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简述湘军军制及其优劣.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53842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湘军军制及其优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简述湘军军制及其优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简述湘军军制及其优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简述湘军军制及其优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简述湘军军制及其优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转型时代的军事尝试以湘军兵制为例谢之玉 2014111236摘要:湘军是清政府被太平天国运动摧撼,行将就木之时由曾国藩一手成立并发展壮大的一个私人军事集团。作为一支军队,湘军从 1852 年成立到1864 年消灭太平天国再到 1868 年全部解散的 16 年的生命中,它的兵制是维持这支队伍在无数战斗无数胜败中走下去的唯一保障,也是作为地方军队的湘军在战斗力和组织力等方面超越同时期的国家正规军旗营、绿营的根本原因。本文将从湘军兵制中基础的营制、募兵将制、战略战术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得出湘军兵制在这三个方面的优劣。本文认为,湘军的兵制是晚清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军事上的一次尝试,它试图通过对旧式的

2、军事思想加以生发,形成新的军事组织来替代腐朽的旗营、绿营抵御内患。湘军的营制能够使部队成为一个相对有效使用的整体,最大限度发挥士兵的作战能力;而湘军的募兵将制使湘军摆脱了旗营绿营的腐败习气,并通过“人情关系”维系部队;湘军战略战术是因势制宜,结合敌我双方的情况而得出的,正确的战略战术确保了湘军在整场战争中的胜利。关键词:湘军、兵制、军事改革一、湘军产生的背景太平天国战争是湘军产生的根本原因。自 1851 年洪秀全金田起义自 1852 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天京),在 1 年的时间里,面对清政府的重重围剿,从起义时的数万乌合之众发展到号称百万之师,坐拥当时中国半壁江山。这是与太平军在军事上的节节胜

3、利、清政府的节节失败有着紧密联系的。19 世纪 50 年代,在近代化的新式陆军尚未建立,战斗力较强的士绅团练部队还只是维持一方安定的、没有形成大的规模的时候,清朝所仰仗的主力部队即八旗和绿营是完全不可靠的。康雍乾盛世的长时间和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朝廷整体上文恬武嬉、闭目塞听、落后自大、得过且过,反映在军事上就是军队的懈怠无力、贪污腐化盛行;缺乏正规的军事教育系统,从军官到士卒几乎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军事训练,军人应有的军事素质、技术和意识更无从谈起;军队的后勤状况极其糟糕:武器装备严重落后、陈旧、原始、缺乏统一性;军队后勤情况非常落后,没有近代军队所应该拥有的一系列后勤人员和设施包括辎重部队、工

4、程部队、专业的军事医疗人员等。一言以蔽之,晚清的军队是与其所在时代严重脱节的。再加上军队本身的制度、战略战术安排等等也充满着很多问题,所以整个旧的军队系统已经不堪使用:对外无法御敌于国门之外,对内无法安定各地的人民起义。太平军兴严重地摧撼了清朝的统治,使得清廷更加正视这一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办法。以湘军为代表的士绅地主团练武装就应运而起了。二、湘军的营制咸丰二年(1852 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诏令曾国藩为团练大臣,协助湖南巡抚编练团练乡勇抵抗太平军。曾国藩痛感过去绿营在面对太平军时“见贼则望风溃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未闻有与之拦头一战者;其所用兵器皆大炮、鸟枪,远远轰击,未闻有短兵相接,以枪耙

5、与之交锋者” 1的无能,吸取了明代戚继光的练兵法,并因时制宜进行了自己的创造,形成了他特有的一套军事制度,即湘军勇营制度。湘军营制,分为陆军、水师、马队营制,其中最根本的是陆军营制,水师、马队营制都是根据陆军营制编订的。湘军最初编练的是陆军,曾国藩在 1852 年最初在长沙编练陆军三营,初定每营 360 人。1853 年冬,在衡阳进行增编,每营改为 500 人,定陆军营制。后来几番修改,在 1860 年(咸丰十年)做最后的改定,之后就没有继续更改了。勇营制度在军队编制上无论水师陆师马队,皆以营为基本的战术以及经制管理单位,在营之上虽无专门建制,但二到十个以上的营要归统领辖制,有二个统领以上的部

