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六讲__现象学社会学的发展与常人方法学.ppt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5830116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__现象学社会学的发展与常人方法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六讲__现象学社会学的发展与常人方法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六讲__现象学社会学的发展与常人方法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六讲__现象学社会学的发展与常人方法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六讲__现象学社会学的发展与常人方法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六讲 现象学社会学的发展与常人方法学,2,一、现象学的新发展,彼得伯格和卢克曼的基本观点实在的社会建构(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 原籍奥地利,出生于维也纳,在美国学习哲学和社会学,后在美国和德国的大学人叫和主持科学研究工作 卢克曼(Thomas Luckmann)出生于南斯拉夫,在维也纳和美国攻读哲学和社会学,后在美国和德国任教,3,1、基本的观点,肯定了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贡献。认为舒茨对于生活世界客观性的强调,使他忽略了生活世界同个人的主观意识活动的密切关系,也忽视了生活世界同个人日常生活实践的内在关系

2、。 指出,社会世界并不单纯是一种客观现象,也不只是构成社会大众共享的文化的基础,生活世界是直接和经常的围绕着每个行动者个人,生活世界本身也是通过这些行动者日复一日的互动而建构起来的。 强调生活世界建构中的主观因素和条件,认为客观的结构是在生活世界中同其主观建构结合在一起的。,4,社会实在的建构是有别于自然实在的建构的,社会实在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不只是外在于个人而客观存在,而是同组成社会的个人密切相关,特别是同个人的各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变化相关联。 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实在的建构,都只能是社会地建构,也就是说只能通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本身来建构。 “社会地建构”本身就是一种客观事实,是发生在社会

3、生活中的客观实在。作为“社会地建构”的组成部分的主观方面,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客观实在。也就是说,社会实在的主观因素本身也带有客观的性质,是客观的“存在那里”的一个事实。,5,2、社会是怎样形成的?,彼得伯格认为社会是一种具有双重性格的实在。社会学要关心的是社会作为“自成一类的事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社会是如何强制于人并塑造人? 彼得伯格认为社会学不应该停留在观察行动者外在互动关系的层面上,而应该更加注意外在互动关系所体现的内在意义网络;还应更具体地深入分析互动中的意义网络的不同层次,并深入到这些不同网络底层的基础。因此,社会学的研究永远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社会结构和行动网络的分析,更不能轻信任何

4、官方的社会观点和结论。社会学所要揭示的社会,是一个等待被社会学家挖掘的、隐蔽的和不可见的利益和力量的结构。,6,伯格和卢克曼所关怀的,并不是社会行动者达到其目标和获取其利益的行动过程,而是首先关怀社会行动者如何看待以及如何诠释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客观秩序,并不是行动者的策略性行动产生的结果,而是在共同社会实践中,由于行动者对于所面对的世界的诠释而产生的。 也就是说社会生活的秩序,并不是相应于各种冲突性的目标和取得不同利益的行为而形成的,而是行动者观察和其世界所分享的共同观点所影响的,也是他们诠释社会实在以及达到他们之间相互理解的结果。 因此,其现象学社会学要集中说明社会行动者是如何建构起这样一

5、种共同分享的社会观点,说明在行动者共同事件过程中又如何去诠释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实在。其实质是进一步深入描述社会共同体共同分享的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建构社会实在的过程。,7,3、日常生活实在的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是首要的社会实在。 (1)任何一位社会行动者在展开其行动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多种多样的社会实在,首要的社会实在是行动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建构的社会实在。日常生活的社会实在是各种社会实在的基础。 (2)日常生活得社会是在经常和反复地对行动这个人发生作用和影响,以至于任何个人都无法逃脱日常生活的各种规则。 (3)生活在社会中的行动者,每当开展其社会行动,都很自然地把他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建构的社会实

6、在观点作为指导行动的基本原则。日常生活观点对于行动者的客观影响,是任何行动者自身无法否定也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8,首要特征:随时出现和无法回避的特性。 (1)日常生活占据了每个人绝大部分的生命过程,所有的人都还无例外地必须日复一日的重复日常生活的节奏和内容。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就构成了社会行动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 (2)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导致日常生活的自然性质,使其成为某种毋庸置疑的社会生活的现实 (3)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动者的行动模式,使日常生活成为各种更为复杂的社会行动的基本模式的基础;行动者可以从日常生活的行动中吸取各种必要的社会行动的经验和知识。 (4)日常行动对行动

