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30573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4.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返回,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因此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什么是历史观?历史观就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

2、象、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历史观研究的主要问题:历史发展有无规律?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怎样?历史是由谁创造的?我们怎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凡是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第一性、决定的要素,是唯心史观,凡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则是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两种历史观的对立表现:,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和物质动因,没有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只考察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没有揭示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及其意义。,思考

3、并回答: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罪魁祸首希特勒写的我的奋斗一书,因为这本书宣扬了极端的民族沙文主义和种族复仇主义,如果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开明政治家在阅读了该书后能采取一些预防措施,这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还有人说,“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的认识错误造成的,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的正确意志决定的,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是江泽民、朱熔基的“旨意”,你对这些观点如何看?为什么?,此些观点夸大了希特勒个人的作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二战是帝国主义列强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物质利益),希特勒的思想反映和适应了当时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利益需求,

4、(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为何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为何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地理环境对社

5、会发展的影响 A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场所和资源) B地理环境的好坏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C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地理环境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D为人类审美活动、休闲、娱乐、旅游提供对象。,反对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不同气候的国家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求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们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分析: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

6、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其决定社会意识。,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也不能说明社会形态的更替。相反,地理环境的作用还要受社会条件,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制约。,人口因素的作用: A人口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人口数量、分布及增长的快慢是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能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 C人口的构成状况和质量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思考:我国当前面临那些最紧迫的人口问题?,反对人

7、口决定性论人口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因为: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人口的社会作用必须通过生产方式才能转化为社会的要素。,(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机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c.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的产生、存在、变化和发展依

8、赖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的内容依赖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b.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它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9、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 A.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B.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C.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其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另一类为非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包括: A、运筹性因素。包括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等。这类因素的作用在于通过对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因素选择,调动、处置、匹配等手段,在数量和比例上做到合理结合,从而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B、渗透性因素。包括

10、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这类因素并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只有当在生产过程中,渗透到生产力各实体要素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C、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这类因素本身并不是生产力,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上层建筑。教育的作用在于为继承和发展生产力作准备。,课堂分析: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要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渗入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因素之中,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结合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与劳动对象结合,使其质量提高,品种不断增加;,与劳动资料结合引起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现代生产的动

11、力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信息传递系统都是科学技术渗入到其中的结果。);与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等结合使其管理日趋现代化,决策科学化。,(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 A、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B、结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这三项内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为什么?),(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a.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b.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

12、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a.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b.当它们不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建立和改变,都同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人们可以改变生产关系,但改变生产关系也不是随意的。在现实的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其总和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但决定该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是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3、的相互关系(图示):,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于,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

14、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观看教学影音资料大跃进,大跃进,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a.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

15、社会关系b.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两个层面。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反映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经济体制是一定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反映着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等两部分组成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

16、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体与政体,国体与政体,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2、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说来,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1、经济基础

17、与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关系:,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C.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关系:,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b.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表现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

18、合再到新的基础上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这就是上层建筑要适合 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3、小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反映,它们不能单独存在和发生作用。在两个规律中,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最基本的,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基础。,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

19、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一)社会形态的内涵,1、社会形态的内涵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概念,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变的过程。,(一)社会形态的内涵,2、社会形态的结构: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二

20、)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 社会,奴隶 制 社会,封建 制 社会,资本 主义 社会,共产 主义 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统一性: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2、多样性:A.具体国家或民族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殊性B.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从纵向看,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更替;多样性是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地向前发展,

21、某些民族和国家跨越式发展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因为其跨越方向、跨越的限度受总体历史进程的制约。从横向看:,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的国家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必然性:主要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观看教学影音资料大同社会、理想国、乌托邦,大同世界,理想国,乌托邦,(四)社会形

22、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1、前进性和渐进性:主要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2、曲折性和跨越性: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往往不是从旧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曲折性,又为跨越性创造了条件,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7页),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革命在社会发展

23、中的作用,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它们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见下图)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

24、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社 会 基 本 结 构 图 示*,返回,社会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

25、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提出来的,它是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否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要求。,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一定

26、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即物质利益的对立。,(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即物质利益的对立。剥削阶级利用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占有被剥削阶级的剩余劳动,为了维护这种经济地位,必然在政治上实行压迫。,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表现在:第一,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政治革命。第二,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改变剥削和压迫的方式。,(三)马克思主义的阶

27、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1、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2、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社会革命的实质: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

