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品与发酵工业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108 2010 Vol. 36 No. 7 ( Total 271)秸秆燃料乙醇的关键问题与对策*许晓菁 , 王祥河 , 何雨青( 天津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 , 天津 , 300462)摘 要 秸秆是一种储量极为丰富的农业废弃物 , 用其生产燃料乙醇是一项不危及粮食安全又有助于解决世界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对目前国内外利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状况进行了阐述 , 同时指出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的关键问题是秸秆的预处理方法 、纤维素酶水解 、菌种的选育和适宜工艺的选择 , 在生产和研究中应该将三者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
2、 力求达到整体的工艺优化和产量提高 。在此基础上 , 提出在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成熟之前 , 利用秸秆中的可发酵糖直接进行燃料乙醇生产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 。关键词 秸秆 , 燃料乙醇 , 预处理 , 纤维素酶 , 发酵第一作者 : 博士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2007BAD42B00) ;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2006BAD07A01)收稿日期 : 2010 02 26, 改回日期 : 2010 05 06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使得生物质燃料乙醇工业快速升温 , 第一代生物燃料乙醇以粮食作为原料 , 长此以往会影响粮食安全和饲料安全 , 近年来这种生产方式
3、受到广泛质疑 , 开发非粮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副产物 , 也是一种重要的纤维素原材料 , 它不仅储量丰富而且成本低廉 , 被普遍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生物质能源之一 1。我国具有广泛的秸秆资源 , 每年秸秆产量达 7亿多 t, 其中玉米秸 ( 35%) 、小麦秸 ( 21%) 和稻草( 19%) 是我国的三大秸秆 。目前仅有 30% 左右的秸秆被用于食草动物的饲料 , 3%左右用作造纸 、建筑以及手工业的原料 , 大部分还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2。若能将秸秆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 , 则可以满足若干年中燃料乙醇生产中的原料供应问题 ,
4、且不存在与人争粮的问题 。当前 , 世界各国对于利用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都给予了很高的重视 。2007 年 12 月通过的 2007 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 中要求 , 到 2022 年美国至少每年生产 360 亿加仑的可再生燃料 , 其中以农业废弃物 、秸秆 、木屑和牧草为原料制造的纤维素生物燃料要占到 160 亿加仑 。美国替代能源技术中心 ( AETC) 于2008 年 2 月 26 日宣布取得纤维素乙醇突破 , 完成将木质素酯化为汽油的装置的初期阶段设计 。这一生物炼制装置的专有技术的优点是可利用诸如林业废弃物 、牧草 、木屑和谷物秸杆等原料 3。加拿大的 Io-gen 生物技术公司拥有目
5、前世界最大的纤维素乙醇生产线 , 该公司 2004 年实现了纤维素原料的大规模乙醇生产 , 其年产量达到 100 万加仑 ( 合 378 万 L) ,而其原料主要来自麦秆 、玉米秆和风倾草等 4。日本政府积极促进纤维素制乙醇技术的发展 , 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措施 。目前日本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与纤维素燃料乙醇相关的研究体系 , 联合了酒精协会 、公司和大学各方面的力量 , 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我国以秸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已经开展二十多年 , 目前在中试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但仍存在成本问题 , 尚未达到工业化生产规模 。2007年 10 月 , 河南天冠集团年产 3 000 t
6、纤维素乙醇项目正式投产运行 5。中国工程院的陈洪章教授在山东建成了年产 3 000 t 秸秆燃料乙醇及其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生产线 6。1 秸秆纤维素乙醇的关键问题大部分秸秆的结构紧密 , 其中的纤维素具有高度结晶度和难溶性 , 并被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紧紧包围 ,这使其与催化剂或酶的接触面积很小 , 水解困难 。要利用秸秆进行微生物发酵生产乙醇 , 首先必须破坏秸秆中的复杂结构 , 使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木质素分离 ,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释放 , 在酶制剂的作用下生成微生物可以利用的六碳糖和五碳糖 , 然后再经由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燃料乙醇 。秸秆的预处理 、纤维素酶水解以及发酵菌种和发酵工艺是