7、者个人而言,具有客观的强制性和限制性,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日常生活的旋律和内容,除非脱离开个人生命历程和社会过程 (5)个人意识对于日常生活往往处于清醒的紧张状态:生活的无奈和压力,还必须行为,9,第二个重要特征:“有秩序性” 日常生活的整个机构并不是偶尔或部分零碎的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而是以一种特殊的秩序有规则的每天从早到晚重复性进行和发生。 日常生活也使我们的生活以特殊的秩序充满着各种计划和行动方案,这些计划和方案,在实际上又不是由我们个人所建构的,而是在我们追随其程序之前就已经成为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活动规则而固定下来。 日常生活的秩序具有强烈的客观性,并非任何行动者个人可以主观的加以改变的。

8、即使是个人生命结束了,日程生活的秩序仍然继续存在下去。,10,第三个特征:他始终是“此地此时”紧密地环绕着行动者个人的肉体而存在。 人们总是从自我为中心开展活动的 第四个特征:它的主体间共同分享的结构。 行动者是同与他联合行动的他人共同参与和分享生活世界的实在。行动者经常紧密地共同经验到同样的事件,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类似的行动,所以,行动者就有更多的机会共同分享同样的日常生活结构,使行动者对于其所面对的日常生活实在持有共同的观点。 第五个特征: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特定结构。,11,需要注意的是: (1)行动者所遇到的事件并不仅限于日常生活实在。 日常生活实在本身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分化,造成

9、日常生活以外的社会实在的多重结构。对于日常生活实在的分析,只能作为社会理论研究和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远没有囊括和代替整个社会理论研究的内容。 (2)社会生活是在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对于一部分来说是日常生活实在,并不一定构成其他类型行动者的日常生活实在。日常生活实在对不同阶层和不同类型的人具有某种程度的差异性,类型比较接近的行动者的日常生活实在也具有交叉性。 (3)在日常生活实在以外,尚有相当数量的特殊社会实在是由一定数量的专家和特殊任务群体所共享的,形成“意义的有限区域”,他们的存在只局限于少数人。,12,4、社会互动网络是以日常生活实在为基础,行动者分享日常生活世界的途径是互动。日常生活实

10、在本身就是社会互动的最基本的一种。从结构上来说,日常生活实在采取互动的形式和内容,研究日常生活实在就是研究社会互动 从日常生活实在和社会互动网络的产生机制而言,日常生活实在是由社会互动产生的;反之,社会互动也是由日常生活实在的存在和运作才有可能形成。 “互动”隐含着双层意义:一是指日常生活实在和社会互动网络本身都具有互动的性质和结构;二是指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又构成两者自身互动结构的基础。,13,“类型化图式”,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面对面的互动是最初的形式。-其他类型的互动。随着互动形式的增长和持续,行动者越来越了解不同人物的主观性,建构起越来越复杂的主体间的结构,不断

11、扩大其共同分享的世界。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互动的双方,对于与自身有相当距离的互动者来说,往往是从相关情境中的某些方面,各自把对方归入某个类型的范畴,将对方看作是某种类型的人,而不是当成一个具体的具有个性的人。把互动中的这种相互将对方身份简单化的做法称为“类型化图式”(typificatory schemes) 互动双方并不很了解的情况下,互动双方就各自依据其对于日常生活实在的看法和经验,讲不了解的对方身份的复杂性尽可能减少,将对方纳入到他认为最可能适合的类型范畴中。随着互动的展开,互动双方将原本属于抽象类型范畴的人,逐渐地具体化,使对方从原来“匿名的”特殊类型的人,变成有个性的具体人物。 语言

12、将互动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14,5、社会是客观和主观实在的复合体,日常生活实在扩展为社会互动网络的过程,是通过制度化和正当化的过程产生客观的社会实在(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society)和通过行动者个人的个性的社会化产生主观的社会实在(the subjective reality of society)的过程。 整个社会就是通过制度化、正当化和社会化过程,变成主观和客观的实在相互错综复杂起来的社会实在。 行动者作为个人是社会的产物,同时,社会作为一个客观实在,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的客观实在又是靠人的行动产生出来和不断更新的。,15,制度和

