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
2、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3、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1161年,21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50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的长官),多有利国便民举措。从43岁起,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任内因力主抗金而不能久于其位,抑郁而殁。,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
4、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写作背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
5、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楚地的天空辽远空阔,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遥望远处起伏的山岭,有的如玉簪般峭立,有的如螺髻般回旋,向我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孤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子站在楼上瞭望。我仔细把吴钩宝刀看过,把亭上的栏杆拍遍,但没有人能领会我登高望远的心情。,江景,山景,落日、断鸿、游子,细节,意 境?,修辞手法?,深层含义?,深层含义?,“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修辞手法?,深层含义?,深层含义?,“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深层含义?,深层
6、含义?,“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深层含义?,“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不要说鲈鱼如何鲜美,可以切碎煮熟品尝,如今秋风已起,张季鹰回到故乡没有?求田问舍的许汜,恐怕会羞于见到雄才大略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我为这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而忧愁,光阴虚度,连树木都这样老大了。请什么人唤得那穿红着绿的温情女子,来揩拭英雄留下的眼泪?,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下片:张翰,许汜、刘备,桓温,1、张翰“尽西风,季鹰归未?”作者写晋人张翰在洛阳
7、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 2、许汜、刘备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写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3、桓温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自己心中怕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上片:,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动作:看、拍、会、登,寓情于
8、景报国无门的忧愤,结构小结,下片:,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用典为国为民,正面,反面,辛弃疾的登临意是复杂的。眺望楚天清秋山水,引发家国恢复的忧患;听闻江南落日哀鸿,牵动游子流寓的悲思;拍握身边宝剑栏杆,空怀英雄北伐的壮志。思想古人胸襟抱负,深感功业难成的悲愤。登临所见的景物,被涂抹了一层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怆的色彩。表达了要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与愤慨。诗中有流年如水、壮志成灰的悲叹。结处的 “英雄泪”,见慷慨呜咽之深情。,主 题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真可谓: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