7、秸秆纤维素发酵生产燃料乙醇涉及的 3 个关键问题 。1. 1 秸秆的预处理方法综述与专题评论2010 年第 36 卷第 7 期 ( 总第 271 期 ) 109良好的预处理可以破坏秸秆细胞壁的物理 、化学屏障 , 使得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能与作用底物充分接触 , 有物理法 、化学法 、物理化学法以及生物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预处理方法 。1. 1. 1 稀酸法稀酸对于秸秆纤维素具有很好的水解作用 , 较之于浓酸 , 它不仅可以提高反应速率还可以大大提高纤维素水解率 , 通常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 。但是将秸秆用稀酸水解预处理 , 在半纤维素水解为单糖的同时 , 水解液中还会产生一些可能对后续
8、发酵有影响的副产物 。林贝等人 7在玉米秸秆稀酸水解液中检测出乙酸 、甲酸 、香草醛 、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等物质 , 研究表明各种物质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酿酒酵母的生长和代谢 。稀酸预处理方法的运行成本要比蒸汽爆破等方法高 , 且在后续酶解 、发酵进行前 , 需要消耗大量的碱用来中和稀酸 , 并且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1. 1. 2 碱处理法碱水解的作用机理是对半纤维素中木糖以及诸如木质素的其他物质相互联结的点进行皂化 , 移除木质素 , 使得物料的孔隙率 、渗透性就会不断增大 。使用得较多的碱有 NaOH、KOH、Ca( OH)2和氨水 。对于低木质素含量的农作物秸秆而言 , 碱水解法效果明显 。
9、Karr 8等对玉米秸秆进行了石灰预处理 , 每克生物质配 0. 075 g Ca( OH)2和 5 g 水 , 在 120 下加热4 h 后 , 玉米秸秆的酶水解能力比预处理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碱性条件下通过加入过氧化物处理秸秆 , 通常可以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Fang 等人 9将碱性过氧化法用于从麦秆中分离半纤维素 。可溶性的半纤维素产量为 18. 9% 26. 6%, 在温度为 50C, pH 为12. 5, 用 2%的 H2O2处理 16 h, 可得到较高的半纤维素产量 。碱性过氧化法与传统的碱处理法的水解产物有所不同 , 利用 10%浓度的 KOH 萃取麦秆然后碱性漂白 , 得到
10、的半纤维素成分中木糖的含量较高 , 利用 2% H2O2在碱性条件下萃取麦秆 , 得到的半纤维素成分中阿拉伯糖和葡萄糖的含量较高 。与稀酸处理法类似 , 碱处理法中试剂使用成本较高 , 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 。1. 1. 3 蒸汽爆破法蒸汽爆破法是用高温高压蒸汽通过扩散作用 , 渗透并浸润木质纤维的细胞壁 , 然后迅速使原料减压 ,造成纤维素晶体和纤维束的爆裂 , 使木质素和纤维素分离 。预处理时间和温度是影响蒸汽爆破的主要因素 。罗鹏 10等人以蒸汽爆破法预处理麦草秸秆 , 预处理温度分别为 190和 210 , 停留时间分别为 2min, 4 min 和 8 min, 研究了不同的预处理条
11、件对麦草原料得率 、半纤维素组分 、纤维素的回收率 、纤维素的酶水解得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 在 190 , 停留时间为 2 min 的预处理条件下 , 汽爆麦草原料的得率和纤维素的回收率最高 , 分别达到 81. 2% 和 58. 4%; 在210, 停留时间为 8 min 的预处理条件下 , 汽爆麦草原料的纤维分离程度最佳 , 并且纤维素的酶水解得率最高 , 达到 73. 2%。蒸汽爆破法所消耗的能量较少 ,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 不足之处是预处理过程中会破坏部分五碳糖和木质素的结构 , 并产生一些发酵抑制性物质 , 因而在进行发酵工艺前要通过水洗除去这些抑制性物质 , 而在水洗过程中不
12、可避免地会造成糖分的损失 。1. 1. 4 湿氧化法湿氧化法是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 , 在加温加压条件下 , 水和氧气共同参加反应 , 处理后的物料可增强对酶水解的敏感度 。Schmidt 11等人研究了利用湿氧化工艺在碱性条件下从麦秆中分离半纤维素 、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工艺条件 。在较高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条件下 , 69%的纯纤维素成分被高效转化为葡萄糖 。在 185C 下 , 产生的半纤维素大约是 150C 条件下的 3 倍 。Klinke 等人 12将碱性湿氧化法用于麦秆的预处理 , 结果得到富含半纤维素的水解液和富含纤维素的固体组分 。用高温厌氧细菌 T. mathranii
