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限时集训(十一)1.B 解析 临时政府拒绝退出一战 ,也拒绝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满足人民 “要和平、要土地、要面包”的要求, 导致其“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故 B 项正确。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是资产阶级本性决定的,对其统治有影响,但不是使其处于极其不利地位的主要原因,A、D 两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危机,C 项错误。2.D 解析 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表明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实现近代化, 故 D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苏俄 (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政策
2、,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发展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不符, B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以公有制为主体,适用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不是所有落后国家,C 项错误。3.C 解析 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一方面恢复了社会经济,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原料基础 ,另一方面没有解决工业化变革问题,揭示出新经济政策不能适应苏联实现工业化的迫切要求,注定了被取消的命运, 故 C 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新经济政策的显著成效 ,但不全面,A 项错误; 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没有解决工业变革问题, 既不能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也没有奠定工业基础,B、D 两项错误。
3、4.B 解析 材料表明,斯大林主张苏联通过引进技术设备发展经济,但要保证经济的独立性 ,意在强调独立自主和维护经济主权,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信息,A 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的初衷是发展生产力 ,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斯大林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的独立自主,二者初衷并不一致 ,C 项错误 ;材料能够体现防止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意图,但不全面, D 项错误。5.C 解析 材料表明,苏联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重工业发展程度比较落后 ,迫切需要加快重工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国经济增长率即发展速度的信息,A、B 两项错误 ;此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尚未爆发 ,D 项
4、错误。6.D 解析 苏联在“二五”计划中加大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 ,说明苏联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故 D 项正确。苏联“二五”计划重工业的投资是相对于“一五”计划的投资增加 1.5 倍,不能说明整体上减少了对重工业的投资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A 项错误;加大对农业的投资不能说明是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B 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不同部门投资的比重的变化 ,不能说明注重提高国民收入水平,C 项错误。7.C 解析 苏联改变经济管理方式 ,划分经济行政区并由其创造大部分工业总产值,体现出当时苏联的改革是通过整合区域内的经济因素以提高综合性的特征,故 C 项正确。苏联将经济管理方式由 “条条”
5、改为 “块块”, 主要由按经济行政区成立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进行管理,既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也没有减少政府的干预 ,A、B 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不同管理部门创造的工业产值的比重,不能说明地方经济是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D 项错误。8.C 解析 材料表明,学校拒绝聘请已婚妇女做教师,劳工联合会敦促雇主不要雇佣丈夫有工作岗位的妇女并得到一些媒体赞同 ,体现出当时美国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做法是为了保障家庭就业率, 不能视为对已婚妇女的歧视,也不能说明是对家庭观念的重视,A、B 两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福利政策的信息 ,D 项错误。9.D 解析 材料表明,全国就业者失业率低
6、于私人部门就业者的失业率,这是由于以工代赈的推行提高了社会整体就业率, 故 D 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整体就业率较高无关,A、 B、C 三项错误。10.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以政治平等促进经济平等 ,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该论点的举措是实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和公共福利,故 D 项正确。建立联邦保障银行有利于保障金融安全, 稳定金融,但不能促进经济平等,A 项错误; 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推行以工代赈,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平等, 但与社会保障制度相比,覆盖面要小得多,不能从宏观上促进经济平等, B、C 两项错误。11.C 解析 材料认为,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保持资本主义的安全、稳定
7、,揭示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故 C 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总体的举措,没有涉及原因、作用 ,也不能说明罗斯福新政是否成功 ,A、B、D 三项错误。12.B 解析 题干未反映农村的保障制度 ,故 A 项错误;据题干中“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 ”和“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推知,这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故 B 项正确;题干未反映城乡关系,故 C 项错误; 20 世纪 70 年代才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与题干时间相左,故 D 项错误。13.(1)措施: 发放救济物品和救济金,直接救济; 以工代赈,以公共工程为载体提供就业机会;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 加强就业
8、和失业保障;改变传统观念,重视精神关怀。( 任答三点即可 )意义: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人民生活水平的恢复和改善; 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社会秩序;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突破 :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经济危机的解决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完成, 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原因:世界性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 传统的经济理论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政府积极干预经济。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 “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