13、制度化,伯格和卢克曼广泛采用了德国哲学人类学关于人的制度的理论成果(人类不是考生理本能来适应生活环境的,而是靠其行动所创造的制度和文化来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制度就是人类为了穿件自己的开放的生活环境,为了调节人类的行为而设计出来的),提出了关于制度和制度化的观点。 制度是取代动物生理本能的组织手段,“人类行为的调节模式”。 制度制定出来之后,就可以使人的行动沿着制度所规定的程序而自发地稳定实现,以便达到免除每次行动时所必须不断重复的抉择的重负。,16,制度化的过程包含了习惯性(habitualization),沉淀性(sedimentation)和传统(tradition)三个方面 所谓习惯化,

14、就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偶然性行为逐渐地采取有规则的形式,并能在未来情境中以类似的形式出现。通过习惯化的过程,偶然性的行为逐渐地变成可以遇见的行为。 行动者通过习惯化,可以逐渐地了解和熟悉行动的过程及其环境,从而可以加强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的安全感,也使行动者有规则的产生对于各种新的因素的反应能力。 习惯化的过程,只能对于参与互动特定过程的各方发生效力,他不能超越特定范围而转换给其他行动者。,17,沉淀化过程就是把习惯化的行为转化成为传统的基本途径。有些制度可能比创建它的那些行动者更久地保留下来并继续运作,制度的这种传递和发展是靠沉淀化过程。 通过沉淀化过程而巩固下来的行动规则和制度,在经过

15、长时间的执行和巩固,特别是经过有规则的重复行为,便逐渐被互动网络的各个成员接受成为一种“传统”。,18,社会的客观实在性要靠制度的正当化来实现 正当化就是一种带强制性的过程,迫使共同体各个成员承认并同意特定的制度规则,并按照制度规则的要求行动。制度建构起来以后,对共同体的成员带有强制性的作用。要是所有成员严格遵守制度强制的规定,仍然要靠正当化的过程。 正当化的过程包含着强制性行动的规范化和制度秩序的客观意义的功效化。通过这两个过程,强制性的行为规则就转化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而有关指导行动的知识则转化成为行动者接受并执行的普遍有效的知识。,19,社会实在的主观构成要靠社会化的过程来实现

16、“通过外在化,社会成为人的产物;通过客观化,社会变成自成一类的实体;而通过内在化,人成为社会的产物” 最初的社会化和第二等级的社会化:“具有特定意义的他人”,“逐渐成长的自我认同” 整个社会化过程,实际上就是行动者将客观的社会世界转化为主观的社会世界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在个人意识中的一种内在化的过程,是社会通过个人同他人以及同整个社会的互动而塑造人的社会本性的过程。,20,但反过来说,从个人的观点来看,内在化并不是一种消极和被动的社会化。在社会化过程中,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外在的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总是存在主观的意向性和超越性。 内在化和社会化的过程同客观化和外在化过程相并存和相互渗透,是行动者个人

17、不断的使自身的主观世界同外在的客观世界相对称的过程,是行动者自身主动的使社会塑造自己,或者说,是行动者按照社会的形象来进行自我塑造的过程。,21,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组成行动者个人和自我的意识,一方面既主动又被动地逐渐同外在的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相对应,另一方面却始终保存其自主独立性和创造性,使行动者个人的“自我”既不断地进行社会化,又始终保留不被社会化的部分。 “没有被社会化的自我”和“社会化了的自我”在人的主观世界中的并存和互动关系。,22,二、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ethno method ology),社会化思维方式与研究范式从现代向后现代的变革 哈罗德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

18、kel)是常人方法学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生于美国,师从帕森斯攻读博士学位 1954年创造了“常人方法学”一词,一门研究常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处事所用的方法的学问。 1967年出版论文集常人方法学研究(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主要利用舒茨的研究思路来思考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等问题,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行动理论,说明常人方法学的研究范式等。,23,1、理论渊源,常人方法学归于什么流派有不同的看法:因为研究意义建构、情景界定比较激进的符号互动论;主张情景界定来源于个人对意义的感知与向他人的传送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反帕森斯的潮流中兴起与结构功能主义相对立的一种理论