13、 进行发酵时 , 湿氧化处理的麦秆水解液不会对细菌的生长以及乙醇产量产生抑制作用 。1. 1. 5 生物预处理法生物预处理法是利用真菌类微生物对木质素 、半纤维素进行处理 , 应用较多的微生物主要有棕 、白和软腐真菌 。棕腐真菌主要降解纤维素 , 而白腐真菌主要降解木质素和纤维素 。生物处理法的优点是能耗小 , 对环境友好 , 但存在降解速度慢的缺点 。1. 1. 6 组合处理法由于各种预处理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 , 现在许多人致力于将 2 种或者多种预处理方法进行组合应用 , 以得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杨勇等人 13利用超声波与碱联合预处理的工艺对玉米秸秆进行处理 。结果显示 , 超声波有利于
14、强化秸秆顸处理 , 还原糖得率明显高于碱单独预处理时的得率 。从试验效果考虑 ,采用 0. 5% 的 NaOH, 超声波功率为 480W, 处理时间为 30 min 时 , 可达到较佳的处理效果 。Schell 14等人食品与发酵工业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110 2010 Vol. 36 No. 7 ( Total 271)尝试将经过蒸汽爆破法处理的软木原料再用碱萃取法处理 , 希望以此去除前处理液中的木质素 , 以此提高后期酶解的效率 。他们分别用 NaOH、氨水和石灰萃取经蒸汽爆破处理后的软木中的木质素 , 结果显示 , NaOH 去除木质素的效
15、果最为明显 , 达 29%, 其次是氨水和石灰 。但是处理后的原料对酶的敏感性随木质素去除率的提高而降低 , NaOH 处理的原料其乙醇的产量与不经过碱处理的物料无明显差别 , 而氨水和石灰处理的物料的乙醇产量更低 。1. 2 纤维素酶水解经过预处理的秸秆原料 , 需要经过进一步的糖化水解才能成为可以被微生物利用的单糖 。常用的水解方法包括酸水解和酶水解 。酸水解工艺条件苛刻 ,且对设备有腐蚀性 , 而酶法水解的条件温和 , 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在纤维素乙醇发酵过程中所应用的纤维素酶包括葡聚糖内切酶 ( ED) 、纤维二糖水解酶( CBH) 和 葡萄糖苷酶 ( GL) 。当前 , 纤维素酶占纤
16、维素乙醇生产成本的 50% 60%, 因此 , 要实现秸秆纤维素燃料乙醇的大规模生产 , 必须首先降低纤维素酶的生产成本 。各国科研人员主要从选育高产菌株 , 优化发酵工艺 , 从而提高纤维素酶产量 15 16和提高纤维素酶活性 17 182 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 其中基因重组及定位突变技术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途径 。1. 3 菌种与工艺1. 3. 1 菌种要以秸秆水解液为底物发酵生产乙醇 , 必须选育或者构建能够同时代谢五碳糖和六碳糖的微生物 , 同时要求微生物对抑制物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国内外很多研究人员致力于同步代谢戊糖和己糖的微生物菌株的构建工作 19, 并对重组菌株的发酵工艺进行了
17、探索 20, 其中研究最多的菌株是酿酒酵母和运动芽孢杆菌 。酿酒酵母一般只能代谢葡萄糖等己糖 , 若将编码木糖的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木糖还原酶 ( XR) 、木糖醇脱氢酶 ( XDH) 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操作转入酿酒酵母细胞内表达 , 则可以使酿酒酵母具有同时代谢葡萄糖和木糖的能力 。但是因重组菌株存在分泌木糖醇过多以及乙醇产率低等不足之处 , 一直未能在工业上得到应用 。Saleh 等人 21认为 , 木糖醇的分泌是由于细胞内 XR 和 XDH 的辅酶因子不同引起的还原力失衡造成的 , 因此他们利用蛋白质工程手段在酿酒酵母中构建了有效的生物质乙醇转化体系并通过引入NADH-依赖的 XR 使得细
18、胞内维持了还原力平衡 , 从而降低了木糖醇的分泌 , 其构建的菌株在葡萄糖和木糖浓度分别为 15g/L 和 5g/L 的混合糖发酵中 , 最大乙醇产量达到 5. 94g/L。同样为降低木糖醇分泌 ,Jeppsson 等人 22则通过优化 XR/XDH 的比例来对代谢过程进行控制 。加拿大渥太华的 IOGEN 公司与多伦多大学合作 , 研究了 1 株重组运动芽孢杆菌的 C6/C5 共发酵行为 23。所用的基质主要是农业废弃物例如玉米芯和麦秆 。重组运动芽孢杆菌 AX101 以 D-木糖和 /或L-阿拉伯糖作为中心碳源 , 并且可以发酵这些戊糖生成乙醇 。由于大肠杆菌的阿拉伯糖基因被插入到宿主染色
19、体的 D-乳酸脱氢酶的基因区段 , 故 AX101 的乙酸产量很低 。在该工作中 , 用含有葡萄糖 6% ( w/v) , 木糖 3%和阿拉伯糖 0. 35%的混合液来模拟生物质水解液 , 另外添加 3 g/L 的玉米浆和无机氮 ( 0. 8g/L 的 NH4Cl 或者 1. 2 g/L ( NH4)2HPO4) 作为氮源补充 。在缺乏乙酸且 pH 值 5. 0 时 , 连续发酵的最大乙醇生产能力是 3. 54g /( Lh) , 糖醇转化率维持在85%以上 。1. 3. 2 发酵工艺淀粉质原料发酵中采用的各种发酵工艺 , 在以秸秆水解液为底物的发酵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 例如固定化发酵
20、、SSF( 同步糖化发酵工艺 ) 等 。陈明等人 24利用玉米秸秆的水解液中的葡萄糖和木糖为底物 , 进行了重组酿酒酵母 ZU-10 的固定化细胞发酵和游离细胞发酵的比较 , 在 30, pH 值 5. 5 下发酵 80g/L 木糖 , 游离细胞的发酵周期为 96 h, 乙醇得率为0. 37, 细胞固定化后发酵周期缩短至 60 h, 乙醇得率提高到 0. 4。与游离细胞相比 , 固定化细胞对乙酸的耐受性明显增强 , 当质量浓度低于 1. 2 g/L 时乙酸对木糖发酵的影响很小 。利用固定化重组酵母发酵玉米秸秆水解液中的葡萄糖和木糖 , 36 h 内 65. 0 g/L葡萄糖和 27. 0 g/