9、”“失业保险金 ”得出发放救济物品和救济金,直接救济;由材料一中“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 ”得出以工代赈 ;由材料一中“并颁布社会保险法 失业保险金”得出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加强就业和失业保障 ;由材料一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 ,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得出改变传统观念,重视精神关怀。第二小问 ,据材料一和所学,从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对资本主义世界、对人类社会的角度得出答案。第(2) 问的第一小问 ,据材料二,由“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会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 ”得出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和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
10、的不足;由材料二中“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 ,指导消费倾向”得出经济危机的解决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完成,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二小问 ,结合凯恩斯学说提出的背景和凯恩斯学说优势综合分析,据1929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世界带来深刻危机、自由放任政策加剧经济危机得出世界性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综合材料一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的典范,得出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 ;据材料二“传统经济理论认为 :供给恒等于需求。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后,这一理论遭到挑战”得出传统的经济理论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 ,第三次科技革命得出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政府积
11、极干预经济。14.示例:论题:发展经济必须采用适合本国国情的资源配置方式。阐述:近代英国 ,伴随着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市场竞争, 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29 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暴露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后来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增强生产的计划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恢复了国民经济,缓和了社会危机, 探索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优
12、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不仅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还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综上,无论是市场还是计划, 适合本国国情的资源配置方式就能促进经济发展。解析 首先, 明确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论题: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要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国情。其次 ,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英国、美国和苏俄(联) 为例: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实行市场经济,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暴露, 通过罗斯福新政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增加生产的计划性,缓解了经济危机;苏俄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
13、发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推行新经济政策,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 ,巩固工农联盟,探索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执政时期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最后,进行总结。无论采取哪种资源配置方式, 只要适合本国国情,就能促进经济发展。专题限时集训(十二)1.C 解析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势单力孤。坚持一票否决权,有利于改变社会主义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不利地位,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劣势,故 C 项正确。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国中的中国属于弱国 ,当时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不能真正体现大国强权政治,A 项错误; 一票否决权有
14、利于各国否决对自己不利的提案,不能实现大国间政治利益的平衡,B 项错误; 苏联的提案是立足于自身的利益,不是为了有效维护世界和平, D 项错误。2.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合作的加强,这一举措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信息,A 项错误; 加入经互会的有欧洲、亚洲和美洲国家,不能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向,B 项错误;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1955 年华约组织的建立,C 项错误。3.B 解析 二战后,美苏两个大国进行了 40 多年的“冷战”,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走向 ,同时也影响了一部分国家的发展道路,这在朝鲜半岛的分裂上可以充
15、分表现出来,故 B 项正确。联合国是调解国际纠纷的组织, 与“两个世界”不符,世界银行是战后成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组织,世贸组织是调解国际经济纠纷的组织, 均与“两个世界”不符,A、C、D 三项错误。4.C 解析 漫画内容表明,当时处于两极对峙状况下,双方势均力敌, 和平与动荡并存 ,故 C 项正确。译文的内容体现的是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不能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时世界两大主题, 也没有体现多极化趋势,更不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处与合作,A、B、D 三项错误。5.A 解析 联合国明确宣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说明世界各国谋求均等的发展机会,体现出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故
16、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平成为当时世界主题的信息, B、D 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不能说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C 项错误。6.C 解析 不结盟运动成立于 1961 年,1981 年是其 20 周年纪念,故 C 项正确。万隆会议召开于 1955 年, 越南战争爆发于 1963 年,古巴导弹危机出现于 1962 年,A、B、D 三项错误。7.C 解析 尽管关贸总协定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 ,但仍然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主要原因是它倡导的自由贸易得到了缔约方的认可, 故C 项正确。消除世界各国的贸易壁垒是关贸总协定的目标,但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A