19、 常人方法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常人方法学是具有结构主义特征的互动理论的对立物,也与帕森斯的行动理论与规范秩序理论不同,声称自己的理论不仅要反对他们,更是要超越他们,他们认为自己提出的是在一种新的理论路向。 理论知识来源于帕森斯、胡塞尔、舒茨等人,还有一些常人方法学家认为他们的理论与迪尔凯姆、韦伯、曼海姆、马克思等人的理论均有密切联系。,24,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 加芬克尔认为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特别是其关于社会均衡秩序理论具有神秘主义、将其社会客观实在化的特征,对于西方1960年以来社会纷争四起的现实也缺乏解释力。 因此,其对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进行了批判,并逐渐背离了结构功能主义,主张从日常

20、生活经验角度来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与社会秩序问题,采取的是微观的视角,超越了帕森斯行动与秩序理论的困境。 但常人方法学仍然是以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提出的社会行动的意义理解和社会秩序问题为其主要的研究问题和理论着眼点。早期的常人方法学还借用了帕森斯的很多理论要素和概念。,25,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 由于对帕森斯理论的不满,给舒茨写信,打算用破坏性试验来分析普通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然态度和经验,舒茨给予了热情的鼓励。 舒茨的日常生活理论是加芬克尔等人研究的出发点,其类型化、社会实在等思想对常人方法学具有重要影响。加芬克尔正是在现象学社会学的意识心理行为构成日常世界说法的基础上,把现象学社会学所说的心

21、理行为转化为公共的、场景的互动活动,并由此最终创立了常人方法学。,26,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日常语言哲学 常人方法学主张研究普通人日常交往活动的经验世界,构成人们交往活动重要内容的日常对话便必然成为其重要的思考对象。常人方法学利用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日常语言学,对日常生活中的对话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者强调行动的意义是由互动的行动者在互动情境中创造出来的,强调行动者如何在彼此的应对中构建共同意义。常人方法学正是遵循这一研究线路来分析互动和情景中意义的创造问题。 经典社会学理论 希尔伯特认为,经典社会学特别是理解社会学对常人方法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常人方法学主要是体现和深化了经

22、典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取向。,27,(二)、理论观点,1、 社会行动理论 常人方法学讨论了行动与秩序问题这一古老的问题:在没有外力介入的情况下,人们之间稳定的行动和关系模式是如何得到维持的,为什么没有陷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在帕森斯后期的社会系统理论中,他认为,社会中存在一种规范秩序,这种秩序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一致性的理解,通过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而内化,使成员得以共享这种社会秩序,当社会成员按照他规定的规则行动时,就避免了失范或者冲突,从而产生了社会中稳定的事实秩序。,28,加芬克尔对其理论的实质进行了批判,指出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中的行动者不过是一个“判断傀儡”,其行

23、动是由社会外在的或者行动者的内部心理因素预先决定了的。 加芬克尔认为,日常生活中社会行动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具有很大的权宜性、创造性;社会秩序不是行动者亦步亦趋地遵循预先规范的产物,而是一种永远的、正在进行的人们行动的权宜性结果;规范与其说先于行动,作为行动的蓝图或者规定发挥作用,不如说是在行动之后,使行动可以被人们说明、描述的一种工具。 如果确实存在社会秩序的基础,那也是认知性的而非规范性的,也就是说社会规范并不是一种预先就存在的制约人们的行动的因素,而是通过认同在行动过程中的认知而影响人们行动的因素。,29,而对于秩序,常人方法学认为构成日常生活经验的行动,不是通过行动的参考框架来有序地安排

24、行动者的原初经验的,秩序是在行动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原初经验是杂乱的,经验过程和理解过程同时进行,行动则是通过实践而嵌入环境之中的,实践行动才是经验与秩序的中心。,30,通过常人方法学家对行动的分析得到了几点重要的结论: 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具有权宜性。 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者并不是按事先规定的规则而行动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和特定的场景条件行动,行动过程就是行动者在该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把有关的各种及时的相关因素联系整合起来的复杂的组织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进行了大量权宜性、创造性的工作。这种权宜性行动,在常人看来是当然而然的,并对其持有一种“自然态度”,完全从经验世界出发。 社会学家要

