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破阵子教案.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858211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破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破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破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破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破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九年级课文破阵子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枕。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背景:宋孝宗淳熙五年,辛弃疾在临安(今杭州)与陈亮结识,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二

2、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壮士,慷慨悲歌的诗人,遂结为挚友。淳熙十五年冬,辛弃疾收弹劾落职,闲居江西上饶。1188 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但抗金计划后来全部落空。这首词为鹅湖别后唱和之作。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这首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就是一首这样主题的悲壮诗篇。2、 学情分析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一定古诗词阅读量和基础知识,但缺乏体味诗词深层魅力的人生阅历和文学素养。3、 教学目标1. 理解内容,体味意境,并能够背诵默写全词;2.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4、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 难点:通过吟

3、咏品读词作来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内涵。5、 教学方法问答式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6、 教具破阵子ppt 课件,黑板7、 教学时数1 课时8、 教学过程1. 导入a. 解题:根据所学有关“宋词”的知识和对本词的预习,谁能分析一下这首词的题目呢?破阵子是什么?陈同甫是谁?破阵子,词牌名,出自破阵乐(唐玄宗教坊曲名),曲调雄壮(秦王破阵乐唐朝军歌),后用为词调。陈同甫,即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1193 年考取进士第一名。生平主张抗金最力,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文风豪放与辛相似,一生不得志。题目意为,为陈同甫写豪壮的词寄来给他。b. 介绍作者:(辛弃疾是什么人?)辛弃

4、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大词人。辛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引导:他是个爱国大文人,也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补充材料: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

5、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c.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少年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这首词来了解这位英雄的后续)2. 整体感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读准字音:麾 炙 的卢

6、霹雳自由诵读试划出句中停顿: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 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 /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朗读后回答:这首词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本词的思想感情?壮(吹角连营、塞外声、的卢飞快、霹雳)补充背景:淳熙十五年冬,辛弃疾收弹劾落职,闲居江西上饶。1188 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但抗金计划后来全部落空。这首词为鹅湖别后唱和之作。作为一首寄赠之作,辛弃疾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仅仅是“壮”吗?如果不是,又是哪般不一样的壮?3. 鉴赏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为什么

7、要“醉”?既醉,为何又要挑灯看剑?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逐个分析这些个动词: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挑灯”的动作点出了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刻;“看剑”趁着酒兴反复谛听,仔细端详宝剑的壮士;“梦回”梦醒,词人梦见“吹角连营”的战斗生活,一觉醒来仿佛还能听见各个军营里号角齐鸣。)闲居在家,借酒浇愁,只有宝剑是自己戎马生涯的见证,只能梦回到疆场。表现出词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2)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两句写了什么?体现出将士们怎样的情怀?将士们的军营生

8、活。把烤“八百里”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出征。豪迈之情3)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场景?请描绘一下。对仗。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马飞快,追寇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让我们仿佛看见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卒,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所向披靡的场景。)4)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翻译的意思是“(我) 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赢得身前生后名”是不是说词人杀敌只为了“名”?(联系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君王天下事”作者看

9、来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赢得身前生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并非为了自己的私名。5) “可怜白发生!”前九句和这一句有什么关系呢?这一句有什么作用?前面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梦中追忆往事,豪情满怀,刚攀上理想的高峰,结尾一句,词意陡转,大梦初醒,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与前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更突出表现了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何其悲愤!何其叹哉!(联系成语“一枕黄粱”只是怅然若失,而词人“梦回”

10、却是悲愤、可怜,请同学概括词人的“可怜”是可怜哪些呢?第一,毕生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收复中原大业未成,可怜;第二,词人的救国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闲赋在家不得重用,可怜;第三,词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纵有杀敌报国之心,壮志难酬,可怜。)4. 文本分析1) 主题与内容抒写壮志未酬的悲愤是辛弃疾写此词的主要动因。第一层(第 1 句):通过醉里挑灯看剑的举动,写作者被迫闲居,无法实现壮志的悲愤和隐痛,落笔于现实。第二层(2-9 句):借梦境追忆想象慷慨豪壮的军旅生活,憧憬杀敌报国,功成名就,托志于梦幻。第三层(最后一句):由梦境折回到现实,写功业未就,白发平添的酸辛悲愤。2) 结构与手法以壮衬悲的

11、对比衬托法;借梦境抒情以情造景;用典灵活;渲染夸张手法的运用以增强表达效果。5. 概括主题词人辛弃疾空有壮志却报国无门的悲壮诗篇。6. 小结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复国的理想与一事无成的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抒写了年华虚度壮志未酬的悲愤,被长期投闲居散的痛苦,从侧面抨击了南宋王朝的投降国策。9、 布置作业1. 背诵并默写全词2. 如果你是辛弃疾的好友陈亮,看到这首词后,你会对挚友说什么?10、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实 醉酒 挑灯看剑杀敌报国虚梦境 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实现实 可怜白发生 壮志难酬教学设计反思:1. 几个问题的表达不清;2. 教学过程中问题与问题联系不够紧密;3. 作为一篇宋词的讲读课,对宋词诗意的体会是难点,但这个难点未能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