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单元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建立 1 厘米、1 分米、1 米的长度观念。2、 使学生经历探索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的过程。3、 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4、使学生体会米、分米、厘米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课前准备:投影片,直观教具的使用(课前准备好彩条、小棒、各种尺子、蜡笔等学具和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故事,出示课件:一匹小马跑到小河边,想要过河,看着哗哗的流水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老牛伯伯走来了,小马
2、说:“牛伯伯这条河深吗?” 牛伯伯说: “不深,不深,河水刚没过我的小腿。 ”小马刚要过河,一只小松鼠跳到一棵大树上大叫:“别过河,别过河,昨天我的一个小伙伴就是掉到这条河里淹死的。 ”小马说:“这条河到底是深还是浅呢?” 师:听了老牛伯伯、小松鼠的话你认为这条河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是怎么想的?( 使学生体会到:同样过这条河,老牛很高,小松鼠很矮,他们的感觉就不一样,进而体会统一标准的必要性)二、新授:(一)认识各种尺。请同学找出认识的尺子,说出它的名称及用途。(二)认识直尺。师:拿出我们上数学课经常使用的小直尺,请你仔细观察直尺上有什么?把你观察到的在小组里说一说。汇报: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
3、发现了什么?(随学生汇报,教师课件引导同学们观察尺子上的小竖线、小数字、英文字母 cm。并告诉学生:尺子上长短不同的小竖线就叫刻度线;尺子上的小数字叫刻度数,刻度数在排列顺序上有什么规律;0 表示什么意思;cm 表示的意思。 )(三)认识一厘米、几厘米。师: 谁知道 1 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先体会一下,之后,教师出示课件:从 0 刻度到 1 刻度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师:请同学在尺子上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脱离尺子,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师: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更多的 1 厘米吗?师:请你们找一找长度、宽度、厚度大约是 1 厘米的物品。师
4、:你们找的物品不同,怎么都是 1 厘米呢?(进一步体会一厘米的实际长度)师:出示课件:从 0 刻度到 5 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从 0 刻度到 7 刻度呢?你有什么发现?( 从 0 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四)学习测量。师:这里有一根小棒,谁能猜猜它有几厘米?到底有几厘米呢,我们亲自来量一量。教师追问:你测量的结果是什么?谁能边演示边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让学生自己亲自尝试测量方法,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测量方法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使学生自主探索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师:同学们学会了测量,我们的学具筐中还有一根小蜡笔,先估计一下有多长,再亲自测一测。师:小猴也想量量这支小蜡笔有多长,可是小猴
5、遇到困难了,请你们看看小猴遇到了什么困难?出示课件:一只小猴举着一把断了的尺子说:我也想量量这支小蜡笔,可是我的尺子断了,谁能帮帮我?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中说一说你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从 2 刻度到 6 刻度可以数出有 4 个格就是 4 厘米;26 之间有 4 个一厘米,就是 4 厘米;用 6-2=4,得出 4 厘米。教师小结:我们在测量物体时可以从 0 刻度开始,也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只不过从 0 刻度开始比较简便。(五)认识 1 分米师:每个同学从学具筐中找到一根彩带,测量它的长度。请每组测量的是 10 厘米彩带的同学站起来,每位同学比一比 10 厘米的彩带有
6、多长? 师: 10 厘米的长度又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就是 1 分米,分米可以用 dm 表示) 。师:请你不用尺子找出一根 1 分米的彩带,你怎么知道它是 1 分米?(我找出的是 10 厘米的彩带)教师继续问:可老师让你找的是 1 分米的彩带呀?(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 10 厘米就是一分米)(六)认识 1 米。师:请同学们把 1 分米的彩带贴到黑板上。 (教师特意粘贴一根不是 1 分米的彩带)问:黑板上的彩带都是 1 分米吗?黑板上有几根一分米的彩带? 师:10 根 1 分米是几分米?教师指导学生数一数,使学生明白 10 根 1 分米是10 分米。让学生比一比 10 分
7、米的彩带有多长?师:10 分米的长度也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表示,有知道的吗?(由学生说出 1 米,米可以用 m 表示)师:请同学们用手比一比 1 米有多长?10 分米有多长?你们怎么比得一样呀?(学生发现 1 米=10 分米, 10 分米就是 1 米)三、巩固练习:1、判断小朋友测量的对不对。2、首尾呼应,经过测量,我们知道这条小河深 60 厘米,请你用学具筐中的小卷尺找一找 60 厘米有多长?请同学们收起小卷尺,想一想 60 厘米对小马而言深不深呢?小马能过河吗?出示课件展示小马过河的情景。3、在我们生活中长度单位应用十分广泛,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应用。请你们到荧屏中找找,你见到哪些我们今天学
8、过的长度单位。四、总结: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第二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 1 课时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 9 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2 个小或者 1 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 根小棒,每 3 根一摆,可以摆 3 个小三角形。 9 根小棒,每 9 根一摆,可以摆 1 个小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
9、3(个)9 表示什么?3 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 (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 2 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 6 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 6 个学具表示 6 颗草莓来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 3 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 (2)如果不是 6 颗草莓,是 7 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 3 盘,还剩 1 个