17、 项错误;关贸总协定没有强制解决争端的法律框架,B 项错误;关贸总协定存在的先天不足使它不能有效解决世界贸易中的各类争端, D 项错误。8.D 解析 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采取务实态度接受多元世界 ,体现的是欧洲共同体的特征,故 D 项正确。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也未能有效避免自己大陆上的战祸, A 项错误;两极格局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特征是对抗,不是接受多元世界, B、C 两项错误。9.C 解析 材料表明,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有利于缓解美、中两国的担心,也促使更多的国家加入该体系, 共同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说明国际间的合作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双方
18、战略争夺重点、多极化格局形成的信息 ,A、D 两项错误;太平洋共同体建设弱化了美、中之间的担心,但不能使双方分歧消除, B 项错误。10.C 解析 材料表明,两极格局解体后,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直接介入中东事务 ,扩大自身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体现出多极化趋势影响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加紧在中东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两极格局解体、美国插手影响中东格局的信息,B、D 两项错误。11.B 解析 材料表明,亚洲地区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体现出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明显 ,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出亚洲地区的发展,但不能说明亚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19、,A 项错误; 目前还没有形成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贸易是否公平, D 项错误。12.D 解析 材料表明,美国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这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全球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比较的信息,A 项错误; 美国的做法会加剧发达国家之间和南北国家之间的矛盾 ,但均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B、C 两项错误。13.(1)变化: 由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到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原因:“冷战 ”的兴起和东西方的分裂; 苏联的挑战;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2)因为没有了共同的敌人,以美国为首的同盟离心力加强。西欧国
20、家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同时, 两极格局下掩盖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恐怖活动滋长 ,威胁了美国的安全和霸主地位。(3)理由 :两极对峙局面不复存在;“冷战 ”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表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 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军事安全 ;“非友即敌”的观念。影响:造成国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 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从“冷战” 兴起后的东西方关系、苏联对美国的影响、导致美苏冲突的因素等方面分析。第(2 )问,从两极格局解体对美国与同盟国关系的影响,西欧、日本对美国的挑战 ,两极格局解体对国际局势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1、。第(3)问的第一小问,从两极格局的解体、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 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关注重点、传统观念等方面阐述;第三小问 ,从对国际局势、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分析。14.示例:论题: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具有时代性。阐述:工业革命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实力不断增强, 他们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 ,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这使自由主义逐渐取代重商主义。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迫切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使凯恩斯主义逐渐取代自由主义。由此可见
22、, 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是时代变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解析 首先, 结合材料并明确观点。如近代西方经济思想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其次,结合史实进行论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实行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工业革命使得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取代了重商主义 ;经济大危机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被凯恩斯主义取代。最后, 进行总结。由此可见,近代西方经济思想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专题限时集训(十三)1.B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至 1978 年前,我国物价水平几乎未变,是由于实行国家计划定价 ,采取以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故 B 项正确。物价水平是否变动与是否
23、大力发展民生无关,A 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计划经济的特点 ,C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至 1978 年前, 我国农业发展不发达,粮食供应不充足, D 项错误。2.C 解析 加强对手工业合作社生产的管理和控制 ,防止产量超过需要,防止组织起来的工人排挤未组织起来的工人, 其目的是使手工业的生产更加稳妥有序,故 C 项正确。“ 手工业合作社生产”针对的是手工业 ,A 项错误;1954 年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中,B 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商业及商业发展的信息,D 项错误。3.C 解析 1957 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农业总产值比重下降, 说明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 ,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
24、就,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生产效率、国民经济比例日益失调、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信息,A、B、D 三项错误。4.D 解析 1955 年年底到 1956 年年初 ,三大改造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相继完成,全国人民积极响应,“ 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口号风靡一时,反映出人们实现社会主义的迫切心情, 故 D 项正确。经济建设出现 “左”倾错误是在 1958 年,A 项错误;中国取得三大改造的全国性胜利、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在 1956 年年底,B、C 两项错误。5.D 解析 “对经济建设与财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 ”“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符合中共八大的既反保守
