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代文学鉴赏.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20092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代文学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代文学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代文学鉴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代文学鉴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代文学鉴赏我国古代长期文学鉴赏活动,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阶层、不同 地域空间、不同个性特征等原因,人 们的审美要求、审美趣味、 审美标准 也不尽相同。人们审美判断的千差万 别,是社会的客观存在,我们不仅不文 要求它整齐划一,而且还主张发展具然”列为第二位,并作了高度概括,为当时 和后世立圭作则,也就成了公认的传统。司空图的概括是:“ 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 夺, 强 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语,悠悠天钧。 ”此 后或评人、或自谓,都以自然为尚李白曾说“览 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饰。 ”(经乱离后 天恩流夜郎忆旧游赠江夏太

2、守良宰)并斥绮丽、雕琢诗有个性的审美趋求。同时,我们也应 风绮丽不足珍”、 “雕虫丧天真。 ”(李白古风)宋代欧看到,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长 期稳定的民族群体,形成了一种共同阳修主张诗文都要“取其自然耳” 。(曾巩与王介甫第一 书转引欧阳修诫王安石语)苏轼将这种自然美比作海的民族审美心理。这种心理往往成为 棠花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苏轼诗 定“集体无意 识” ,甚而是一种集约式的 心理定势。这就形成了审美差异性和 同一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在共同民族徐应 心理的支配、制约、熏陶下,会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传统习惯的审美崇尚。一、的外在表现审美崇尚是审美趣味、审美态 度、 审美标准

3、的综合体现。我国古代 文学鉴赏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及文学 创作和鉴赏的诸多原因,其共同的传崇惠院海棠)他主张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苏轼答谢民师书)姜夔论诗有四种高妙,说“一曰理高妙, 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白石道人 诗 说)陆游主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文章)认 为“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骨气多”“大巧谢雕琢”, 金人元好问有两句名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 真淳。 ”(论诗绝句三十首)明代谢榛也认为“自然妙者 为上,精工者次之” (四溟诗话)清代沈祥龙论词,亦以 自然为尚。 “自然者,不雕琢,不假

4、借,不著色相,不落言 筌也。 ”(论词随笔)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痛诋梦窗统的崇尚,择要而言,有如下几方面: (吴文英)、玉田(张炎),认为他们砌字、垒句、雕琢、敷重自然轻雕饰 文学鉴赏崇尚 的自然,指创作时自然胎脱,如瓜熟 蒂落、水到渠成,同时指作品浑然天 成,不矫不饰,也指那种不施粉黛、不扭捏作态的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 中对这些已作了充分的阐释:“心生衍, “归于浅薄”。他还自填一首蝶恋花词:“一树亭亭 花乍吐,除却自然,欲赠浑无语。 ”视“天然” 为最高境界。 纵观历代文学创作论、鉴赏论,而且多采芙蓉为喻。或称 “初发芙蓉”(鲍照语),或谓“初日芙蓉”(汤惠休 语),或 言“秋水芙蓉”(李白

5、语),这正如宋代叶梦得的解说:“初 日芙蓉,非人力所能为,而精彩华 妙之意,自然见于造化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原道)“龙凤以藻 绘呈瑞,虎豹以柄蔚凝姿;云霞雕 色,有愈画工之妙;草木责(古斑字)”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原道)情致异区,文变异术,莫 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 ”(定势)创作完全按自然之 趣、自然之势进行。钟嵘诗品 序举出徐干室思中 “思君如流水 ”,曹植杂诗起句“ 高台多悲风” ,谢灵运岁暮之诗句“明月照 积雪” 等, 认为这些诗句成为“古 今胜语”,就在于“得自然英旨 ”,“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鲍照鉴赏谢灵运和颜延之的作品,认为谢的五言诗

6、“如 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而颜诗则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 眼”,失却自然本色。 (南史颜延之传)这种贵自然的 鉴赏观,到晚唐司空图的诗品在二十四诗品中将“自之外。 ”(石林诗话)崇尚自然的审美观源发于道家的自然妙道说。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 道如同自然物一样是自在之理,本身是“无为”的,不带 任何功利目的, “道”化生万物,也不是外力使然,人工造 就。庄子进一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 不议,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知北 游)。一切 顺乎自然的就美。 “自然” 具有符合客观规律 的丰富内涵,切合人们的审美心理。笔者曾将道家的自

