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最终稿)-.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25949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135 大小:4.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最终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最终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最终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最终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最终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试行)2011 年 10 月前 言线路养护维修技术是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养护维修,保证线路高平顺性、高稳定性、高可靠性,保持无砟轨道耐久性,特制定本规则。本规则在总结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相关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养护维修技术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则共分九章和二十二个附录,阐述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主要设备技术标准和维修要求,规定了线路设备检查内容和周期、维修标准、维修作业要求、线路质量评定及精测网应用与维护要求等。在执行本规则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有需要补充和完善之处,请及时将

2、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铁道部运输局基础部(北京市复兴路 10 号,邮政编码:100844) ,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则技术总负责人:康高亮、郭福安、曾宪海、赵有明。本规则编制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高速铁路轨道维护管理技术组。本规则主要起草人:吴细水、江 成、刘丙强、姚 冬、王邦胜、黎国清、肖俊恒、田新宇、万 坚、谢永江、段剑峰、王树国、杨 桉、邹定强、张银花、蒋金洲、王长进、周清跃、易忠来、李力、黎连修、王继军、姜子清、吴绍利、毛昆朋、李化建、朱长华、田常海。本规则主要审查人:康高亮、郭福安、曾宪海、赵有明、卢祖文、曾树谷、范俊杰、高 亮、李传勇、李振廷、吕关仁、张军政、田 斌、梁春方、刘 科

3、、闫红亮、许有全、张金龙。本规则由铁道部运输局基础部负责解释。I目 录第一章 总 则 .1第二章 线路设备维修工作内容及计划 .3第一节 工 作 分 类 3第二节 工 作 内 容 3第三节 管 理 组 织 4第四节 工 作 计 划 5第三章 线路设备标准和修理要求 .6第一节 线路平面 .6第二节 线路纵断面 .8第三节 无砟道床 .8第四节 钢 轨 14第五节 扣 件 17第六节 道岔及调节器 .22第七节 无缝线路 .25第八节 标志标识 .28第四章 线路设备检查 .30第一节 一般要求 .30第二节 线路动态检查 .30第三节 线路静态检查 .31第四节 钢轨检查 .33第五节 量具检

4、查 .36第五章 线路设备维修主要作业要求 .37第一节 一般要求 .37第二节 钢轨修理 .37第三节 扣件维修及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 .42第四节 无砟道床维修作业 .44第五节 道岔及调节器维修作业 .48第六节 无缝线路维修作业 .49第六章 线路设备维修标准 .51第一节 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51第二节 轨道动态不平顺管理值 .54第三节 车辆动力学指标管理值 .57第四节 作业验收办法 .57第七章 线路质量评定 .58第一节 线路设备状态评定 .58第二节 线路设备保养质量评定 .59II第八章 精密测量控制网 .65第一节 一般要求 .65第二节 精测网构成及主要

5、技术标准 .65第三节 精测网维护和应用 .67第九章 维修工机具、常备材料与作业车辆停留线 .70附录一 无砟道床伤损检查记录 71附录二 道岔检查方法及工具 76附录三 可动心轨单开道岔检查记录 80附录四 钢轨伸缩调节器检查记录 81附录五 无缝线路、道岔及调节器钢轨位移观测记录 82附录六 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记录 85附录七 伤损钢轨月报 86附录八 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方法 87附录九 无砟道床结构损坏修复作业 92附录十 无砟道床混凝土裂缝修补方法 97附录十一 无砟道床混凝土缺损修补方法 101附录十二 轨道板锚穴封端脱落修补方法 103附录十三 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砂浆层

6、伤损修补方法 104附录十四 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凸形挡台周围树脂伤损修补方法 108附录十五 无砟道床混凝土伸缩缝、支承层裂缝伤损修补方法 109附录十六 CRTS型板式轨道板间连接处离缝伤损修补方法 110附录十七 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砂浆层伤损修补方法 112附录十八 线路设备状态评定统计报告 116附录十九 无砟轨道线路维修工机具 117附录二十 无砟轨道线路常备材料 119附录二十一 无砟道床主要维修工机具及材料 120附录二十二 本规则用词说明 1221第一章 总 则第 1.0.1 条 为适应高速铁路运营要求,做好无砟轨道线路设备维修管理,提高维修技术水平,保证线路高平顺性、高