25、理解这个过程,就必须通过破坏性实验,使日常生活的实践行为产生混乱,从侧面来解释社会行动的内在组织过程。,31,打破规则试验丈夫:我累了。 妻子:你哪里累了?身子累,脑子累,还是只觉得烦躁呢? 丈夫:不知道,我想是身子累吧。 妻子:啊,身子累,那么是肌肉呢,还是骨头呢? 丈夫:你怎么这样说话,尽纠缠一些术语。http:/ 情景、情景定义和行动是三位一体的,使行动者运用常人方法构成的共同成果,场景也是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组织起来的。 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的索引性。 索引性是日常语言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索引性是指人们在实践行动中,如对话活动、情景互动中进行语言或体态表达时,互动双方往往省略(或隐含)双

26、方共同知道的知识、信息,但这种省略或者不言明而隐含的知识、信息对彼此的互动并没有影响。,33,父亲:你要到哪里去?(今晚你不要出去了吧!天都这么晚了,还去干吗?) 儿子:外面。(我要出去,我不想告诉你我到哪里,你最好不要再追问了) 父亲:你出去干什么?(我真担心你出去惹麻烦。你和谁一起去?打算干什么?) 儿子:没什么事。(我都这么大了,会照顾自己了,用不着把自己的每件事都告诉你) 父亲:你什么时候回来?(那好吧,不过你可别回来得太晚) 儿子:一会儿。 (我不愿意告诉你 回来的具体时间,没准回来得很晚),34,一项行动或表达的意义只有通过其所涉及的意义,行动或表达才能被理解,而这些所涉及的行动或

27、者表达同样具有索引性,任何一个行动或者表达都是这一条件上的一环,永远不能归结到一个不涉及索引性问题的最终基础。 这种索引性是无止境的、层层推进的,从而形成一种无尽的索引链,互动者双方就这样处于一种立体纵横的意义时空中。因此,局外人仅凭观察或移情是很难理解这些具有索引性的行动的意义的。而面对这种无穷无尽的索引链,借用外在的行为规范为行动提供终结性理解说明,并试图为日常行为建立一种其所遵循的模式,也是一种徒劳。,35,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和反思性 尽管行动具有索引性,但行动还是可以观察和描述的,还是可以说明的。一个行动或者表达本身,就为我们理解这个行动与表达提供了一种最初始的框架。 我们

28、从框架出发,通过揭示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可以展现和索引性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实践理性活动,从而是行动可以得到说明与被他人理解,并进而克服传统社会学行动理论的困境。 因此,规范并不是直接决定人们的行动,规范的作用在于对行动者对行动的描述、说明和理解发生影响,从而是行动成为可说明的。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和说明是不可分的,说明是行动的内在组成部分,规范通过影响说明而影响行动。而正是行动与说明的这种辩证关系构成了行动的反思性。,36,2、谈话分析,谈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由加芬克尔、萨克斯等人共同创立的,现在已成为常人方法学研究中最显要的理论支系之一,并对人类学、语言学

29、、社会心理学产生了很重要影响。 谈话分析主要是研究各种谈话中谈话者内含丰富而又可理解的、可分析的行为活动,研究谈话者说话的顺序、修正结构,谈话者对某种作为组织形式而非心理学形式的对话形式的偏爱,日常对话的首要性及其他与社会结构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有声与无声表达活动的相互关系等。,37,(1)索引性表达 1970年,加芬克尔和萨克斯合作了论实践行动的形式结构。 他们认为所有的自然语言都具有索引性,任何一种言说的意义并不是由一些抽象界定预先确定的,我们只有根据言说的具体情景才能理解其意义。 人们对于互动情景的描述、范畴、解释总会遗漏某些东西,会充满矛盾和不一致。所有的语言都具有索引性,通过更准确的解