21、L 木糖被完全利用 , 生成 36. 9 g/L乙醇 , 对葡萄糖和木糖的乙醇得率为 0. 40。在利用重组酿酒酵母进行木糖和葡萄糖共发酵的体系中 , 由于葡萄糖的利用速率大约是木糖的 200倍 , 葡萄糖抑制菌体对木糖的吸收 , 所以要想获得较高的乙醇产量 , 需要控制葡萄糖的浓度 。Olofsson 等人 25希望通过采用 SSF( 同步糖化发酵 ) 工艺来控制发酵体系中葡萄糖的浓度 , 他们选择可发酵木糖的重组酵母 TMB3400, 对发酵工艺以及温度条件进行了考察 。实验表明 , 在 SSF 工艺中 , 对于不溶性物质( WIS) 浓度为 9% 的水解液 , 采用流加发酵模式的乙综述与
22、专题评论2010 年第 36 卷第 7 期 ( 总第 271 期 ) 111醇产量达到理论转化率的 71%, 而间歇发酵工艺仅为 59%; WIS 浓度为 7% 时 , 采用流加发酵模式的乙醇产量接近理论转化率的 80%。另外 , 该研究表明 ,在葡萄糖和木糖混合发酵的时候 , SSF 工艺最佳的发酵温度为 34。1. 4 关键问题之间的关系在秸秆燃料乙醇面临的 3 个关键问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纤维素酶的水解效果与原料所采用的预处理方法有重要关系 , 不同的纤维素酶对于预处理方式的适应性不同 , 这也成为选择预处理方法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预处理的目的是破坏秸秆的致密结构 , 但要
23、注意控制能量的输入程度 , 若能量输入过多 , 则会造成降解过度 , 产生大量抑制物质 , 影响后期发酵的效果 。同时 , 选择发酵工艺的时候也应考虑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和酶解条件所产生的料液成分的差异 。因此 , 在研究中应该将预处理 、酶解 、发酵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 力求达到整体的工艺优化和产量提高 。2 秸秆燃料乙醇的对策与展望由于秸秆资源丰富 、价格低廉 , 是非常理想的纤维素原料 。若能用其生产燃料乙醇 , 则不仅可以解决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 增加当地农民群众的收入 , 还可以缓解能源危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尽管利用秸秆纤维素进行燃料乙醇生产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 但
24、要达到工业化生产规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 主要存在下列诸多挑战 : ( 1) 到目前为止 , 仍没有一种经济 、节能 、环保的原料预处理工业化技术可以应用 , 当前的原料预处理方法多存在收率较低 、发酵抑制物多 、成本高等问题 。( 2) 目前的纤维素酶由于其活性和稳定性水平使得其制造成本过高而阻碍着对生物质的水解应用 , 制约其产业化的实现 , 如何降低纤维素酶工业化规模生产成本 , 有待解决 。3) 秸秆纤维素发酵生产中的菌种有待进一步研究筛选 。若能突破以上几大难题 , 相信秸秆纤维素乙醇将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 。目前直接利用秸秆中的纤维素成分进行燃料乙醇生产仍然存在技术和成本上的障碍 ,
25、 作为一种过渡方式 , 直接利用含糖量高的作物秸秆 ( 例如甜高粱 )中的可发酵糖进行发酵 , 从而实现糖质原料到乙醇的转变的思路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 这种介于第一代粮食燃料乙醇和第二代纤维素燃料乙醇之间的生产方式 ,也被人称为 “第 1. 5 代燃料乙醇 ”。直接利用秸秆可发酵糖生产乙醇的工艺分为液态发酵工艺和固态发酵工艺 2 种 。液态发酵工艺中首先压榨提取秸秆汁液 , 进行营养调配后接种 , 发酵 ,得到一定乙醇浓度的醪液 。液态发酵工艺比较成熟 ,对发酵方式以及发酵参数的选择和优化有助于乙醇产量的提高 26。该工艺适宜大规模生产 , 但需要集中压榨大量茎秆 , 并对糖汁进行及时处理 ,
26、 以免变质 ,因此该工艺的关键问题在于糖汁的处理和保存 27。固态发酵工艺则是将茎秆粉碎后直接接种进行发酵 ,具有设备简单 , 收效快 , 便于推广等优点 , 但同时固态发酵占据生产场地较大 , 劳动强度较大 , 设备尚难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若开发出自动化程度高的发酵装置和连续蒸馏装置 , 将极大地促进固态发酵工艺 。另外 , 将若干个固态发酵生产粗乙醇的小厂分散到秸秆种植基地 , 然后将粗乙醇集中到精馏总厂进行集中处理 , 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量茎秆的运输与储存问题 , 这种生产模式目前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可 , 但其可操作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天津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会同清华大学 ,
27、对利用甜高粱秸秆中的可发酵糖通过固态发酵生产燃料乙醇进行了研究 。在内蒙古五原县投资建立 5m3发酵罐规模的 “甜高粱燃料乙醇中试 ”试验基地 , 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中试试验 , 获得了比较好的成果 : 发酵时间短 , 仅为 48 h; 乙醇收率高 , 可达到理论值的 94%以上 ; 由于采用固态发酵工艺 , 不存在废水处理问题 ,发酵后的富含蛋白质高粮糟渣是优良的牛羊饲料 , 带动当地养殖业发展 ; 省去玉米等淀粉质原料生产乙醇所需的蒸煮 、糖化过程 , 节省了相应的蒸汽 、酶制剂消耗 。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 天津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与几个科研和生产单位联合 , 正在进行示范工程的建设 ,