7、稳定性、高可靠性,保持无砟轨道耐久性,特制定本规则。第 1.0.2 条 线路维修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线路设备状态完好,保证列车以规定速度安全、平稳、舒适和不间断地运行,并尽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第 1.0.3 条 线路维修应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检慎修”的原则,根据线路状态的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养护与维修,做到精确检测、全面分析、精细修理,以有效预防和整治病害。第 1.0.4 条 线路维修应实行检、修分开的管理制度,实行专业化和属地化管理。应本着“资源综合、专业强化、集中管理”和“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高速铁路线路维修管理机构。第 1.0.5 条 高速铁路应严格实行天窗修制度。天窗时间应固定

8、,一般不得少于240min。第 1.0.6 条 应做好精密测量控制网(以下简称精测网)的管理,保证运营维护测量有稳定可靠的测量基准,并利用精测资料指导线路维修。第 1.0.7 条 应加强曲线(含竖曲线) 、道岔、焊缝、无砟轨道结构及过渡段的检查和养护维修,加强轨道长波不平顺的检查和管理,保证线路质量均衡、稳定。第 1.0.8 条 养护维修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的施工作业方法,优化作业组织,提高线路检修质量。第 1.0.9 条 积极推行信息化技术,建立维修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第 1.0.10 条 应按规定为维修人员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设施和设备。第 1.0.

9、11 条 高速铁路应设置作业车辆停留线,以满足修理作业要求。2第 1.0.12 条 按新建时速 200250 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铁建设2005140 号)和新建时速 300350 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铁建设200747 号)建成的无砟轨道线路,其相关技术参数按原设计保留。第 1.0.13 条 本规则适用于允许速度 200350km/h 铁路 CRTS型板式、CRTS型板式、双块式以及道岔区轨枕埋入式和板式无砟轨道线路维修,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线路维修可参照本规则办理。采用新型线路设备时,其维修办法应经铁道部批准。本规则未涉及的内容按相关规定执行。3第二章 线路设备维

10、修工作内容及计划第一节 工 作 分 类第 2.1.1 条 线路维修工作分为周期检修、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第 2.1.2 条 周期检修指根据线路及其各部件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对钢轨、道岔、扣件、无砟道床、无缝线路及轨道几何形位等按相应周期进行的全面检查和修理,以恢复线路完好技术状态。铁路局可根据线路设备状态、线路条件、运输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具体情况调整维修周期,并报铁道部核备。第 2.1.3 条 经常保养指根据动静态检测结果及线路状态变化情况,对线路设备进行的经常性修理,以保持线路质量经常处于均衡状态。第 2.1.4 条 临时补修指对轨道几何尺寸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或轨道设备伤损状态影响其正常

11、使用的处所进行的临时性修理,以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第二节 工 作 内 容第 2.2.1 条 周期检修基本内容。一、 线路设备质量动态检查。二、 轨道几何尺寸和扣件扭矩静态检查。三、 钢轨探伤。四、 采用打磨列车对钢轨进行预打磨、预防性打磨和修理性打磨。五、 联结零件成段涂油、复拧。六、 根据刚度变化情况,成段更换弹性垫板。七、 有计划地对无砟道床进行检查及修补。八、 无缝线路钢轨位移、钢轨伸缩调节器(以下简称调节器)伸缩量的周期观测和分析。九、 对沉降量较大地段的轨道状态进行周期观测和分析。4十、 精测网检查、复测。第 2.2.2 条 经常保养基本内容。一、 对轨道质量指数(TQI)超标区段或

12、轨道几何尺寸超过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的处所进行整修。二、 根据钢轨表面伤损、光带及线路动态检测情况,对钢轨进行修理。三、 整修焊缝。四、 整修伤损扣件、道岔及调节器等轨道部件。五、 无缝线路应力调整或放散。六、 修补达到级及以上伤损的无砟道床。七、 疏通排水。八、 精测网维护。九、 沉降地段轨道状态观测和分析。十、 修理、补充和油刷标志。十一、 根据季节特点对线路进行重点检查。十二、 其他需要经常保养的工作。第 2.2.3 条 临时补修主要内容。一、 整修轨道几何尺寸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的处所。二、 处理伤损钢轨(含焊缝)和失效胶接绝缘接头。三、 更换伤损的道岔护轨螺栓、可动心轨咽喉和

13、叉后间隔铁螺栓、长心轨与短心轨联结螺栓等。四、 更换伤损失效的扣件、道岔及调节器等轨道部件。五、 更换或整治失效无砟道床。六、 线路故障处理。七、 其他需要临时补修的工作。5第三节 管 理 组 织第 2.3.1 条 依据铁道部相关规定和铁路公司与铁路局签订的委托运输管理协议,铁路局负责受托范围内高速铁路线路设备的安全、维护和管理,保持线路设备状态良好,使之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第 2.3.2 条 线路车间管辖线路长度以营业里程 200300km 左右为宜,站间距较小的城际铁路,管辖范围可适当缩短。线路车间下设工区,工区间距平原地区一般为 100km 左右,站间距较小的城际铁路和山区、高原、严寒地区