7、然妙道美学观归纳为:自然之本在真,自然之貌在朴,自 然之魂在淡,自然之理在悟。 (参阅拙作道家的自然妙 道与山水文学 ,载武陵学刊1993 年第 2 期)真实地反 映客观现实、主观情态,外观质朴,内在冲淡,不假斧凿,谢绝粉黛,确是一种上乘的境界。厚含蓄薄浅露 以含蓄蕴藉为上,反对直言浅说的 作品,也是传统鉴赏的审美要求。以含蓄为美,反映了一 种普遍的艺术规律,体现了文学的基本特征。我国古代 很早就发现“ 言” 与“意”的对立统一关系,言要逮意,又要赅意,同时又有意在言外、意丰言简的现象。文学作品 的表意功能,更要求以少驭多,由浅见深,言在此而意在 彼。 周易系辞下就提出:“其称名也小,而其指极

8、大, 举类 迩而见义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这 虽然是指易的表达方法,可是却最早道出了语言含蓄 美的 规律。而后直接指称文学作品的司马迁说屈原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史记屈原 贾生列传)刘勰,更有专论,其 隐秀篇中说:“文之英用语少含义丰。另一方面是篇章要求,即通篇的表现艺术,以一写十,以点写面,以小写大,以此写彼,以隐写显 等,使人得篇外意,味外味,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激荡 人的感情湖面。含蓄和浅露相对立,而含蓄又不是晦涩, 和寄托也不同。晦涩,隐晦艰涩,使人费解。含蓄则使人 思而得之;晦涩则叫人百思不解。寄托,言在此而意在 彼,和含蓄的意在言外相近、

9、相关,但却是另一类型的艺 术手段。贵传神贱描形 我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和鉴赏论中, 都关注到艺术形象的神、形问题,要求神形兼备,以 传神 为主。文学艺术上的形神论,源于哲学、美学上的形神 论。道家把抽象的形而上的“道”看得高于一切,贬低和 否定具体的形而下的“物”。庄子在德充符中讲了个蕤,有秀有隐。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恶骇天下 ”的哀殆它,其人形貌丑极,可是人人喜欢他,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夫隐之为体, 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彩潜发。 ”所谓“隐” 即为含蓄。 “文外之重旨”、 “隐以复意为工”、 “义生文外” ,都是 说文 学作品要言简意丰,使读者欣赏时能“秘响

10、旁通,伏彩潜 发 ”,可以 联想翩翩,味之无尽。钟嵘在诗品序中也指 出 诗要“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推崇 含蓄美。唐代以后一直以含蓄为诗家之能,刘禹锡说: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弛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 ”(董氏武陵集记)司空图诗品中更提出了为人乐道 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说。又说:“浅深聚散,万取一 收。 ”张联奎在司空图诗品解说中予以解说:“纯用烘托,无一字道着正事,即 不著一字,非无字也。 ”“万取,取一于万,即不著一字,收万于一,即尽得风流 。”司 空图还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指出“愚以为辨于味,是要 寻绎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宋代欧阳修认为诗家“必能 状难写之景如

11、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男人见了离不开他,女人见了愿意做他的小妾,国君甚 至要“授以国”, 说这是因为“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 也”。成玄英疏:“使其形者,精神也” 。说明哀骀它虽然形貌丑陋,但内在精神是美的,因此大家喜欢他。庄子虽然 许多地方讲得有点极端化,可是其强调“神”,对后世影响 却很大。到西汉刘安编淮南子就比较辩证地谈了神形 关系。重视神,还要借形传神。 说山训云:“画西施之面 , 美而不可说(悦);规孟贲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 画吴越美女西施的面貌,战国时勇士孟贲的眼睛,如果 缺少“君形者” ,不能够传神,那显不出美与威武,嗣后, 六朝时受玄学和品藻人物的影响

12、,使传神说逐步形成了 鉴赏中的审美崇尚。魏晋时品评人物的神气、神情、神 姿、神隽、神彩、神韵、风神等,移植到文学 艺术上来了。 最精彩的例子就是众所周知的顾恺之画人, “顾长康画 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 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世说新语 赏誉)顾恺矣”(六一 诗话)姜夔 谓“ 语贵含蓄”, “若句中无余字, 之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了三笔益三毛如有神明”,后来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苏轼在传神记中就顾恺之的实践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善之善者也。 ”(白石道人诗说)严羽说诗者,吟咏情说明,要找出事物的典型特征予以传神。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13、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 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声,相中之色,水中之 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沧浪诗话)到了明 代,仍一脉相承,李东阳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 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麓堂诗 话)谢榛主张要有“辞后意” ,以及清代沈德潜“ 恐露” 说,都以含蓄为旨归。含蓄成为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崇尚,一方面是语言 要求,能以少总多,精炼地、概括地、准确地表达内容,即描形往往只得外在形貌;传神则透出内在精神。唐 代张九龄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中主张“意得神传, 笔精形似”,苏轼更有一为人乐道的名诗:“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14、”(书鄢陵王主 簿所画折枝) 与苏轼同时的晁以道较苏轼说得更公允 些:“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 诗传画外意,更有画中态。 ”(杨慎升庵诗话)诗贵传神,因而鉴赏中出现了神 气、神韵、神妙等概念。崇意境卑模写 意境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美学江海纵横 2009 年第 2 期 53范畴,也是一个特殊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鉴赏要求。物象的作品为卑下。布颜图认为“笔、境兼夺为上”,虽然对意境、境界的内涵学术界还有争议,可是王国维 “笔既精工,墨既焕形,而境界无情,何以畅观者之怀?所说的“词 以境界为 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人间词 话)却是历来的共识。意境,含义为意与境、主 观和客观 的统一。先秦时易传的