28、 这将使甜高粱秸秆固态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向工业化规模迈进一步 。当前 , 不管是液态发酵工艺还是固态发酵工艺 ,均存在若干问题 。但可以肯定的是 , 利用甜高粱等秸秆作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 , 不仅可适应市场需求 , 缓解能源危机 , 还可以推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以各类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为代表的生物质生产液体燃料的发展 ,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结语在能源危机日益严重 , 粮食作物生产燃料乙醇可能危机粮食安全的当今社会 , 利用秸秆等纤维素原料进行燃料乙醇的生产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燃料乙醇食品与发酵工业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112 2010
29、Vol. 36 No. 7 ( Total 271)生产方式之一 , 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具有极其深远的社会 、经济与环境效益 。但是由于预处理效果和成本以及优良发酵菌株选育等各方面的限制 ,直接利用秸秆纤维素成分制燃料乙醇的生产规模尚难以达到工业化水平 。作为由粮食燃料乙醇到纤维素燃料乙醇的过渡时期 , 利用甜高粱等含糖量高的秸秆中的可发酵糖进行燃料乙醇的生产具有其可行性 ,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Ralph P-Overend. Biomass, bio-energy and biotechnology:a futuristic perspective M
30、 New York and London. : Bio-mass Energy Development, Plenum Press, 1985: 1 16. 2 边炳鑫 , 赵由才 . 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 M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 3 陈云伟 , 陈方 , 王春明 . 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快报 先进工业生物科技专辑 J 四川 :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 2008, 38: 7. 4 孙晓梅 . 纤维素乙醇燃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J 节能与环保 , 2007( 10) : 22 23. 5 谭永江 . 秸秆纤维乙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实现突破 N . 科学时报 ,
31、 207 12 4. 6 陈洪章 , 邱卫华 . 秸秆发酵燃料乙醇关键问题及其进展 J 化学进展 , 2007, 19 ( 7/8) : 1 117 1 121. 7 林贝 , 赵心清 , 葛旭萌 , 等 . 玉米秸秆酸解副产物对重组酿酒酵母 6508 127 发酵的影响 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07, 27( 7) : 61 67. 8 Kaar W E, Holtzapple M T. Using lime pretreatment to fa-cilitate the enzymic hydrolysis of corn stover J . Biomassand Bioenerg
32、y, 2000, 18 ( 3) : 189 199. 9 Fang J M, Sun R C, Salisbury D, et al. Comparative studyof hemicelluloses from wheat straw by alkali and hydrogenperoxide extractions J Polym Degrad Stab, 1999, 66:423 432. 10 罗鹏 , 刘忠 , 王高升 . 蒸汽爆破预处理条件对麦草生物转化为乙醇影响的研究 J 酿酒科技 , 2005 ( 10) : 4347. 11 Schmidt A S, Thomsen A
33、 B. Optimization of wet oxida-tion pretreatment of wheat straw J Bioresour Technol,1998, 64: 139 151. 12 Klinke H B, Thomsen A B, Ahring B K. Potential inhibi-tors from wet oxidation of wheat straw and their effect ongrowth and ethanol production by Thermoanaerobactermathranii J Applied Microbiology
34、 and Biotechnology,2001, 57( 5/6) : 631 638. 13 杨勇 , 杨红霞 , 李静 , 等 . 超声波强化秸秆乙醇化原料碱预处理效果研究 J 西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07, 29( 7) : 149 152. 14 Schell D, Nguyen Q, Tucker M, et al. Pretreatment ofsoftwood by acid-catalyzed steam explosion followed by al-kali extraction J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