14、可适当缩短。动车段(所)应单独设置工区。第 2.3.3 条 铁道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铁路局工务检测所和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负责利用综合检测列车、钢轨探伤车对线路进行周期性检测和钢轨周期性探伤。第 2.3.4 条 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或工务机械段负责利用大型养路机械对线路的修理。第 2.3.5 条 工务段(含桥工段,下同)应建立考核机制,确保线路设备质量均衡、稳定。第四节 工 作 计 划第 2.4.1 条 根据本规则规定,铁道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应编制线路年度分月动态检查计划,报铁道部运输局。第 2.4.2 条 铁路局应编制年度分月线路检查及周期检修计划。第 2.4.3 条 工务段应根据铁路局

15、安排和相关规定编制月度线路检查及维修计划。第 2.4.4 条 线路车间应根据工务段安排和相关规定编制线路检查及日作业计划。6第三章 线路设备标准和修理要求第一节 线路平面第 3.1.1 条 曲线超高应满足旅客舒适度要求,按设计允许(预留)速度进行计算并设置。一、超高最大值不得超过 175mm。二、未被平衡超高的一般要求:1 欠超高一般应不大于 40mm,困难条件下不大于 60mm。2 过超高应不大于 70mm。初期兼顾货运的客运专线,货物列车的过超高应不大于 70mm。按 80km/h 速度检算时,最大过超高不得大于 90mm。三、车站两端曲线超高设置应满足以下检算要求(V 为旅客列车进出站通

16、过曲线时的速度):1当 V160km/h 时,过超高一般不大于 90mm,困难条件下不大于 110mm。2当 160km/hV200km/h 时,过超高困难条件下不大于 90mm。3当 200km/hV250km/h 时,过超高困难条件下不大于 80mm。4线路起终点车站或以进出站旅客列车为主的车站两端曲线,超高设置应满足本条第二款要求。5在使用困难条件时,原则上应先用足进出站列车的过超高困难条件,再使用通过列车的欠超高困难条件;若仍不满足要求,应适当降低线路允许速度,直至超高设置符合规定。未被平衡欠超高和未被平衡过超高分别按下列公式检算:HRvc2max8.1hg.式中 H实设超高(mm)

17、;Hc未被平衡欠超高(mm) ;7Hg未被平衡过超高(mm) ;vmax线路允许( 预留)速度( km/h) ;vh兼顾货运的线路为货物列车最高行车速度(km/h) ,只运行客车的线路为低速客车行车速度(km/h) 。第 3.1.2 条 曲线超高顺坡率一般条件下不应大于 1/(10vmax),困难条件下不得大于 1/(9vmax)。第 3.1.3 条 正线不应设置复曲线。第 3.1.4 条 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不应小于表 3.1.4 的规定,曲线地段可不加宽。正线与既有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 5.3m。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 表 3.1.4设计行车速度(km/h) 350 30

18、0 250 200最小线间距(m) 5.0 4.8 4.6 4.4第 3.1.5 条 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第 3.1.6 条 相邻两曲线间夹直线和两缓和曲线间圆曲线最小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 0.8vmax,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 0.6vmax。第 3.1.7 条 正线曲线与道岔间夹直线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 0.6vmax,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 0.5vmax。第 3.1.8 条 正线道岔对向设置,有列车同时通过两侧线时,道岔间直线段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 5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 33m;无列车同时通过两侧线或道岔顺向布置时,道岔间直线段长度一般条件

19、下不应小于 25m。第 3.1.9 条 欠超高和超高顺坡率不得同时采用困难条件下的限值。欠超高或超高顺坡率需采用困难条件时,应优先采用欠超高困难条件。第 3.1.10 条 曲线直缓(缓直)点、缓圆(圆缓)点处应设标识,现场曲线始终点、缓和曲线长度、曲线全长、曲线半径、实设超高均应与设计文件保持一致。第二节 线路纵断面8第 3.2.1 条 区间正线最大坡度不宜大于 20,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0。第 3.2.2 条 正线最小坡段长度应符合表 3.2.2 规定。一般条件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宜连续采用,困难条件下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得连续采用。最小坡段长度 表 3.2.2设计行车速度(km/h) 350 30

