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林云祥(长乐古槐中学,长乐 350003)摘要:数学猜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合理猜想,是具有独创性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手段 ,教师可从培养学生数学猜想的意识、提供学生猜想的时间和空间、教 给学生数学猜想的方法、创设数学猜想的情境等方面来提高学生数学猜想的能力。关键词:培养;数学猜想;意识;时间和空间;方法;情境数学猜想是运用非逻辑手段所得到的一种数学假设,它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合理猜想,是具有独创性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这一非逻辑思维
2、而得到的。例如著名的四色猜想、庞加莱猜想等。猜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手段,能促进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进行,加速知识的发生和迁移,能锻炼数学思维,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直觉进行猜想,能调动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更好地掌握知识,又能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满足成功感,提高学习兴趣。根据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这种跃进式的思维在数学能力强的学生中显得更为突出,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一下子接触到问题实质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讲清依据,也要重视学生非逻辑的直觉思维猜想能力的培养。为此,下面就数学猜想能力培养方面谈谈粗浅
3、体会。1 培养学生数学猜想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猜想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猜想的方法,发展猜想能力。要培养学生数学猜想的意识,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因为数学发展过程本身就蕴含着猜想验证的过程;可以向学生介绍许多伟大的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等,让学生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中得到启发与熏陶;其次,应鼓励学
4、生大胆猜想,当学生猜想错误或有出入时,教师也不必批评而应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也可因势利导;如果对了,应加以肯定、赞许,让学生有成功感。2 提供学生猜想的时间和空间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 ”,决不是模仿者。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在学生那里体现,不懂得学生能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不考虑学生作为主体的教,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猜想的灵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尽情
5、猜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有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想,有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预测,就要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猜想和预测。只有这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各种奇思异想,众多的“偏才” 、“怪才”才会在教师的赞许声中不断涌现出来。3 教给学生数学猜想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应教会学生怎样猜想,如引导他们怎样整合材料,提出疑问,又如何猜想结果或问题解决的途径,介绍各种实现猜想的途径、步骤、规律、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给学生精心指导,逐步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猜想方法。3.1 归纳法:即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其共同特征,进而猜想出普遍
6、适用的结论。例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先由学生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计算并得出以下几个等式:(x+3)(x-3)= 23x (x+5)(x-5)= 25x (6+a)(6-a)= 26a (2x+3)(2x-3)=23x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讨论等式的结构特征、共同性,由此得到等式左边都是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的形式,而等式右边是这两数的平方差,由此猜出平方差公式(a+b)(a-b)= 2b,然后再加以证明。3.2 类比法 :即根据两类对象相同或相似来推断它们其他方面也相同或相似,进行由此及彼的探索,从而猜想出其结果。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因为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
7、一次方程具有许多类似之2处,因此可引导学生由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又如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可让学生由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加以猜想。3.3 估算法 :即通过几个特殊例子的测量、估算,猜想出结果,如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作出不同情况下的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通过测量、计算得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由这特殊几个例子的估算,猜想出圆周角定理,再加以证明。3.4 逆向法:即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将问题的己知和结论倒置思考,来猜想可能得到的结论。例如:代数中的许多公式反过来都是成立的;几何中的许多定理都存在逆定理。3.5 实验法:即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得到规律、特点,进而猜想
8、出结果。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事先让学生准备一纸剪的等腰三角形模型,通过沿顶角平分线对折,经过观察、分析、讨论,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又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可让学生由剪拼来猜想。3.6 图形法:即通过作图、观察图形,联系己知预测那些图形成立进而猜测出结果,这种方法在几何证明中比较常见。例如:如图 1 所示,AD 是ABC 的高,点 A、B 、C 都在o 上,AE 是o 的直径,ABAC=AEAD 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这是证明四条线段等积式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可发现 AC、 AD、AE、AB 有公共点 A,ADBC 于 D ,AC 、AD 是直角ACD 的两边, ,AE
9、是o 的直径,若连结 BE,则 AE、AB是直角AEB 的两边,进而猜测可通过证明AEB 与ACD 相似,而得出结论。学生有了这种猜想,证明就有了方向,然后再由已知条件去寻找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以上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有着相互联系,在具体应用中可同时加以利用。4 创设数学猜想的情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及课程资源,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
10、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猜想训练的素材,创设猜想的机会,提高猜想能力。4.1 在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创设猜想情境数学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就充满了猜想的过程,许多定理、性质、公式的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这一手段而得到的,因此,我们可以把理论化的知识有意识的还原,展示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变成可猜想的素材。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安排以下几个问题:问题 1:当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 1 时,这两个三角形有何特殊关系?它们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有何性质?问题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角平分线、对应中线的比相等,且它们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1。那么相似比不等于
11、 1 的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是否也会等于相似比?请大家猜想。问题 3:现在每个人都有相似比为 2 的一对相似三角形(课前准备) ,你能否用一种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想?4.2 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创设猜想情境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编拟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操作、猜测、推理、归纳、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大胆猜想。例如:观察 1234+1=25= 25 2345+1=121= 213456+1=361=19 4567+1=841= 9找出上面四个算式的特征,并用文字语言书写出来。你能猜想出怎样的一个普遍性的结论?试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总之,猜想是直觉思维,但决不是胡思乱想,它是在严格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升华而产生的独辟蹊径的构想,它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联想,大胆地做出猜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牢固的知识基础,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其次引导他们去合理甚3至求异地猜想,让学生更具信心地猜想,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作者简介:林云祥(1968 ) ,男,福建长乐人,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