25、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故 D 项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于 1953 年, A 项错误;1953 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时即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直到改革开放的进行, B 项错误 ;“一五”计划完成后即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摆脱其束缚,C 项错误。6.C 解析 1961 年的中国处于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北京地区高校整体上是缩小规模和减少数量,这是为了减少城市人口规模以缓解经济困难,故 C 项正确。 1961 年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A 项错误;材料表明,调整对象是北京等高校 ,不仅仅是与工业相关的学校,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高校学科调整,D
26、项错误。7.B 解析 重工业总产值在 CD 阶段急剧下降,农业和轻工业总产值有所上升,体现的是 1962 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的效果, A 项错误、B项正确;B C 阶段重工业总产值迅猛提高, 体现的是“大跃进”运动的特征,此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是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C、D 两项错误。8.B 解析 材料中的四幅图片都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说明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娱乐休闲活动的变化、外资企业的发展和服饰的变化,但均不全面 ,故 A、C、D 三项错误。9.D 解析 “新制度的创设,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和“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27、的”,表明该制度由民间自发发展形成, 与此相符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故 D 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 ,A、 B、C 三项错误。10.C 解析 材料表明,改革开放之初主要通过发展基本上处于体制外的新兴经济力量来培育市场、冲击瓦解计划经济体制,体现出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渐进性特征,故 C 项正确。在提到的新兴经济力量中 ,乡镇企业属于集体经济 ,A、B 两项错误;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激发社会经济活力,培育新兴经济力量是其具体的措施, D 项错误。11.C 解析 材料展示的经济现象是农村改革中乡镇企业的崛起 ,乡镇企业依托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弥补了国有企业的不足, 提高了市场在经济发展
28、中的作用,故 C 项正确。吹响经济体制改革号角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A 项错误;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的是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等,B 项错误; 乡镇企业的兴起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 ,但不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化,D 项错误。12.C 解析 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不会改变公有制为主体的状况,故 A 项错误;表格中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没有说明是农村的情况,故 B 项错误; 从 19881992 年 ,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配体制的变化,故 D 项错误。13.(1)
29、变化: 由国家计划推动,转变为由市场推动 ;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变为对产业结构的协调和优化;由不重视环境, 转变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等。表现: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高科技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2)特点 :发展速度领先世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品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影响:从农业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加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3)有利条件: 世界形势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美苏“冷战 ”缓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
30、决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扩大海外市场, 促进了经济的全球贸易。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推动力量、发展重心、可持续性与否的变化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产业结构、重点产业等方面归纳。第 (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产品质量、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总结;第二小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对国家经济主要模式、城市化、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国际经济格局、世界和平力量的影响等方面阐述。第(3) 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局势、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经济全球化的
31、发展等方面分析。14.略。解析 材料主要叙述了从西汉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世界交往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看出,每一次丝绸之路的对外扩张均与中国的强大直接关联,由此可得出一个观点 ,即古代中国的不断强大推动了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 ;而通过“实行海禁政策,实行朝贡贸易”可得出国家政策对丝绸之路影响巨大。据此对比可知,开放则对外交流通畅 ,国力强盛,而闭关则落后于世界潮流,受制于人。然后, 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即可。专题限时集训(十四)1.A 解析 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被吸纳进新政权中,有些甚至担任了部长职务, 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权代表了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鲜明的
32、民主性 ,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政权 ,而不是各政党共同执政,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民政协职能的信息,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主人士被吸纳进新政权,不意味着他们有任何政治特权, D 项错误。2.A 解析 材料在重大节日突出“ 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 ”,使之“合法化、神圣化”,这就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故A 项正确。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到来的标志都是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B、D 两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信息,C 项错误。3.C 解析 “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