20、0 250 200一般条件(m) 2000 1200 1200 800困难条件(m) 900 900 900 600第 3.2.3 条 坡段间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 正线相邻坡段坡度差大于或等于 1时,应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最小竖曲线半径按表 3.2.31 选用,最大竖曲线半径不应大于 30000m,最小竖曲线长度不得小于 25m。最小竖曲线半径 表 3.2.31设计行车速度(km/h) 350 300 250 200最小竖曲线半径(m) 25000 25000 20000 15000二、 竖曲线(或变坡点)与缓和曲线、道岔及调节器均不得重叠设置。三、 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不宜重叠设置,

21、困难条件下,应符合表 3.2.32 规定。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重叠设置的曲线半径最小值 表 3.2.32设计行车速度(km/h) 350 300 250 200平面最小圆曲线半径(m) 6000 4500 3000 最小竖曲线半径(m) 25000 25000 20000 四、 正线两线并行时,两线轨面高程宜按等高(曲线地段为内轨面等高)设置。第三节 无砟道床第 3.3.1 条 无砟道床分为 CRTS型板式、CRTS 型板式、双块式以及道岔区轨9枕埋入式和板式无砟道床等。第 3.3.2 条 CRTS型板式无砟道床结构及主要技术要求一、 道床结构由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混凝土底座、凸形挡

22、台及其周围填充树脂等部分组成。曲线超高在底座上设置。二、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厚度为 50mm,不应小于 40mm。减振型板式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厚度为 40mm,不应小于 35mm。三、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应灌注饱满,与轨道板底部密贴,轨道板边角悬空深度应小于 30mm。四、 凸形挡台分为圆形和半圆形,半径为 260mm,其周围填充树脂厚度为40mm,不应小于 30mm。五、 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不允许开裂,普通混凝土框架板混凝土裂缝宽度不得大于 0.2mm。六、 底座混凝土裂缝宽度不得大于 0.2mm,路基和隧道地段混凝土底座间伸缩缝宽度为 20mm,状态应良好。七、 排水通道,特别是

23、框架式轨道板内排水、底座内预埋横向排水管道,应保持通畅。第 3.3.3 条 CRTS型板式无砟道床结构及主要技术要求一、 路基地段道床结构由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支承层等部分组成。曲线超高在路基基床表层上设置。二、 桥梁地段道床结构由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底座板、滑动层、高强度挤塑板、侧向挡块及弹性限位板等部分组成。桥台后路基设置锚固结构(包括摩擦板、土工布、端刺)及过渡板。曲线超高在底座板上设置。长大桥区段底座板设有钢板连接器后浇带。三、 隧道地段道床结构由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支承层等部分组成。曲线超高一般在仰拱回填层(有仰拱隧道)或底板(无仰拱隧道)上设置。

24、10四、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应与轨道板底部和支承层或底座板密贴,厚度为30mm,不应小于 20mm,不宜大于 40mm。五、 轨道板除预裂缝处以外,其他部位不得有裂缝。六、 轨道板间接缝处混凝土裂缝不得大于 0.2mm,接缝现浇混凝土与轨道板间离缝不得大于 0.3mm。七、 桥梁地段连续底座板(含后浇带部位)混凝土裂缝不得大于 0.3mm,侧向挡块与底座板不得粘连。八、 路基和隧道地段支承层不得有竖向贯通裂缝。九、 排水通道应保持通畅。第 3.3.4 条 双块式无砟道床结构及主要技术要求一、 路基地段道床结构由双块式轨枕、道床板、支承层等部分组成,道床板一般为纵向连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曲线

25、超高在基床表层上设置。二、 桥梁地段道床结构由双块式轨枕、道床板、隔离层、底座(或钢筋混凝土保护层) 、凹槽(或凸台)周围弹性垫层等部分组成。道床板或底座沿线路纵向分块设置,间隔缝为 100mm。道床板与底座(或保护层)间设置隔离层,底座凹槽(凸台)侧立面粘贴弹性垫层。曲线超高在底座或道床板上设置。三、 隧道地段道床结构由双块式轨枕、道床板等部分组成,道床板为纵向连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曲线超高在道床板上设置。四、 双块式轨枕不得有裂缝,道床板混凝土不得有横向或竖向贯通裂缝。五、 路基地段支承层不应有竖向贯通裂缝,支承层与道床板、路基基床表层间应密贴,不得有离缝。六、 排水通道应保持通畅,道床板