6、队构成有“分统”进行军事指挥的“军”,若干个“军”上再设立“统领”,为战役方向单位,“统领”之上就是“大帅”,是整支军队的最高统帅单位。1.陆师制度1 曾国藩奏稿卷一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陆师中,每营共 500 战斗部队。除一亲兵营(营官自带)之外,设前后左右四哨,每哨哨官 1 员,哨长 1 名,护勇(随身亲兵)5 名,伙勇(炊事兵)1名。每哨设八队,以队为作战的基本单位,每队什长 1 名,伙勇 1 名。每哨的八队里,第二、四、六、八队使用刀矛,为短兵,每队正勇 10 名,合什长伙勇为 12 人。第一、三、五、七使用火器,为长兵;其中一、五队使用抬枪,每队正勇 12 名,合什长伙勇为 14 人

7、;三、七队使用小枪,每队正勇 10 名,合什长伙勇为 12 人。所以每哨有 108 人,四哨总计 432 人。亲兵营分六队,一、三、五使用火器,为长兵,其中一、三队使用劈山炮,五队使用小枪;二、四、六使用刀矛,为短兵。每队什长 1 名,亲兵 10 名,伙勇一名,六队共计 72 人。在武器配置和战阵安排上,颇有戚家军阵的特点:冷热武器并用,长短兵器配合,在“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的前提下,将各武器的使用价值尽力发挥到最大,因此其实力在中国当时的各军事力量里面相对较强。后来更是增加了炮兵、骑兵,具有步、炮、骑三个兵种,另有工兵等技术兵种,实现了兵种的多样性,因此在战斗中可以实现多兵种协同作战。

8、武器上也部分采用西洋来福枪和先进火炮,野战能力和城市攻坚作战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在后勤方面,一营 500 人由 180 名长夫负责运输。具体的安排是:营官及帮办人等共用长夫48 名;搬运子药、火绳及一切军装等共用长夫 30 名;亲兵每劈山炮队用长夫3 名,每刀矛、小枪队用长夫 1 名,计六队 14 名长夫;各哨哨官、哨长及其护勇 5 人共长夫 4 名,四哨共 16 名;每抬枪队用长夫 3 名,24 个刀矛、小枪队共长夫 48 名。一共合计是 180 名长夫。其中如果个单位有额外需要,可以从营官处拨公夫进行帮助,且长夫人员安排原则是“计每百人用夫三十六名,只许减少,不许增多” 1。2.水师制度水

9、师也是湘军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854 年春曾国藩编水师十营。湘军水师以营为单位,以船为基本作战单位。水师战船分三种:“快蟹”式,即大型指挥舰,营官所在旗舰,有桨手 28 人,橹工 8 人,舱长 1 人,头工 1 人,舵工1 人,炮手 6 人,共 45 人;“长龙”式,为水师的大型舰船,有桨手 16 人,橹工 4 人,头工 1 人,舵工 1 人,炮手 2 人,共 24 人;“舢板”式,为水师的1 罗尔纲 湘军兵制第 92 页引曾文正公杂著卷二“营制”轻型舰船,有桨手 10 人,头工 1 人,舵工 1 人,炮手 2 人,共 14 人。“长龙”、“舢板”每船驻哨官 1 人。水师一营有“快蟹”1 艘

10、,“长龙”10 艘,“舢板”10 艘,共大小舰船 21 艘,425 人。后湘军水师与太平军水师战斗失利,改水师营制,裁快蟹船,减“长龙”为 8 艘,增“舢板”为 22 艘,合一营有船30 艘,共 500 人。另对各类船只的大小、炮位装备、旗帜,以及水师宿营制度等都有所规定 1。3.马队制度马队是湘军为了应付各地起义军中的马队,由曾国藩于 1859 年委托李鸿章编练的一支军事力量。太平天国时期,湘军的马队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2。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之后,湘军在 1865 年(同治四年)于黄河、淮水流域对抗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领导的太平天国新军时才开始重用马队。然而对于马队的建设仍然不及陆军的水平。