33、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体现的是 1954 年宪法的作用, 该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 C 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 1953 年,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 1949 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的是过渡时期总路线,A 、B、D 三项错误。4.C 解析 图片显示,被埋葬的是“左”倾错误,表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故 C 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A、 B、D 三项错误。5.C 解析 1991 年,台湾当局设计的“两岸统一的进程” 的两岸关
34、系远程为“协商统一阶段”,表明当时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 故C 项正确。“一国两制”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付诸实践,A 项错误 ;“九二共识”是 1992 年达成的,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台湾当局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说明当时“台独 ”势力尚未主导台湾政局, D 项错误。6.C 解析 材料不体现“一国两制 ”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 海峡两岸”指代大陆与台湾, 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 ,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 ,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属于两岸达成的经贸往来方面的共识,故 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台湾当局对一个中国原则
35、的态度, 故 D 项错误。7.C 解析 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故 A 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即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故 B 项错误;外交队伍必须“立场坚定、纪律严明、有战斗力”,是“文装的解放军”, 说明周恩来主张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故 C 项正确;中苏建交标志着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故 D 项错误。8.B 解析 当时处于“冷战”背景下 ,中法之间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毛泽东强调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拆掉中法之间的这堵“墙”,说明当时中国外交有意打破中法之间意识形态的束缚,故 B 项正确。开始对外谋 “求同存异”是在 1955 年, A 项错误;当时
36、中苏关系已恶化,中国仍然面临美国的外交封锁,C、D 两项错误。9.B 解析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 ”,表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超出了两国关系的范围,有助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故 B 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 ”不符, A、C、D 三项错误。10.C 解析 北极熊、熊猫分别是苏联、中国 ,“毕竟,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 说明中苏两国关系在经历困难后,开始反思好转,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雄鹰、日本太阳旗等国家标志的信息,A、B 两项错误 ;图中受到束缚和墙壁阻隔的中苏双方,在墙壁上打开一个缺口,没有体现结盟的信息,D 项错误
37、。11.A 解析 我国提出“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 ”的外交理念,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提出“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有利于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化 ,故 A 项正确。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早已经接受了中国, B 项错误;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 项错误;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中国外交已经打破了“冷战”思维,D 项错误。12.D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妥善处理中国与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而不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故 A 项错误; 由“新型大国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团结合
38、作的伙伴关系”可知,中国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并非单纯地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故 B 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而不是强调以联合国为中心,故 C 项错误 ;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欧洲、金砖国家建立不同的关系有利于构建稳定的国际关系,故 D 项正确。13.(1)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依法治国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特点 :把防腐与反腐相结合;加强制度与法规建设 ;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
39、合 ;加大监察力度;发挥媒体舆论监督和警示作用。认识:反腐治贪是赢得民心的重大举措; 反腐败问题,一靠监督,二靠制度,三靠自律;反腐治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充分发动群众是推进反腐惩贪的得力措施。解析 第( 1)问,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成就是两部根本大法的制定;新时期 ,主要是“依法治国”的提出和法律体系的完善。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防腐与反腐的关系、制度建设、群众运动、监察力度、媒体作用等方面概括; 第二小问,从反腐制贪的地位、切入点、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群众作用等方面阐述。14.(1)目的: 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 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
40、和平环境。活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2)理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和谐世界;等。意义:反映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3)发展 :参与国际组织的深度与广度有所发展;更加重视参与经济科技活动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从与周边国家关系、建设有利的外部环境的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列举有利于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大活动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回
41、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的外交原则和方针政策即可;第二小问, 从人类共同要求、国际社会发展方向、中国和平发展等方面分析。第(3) 问的第一小问 ,从参与国际组织的状况、对经济科技活动的态度、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 从对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角度阐述。通史阶段测试(三)1.D 解析 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属于现代主义绘画的风格,“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会受到高贵的奴役”,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绘画对自我的突出 ,故 D 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所述特征不符 ,A、B、C 三项错误。2.B 解析 1926 年苏联工人工作时长与 1913 年相比明显缩短,这是由于