35、-ogy, 1998, 70 72( 1) : 17 24. 15 KataevaI, Li X L, Chen H Z, et a1 Cloning and sequenceanalysis ofa new cellulase gene encoding CelK, a majorcellulosome component of Clostridium thermoceUum, evi-dence for gene duplication and recombination J Journalof Bacteriology, 1999, l81( 17) : 5 288 5 295 16 涂
36、璇 , 薛泉宏 , 司美茹 , 等 多元混菌发酵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J 工业微生物 , 2004, 34( 1) : 30 35 17 Ninaa, Marja I, Anu S, et a1. ACEI of Trichoderma ree-sei is a repressor of cellulase and xylanase expression 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3, 69( 1) :56 65. 18 Li X L, Calza R E Fractionation of cellulases from the
37、ru-minal fungus Neocallimastixfrontalis EB188 J Appliedand Environm ental Microbiology, 1991, 57( 11) : 3 3313 336. 19 Karhumaa K, Fromanger R, Hahn-Hgerdal B, et al.High activity of xylose reductase and xylitol dehydrogenaseimproves xylose fermentation by recombinan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J App
38、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7, 73:1 039 1 046 20 Kuyper M, Toirkens M J, Diderich J A, et al. Evolution-ary engineering of mixed-sugar utilization by a xylose-fer-menting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J FEMS YeastResearch, 5( 10) : 925 934. 21 Saleh A A, Watanabe S, Annaluru N, et al. Constructiono
39、f various mutants of xylose metabolizing enzymes for effi-cient conversion of biomass to ethanol J Nucleic AcidsSymposium Aeries, 2006, 279 280 22 Jeppsson M, Tr? ff K, Johansson B, et al. Effect of en-hanced xylose reductase activity on xylose consumptionand product distribution in xylose-fermentin
40、g recombinant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J FEMS Yeast Res, 2003, 3:167 175 23 Lawford H G, Rousseau J D. Performance testing of zy-momonas mobilis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for cofermenta-tion of glucose, xylose, and arabinose J Appl Bio-chem Biotechnol, 2002, 98 100: 429 448. 24 陈明 , 王周芳 , 夏黎明 . 固定化基因重
41、组酵母发酵木糖产乙醇 J 浙江大学学报 : 工学版 , 2008, 42( 2) : 290293. 25 Olofsson K, Rudolf A, Liden G. Designing simultaneous综述与专题评论2010 年第 36 卷第 7 期 ( 总第 271 期 ) 113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for improved xylose con-version by a recombinant strain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8,
42、134: 112 120. 26 Laopaiboon L, Thanonkeo P, Jaisi P, et al. Ethanol pro-duction from sweet sorghum juice in batch and fed-batchfermentations by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J World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7, 23( 10) : 1 497 1 501. 27 Daeschel M A, Mundt J O, McCarty I E. Microbial c