26、表面不得积水。第 3.3.5 条 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结构及主要技术要求一、 路基和隧道地段道床结构由桁架式预应力岔枕、道床板、底座或支承层等部分组成。11二、 桥梁地段道床结构由桁架式预应力岔枕、道床板、隔离层、底座及凹槽周围弹性垫层等部分组成。三、 岔枕不应出现裂缝,道床板混凝土裂缝不得有横向或竖向贯通裂缝。四、 底座混凝土裂缝不得大于 0.2mm,底座或支承层不得有竖向贯通裂缝。五、 排水通道应保持通畅,道床板表面不得积水。第 3.3.6 条 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结构及主要技术要求一、 路基地段道床结构由道岔板、底座(自密实混凝土层)及找平层等部分组成。二、 桥梁地段道床结构由道岔板、

27、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底座板、滑动层、高强度挤塑板、侧向挡块及弹性限位板等部分组成。三、 道岔板(或预设裂缝处)混凝土裂缝宽度应小于 0.2mm,扣件周围不得有裂缝。四、 路基地段底座、桥梁地段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应与道岔板底部密贴。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厚度为 30mm,不应小于 20mm,不宜大于 40mm。五、 桥梁地段连续底座板混凝土裂缝不得大于 0.3mm,侧向挡块不得有裂缝。六、 排水通道应保持通畅,道岔板表面不得积水。第 3.3.7 条 无砟道床伤损等级分为、级。对级伤损应做好记录,对级伤损应列入维修计划并适时进行修补,对级伤损应及时修补。一、 CRTS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

28、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见表 3.3.71。二、 CRTS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见表 3.3.72。三、 双块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见表 3.3.73。四、 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见表 3.3.74。五、 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见表 3.3.75。12CRTS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 表 3.3.71评定等级伤损部位 伤损形式 判定项目 备 注裂 缝 宽 度(mm) 0.1 0.2 0.3预 应 力轨 道 板锚穴封端离 缝宽 度(mm) 0.2 0.5 1.0普通轨道板 裂 缝 宽 度(mm) 0.2

29、0.3 0.5凸形挡台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底 座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掉块、缺损或封端脱落应适时修补底座伸缩缝 离 缝 宽 度(mm) 1.0 2.0 3.0路基、隧道地段宽 度(mm) 1.0 1.5 2.0横向深度(mm)2050 50100 100离 缝对角长度(mm)2030 3050 50水泥乳化沥青砂浆裂 缝 宽 度(mm) 0.2 0.5 1.0掉块、缺损或剥落应适时修补离 缝 宽 度(mm) 1.0 2.0 3.0凸形挡台周围填充树脂 裂 缝 宽 度(mm) 0.2 0.5 1.0缺损应适时修补CRTS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

30、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 表 3.3.72评定等级伤损部位 伤损形式 判定项目 备 注轨 道 板 裂 缝 宽 度(mm) 0.1 0.2 0.3预裂缝处的裂缝除外,掉块或缺损应适时修补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板间接缝离 缝 宽 度(mm) 0.2 0.3 0.5支 承 层 裂 缝 宽 度(mm) 0.2 0.5 1.0底 座 板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掉块或缺损应适时修补13侧向挡块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挤 塑 板 离 缝 宽 度(mm) 0.2 0.5 1.0宽 度(mm) 0.5 1.0 1.5深 度(mm) 2050 50

31、100 100离 缝对角长度(mm)2030 3050 50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裂 缝 宽 度(mm) 0.2 0.5 1.0掉块、缺损或剥落应适时修补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 表 3.3.73评定等级伤损部位 伤损形式 判定项目 备 注双块式轨枕 裂 缝 宽 度(mm)0.1 0.2 0.3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道 床 板 轨枕界面裂 缝宽 度(mm) 0.2 0.3 0.5支 承 层 裂 缝 宽 度(mm) 0.2 0.5 1.0底 座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掉块、缺损应适时修补,挡肩失效应及时修补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

32、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 表 3.3.74评定等级伤损部位 伤损形式 判定项目 备 注岔 枕 裂 缝 宽 度(mm) 0.1 0.2 0.3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道 床 板 岔枕界面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底 座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支 承 层 裂 缝 宽 度(mm) 0.2 0.5 1.0掉块或缺损应适时修补底座伸缩缝 离 缝 宽 度(mm) 1.0 2.0 3.0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 表 3.3.75评定等级伤损部位 伤损形式 判定项目 备 注道 岔 板 裂 缝 宽 度(mm) 0.2 0.