10、)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 里面最多有 3 个 2,这余下的 1 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 6 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 62=3 和 72=31 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
11、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 1 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 2 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 1 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 2 题。 出示题目:17 个红果,平均分给 3 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
12、,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172=8(组)1(个)72=3(盘)1(个) 233=7(组)2(个) 第 2 课时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 “余数定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
13、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 10 根小棒,平均分成 3 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 9 根小棒,每 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 8、9、10、11、12 根小棒,每 4 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 8 根小棒,每 4 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剩余吗?(摆 2 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84=2(个)
14、 (2) )如果给你 9 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 2 根,还剩 1 根)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1(根) (3)10 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2(根) (4)11 根呢?12 根呢? 114=2(个)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 4 根,写成 124=2(个)4(根)呢? (因为 4 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 2、观察发现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小于除数。 (师板书) (2)学生验证: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不能是
15、 4根、5 根、6 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除数的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 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是小于除数的。现在让我们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小棒? 总结:每 5 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 5 根分一份,除数是 5,根据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可能剩 1、2、3、4 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
16、练习十四”第 14 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已知除数是多少,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求余数最大是几,然后指名回答。 (除数是 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能是 17 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 7。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84=2(个) 94=2(个)1(根) 104=2(个)2(根) 余数除数 114=2(个)3(根) 124=3(个) 第 3 课时 认识除法竖式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
17、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 13 根小棒,每 4 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 组,剩 1 根) (2)怎样列式表示? 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3,出示除法竖式。 1、这
18、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 (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也就是: 4 商 除数4 1 3 被除数 1 2 43 的积 1 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1)13 表示一共有 13 根小棒,4 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 表示 13 根小棒 每份分 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 表示分掉的 12 根小棒,就是 4 和 3 的乘积,1 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
19、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我们回顾一下。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 16 根小棒,每 4 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1)16 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 164=4(组) (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 16,除数不变,商是 4,除数和商的积是 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 0,表示没有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 1、2 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 11、12 根小棒,