15、“立象尽意 ”,庄子的“ 言不尽意”说, “诗六义”有比、兴。汉魏六朝时期,陆机、刘勰、 钟 嵘论 述情与物的关系, “意象 ”、“滋味”、 “风骨” 、“神韵”境界入情,而笔墨庸弱,何以供高雅之赏鉴?” (画学 心法问答)。可见意境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主创新反因袭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文学创作 也要求不断创新。人们审美心理上也是追奇逐新,厌 恶陈陈相因。魏晋时期对文学创新尤为强调。陆机说:等概念,对意境说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佛教传入,提倡 象教、境界,对意境说的形成更有直接的作用。意境作 为审美范畴,当推唐代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 式 为最早标示,宋代范唏文曾以具体诗句阐述意境“谢朝花于已披

16、,启夕秀于未振。 ”(文赋)意谓已经 开过的花就应当舍弃,而努力促使那些未开的花及早 开放。钟嵘对当时“文章殆同书钞”的因袭 作风表示极 端愤慨。刘勰在 文心雕龙中有通变、 时序两章中情与景的关系:“老杜 诗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 衰谢多扶病,招邀屡有期。 ”上联景,下联情。 身无却 少壮,迹有但羁栖。江水流城郭,春风入彀鼙。 上联 情,下 联景。 水流心不意,云在意俱迟。 景中之情也。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 情中之景也。 感时花溅 泪,恨别鸟惊心。 情景相触而莫分也。 白首多年疾, 秋天昨夜凉。高风下木叶,水夜揽貂裘。 一句情,一句 景也。固知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 “(对床夜语)

17、明代谢榛概括地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 为诗。以数言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四溟 诗话) 清代王夫之并进而讲情与景的融合:“情与景 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 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 情中景,景中情。 ”(姜斋诗话)近代王国 维还指出:“ 境 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 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 话)古人对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讲得很多,吴功正同 志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原理和我国“天人合一”的 哲学观,提出了意境的建构理论,认为“建构是以主体 为本位的体认活动,在自然山水审美中境是被意 的主体功能所建构起来的。它不是对象本身,

18、而是主 体同化机制。 ”(中国文学美学)把“境”视为一种建 构现象,有别于传统的把“境”仅仅看成是客体的见专门谈了这方面问题。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 文之数无 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 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 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 之路, 饮不竭之源。 ”(文心雕龙 通变)客观事物日 新月异,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 ”(文心雕龙时序)人情文事自然也因时而变, “故知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比较辩证地讲了 通与变的关系,也就是继承. 与创新的关系, “文律运 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

19、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 怯。望今奇制,参古定法。 ”(文心雕 龙 通变)文学鉴 赏上,也一直以新颖独创为优。既要求立意上的新,也 要求艺术手段、语言形式上的新。唐代杜甫自称:“为 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 聊短述诗)宋代欧阳修说:“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 道者,斯 为善也。 ”(六一诗话)南宋 杨万里曾作诗 云:“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 陈篱下休 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 ”清代刘熙载说:”词要清新, 切忌拾人牙慧。盖古人为清新者,袭之即腐烂也。拾得 珠玉,化为灰尘, 岂不重可鄙笑。 ”(艺概词曲概)清 代 赵翼:论诗绝句:“满眼生机转化钧 ,天工人

20、巧日 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王夫之说:解。吴功正将山水诗分为四种建构类别:道德伦理的 山水建构,情感心态的山水建构,哲学意识的山水建 构,历史意识的山水建构。这是就山水诗而言的。而我 国传统的审美崇尚的意境,其涵盖面很广,其意旨也 不拘于一端,因而王国维才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 一境界”,以“ 能写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揭出了文学 作品能感人的重要原因。历代鉴赏家所推崇的意境高“好驴马不随 队后。 ”都是讲力求意新语新。不管诗词、小说、戏剧, 鉴赏者都肯定其新,欣 赏新鲜美。我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崇尚是多方面的,上述仅 是举其要而言之。其他尚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浓淡互

