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章3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ppt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5750617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3.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3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第一章3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第一章3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第一章3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第一章3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往哲学对实践的理解及根源,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苏格拉底 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亚里士多德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费尔巴哈康德: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黑格尔 : 实践理念,旧哲学中的“实践”概念,(1)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荀子、康德,(2)实践是一种实验、科学实践:培根等,(3)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王阳明 (4)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费尔巴哈,以往哲学对实践的理解及根源,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纯粹主观的、精神的活动如道

2、德行为、政治活动等。(黑格尔、王阳明) 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孤立的个人活动,不懂实践的社会性;不懂实践的能动性。(培根、费尔巴哈),以往哲学对实践的理解及根源,“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地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往哲学对实践的理解及根源,“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不能正确把握实践的内在矛盾。一方面

3、,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是客观的过程。它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以往哲学对实践错误理解的根源,1、实践的概念: 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有两层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强调实践活动的主体性。自主性(使物为人所用)主体性创造性(创造新事物),实践的概念,“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91页实践以人为主体,客体为对象

4、,将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在世界,自在世界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人的实践,人 类 世 界,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理解人类世界的物质性的关键,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强调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区别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 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区别于动物活动的客观性实践高于理论就在于它的直接现实性。,实践的概念,实践高于理论就在于它的直接现实性,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2、实践的基本特征,1物质性(客观现实性),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工具,客观现实,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结果也是客观

5、的 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受客观条件及规律制约。,共同劳动;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共同占有劳动产品; 平均分配。,石器为 主要生 产工具,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 奴隶主占有奴隶; 奴隶在强制下从事劳动; 劳动产品为奴隶主占有。,青铜器广泛使用,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 不完全占有农民或农奴; 农民不得不租种土地。,铁器广泛应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特征,三次科技革命,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 工人只能靠出卖劳动力。,1872年日本横滨的火车,生产瓦特蒸汽机的工厂,实践的基本特征,2自觉能动性,愚公移山,实践的基本特征,社会历史性,原始 社会,

6、奴隶 社会,封建 社会,资本 主义 社会,社会 主义 社会,人类社会至今经历的社会形态,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要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122页,3、实践的结构、功能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实践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A、自然性 B、精神性(意识、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意志) C

7、、社会历史性 D、实践性分类: 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实践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实践的客体,A、成为客体既取决于其自在本性,也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B、客体由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地规定着。客体的各个方面不是同时整个地成为人活动的客体 C、客体的存在和发展本身也是主体力量的确证。“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 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分类: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实践客体,自然客体,实践客体,人类客体,实践客体,社会客体,实践手段,是指将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接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

8、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手段,物质型工具,智能型工具,2、实践的结构、功能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结构,2)实践的功能,主、客体的实践关系,实践的两大社会功能,主体、客体的相互关系是多方面的,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C、需要和满足的对应关系。即价值关系。 D、精神愉悦即审美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实践关系。,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相互规定,互为前提:构成实践体系。 互相渗透、相互转化: (1)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2)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

9、本质力量的因素),主、客体的实践关系,实践,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主体对象化造成人的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形成了社会遗传方式,从而使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不会因个体的消失而消失。 客体主体化则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的本质力量,从而不断提高主体能力。因此,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总是不断在新的基础上进行。,2、实践的结构、功能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结构,2)实践的功能,主、客体的实践关系,实践的两大社会功能,实践的两大社会功能功能,创造客体价值,实践的两大社会功能功能,优化主体,2、实践的结构、功能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结构,2)实践的功

10、能,3)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是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交往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改造社会的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3)科学实验: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 逐步分化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实践形式,科学实践区别于科学认识活动。实验是科学实践的最重要形式。它是一种探索性活动。,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2)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 3)从人的本质看,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劳动

11、者,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 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 生产过程,就是人们通过自己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创造出物质产品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全过程。,生产资料,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 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吃,穿,住,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社会存在物” ,统一于实践活动中。,(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12、,1、人类实践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人类实践的形成过程,实践形成的意义,人类实践的形成过程,使用自身肢体的本能活动,人类实践的形成过程,偶然使用天然工具的本能式活动,人类实践的形成过程,固定使用天然工具的萌芽状态的劳动,人类实践的形成过程,制造工具并使用人造工具的专属人的劳动,实践形成的意义,物质世界,实践,产生,推动,自发发展到自觉发展,实践,物质世界,1、人类实践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人类实践的形成过程,实践形成的意义,2、实践造成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与统一,实践造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实践造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实践造成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与统一

13、,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造成了人与自然、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与统一,自在世界人类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二者的区别:,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客观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自然界是无意识的纯粹自发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自然过程遵循单纯的客观因果性规律,而社会运动则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实践造成了自在世界 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自在世界人类世界 人类社会 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是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

14、又称属人世界,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二者的区别:自在世界是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盲目的。人类世界的独特性在于它对主体实践的依赖性。,人化自然,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它不仅指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而且指任何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尚未扩展和深入到的自然界。,人类世界,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包括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意识。,人类世界的突出特点,人类世界具有“人为性”。,人类世界的突出特点,人类世界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人类世界的突出特点,人类世界具有“为人性”。,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的联系,自在世界,人类世界,相互作用,相互

15、转化,总结: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自然基础,参与运动,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实践造成了主观世界 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对立统一 分化: 具有异质性;发展不完全同步。同一: 内容同构;规律同一;相互转化。,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独立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或观念世界,它源于客观世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分化:具有异质性发展不完全同步同一:内容同构规律同一相互转化,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对立统一,总结: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基础是实践,客 观 世 界,主 观 世 界,实践,主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实践是主客

16、观世界的接触点,形成,接触点,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实践是主客观世界转化的基础和途径,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神学 历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 自然主义历史观,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形态,表现为,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规律,变革,人与自然的和谐天然自然 人化自然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即要加入到由自然规律支配的自在世界的运动中。其结果是:A、自在世界不断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 B、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这就有可能引起生态失衡,出现“全球危机”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