20、每 3 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 3 题。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写一写竖式,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然后指名说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第 4 课时 解决问题(一)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师:用 10 元钱买 3 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就是求 10 里面最多有多少个 3。 (2)学生独立解决: 103=3(个) 1(元) 交流讨论:这里的余数 1 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最终形成认识:余下的 1 元买不到 1 个面包,
21、10 元只能买 3 个面包。不管余1 元、余 2 元,都只能买 3 个面包。这里的余数应该舍弃。 (3)师:同学们,请仔细比较这两道题,思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预设:两道题都有余数; 第一道有余数,不管余数是几,都给商加上“1” ,第二道题,不管余数是多少,都舍弃,不加“1” 。 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时候需要加“1” ,什么时候不加“1”呢?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问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安排,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4)用这些钱能买几个 4元的面包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解答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练习 1
22、、完成“练习十五”第 1 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508=6(天) 2(个) 需要 7 天。 2、完成“练习十五”第 2 题。 指名学生说说从图片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对于余数应该怎么处理,并说说怎么想的。 234=5(本) 3(元) 能买 5 本。 254=6(本)1(元) 能买 6 本。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呢? 第 5 课时 解决问题(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
23、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和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小游戏,从 1 开始依次往下数 1、2、3、4、5,轮回来6、7、8、9一直这样数下去,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现在老师说任意一个数,你能马上就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是哪个吗?试一试。 数到 24 是哪个手指呢? 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一下子就知道是哪个手指,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习完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6,出示课件图片。 (1)提
24、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 13 面小旗子,它们摆的很有规律) 师:知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吗?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你知道第 16 面小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2)解决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谁能很快就知道第 16 面小旗子是什么颜色。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是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们的方法。 预设:生 1:最后一面小旗是第 13 面,我接着往下画,画到第 16 面小旗是黄色。 生 2:小旗每 3 个一组是一样的,每一组里面的小旗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16 个小旗 3 个 3 个一圈,圈了 5 组,剩余 1 个,这 1 个就是第 16
25、 面小旗子,他是第 6 组里面的第 1 个。按照排列的顺序,可以知道是黄色。 (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根据摆小旗的规律,用除法的余数能够快速解答这种周期问题。因为余数是 1,就说明第 16 面小旗时某一组里面的第 1 面,应该是黄色。 ) (3)验证结果。 师:用 163=51 这样的求余数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正确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说一说。 2、想一想:如果按照那样的规律往下摆,第 27 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第 27 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 4 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珠子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在一起
26、的,然后独立思考第 24 个珠子是什么颜色,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练习十五”第 5 题。 六一儿童节,校园会场上摆了很多漂亮的花盆,看看是怎么摆的。如果一共要摆 32 盆,那么最后一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反馈。 3、完成“练习十五”第 6 题。 (1)引导学生用求余数的方法进行判断。 (2)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月里面完整的星期有 4 个,就是说一个月里面至少有 4 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但是题目中说 6 月有 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意味着六月的前两天应该是星
27、期六和星期日,这样才符合题意。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做的小游戏,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用除法余数来解决问题有关系。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它的奥妙就是每次都数 5 个,就是把 5 看作一组,做除数,报出的数就作为被除数,然后用报出的数除以 5,看余数是几。余数是 1 就是大拇指,余数是 2 就是食指,余数是 3 就是中指,余数是 4 就是无名指,没有余数就是小拇指。第三单元 认识 1000 以内的数教学目标:1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口头数数的过程。2能比较熟练的数 1000 以内的数,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和数实物的个数。3鼓励