42、社会主义制度下注重保护工人利益,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工业建设成就国民经济比例的信息,A、C、D 三项错误。3.A 解析 西、葡崛起利用了欧洲王权分散、民族国家尚未形成的历史机遇,英国崛起利用了西班牙衰落的机遇,苏联崛起利用了西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机遇,体现出国家崛起的共同规律是善于抓住历史机遇, 故 A 项正确。苏联崛起并没有削弱英、美等国的实力,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制度创新与国家崛起之间关系的信息,C 项错误; 材料表明,苏联的崛起不是抢占历史先机的结果,D 项错误。4.A 解析 “为美国普通民众谋福祉 ”“针对商业部门的渎职调查”“ 财富的重新分配原本就是现代政府的主要功
43、能”、美国最富裕人群拥有的财富份额下降等信息,表明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增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但不能说明其致力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 ,B 项错误;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使资本家利益受到削弱,但 5%的最富裕阶层仍然占有 16.8%的财富, 不能说明资本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是否使美国迅速摆脱了经济危机的信息,D 项错误。5.C 解析 漫画中,钓鱼竿及鱼线形成美元符号,导弹形式的鞋子在欧洲 ,揭露的是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对欧洲控制的实质,故 C 项正确。钓鱼竿及鱼线
44、形成美元符号,体现的是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 ,不是政治上的 “冷战”,A 项错误;漫画没有涉及柏林危机是否扩大蔓延和北约的信息,B、 D 两项错误。6.C 解析 材料表明,多极化的主体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推动了全球化,全球化的发展加深了多极化主体国家间的联系, 扩大了它们之间在地区稳定和全球安全稳定上的共同利益,体现出多极化与全球化相互促进的特征 ,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区域性大国推动了全球化,不是主导了全球化,A 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全球化推动了大国间的联系与合作,不是推动了大国的崛起,B 项错误; 材料能够体现全球安全对大国合作的依赖,但不全面 ,D 项错误。7.A 解析 材料表明,
45、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政治家们将具有团结亚非拉国家 ,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特征的词汇在外交中广泛运用,体现出这一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于推动世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 故 A 项正确。极大改善了与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与提出“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口号不符,B 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外交词汇影响经济、文化建设的信息 ,C 项错误;材料能够体现新中国掌握国际社会话语权的努力,但这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 ,D 项错误。8.C 解析 材料表明,三大改造实现了工商业生产的联合,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积累资金、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促进了工业化建设,故C 项正确。材料表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
46、造 ,弥补了私营工商业中缺乏重工业的不足 ,A 项错误;材料论证的是三大改造的影响, 不是原因,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为工业化提供了市场, 不是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D 项错误。9.C 解析 材料表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及科技界“拨乱反正”的完成,体现的是社会公平公正的重建, 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急需科教人才的信息,A、D 两项错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思想解放的开端 ,开始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之后,B 项错误。10.A 解析 邓小平的系列讲话是在 “文革”结束后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主要内容是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
47、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其意在抵制错误 ,解放思想,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整顿党风、经济改革、力挽狂澜的信息,故 B、C、D 三项错误。11.B 解析 材料表明,单纯依靠政府调控粮食价格不仅不利于粮食价格提高,还会增加政府补贴负担, 为此,中国政府提出加强市场调节,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故 B 项正确。乡镇企业着重发展工业生产 ,不能保证粮食价格的稳定和减轻政府补贴负担 ,故 A 项错;实行对外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在 1978 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故 C、D 两项错误。12.D 解析 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体呈现下降趋势 ,工业比重维持在一定水平,服务业比重总体呈现上升
48、趋势, 体现出三大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经济所占比重下降, 不能说明农业经济总量下降 ,A 项错误;工业比重维持在一定水平, 体现出工业持续发展的特征,B 项错误; 服务业在 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所占比重有所下降,C 项错误。13.(1)情况: 物价猛涨。原因:新航路开辟后, 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 ,使金银大量流入,引发价格革命。(2)情况 :物价大幅下跌。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举措:罗斯福新政整顿金融, 利用货币手段稳定物价 ;缩减耕地面积和限制农产品的产量,恢复农产品的价格;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等举措,增加民众收入,提升民众购买力。(3)稳
49、定原因: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力水平低 ;人们消费水平低。上升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国家干预物价可一定程度上稳定物价,应对危机;国家干预物价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从金银流入的角度分析。第 (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概括; 第二小问,结合时间分析;第三小问 ,列举罗斯福新政中有关稳定和提高物价的举措即可。第(3)问, 稳定的原因从物价管理方式、生产力水平、消费水平等方面归纳;上升的原因从改革目标变化的角度分析。第( 4)问,从国家干预对物价的影响、与经济规律的关系等方面阐述。14.示例: 购物方式日益便利。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 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人们只能凭票证在指定的国营或集体商店排队购买生活用品等;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各种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等迅速发展,大大方便了居民的购物, 加之互联网等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