11、马队营制脱胎于陆军营制:每营人数,营官 1 人,马4 匹;帮办 1 人,马 1 匹;字识 1 人,马 1 匹;分前、后、左、右、中五哨。前后左右四哨各设立正副哨官 1 人,各人有马 2 匹。中哨以营官为正哨。另设副哨官 2 人,各人马 2 匹。每哨马勇 50 人,马勇每人马 1 匹。每棚什长 1 人,马 1 匹。一营共什长 25 人,散勇(步兵)250 人,营官及两副哨官、帮办、字识等共用伙夫 2 人,四哨的正副哨官共用伙夫 4 人,二十五棚每棚伙夫 1 人,共伙夫 31 人。另对于帐棚的规格,搬运后勤的安排,马匹的更换都有相应的制度规定 3。4.其他营制在湘军组织里面,还设有两个机关:营务处

12、管理军事事务,粮台管理饷械等后勤事务。这些机构本是原来的军营中就有的,但在曾国藩的湘军中,它们有了自己的特点。如营务处原本担负实施号令、执行军法的任务,它成为了军营的主脑 4。曾氏创造性地将营务处作为湘军培养人才的部门:曾氏将他认为有才干的人放到营务处进行历练,熟悉军务,然后再使该人才为一方将领。曾国1 曾国藩遗集没有湘军水师营制的记载,罗尔纲根据王定安湘军记卷二十“水陆营制篇”所记及曾国藩同治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会议长江水师营制事宜折”(见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三),同治七年三月初五日“拟补长江水师各缺续陈未尽事宜折”(见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六)所列互相参订。见罗尔纲 湘军兵制第 94 页2 罗尔

13、纲,湘军兵志,第 97 页。3 罗尔纲湘军兵志第 98 页引曾文正公杂著卷一“马勇章程五条”。4 罗尔纲,湘军兵志,第 99 页。藩手下的幕僚如李鸿章等人在带兵之前都在营务处工作过。粮台作为全军的后勤部门主要管理的是军队的粮饷、装备、军事情报、命令的传达等工作。湘军的粮台的特点是其工作人员是由主帅直接委派,其工作全由主帅一人掌握,这是与湘军的地方性军队的性质密不可分的;并且湘军的粮械主要由水师转运,在确保长江粮道的安全的前提下,湘军可以进行长期战争,这也是它时常进行围城战,或者在野战中实行稳扎稳打的结营战术的基础。二、湘军兵将的标准和招募湘军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中的“忠”、“伦理道德”为

14、核心,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域、宗族、师门、恩荫等社会关系为来源,鼓励他们发展对个人而不是对国家忠诚 1,最终结成了一个团结紧密的军事利益集团。曾国藩采用“戚家军”的编制成法:兵必自招,将必亲选。曾氏十分重视选将问题,他认为“首以择将为主,有将领而后有营官,有营官而后有百长,有百长而后有什长,有什长而后有散勇,逐加遴选,递相钤制 2”。一旦一个湘军将领调迁或者死亡,则他手下的军队将会被遣散,然后重新由新的将领另行组建。这种军队私有所有的属性发展到最后,整个湘军只听从曾国藩一人的命令,这样编练起来的军队兵将之间的联系会非常牢固,指挥起来也会得心应手。曾国藩选择将领,因为洞悉清朝高级官僚的腐败不堪的

