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45522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金匮要略 第一篇(1 )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余脏准此。(2 )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

2、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3 ) 【 原文】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

3、,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4)【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 【原文 】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7)【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8)【原文】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

4、汗者,风湿俱去也。 (20) 【原文 】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 (炙) 杏仁七十个( 去皮尖) 白术四两 (21) 【原文 】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 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 去皮尖,炒)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 ) 【原文】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

5、,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5 ) 【原文】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10)【原文】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

6、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8) 【原文】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10) 【原文 】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 炙) 川乌五枚(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原文】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

7、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3)【原文】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13) 【 原文】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 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14 ) 【原文 】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15)【原文 】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 各一两 (17) 【原文 】 虚劳虚烦不得

8、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方: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藭二两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6) 【原文】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洗) 八枚一法半升。 (8) 【原文】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13) 【原文 】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

9、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14) 【原文 】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1 ) 【原文】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2) 【原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奔豚汤方:甘草 芎藭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3)【原文】

10、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4) 【原文】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5)【原文】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栝蒌一枚(捣) 人参汤方: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各三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2) 【原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3) 【原文】 腹

11、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9) 【原文】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厚朴七物汤方:厚朴半斤 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11) 【原文 】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厚朴三物汤方: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12) 【 原文】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洗 ) 枳实四枚( 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13) 【原文 】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14) 【原文 】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

12、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去汗 )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饴糖 (15) 【原文 】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17)【原文】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父咀)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7) 【原文】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旋覆花汤方:旋覆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16) 【原文 】 肾著之病,

13、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2) 【原文】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15) 【原文 】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6)

14、【原文 】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17) 【原文 】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22) 【 原文】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十枣汤方: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23) 【 原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 ) 桂枝二两( 去皮) 甘草二两 (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去皮)

15、半夏半升(汤洗) (35)【原文】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3) 【原文】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10) 【原文 】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栝蒌瞿麦丸方: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 (炮) 瞿麦一两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1)【原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

16、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18) 【 原文】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22) 【原文 】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防己黄芪汤方:方见湿病中。(23) 【 原文】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方: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24) 【原文 】 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防己茯苓汤方: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3)【原文 】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17、,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15) 【原文 】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栀子大黄汤方: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18) 【原文 】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茵陈五苓散方: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14) 【原文 】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柏叶汤方: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15) 【原文 】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16) 【原文 】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17) 【原文 】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2) 【原文 】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16) 【原文 】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 外台云:治呕,心下痞鞕者。 ”大半夏汤方:半夏二升(洗完用 )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17) 【原文 】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外台方:又治吐水。大黄甘草汤方: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31) 【原文 】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47) 【原文 】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