33、3 0.5 掉块或缺损应适14时修补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底 座离 缝 宽 度(mm) 0.2 0.3 0.5找 平 层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路基地段。掉块或缺损应适时修补底 座 板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侧向挡块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宽 度(mm) 0.5 1.0 1.5深 度(mm) 2050 50100 100离 缝对角长度(mm) 2030 3050 50水泥乳化沥青砂浆裂 缝 宽 度(mm) 0.2 0.5 1.0挤 塑 板 离 缝 宽 度(mm) 0.2 0.5 1.0桥梁地段。掉块

34、、缺损或剥落应适时修补第四节 钢 轨第 3.4.1 条 正线应采用符合相应技术标准的 60kg/m、100m 定尺、强度等级为880MPa 热轧钢轨,兼顾货运的应采用强度等级为 980MPa 热轧钢轨。第 3.4.2 条 钢轨几何尺寸、平直度和扭曲、表面质量要求。一、 钢轨几何尺寸、平直度和扭曲、表面质量应符合高速铁路用钢轨(TB/T3276)规定。二、 钢轨几何尺寸、平直度和扭曲、表面质量缺陷深度允许偏差分别见表3.4.21、表 3.4.22 和表 3.4.23。钢轨几何尺寸允许偏差(mm) 表 3.4.21项 目 允 许 偏 差钢轨高度 0.6轨头宽度 0.5轨冠饱满度 +0.6, 0.3

35、轨底宽度 1.0轨腰厚度 +1.0, 0.5轨底边缘厚度 +0.75, 0.5接头夹板安装面斜度 0.5015接头夹板安装面高度 +0.6, 0.5轨底凹陷 0.3端面斜度(垂直、水平方向) 0.6断面不对称 1.2长度(环境温度 20C 时) 100m 30螺栓孔直径 0.7螺栓孔位置 0.7钢轨平直度和扭曲允许偏差 表 3.4.22部 位 项 目 允 许 偏 差垂直(向上) 01m:0.3 mm /1m02m:0.4 mm /2m垂直(向下) 0.2 mm /2m轨端 02m 部位水平(左右) 01m:0.4 mm /1m02m:0.6 mm /2m垂 直 0.3 mm /2m距轨端 13

36、m 部位水 平 0.6 mm /2m垂 直 0.3 mm /3m 和 0.2 mm /1m轨 身水 平 0.5 mm /2m上弯曲和下弯曲 10 mm侧弯曲 弯曲半径 R1500m钢轨全长扭 曲 轨端 1m 内0.45 mm钢轨表面缺陷深度允许偏差 表 3.4.23表面缺陷类别 允 许 偏 差热轧状态下刮伤、轧痕、纵向线纹、折叠、氧化皮压入轧痕深度(mm)轨头踏面0.35mm;其他部位0.50mm。冷态下形成的纵、横向划痕、碰伤深度(mm)轨头踏面和轨底下表面0.30mm;其他部位0.50mm。16表面缺陷修磨(最大允许修磨深度和修磨处数)踏面 0.35mm,其他部位 0.5mm。每 10m

37、可修磨一处。第 3.4.3 条 道岔、调节器和胶接绝缘接头用轨技术标准。一、 道岔、调节器和胶接绝缘接头用 60kg/m 钢轨应符合高速铁路用钢轨(TB/T3276)规定。二、 60D40、60AT 钢轨应符合铁道部科技司客运专线 60AT 钢轨暂行技术条件规定。三、 轧制特种断面翼轨应符合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轧制特种断面翼轨暂行技术条件规定。四、 道岔护轨应符合33kg/m 护轨用槽型钢 (TB/T 3110)规定。五、 道岔、调节器用钢轨应采用与区间钢轨同材质的热轧钢轨或符合相应技术条件要求的热处理钢轨。六、 胶接绝缘接头用钢轨的轨型、钢种应与相邻钢轨相同。第 3.4.4 条 钢轨(含道岔、

38、调节器和胶接绝缘接头用轨)伤损形式、分类与评判标准。一、 钢轨伤损形式主要有轨头磨耗、轨头剥离裂纹及掉块、轨顶面擦伤、波形磨耗、表面裂纹、内部裂纹和锈蚀等。二、 钢轨伤损按程度分为轻伤、重伤和折断三类。1. 钢轨轻伤和重伤评判标准见表 3.4.41、表 3.4.42 和表 3.4.43。钢轨轻伤和重伤评判标准 表 3.4.41伤 损 程 度伤 损 项 目轻 伤 重 伤备 注钢轨头部磨耗磨耗量超过表 3.4.42 所列限度之一者磨耗量超过表 3.4.43 所列限度之一者轨顶面擦伤长度 15mm25mm,且深度大于 0.35mm长度超过 25mm,且深度大于0.5mm17剥离掉块 有波形磨耗 谷深

