是以乔木为主,包括灌木、草本、藤本、苔藓等植物,鸟兽、昆虫等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的气候、温度、湿度、土壤、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这
2、个系统具有特殊功能和巨大效益。国外一些专家认为,森林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三大效益。其中生态效益是其他任何物质所无法替代的。森林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节器,维持着全球的生态平衡。森林在调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动态平衡中起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在生物世界和非生物世界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全球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起着中枢和杠杆作用。归纳起来,森林的生态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涵养水源、保护水土 森林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很复杂。民间讲, “林水一家,有水才有林,有林则有水” ,讲得很辩证。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森林的水文作用。一是调节径流。总径流分为地表流
3、、壤中流和地下流。从地表流看,下雨时,茂密的森林就像无数把“伞” ,这些“伞”有效地阻挡或削弱了雨滴对土地的直接冲击。雨水在下落过程中经过森林后发生了再分配:一部分直接落到地上,一部分被树冠截留。被截留的雨水或者被树木吸收、蒸腾,或者沿枝干慢慢下流入地。从壤中流看,丰厚的林下植被及腐殖质层,像海绵一样,减缓地表径流速度,使降水缓缓渗入土壤,从而有效地延缓洪水形成时间,削减洪峰,减少水患的发生。森林调节径流的巨大作用是延长水资源在流域的滞留时间,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大多数江河是出境或入海河流。1998 年全国水量总量为 34311 亿立方米,其中入海水量 21321 亿立方米,出境
4、水量 8136亿立方米,两项共 29457 亿立方米。可见我国总水量的 86%是入海或出境的。如果这 86%的水量通过森林的径流作用,能在国土延长滞留时间,那样会带来何等大的效益。 二是蓄水。据科学家试验:一棵 25 年生天然树木每小时可吸收 150 毫米降水。22 年生人工水源林树木每小时可吸收 300 毫米降水。相比之下,裸露地每小时吸降水仅 5 毫米。林地的降水有 65%为林冠截留或蒸发,35%变为地下水。在裸露地面,约有 55%的降水变为地表水流失,40%暂时保留或蒸发,仅有 5%渗入土壤。林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比裸露地高 7 倍。根据我国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4 种气候带 54 种森林综
5、合涵蓄降水能力平均值为 103.40 毫米。以此来计算,1 公顷森林涵蓄降水 1000 吨,10 万公顷森林就是个一亿立方米的天然水库。正如农谚所说:“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1997 年,美国纽约市为保证饮用水供给,决定投资 15 亿美元用于该市集水区森林的经营和管理,以取代原准备投资 80 亿美元建设新水利工程的方案。 三是防止水土流失。生物措施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林地只要有 1 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减少 94%。在年降水量 340 毫米情况下,每亩林地土壤冲刷量为 60 千克,而裸地则高达 6750 千克,相差110 倍。俗话讲:“ 山上和尚头,下雨泥横
6、流 ”,荒山秃岭使得降雨时径流泥沙含量大,河床、湖底不断抬高,就是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严重,损失巨大。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 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每年流失土壤 50 亿吨,其养分相当于 4000 万吨化肥。据统计,近 50年来,我国每 3 年就出现一次大涝。全国水库总库容的三分之一被泥沙淤积。1995 年黄河花园口最大洪峰流量每秒 6260 立方米,仅相当于 1958 年流量 2.23万立方米的四分之一,但洪水水位却比 1958 年高出 0.32 米。1998 年长江洪峰流量并不比 1954 年大,但水位却高于 1954 年。近几年由于国家实施天然林保
7、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少地区已初见效益。如四川省四年来共减少向长江输沙量 5.6 亿吨。 四是促进降雨。旱灾也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20 世纪 50 年代全国年均受灾 1.2 亿亩,90 年代年均达到 3.8 亿亩。据统计,全国因干旱每年损失 2300亿元。森林植被能够影响成云降雨,是人类解决干旱问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形式。怎样解释这一道理呢?简单讲,降雨过程一是要求地面要有大量水蒸气上升,这与地表反射率有密切关系。森林植被由于积蓄了大量太阳辐射,造成积温高,加之森林的蒸腾作用,使大量水蒸气上升,从而促进冷热空气垂直运动,使水蒸气在高空与冷空气相遇形成云滴。二是云中要有凝结核,森林植被
8、所产生的大量腐质微粒随水蒸气上升,这些特殊的微粒是一种生物核,是可把云滴形成雨滴的最重要的凝结核。人工降雨的原理,就是向具备降雨条件的云层布撒干冰,以提供大量的凝结核。实践中森林植被增加随之降雨增加的实证很多。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几十年来植树造林 500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43.5%,19571960 年平均降雨量 373 毫米,19911999 年平均降雨量为487.7 毫米,增加降雨 31%。河北承德市赛罕坝林场,40 余年造林 110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78%,上世纪 60 年代平均降雨 417 毫米,上世纪 90 年代年平均降雨 530 毫米,增加 113 毫米。青海海西蒙藏自