28、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课前准备:电子手表一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教师拿出一块电子手表,让学生认识纽扣电池。 师:同学们,知道这种手表的名字吗?生:电子手表师:对,那你们见过电子手表中的电池吗?学生有的见过,有的说没见过。师:有的同学没见过,想看一看吗?生:想。二、数纽扣电池1教师介绍纽扣电池,由这种手表的特点说到包装。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提出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枚纽扣电池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数数。 师:好,老师现在就让同学们见识一下。教师从电子手表中取出电池,让学生认识,特别关注说没见过的同学。师:这种电池就叫纽扣电池,一个就叫一枚。因为一个比较容易丢掉,所以制作电
29、池的工厂把许多电池封在一个包装袋中。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本 56 页上面的纽扣电池图。学生打开书。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枚纽扣电池?学生自主数数,教师注意数的最快的和最慢的,为交流活动做准备。2指名交流数纽扣电池的方法和结果。先请数的较满的同学介绍,再请数的稍慢的,最后请数的最快的同学介绍。介绍一种数法,师生共同数一数。师: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数的,结果是多少?生:我是一个一个的数的,结果是 124 个。师:同学,我发现你数的稍快一些,说说你是怎样数的?生:我是 5 个 5 个数的,结果也是 124 个。师:5 个 5 个的数比一个一个的数要快,很好。我们一起数一数。关注到 120 后面怎么数。
30、师:同学,你是第一个数完的,说说你是怎么数的?生:我是 10 个 10 个的数的,我数了一排是 10,就发现一大板有 10 排,就是 100 个,另外 2 排是 20 个,还有 4 个零的,一共就是 124 个。师:怪不得你数的这么快!你是发现了纽扣电池的排列规律,10 个 10 个的数真聪明!我们一起数一数。师生一起数:一十、二十、三十一百二十、一百二十一、一百二十二、一百二十三、一百二十四。三、口头数数一个一个的数(1)教师提出“一个一个的数,从一百数到一百三十”的要求,先让学生自己数,然后指名数。重点指导 100 开始第一个数是 101(一百零一) 。 师:数 100 以内的数,同学们都
31、比较熟悉了,现在咱们从 100 开始,一个一个的数,从一百数到一百三十,先自己小声数一数。学生自己数完后,指名在全班数。了解学生数数情况,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与给予指导。(2)教师提出“同桌对口数,一个一个的数,从一百三十数到一百六十”的要求。同桌数完后,请几组同学表演。师:现在同桌对口数,一个一个的数,从一百三十数到一百六十。同桌之间数完后,指名几组表演。(3)鼓励学生自己数更大数。给学生充分数的时间。师:刚才同学们数的很棒。现在请给大家数一些更大的数。比如从 190 数到 220多让学生数数。十个十个的数(1)教师提出“十个十个的数,从二百四十数到三百二十”的要求,先指名数,再全班齐数。师
32、:刚才同学们一个一个的数的不错。如果十个十个的数,你能从二百四十数到三百二十吗?谁想试一试?注意学生能否正确数出 290 后面是 300。然后全班齐数。(2)鼓励学生自己数出更大的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师:像这样十个十个地数,谁能数出一些更大的数?多让几个人数。用自己的方法数数。先讨论可以怎样数数,再提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三百二十四数到四百一十五”的要求。先自己小声数,再全班数。师:刚才,我们练习了一个一个的数数,十个十个的数数,谁知道还可以怎样数数?学生可能回答:2 个 2 个的数,5 个 5 个的数。如果学生说出 4 个 4 个的数或者 3 个 3 个的数等,教师首先给予肯定,然后可
33、讨一下人们常用那些方法。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数数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从三百二十四数到四百一十五。自己先小声数一数。学生自己数,然后全班数。按要求数数教师提出数数要求,学生按要求数数。接着让同桌互相提要求并数数。最后鼓励学生进行挑战比赛练习。师:数得不错,下边我们进行数数练习,我说一个数,请你们按要求说出其他的数。329后边是哪个数?生:330师:对,数出 568 后面的三个数。生:569、570、571师:数出 800 前面的一个数。生:799师:表现不错,现在请同桌两人轮流互相提要求,数数。谁数错了,谁就输了。同桌练习,教师参与。师:现在我们进行挑战比赛,先请一个同学当
34、擂主,同学们都可以向他提问,答错了就换擂主。谁想第一个当擂主?师生共同参与活动,鼓励学生课下还可以进行比赛。四、联系生活教师提出“你知道生活中那些事情要用到比 100 大的数吗?”让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 1000 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我们学会了数比 100 大的数,你知道生活中那些事情用到比 100 大的数吗?谁能举出一个例子来。教师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举例的合理性。学生可能会举出:常用的字典的页数我们年级有 500 多人爸爸的工资一年有 365 天如果学生说不上来,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举出有关生活事例。如:我们的数学书有101 页。五、课堂练习1.练一练第 2 题,先
35、讨论一下可以怎样估计,再让学生自己完成,最后交流估计的方法和结果。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练一练第 2 题,图中有什么?生:蚂蚁。师:如果让你估计蚂蚁大约有多少只?你用什么方法?学生可说出许多方法,如:10 个 10 个圈起来先数一个框里的2.练一练第 3 题,指导学生观察给出的每组数的特点,自己填数,最后全班交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 3 题中的两组数,自己找规律并填空。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个别辅导。答案:(1)50、100、150、200、250、300、350。(2)100、200、300、400、500、600、700、800。3.练一练第 4 题,提出题目要求,先同桌互相数,在全班交流
36、。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 1000 以内的数。如果从 800 数到 1000,你会用几种方法数。同桌互相数一数。根据时间让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4.课外练习,把练一练第 1 题留作课外作业。师:老师提一个要求,回家后,拿一个杯子盛一杯黄豆或绿豆、玉米都行,先估计一下有多少粒,再倒出来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 第四单元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 千克=1000 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过程方法: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 1 克和 1千克的观念。情感态度: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
37、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师:谁想上来掂一掂?学生可能说:生 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生 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生 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三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学生可能说:生 1:用秤来称。生 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