39、 0.2mm焊接接头低塌 0.2mm 低塌 0.4 mm 低塌 0.4mm 1m 直尺测量钢轨表面裂纹 出现轨头下颚水平裂纹(透锈) 、轨腰水平裂纹、轨头纵向裂纹、轨底裂纹等不含轮轨接触疲劳引起轨顶面表面或近表面的鱼鳞裂纹焊接及材质缺陷未达到焊缝或钢轨报废程度的焊接缺陷或钢轨内部材质缺陷达到或超过焊缝或钢轨报废程度的焊接缺陷或钢轨内部材质缺陷超声波探伤缺陷内部裂纹 横向、纵向、斜向及其他裂纹和内部裂纹造成的踏面凹陷(隐伤)钢轨锈蚀 经除锈后,轨底厚度不足 8mm 或轨腰厚度不足 12mm钢轨头部磨耗轻伤标准 表 3.4.42名称 总 磨 耗( mm) 垂 直 磨 耗( mm) 侧 面 磨 耗(

40、 mm)区间钢轨、导轨 9 8 10基本轨、翼轨 7 6 8尖轨、心轨、叉跟尖轨 6 4 6注: 总磨耗垂直磨耗1/2 侧面磨耗。 对于导轨、翼轨及尖轨、心轨、叉跟尖轨全断面区段,垂直磨耗在钢轨顶面宽 1/3 处(距标准工作边)测量;对于尖轨、心轨、叉跟尖轨机加工区段,垂直磨耗自轨头最高点测量。 侧面磨耗在钢轨踏面(按标准断面)下 16mm 处测量。 磨耗影响转换设备安装时,按重伤处理。 谷深为相邻波峰与波谷间的垂直距离。钢轨头部磨耗重伤标准 表 3.4.43名称 垂 直 磨 耗(mm) 侧 面 磨 耗( mm)区间钢轨、导轨 10 12基本轨、翼轨 8 10尖轨、心轨、叉跟尖轨 6 8注:

41、对于导轨、翼轨及尖轨、心轨、叉跟尖轨全断面区段,垂直磨耗在钢轨顶面宽 1/3 处(距标准工作边)测量;对于尖轨、心轨、叉跟尖轨机加工区段,垂直磨耗自轨头最高点测量。 侧面磨耗在钢轨踏面(按标准断面)下 16mm 处测量。 基本轨、翼轨、尖轨、心轨磨耗会影响密贴及轨件高差,磨耗的轻重伤标准应较区间钢轨严格。 磨耗影响转换设备安装时,按重伤处理。182. 钢轨折断标准钢轨折断是指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1) 钢轨全截面断裂;(2) 裂纹贯通整个轨头截面;(3) 裂纹贯通整个轨底截面;(4) 钢轨顶面上有长度大于 30mm 且深度大于 5mm 的掉块。第 3.4.5 条 线路上临时插入的短轨,不得短于

42、 6 m,不得连续插入,且必须尽快恢复。临时插入短轨的线路允许速度不得大于 160km/h。第五节 扣 件第 3.5.1 条 无砟轨道主要采用 WJ-7 型、WJ-8 型、300-1 型和 SFC 型扣件,按无砟道床形式分为有挡肩和无挡肩扣件,见表 3.5.1。无砟轨道扣件类型 表 3.5.1扣件类型 无砟道床形式WJ-7 型扣件 无挡肩WJ-8 型扣件 有挡肩3001 型扣件 有挡肩SFC 型扣件 无挡肩第 3.5.2 条 WJ-7 型扣件组成及主要技术要求。一、 扣件组成1. WJ-7 型扣件由 T 型螺栓、螺母、平垫圈、弹条、绝缘块、铁垫板、轨下垫板、绝缘缓冲垫板、重型弹簧垫圈、平垫块、

43、锚固螺栓和预埋套管等组成,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还包括轨下调高垫板(或充填式垫板) 、铁垫板下调高垫板。2. 弹条分为两种,即: W1 型弹条(直径为 14mm)和 X2 型弹条(直径为13mm) ,其中桥上采用小阻力扣件时使用 X2 型弹条。3. 轨下垫板分为 A、B 两类, A 类用于兼顾货运的高速铁路(厚度为 12mm) ,19B 类用于仅运行客车高速铁路(厚度为 14mm) ,每类又分为橡胶垫板和桥上采用小阻力扣件时配套使用复合垫板。二、 主要技术要求1. 对 T 型螺栓应进行定期涂油,防止螺栓锈蚀,油脂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2. 预埋套管中应保证有一定的防护油脂,油脂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