9、治州都兰县南部香日德地区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大搞造林,1990 年降雨量为 147.6 毫米,1999 年增至 363毫米,近 10 年降雨量竟增加一倍以上。 五是维持雪线。大江大河是母亲河,发源于雪山地带,尤如民族的动脉,而雪山则是“ 血库” 。高山地带森林,由于所处海拔多在 1500 米以上,其促进降雪的机会更多。雪山地带的森林是维持雪线不上移、冰舌不后退的保护神,作用巨大,影响深远,关系民族的生存。比如仍保有森林植被的祁连山,其北麓发源石羊河、黑河,关系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西部人民的生存;西麓发源疏勒河,关系甘肃西部、新疆东南部人民的生存;南麓发源大涌河,关系青海湖和黄河的来水量。我国的
10、大江大河多发源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生态比较脆弱。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用水量也不断增加,原来生产规模条件下的生态平衡还会不断遭到破坏,因此,保护和培育西部山区森林就成为一项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问题。 防风固沙、抗御风沙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3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18.2%,且每年仍以 3436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一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沙漠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风和沙关系紧密:风是沙的起动力,没有风,就没有沙的运动;风蚀是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因素。一讲植树造林治沙,就有人说“人进沙退” 的提法是错误的。
11、我们讲通过造林治沙,实现人进沙退,是指维持、巩固、扩大绿洲;是用林带锁住沙漠不扩张;是开发沙产业,变害为宝;是改良沙化土地,扩大沙区人民的生存空间。从森林植被改善沙区生态的作用看,一方面森林可以防风。风的危害主要是低空风,而森林植被正是防止这一危害的屏障。据科学家研究,在林带迎风面 5 倍于林带高度的距离、在背风面 25 倍于林带高度距离时,风速一般可减少 10%20%。低空风在经过山谷地带时,由于“狭管” 效应会加大风速,而山口、峡谷地带的森林可以减缓这种效应。试想,如果没有已建设 20 多年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我国 “三北”地区的生态会恶化到何等程度?另一方面,森林可以固沙和改良沙地。森
12、林里的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构成的庞大根系像一张盘根错节的网,不但可以牢牢地网住土壤,锁住沙丘,有效减少土壤流失,遏制沙化土地扩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防止水利设施遭到破坏,还可以将大量的枯枝落叶转化为有机物,有效改善沙土的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内蒙古赤峰市的经验是,在沙化地带建设宽林带,56 年后沙化土地可改良为耕地。 净化空气和水质、制造氧气 森林与空气质量关系密切,具有净化功能。一是树木可吸附有害气体。如1 公顷柳杉林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硫 720 千克;刺槐和女贞等树种能吸收氟化氢;银杏、柳杉、夹竹桃等树种能吸收氟;加拿大杨、紫穗槐等能吸收致癌物质安息吡啉等等。森林中的很多植物,如丁香、
13、桦树,能分泌出杀菌的挥发性物质。二是对灰尘具有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林木叶面的灰尘经雨水冲洗后,又能恢复其滞尘功能。三是净化水质。森林中的植物根系和土壤能对渗入地下的水产生巨大的过滤功能,沉淀有害物质,并使过滤后的水成为富含矿物质的天然泉水。四是制造氧气。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释放出大量氧气。1 公顷森林每天可生产氧气 735 千克,足以供应近千人的氧气需求。 保存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森林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世界,是数以万计的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森林中除了各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外,还有苔藓、地衣、蕨类等植物和鸟类、兽类、昆虫等
14、动物及各种微生物。据统计,目前地球上大约 500 万至 5000 万种生物中,有 50%70%在森林中栖息繁衍。因此,森林生物多样性在地球占有首要位置。由于乱砍滥伐森林,致使各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现有物种的灭绝速度已达到自然灭绝速度的 1000 倍。世界发达林业国家,保持生物多样性则成为其现代林业发展的核心要求和主要标准。我国毫不例外地也在承受高投入、高产出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严重后果。初步统计,我国的脊椎动物有 7.7%处于濒危,高等植物有 15%20%处于濒危,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调节气温、缓解“温室效应” 森林是气候调节器,是控制地球变暖的重要缓冲器。森林对太阳辐射有再分配功能。当