30、译和补充来补齐某个陈述的环境,只是把言说的索引性保存下来。 索引性表明,秩序是被社会组织起来的,而且这种井然的秩序是具体特定情景中的日常行为与言语的一种“始终处于进行中的,实际的成就”。我们面对索引性表达,需要做的不是修补其情景问题,而是要认识到它是大量的社会结果的根源。,38,(2)谈话程序 萨克斯等人研究了谈话的形式程序,提出了“毗邻对概念”,毗邻对是谈话分析的基本单位。 谈话一 A:你好! B:你好!谈话二 A:我是史密斯,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吗? B:是的,我是布朗,39,谈话三: A:今晚你来吗? B: 我可以带一个朋友来吗? A:当然。 B:我会去的。谈话四 A:今晚你来吗? B:

31、我可以带一个朋友来吗? A:男的?女的? B:有什么不同吗? A:只是一个平衡问题。 B:女的。 A:来吧。 B:我会去的。,A问 b B问 1 A答 1 B答 bA问 b B问 1 A问 11 B问 111 A答 111 B答 11 A答 1 B答 b,40,谢格列夫等从这两个例子发现,在谈话中存在一种组织结构和基本形式,如毗邻对,对称性等问题。 这种程序化的谈话是一种实践活动的“成就”,这种谈话形式并不是一种研究上的因果推理的结果,也不是与实际谈话活动完全没有联系的抽象规范。谈话参与并不是机械地实施这种形式新的对话,而是彼此之间存在不断竞争,以求能够发言,并对对方各种突然出现的重复、断裂、

32、错误等作出反应,彼此之间存在情景性的互动。,41,常人方法学认为,成员通过模式化来描述、解释、概括他们的言说与行动。模式化是一个组织过程,模式化本身也具有索引性,它为使对话活动成为我们可理解的而提供了实质性的方式和手段。我们通过模式化对他人的言说进行说明,从而使我们实现相互理解。 互动双方通过参照先前的谈话,思考它们从而理解对方的言说,相应的它们通过把自己的言说与先前的言说联系起来,来显示他理解了对方的言说,这种联系、放置与定位谈话的诸多片段的机制,说明对话的顺序是可以操作的。,42,(3)制度场景中的谈话分析,加芬克尔的很多学生和同事,运用民俗学的研究技术,研究了科层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公共福

33、利机构、社会劳教机构等各种制度场景进行了研究。 他们的研究显示,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涉及琐碎的工作,而再详细的规则与程度都不可能对所有的情形进行规定,规则和程度必须借助工作人员自己的判断,才能发挥作用。 当规则与程序与具体环境不适应而失效时,行动者必须通过实践理性来理解环境,与他人相处并完成自己的工作。 如何理解制度性的产物?制度与组织提出了正式的标定(designation),如罪犯、病人死亡等,这样的标定并非是工作者清楚的运用这些规则标准的结果,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同样的行动则会根据情景的具体情况而调整规则,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偏离,而这种偏离是一种社会的建构。-官方统计的问题,4

34、3,3、工作研究 对工作过程的研究。科学研究要发现各种物理客体的特征,而常人方法学则是要研究这些发现的基础。 如加芬克尔对天文学家的工作谈话录音进行了分析,研究天文学家在发现脉冲星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询问(inquiry)等活动,指出,天文观察仪器上所显示的数据,最初并没有一种确定的意义,是通过天文学家的调查询问等组织化的谈话过程,这些数据才逐渐显示出脉冲星这种客观的独立的物体的。 科学研究的本质问题。科学研究中的技术性询问与常人的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科学发现具有二重性,是对物理客体的发现,也需要创新、偶然的获得以及具体的实践理性过程与嵌入性行动。只有如此,科学的客体从可能被揭示,被主体间性的说明。,44,(三)评价,真正开始社会学思维方式的革命:坚决反对传统社会学所持有的科学主义立场,力图从日常生活世界出发,用常人处理日常生活、人与人交往互动的方式,而不是使用有诸多预设的科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各种科学研究者的活动不再具有二元论思维中的那种主体性,他不仅是一个社会生活中的观察者、反映者、辨析和评判者,一个构造者、实践者,更是一个在日常交往关系中的受动者。 研究的话题比较狭窄 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