44、3. 安装铁垫板时,轨底坡方向应朝向轨道内侧。4. 弹条安装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下颚与绝缘块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0.5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 T 型螺栓扭矩时,W1 型弹条为 100140Nm ,X2 型弹条为 7090Nm。5. 弹条养护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下颚与绝缘块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1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 T 型螺栓扭矩时,W1 型弹条为 100140Nm,X2 型弹条为 7090Nm 。6. 锚固螺栓扭矩为 300350Nm 。7. 钢轨与绝缘块、绝缘块与铁垫板挡肩间缝隙之和不得大于 1mm。8. 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量:6mm。9. 钢轨高低位置调整量:4/+26mm 。

45、第 3.5.3 条 WJ-8 型扣件组成及主要技术要求。一、 扣件组成1. WJ-8 型扣件由螺旋道钉、平垫圈、弹条、绝缘轨距块、轨距挡板、轨下垫板、铁垫板、铁垫板下弹性垫板和预埋套管等组成。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还包括轨下微调垫板和铁垫板下调高垫板。2. 弹条分两种,即: W1 型弹条(直径为 14mm)和 X2 型弹条(直径为13mm) ,其中桥上采用小阻力扣件时使用 X2 型弹条。3. 轨距挡板分为两种,即:一般地段用轨距挡板和夹板处用接头轨距挡板。4. 铁垫板下弹性垫板分为 A、B 两类(厚度均为 12mm) 。A 类弹性垫板用于20兼顾货运的高速铁路,B 类弹性垫板用于仅运行客车的高速

46、铁路。 5. 螺旋道钉分为 S2 型和 S3 型两种,在扣件正常状态安装或钢轨调高量不大于 15 mm 时用 S2 型螺旋道钉,调高量大于 15 mm 时用 S3 型螺旋道钉。二、 主要技术要求1. 预埋套管中应保证有一定的防护油脂,油脂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2. 夹板处应采用接头轨距挡板和绝缘轨距块。3. 弹条安装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下颚与绝缘轨距块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 0.5 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螺旋道钉扭矩时, W1 型弹条为 130170 Nm,X2 型弹条为 90120 Nm。4. 弹条养护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下颚与绝缘轨距块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 1 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

47、测螺旋道钉扭矩时,W1 型弹条为 130170 Nm,X2型弹条为 90120 Nm。5. 轨距挡板应与承轨槽挡肩密贴,间隙不得大于 1mm;钢轨与绝缘轨距块、绝缘轨距块与铁垫板挡肩间缝隙之和不得大于 1mm。6. 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量:5mm。7. 钢轨高低位置调整量:4/+26mm 。第 3.5.4 条 300-1 型扣件组成及主要技术要求。一、 扣件组成1. 300-1 型扣件分为 300-1a 型和 300-1u 型两种。扣件由弹条、绝缘垫片、轨距挡板、螺栓、轨下垫板、铁垫板、弹性垫板和预埋套管等组成,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还包括调高垫板。2. 弹条分为两种,即:SKL15 型弹条(直径为

48、 15mm)和 SKL B15 型弹条(直径为 13mm) ,其中桥上采用小阻力扣件时使用 SKL B15 型弹条。3. 标准规格螺栓(Ss36-230)长度为 230mm。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配有长度为 240mm 和 250mm 的螺栓。214. 标准规格轨下垫板(Zw692-6 )厚度为 6mm。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配有厚度为 2mm、3mm、4mm、5mm、7mm 和 8mm 的轨下垫板。5. 标准规格轨距挡板分为 Wfp15a 型挡板(适用于 300-1a 型扣件)和 Wfp15u型挡板(适用于 300-1u 型扣件)两种。为满足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需要,配有Wfp15a1(Wfp15u1 ) Wfp15a8(Wfp15u8 )各 16 种规格。二、 主要技术要求1. 预埋套管中应保证有一定的防护油脂,油脂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2. 弹条安装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与轨距挡板前端突起部分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 0.5 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螺旋道钉扭矩时,SKL15 型弹条为210250 Nm,SKLB15 型弹条为 150180 Nm 。3. 弹条养护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与轨距挡板前端突起部分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 1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螺旋道钉扭矩时,SKL15 型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