15、作风,所以“武不用绿营守备以上之将,文不用道府以上之官”,来避免这些人将官僚腐朽习气带来军队中。因此湘军将领大多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地方绅士这种由于有土地财富,而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首先被打击到的人当然,大部分人都是与曾国藩有着各种利益关系的。他们在统治阶级中的政治地位一般不高,但是有所才能,所以希望靠军功获得地位,因而重于实干,不怕冒险,积极进取。据罗尔纲先生的统计,湘军中可考的 182 人中,书生出身的有 104 人,占 58%,而湘军中三个最高统帅,幕府重要人物 15 人,都是书生出身 3。与选将相同,湘军中的士兵也是由各将自行招募。每营都在若干附近的农庄招募自愿者入伍。曾国藩只招募农民,尤

16、喜山乡农夫。每营都有清册登记士1 拉尔夫鲍威尔18951912 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 第 18 页。2 毛鸿宾奏稿卷四“绥陈抬勇流弊折”。3 罗尔纲,湘军兵制,第 56 页至65 页所列表格,及第 66 页67 页所列表格及分析。卒的家庭背景。每一士卒必须是本村的良民。吸食鸦片、聚赌,都是禁止的,侵犯妇女则处以死刑 1。曾国藩利用中国传统的乡土观念,认为募勇“总以一方一县之人同在一营为宜 2”,由此各将所招募的士兵,都是该将领的老乡,而士兵与士兵之间,也或多或少有亲戚、同乡之谊。“耳目精神归于一人,如活草活树,枝叶自然相生也 3”。以将领为核心,各兵卒如同枝叶,粮饷由将领亲自发给,使得士兵对将领

17、更加感恩,“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 4”。这样组成的军队就一改过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兵将不相习的弊病。配合上曾国藩创造的营制,以及以传统封建伦理中的“仁”和“礼”为指导思想的治军方略、训练方法,最后出来的湘军是一支整体性强,士气高昂,战斗力强的军队。三、湘军的战略战术论战斗能力来说,湘军“远不是太平天国军队的敌手 5”,这个说法可能略显失实,但是两支军队之间在人数、士兵能力、武器装备、将领能力有所差距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兵力远远少于太平军的湘军最终消灭了太平天国,这其中制胜的关键在于湘军的战略战术。首先,湘军对水师的建设尤为

18、重视。由于太平天国的实际活动范围集中于长江三角洲流域,长江就是整场战争中最为关键的战略要地。谁掌握了长江,谁就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人员、物资便可以通过船运源源不断进行输送,比起传统的陆地运输时间更短,风险更小。湘军水师的建制本无旧制可循,是曾国藩等在实战过程中逐渐改进和完善的。如前文所述,在 1856-57 年改水师营制,就是因为 1855 年湘军水师在和太平军水师的战斗中被重挫,总结经验乃得与太平军水师交战要多用轻型战舰,着重各类舰船的混合编队。另外湘军建设船厂,并大量购买西洋火炮安置在船上,提升了战船的攻击力。相反的,太平军水师一直没有正规水师,战船也只是用民船改成的,土炮构成的火力明显不

19、如湘军,在长江上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前文说过,湘军的粮饷通过长江水1 拉尔夫鲍威尔18951912 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 第 18 页。2 胡文忠公遗集卷五九“致鲍春霆游戎”。3 胡文忠公遗集卷八十“复多都护”。4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八“复议练军事宜折”。5 罗尔纲,湘军兵制,第 101 页。道不断进行供应,是湘军能够进行持久战的根本原因。而必须通过艰难的陆路补给的太平军则是无法与湘军相抗衡的。其次,湘军注重后方供应。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全力占领长江中游的重镇如武昌,并将此地作为战略后方,设立粮台等加以巩固,供应前方作战。比较稳固的后方根据地对保证前线作战,稳定军心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湘军采取的一

20、些具体战术,如结营行军、攻势防御等,都是以守为攻的战术。就军队构成来说,湘军士兵出入行伍者多,缺乏足够的军事训练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比不上强大的太平军;而武器装备以刀矛等传统武器和抬枪鸟铳劈山炮等缺乏机动性和射速的前膛枪炮为主,是故宜守不宜攻,在防御中寻机破敌是湘军唯一的选择。而防御战术就是消耗战、持久战,有着充足供应的湘军可以尽情使用此战术,获得胜利。再次,前文已经提到了一些湘军的具体战术,注重的是“防御”。另外,曾国藩讲究步步结营,依靠地形优势,寻找战机,克敌制胜。湘军每到一处地方,首先结营,“未成之先,不许休息,亦不许与贼溺战 1”。曾国藩所说“结硬寨,打呆仗”,说的就是这种战术。通过守势