28、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参见图1和图2)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3、无产阶级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所起的作用,但反对改良主义,形式:暴力与非暴力。革命条件:同时具备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一七八九年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占

29、巴士底狱,图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图2,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表现: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参见图3、案例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图3,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邓小平扭转了乾坤 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有一份特殊的藏品印有18个红手印的协议书。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是由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们亲手创造的。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

30、小岗村的村民们感慨万千地说起当年小平对小岗的关心。小岗村在“大跃进”中饿死60人,死绝6户。到1977年底,小岗村不论户大户小,户户外流;不论男人女人,只要能蹦跳的都讨过饭。全队近20户人家有11户的门是用高粱秸扎成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案 例 一,1978年初,凤阳县乃至安徽省尝试“包干到组”,小岗人也满怀兴趣的把20户人家分成4个组。没干多久,组里就产生了矛盾,于是每个组又分“叉”。但没干几天又有吵架的。社员提议:这样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户。大家最终拟订3条意见:1、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2、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3、如果队长因此犯法坐牢,他家的活

31、由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到会的18户户主赌咒发誓按下红手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包干”。小岗人用18个鲜红的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蔚为壮观的一页。“大包干”诞生伊始,就有人责难说,这违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是资本主义;也有人说,“大包干”是机会主义。,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案 例 一,就在有人对“大包干”提出质疑、改革处于关键时刻时,1980年5月31日,小平同志在同其他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应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

32、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的重要谈话对于打破僵化观念,消除恐惧心理,推动包产到组和最终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具有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案 例 一,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1979年,即“大包干”的第二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2元猛增到400多元,全队粮食产量达132万斤,相当于1966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一时间凤阳花鼓填了新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如今大变样。三中全会路线好,爱民传统大发扬。政策顺心干劲足,五谷丰登粮满仓。”从1992年起,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在农村传达贯彻。小岗人积极寻找再次发展之路、富裕之路,先后招聘

33、3名有文化、懂技术的能人进村办厂,引来了几家外资企业。还向外转移劳力,有50名年轻人走出小岗。2003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已由1978年的3万斤增加到120万斤,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元增加到2100元,分别增长40倍和96倍。全村100余户建起了新房,人均住房20平方米以上。村民文化素质大幅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97人,与过去多数人是文盲的小岗村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摘自中国青年报,案 例 一,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34、强大杠杆,(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电 力 技 术 革 命,原子 能、 计算 机和 空间 技术 革命,信 息 技 术 革 命,蒸 汽 机 技 术 革 命,四次科学 技术革命,一,二,三,四,(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1、科学技术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对

35、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参见图4) 2、由于应用不当等原因,科学技术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等。此外,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比如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观看教学影音资料环境问题,课堂思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又带来了人口激增、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问题”。因此,有人认为要解决这些负面影响就必须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应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人们的

36、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不充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推广和发展科学技术。,图4,返回,环境问题,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返回,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

37、上的对立,1、唯心史观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被称为英雄史观,A.认识根源: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夸大英雄 人物作用B.社会历史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广大 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应有承认C.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 级利益,用英雄史观为自己服务,英雄 史观 产生 的 根源,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要是克娄巴特拉的 鼻子长得短一些,整个世界的面貌都会改变。,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 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 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 而全部

38、历史可以改观。,英 雄 史 观 面 面 观,(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2、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1、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3、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作为“类

39、”与动物有本质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有本质区别,(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 民 群 众,(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40、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经济条件(具有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政治条件(具有直接的影响) 精神文化条件(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 众 观 点,群 众 路 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41、起着特殊的作用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辨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个 人,个人指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每个人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唯物史 观主张在考察个人的历史作用时,要具体分析个人 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 点,不应简单化。,(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历 史 人 物,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按发挥作用的性质, 历史人物可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杰出人物对于人类社会 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历史人物的作用性

42、质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制约, 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辨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任何 历史人 物的出 现都体 现了必 然性与 偶然性 的统一,杰出人物的出现 具有必然性,会对社 会进程发生影响,但 是这些作用仅仅是历 史进程中的偶然性现 象,不能改变历史发 展的基本方向。这是 历史人物活动的制 约性,历史人物的作用 性质取决于他们的 思想、行为是否符 合社会发展规律, 是否符合人民群众 的意愿,(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 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 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前者内在地包含了后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毛泽东语录,论联合政府,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