15、太阳光辐射至林冠时,有 10%25%被反射至空中,35%80%被吸收转化,林木叶面蒸腾作用大量消耗热能,使林区或森林附近地区的日温差小,减弱了冬季的寒冻和夏季的日灼高温危害, “大树底下好乘凉” 就是这个道理。森林受到破坏,于是热风就会很容易形成,风暴就会肆虐成灾,对气候变化造成不良影响。 “温室效应 ”加剧已引起全球的关注。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气候变暖,这已被列为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从 1860 年至今,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提高了大约 25%,其中一半是 1960 年以后增加的,使全球气温上升了 0.50.7 度。如果这一趋势
16、保持下去并加剧,将造成灾难性后果。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研究报告预测,到 21 世纪末,气候变暖带来的两极冰川消融,将使海平面上升 0.31 米,届时东京 30%的地面受淹,全球 30%的人口可能迁移。我国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也将严重受损。占国土面积 18%的北方常年冻土地将解冻,一切冻土基础设施将破坏。温室气体的增加是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的结果,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的碳,一个是森林被破坏减少二氧化碳的转化。保护和培育森林成为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稳定气候和改善生态的主要途径。目前,国际上都把森林作为碳排放权的置换物。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国土生态安全问题。生态安全
17、同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一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平均约为27%。科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森林面积达到 30%以上,并保持较高的质量,就能基本维持生态平衡。当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 16.55%,而且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不断扩张,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破坏严重,水旱灾害频繁,生态仍呈局部改善、整体恶化趋势,国家生态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经济发展以森林破坏为代价,森林的消失使生态失衡,灾害频发,大自然则在不停的报复中逼迫经济进行“赔偿” ,这样被动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 1998年“三江”流域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500 亿元。据有关部门研究, 1986
18、年全国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总价值为 831.4 亿元;1994 年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 420.6 亿元,接近同年 GDP 的 10%。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测算只是生态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没有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难以挽回的损失。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这种损失远大于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时为其 23 倍,甚至 10 倍。 可见,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意义深远而重大,的确是一个事关长远、事关根本的全局性问题。森林的生态功能众多,作用巨大,但这些生态效益的实际价值有多大呢?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算了两
19、笔账:一棵正常生长 50 年的树,其木材的市场价值为 300 多美元;它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 31250 美元的氧气和价值 2500 美元的蛋白质,同时可以减轻大气污染(价值 62500 美元)、涵养水源(价值 31250 美元),还可以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价值 31250 美元),等等,一棵树常年提供的生态效益为 20 万美元。 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少国家都在研究森林的生态价值,但计算方法不一致。据 2001 年日本公布的资料,日本 3.77 亿亩(0.25亿公顷,我国森林是其 6.4 倍)森林发挥的生态效益价值量为 74.99 万亿日元(不包括生物多样性价值),按当时汇价约合 5.23 万亿元人民币。芬兰森林一年生产木材的价值为 17 亿马克,而森林产生的间接效益的价值则为 53 亿马克。美国森林的间接效益价值为木材价值的 9 倍。我国森林生态价值还没有研究出来,但也有不少成果。全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为 7 万亿元人民币。1999 年北京市采用替代法对全市 60.9 万公顷森林的生态价值进行核算,为 2119.88 亿元人民币,是其森林经济价值的 13.3 倍。全国森林是北京市森林的 260 倍,其生态效益该是何等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