38、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 学生汇报可能说:生 1:一块香皂 100 克。生 2:一支牙膏 105 克。生 3:一袋大米 25 千克。生 4:一袋洗衣粉 1.7 千克。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板书:克和千克)二、探究体验:(一)认识秤1、提出问题。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有多重怎么办呢?生:可以用秤来称。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质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2、组织学生自由说生
39、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 学生可能说出:生 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生 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生 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平。生 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生 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生 6:我家里有弹簧秤。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师: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 (实物展示)(1)组织学生观察秤面。师: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的克数是多少。在秤面上,指针指向 0 刻度,下面还有 2Kg 的字样,Kg 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 2 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 100g 的字样,g 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 1
40、00 克。每一大格又分了 10 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生:10 克。(2)称秤练习。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生 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有 8 小格,数学课本重 180 克。生 2:指针离 200 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 180 克。(二)建立“千克“的概念1、动手实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 1 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填写结果。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 1 千克盐都是两袋,而 1 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学生可能会说: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3、让学生感受 1 千克有多重。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
41、1 千克有多重。4、举例。师:1 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 1 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学生可能会说:生 1:我们的体重。生 2:一桶矿泉水。4、举例。师:1 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 1 公斤,在你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 (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 25 千克。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 19 千克。 (三)建立“克“的概念1、提出问题。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 1 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生:能师:试一试吧。学生试后可能发现:很难称出它的质量。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 1 粒黄豆的重量呢?学生思考后可能会说:
42、生:天平。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质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砝码:100+50+10+10+5=175(克)游码:3(克)数学课本重:175+3=178(克)(讨论)用盘称和天平,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3、在天平上演示称 1 克重量的过程。师:1 枚 2 分的硬币重 1 克4、让学生感受 1 克的重量。每名学生在桌上找到 1 个 2 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师:说一说你对 1 克的感觉生:很轻很轻。5、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质量大约是 1 克的物品。学生通过思考可能会说:生 1:一枚图钉。生 2:一张纸。 (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平称出重量,
43、发现比 1 克重,一小张纸的重量才是 1 克。 ) 生 3:一枚 1 角的硬币。 (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 1 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 2 克,小的那个才重 1 克。 )师:这些都说明 1 克的质量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非常轻。7、将 10 个 2 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 10 克的重量。(四)“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 1 克会是 1 千克呢?生:1000 个克是 1 千克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学生可能会说:生 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生 2: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 500 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 克,我就才 1 千克等于 1000 克。 师:满 1000 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三、实践应用:完成练一练第 1、2 题,集体订正。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可能会说:生 1:我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生 2:我知道了 1 千克=1000 克。生 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生 4:我认识了一些秤。生 5: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