21、,以逸待劳,以主待客,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拖垮敌人,最终战胜敌人。这也是曾国藩总结太平天国前期清军的无数次失败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四、湘军兵制的评价湘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军事集团,它的创立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史都影响深远。拉尔夫鲍威尔说湘军是“是 20 世纪中国军阀手中的私人军队的先驱 2”,罗尔纲先生则称其为“清季兵为将有的起源 3”。笔者现在就从湘军军制这个军事制度本身来对其进行评价。首先从营制上来说,湘军针对绿营已经衰老的、过时无用的制度进行了改革,它以节制之师代替了清朝原有军队绿营、旗营平时分散戍守,战时零星征调之法。绿营旗营与湘军的军制差别固然是由于前者属于国家正规部队,具有平时卫

22、戍地方,战时抽调抗敌的责任,因此分散;而后者是地方临时(团练部1 曾文正公书札卷五“与李次青”。2 拉尔夫鲍威尔,18951912 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第 14 页3 罗尔纲,湘军兵制,第 208 页。队原则上是等战事结束就自行解散的)部队,集中于一地,因此紧凑。作为异族入主中原的清王朝绝对不会让汉族将领固定掌握一支纯由汉族掌握的部队,所以绿营的在地域上和军队结构上的分散性是不可避免的,而旗营则肩负着镇守该地以及监督该地绿营的责任。但因湘军的私有性而带来的团结性和整体性,它的战斗力较绿营旗营确实胜过一筹。然而在编制上由于过度依赖“人情关系”的纽带,一支军队在编制上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则没有得到很好

23、的发挥。虽然兵种齐全,但在编制上仍是单一军制,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之上便再也没有更高的建制单位了 1。当出现需要数十个营协同战斗的时候,因为营数过多,部队的调动和统一指挥便显得十分麻烦,不能够满足近代战争中所信息传达敏捷、部队调动迅速、作战区域广泛、各兵种协同作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作为湘军对手的太平军的伍卒制 2则要显得更加优越一些。另外在军队后勤上,只设长夫,除此再无其他,缺乏充分的后勤保障系统,也是湘军的一个弊端。当然,这比起绿营不设长夫制度,故行军打仗只能索用民房,装备补给和平时的生活需要绿营兵自己处理,分散了士兵的精力,大大影响了战斗力。湘军的营制也影响了清朝后来的练军、防军、新建陆

24、军等。在兵将的募集上,湘军吸取了明朝戚继光的经验。有一个明确的指挥体系,作为主干。在主干之外通过各种整个队伍实际上都靠私人关系维系。这种私人关系使湘军取得了绿营军及其雇佣附属军所缺少的聚合力,曾国藩着重利用既存的同族和同乡关系,这种关系非常适合于把一支支由绅士领导的非正规队伍变成中央指挥的队伍(前提是指挥者用户中央),当然这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兵为私人所有的风气,私人兵将占有地方财政独自发展,不断壮大就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民国。湘军在招募兵将的时候注重避免绿营兵将腐败堕落的风气影响,在训练的过程中则强调兵士在精神方面的修炼与军事训练并重,这使得湘军与既存的绿营旗营截然不同。反观

25、绿营兵,长期以来积累的不良风气因为缺乏良好的精神教育而愈发严重,腐败无能的军官则是绿营走向堕落的重要因素。且绿营因为自己所担负的任务而不能专心于军事训练1 近代欧式军队常用的编制是班、排、营、连、团、师(旅)、军、集团军。以集团军为最高战役方向单位,集团军下有一个条理清晰,建制明确的一整套复杂系统。在参战人员庞大,参战兵种众多的战斗、战役中,各建制都能有条不紊、各按其责地进行具体战斗任务以及协同作战,而不会陷入混乱。对于指挥人员来说,也便于指挥,避免了人多事杂引起的错误。2 太平军的伍卒制是洪秀全等人借鉴周礼等古籍,学习商周时期军队编制而形成的太平军制。分为伍、两、卒、旅、师、军。军队建制相较