43、han-ges in sweet sorghum ( sorghum bicolor) juices 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81, 42( 2) : 381382.The Crucia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n Producing Fuel Ethanol by StrawXu Xiao-jing, Wang Xiang-he, He Yu-qing( Tianj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Tianjin 300462, Chi
44、na)ABSTRACT Straw is an agricultural residue that is plenty in quantity and can be a raw material for bioethanol pro-duction Bioconversion of straw to fuel ethanol is becoming a viable avenue to alleviate the energy crisis around theworld without jeopardizing food source for the human race This work
45、 introduces related research and reviews at homeand abroad on bioethanol production using straw The crucial problems of bioconversion were analyzed which includesthe pretreatment method of straw material,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straw by cellulase, screening and construction ofstrain and choosing of
46、 fermentation process To optimize the entire process and enhance productivity, it is important totreat the above mentioned issues as an interrelated whol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s, the suggestion is that, whilethe cellulosic ethanol technology is in the development phase, converting fermentable s
47、ugar in straw directly to fuelethanol can be considered a feasible wayKey words straw, fuel ethanol, pretreatment, cellulase, fermentation欢迎订阅 2011 年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是由广西大学主管和主办 , 公开发行的双月刊科学期刊 。广西大学聘请中国农业大学李宁院士任主编 , 北京大学教授朱玉贤博士和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研究所所长方宣钧博士任执行主编 , 国内众多的著名学者出任编委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主要刊登现代生物技术的前沿
48、学科和基础学科如基因组学 、分子细胞遗传学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应用生物学等相关的原始研究成果 。刊登植物 、动物及微生物领域的生物在组织 、器官 、细胞 、染色体 、蛋白质 、基因 、酶 、发酵工程等不同水平上的现代生物技术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 。本刊按国际标准编排 , 题目摘要 、图表 、引用文献等均实行中英文对照 , 实现网上领先发表模式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前身是原 广西农业大学学报 , 创刊于 1982 年 。广西农业大学合并入广西大学以后更名为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已入编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8 年版 ( 即第五版 ) 之综合性农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 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 CSCD) 来源期刊 , 也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即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01 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期刊方阵 ”, 先后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 ( CABI) 、美国 化学文摘 ( CA) 、美国 剑桥科学文摘 : 自然科学 ( CSA: NS) 、英国 动物学记录 ( ZR) 、俄罗斯 文摘杂志 ( AJ) 等收录 。承载着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的历史与荣誉 ,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将在新的高度开拓奋进 , 为现代生命科学和应用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