26、于湘军来说更加复杂。上,连战守之际也不能集中全力作战 1,严重地削弱了绿营的战斗力。但湘军作为一个军事集团始终缺乏一套正规的军事教育体系,也没有建立军事院校系统,尤其是对于高级军官的教育和训练严重不足。湘军的高级军官,都是天生的将才,被曾国藩发现并重用。然而一旦该高级军官在战斗中身亡,他的职位就无人有此才能可堪此大任。由于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失去了如罗泽南、塔齐布有统带数十营湘军的能力和经验的高级将领,而又缺乏培养高级军官的军事院校,高级军官因此不继是在太平天国战争后期困扰曾国藩和湘军的一个大问题,胡林翼曾说:“近年营中,非营官之少,而哨长、队长尤易选择,所乏者统将耳 2。”。虽然之后曾国藩改进湘

27、军营制增设“分统”作为营官和统领之间的一层,拔擢有能力的营官先行历练带数营能力和经验,再根据情况进行统领的选拔,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代替军事院校的作用。后来的新建陆军就非常重视军官教育,成立了各层级(小中高等军校)、各兵种的军事院校,向新军源源不断地输入有专业军事素质的士兵和军官。在战略战术上,湘军向他们最主要的对手太平军提出了针对性的大战略,这成为湘军最终扑灭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保证。相对于绿营军盲目的围追堵截、被动防御的战略要优越许多。在战术上湘军注重安营扎寨积极防御,利用手头能用到的一切冷热武器,在后期也重视引进西方先进武器,但它仍是旧式的、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思想,是不能适应近现代注重武器装备

28、先进性以及强调火力配置和部队机动性的军事斗争的。当然湘军的战略战术,包括它的整个兵制都是与其所处的历史阶段所相适应的。晚清中国处于一个各方面都在进行逐渐转型的时代,在军事上也使如此,湘军也只是在这阶段之中的产物,自然无法完全摆脱那些旧的、传统的东西。然而在这些旧式的、传统的东西之中,还是有意无意地包涵了新的、进步的内容,在这新旧结合之中,走出了湘军。1 罗尔纲先生总结绿营的任务具体为:镇守、差役、西北用兵、东南海防和边防、屯戍、河工、漕运、守陵等八项,这大大分散了绿营的军队职能,使得绿营士兵缺乏应有的军事素质,在战争期间也要分散一部分人继续担负其他非作战任务。见罗尔纲绿营兵志,第 45 页。2

29、 罗尔纲.湘军兵志 第 106 页引胡文忠公遗集卷六十三 抚鄂书牍咸丰九年三月十四日致彭雪琴(玉麟)参考文献1【美】拉尔夫鲍威尔著,陈泽宪、陈霞飞译:1895 1912 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 ,中华书局,1978 年 5 月2【澳】冯兆基著,郑太风译: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月第一版3【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4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 年 1 月第一版5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 年 6 月第一版6张华腾:18951912:北洋军阀崛起研究,中华书局, 2009 年第一版7陶短房: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与列强,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年第一版8李玲:论湘军的编制、训练及其战略战术9王继平:论湘军集团,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年第 6 期10范晓明:别树一帜,改弦更张略论曾国藩建制湘军 ,凯里学院学报,第 26 卷第 1 期,2008 年 2 月11刘琼霞:论湘军与新建陆军之差异,咸宁学院学报,第 27 卷第 5 期,2007 年 10月12赵鲁臻:危机下的变革:晚清陆军战术及训练研究 以湘军、淮军与新建陆军为中心的讨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博士论文 ,2014 年 5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