21、 用、雅俗共赏、奇正变化等等。即使是上列五项,相比较 而言是重自然、厚含蓄、贵传神、崇意境、主创新,也不 绝 对排斥适当的藻饰,必要的浅白,高妙的描形,忠实的摹妙之作,实际上乃指其味隽永,其神灵动,其势飞扬, 其情诚挚。其语精纯之作。崇尚意境。自然以那些模写写,传统的继承。文学本身就具有丰富性的特点,鉴赏者 的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具有差异性的性质,使审美崇尚54 江海纵横 2009 年第 2 期呈现出多样性、变化性。我们只是就整个民族、长期历史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崇尚倾向而言。2、审美崇尚的内在机制 我国古代文学鉴赏审美崇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和我国长期的文化淀积、审美心理建构、民族气质形 成等密

22、切相关。审美崇尚是文化淀积的结果 对我国人民思想性 格形成的文化因素,在古代主要是儒、道、释三家。孔子 主张情信辞巧,也就是表达要真诚自然,自然而然,不要 矫揉做作、华丽词藻。他说“辞,达而己矣”(论语卫灵 公)要有文彩,但不是藻饰。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以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舌君子。 ”(论语 雍也)这和前文所述 道家的自然说互补互用,就逐步形成了“重自然轻 雕饰” 的崇尚。同 样,孔子的“温柔敦厚” 的诗教,和道家关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佛家的禅悟说,形成“厚含蓄薄 浅露”的崇尚。 礼记 经解记载孔子的话说:“入其国其个性心理特征,这种

23、心理特征制约着全民族的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 以及封建社会长期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封闭伦理观 念的统治,促使在这样的土壤上滋生出的风尚和规 则,陶冶着民族性格,由此造成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 我国古代仍停留在整体思维阶段,与讲究分析、注重 普遍、偏于抽象的思维方式不同,比较注重在“ 表现” 上的美感,而非“再现”上的准确。中国被称为“ 诗的国 度”,不仅因有大量灿烂的诗篇,长期的诗歌历史,而 且有着诗的心灵和诗的思维。审美崇尚是民族气质的表现 上述己经触及到民 族气质问题。民族气质关系着民族审美心理。各民族的 与生存相关的自然条件和该民族自身所造就的社会条 件, 长

24、期作用于民族的群体,形成有别于他民族的特有 质。古代认为我处于“ 四海之内” ,“风调雨顺”的环境,以 农耕为主的生产,滋生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于是对自 然山水,先秦的“比德”说,六朝的“ 娱情”说,唐以后的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温柔敦厚即所 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这一方面是中和的感情,另一“情景融合 ”说,都没有把自然视为对立物和征服对象。人和自然的亲和感,与温柔敦厚的含而不露的民族气质方面也是要求含蓄的表达。同时孔子的“兴、 观、群、怨” 说,使人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化目的,都不主张径情直 说,而要委婉曲达。佛家叫人悟道,回避直道其详,要人 感而悟之。三者殊途同归,合

25、力同构,使含蓄不仅成为被 推崇的艺术手段,而且成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人们说 中国人是热水瓶性格外冷内热。不轻易表情,即使 表情也是含而不露,露而不泄。这种民族性格自然导致 他的崇尚。 “贵传神贱描形”,系东汉末佛教传入后,促使 了六朝绘画的发展,由画论引义诗论、文论。 总之,古代 文学鉴赏的审美崇尚,不单一因子的发展,也非一时的 作用所致。 长期文化淀积使之孕育成熟,潜入人们的意 识之中,结果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又是比较普遍的审美要 求与标淮。审美崇尚是心理建构的产物 审美主体与审美 对象之间,并非机械照镜子式地反映与被反映的关 系。造成审美崇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审美心理 结构在着差异。某种

26、审美崇尚,也是某种审美定约的 体现。民族生话的特殊牲对个体成员审美活动心理定 势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作用,而这种心理定势的共 性,就形成了特定族的审美心理结构。德国美学家约 史富格尔在一篇讨论 民族戏剧的文章中指出:“每一 民族,都是按照自己的不同 风和不同 规则,创造它所 喜欢的戏剧。 ”其实,风和规则促成了民族不同成员的关系很大,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等造就的民 族气质,使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自我感觉地灵人杰, 在和谐的环境品味赏韵。古代文学鉴赏中的审美崇尚和 这种民族的气质互为表里。综上述可见,自然的、社会的因素造就了中国古代 人的民族性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它的审美崇尚。审美崇尚 导致

27、文学创作上的倾向,并引导鉴赏上的审美标准、审 美判断。 创作和鉴赏又互为作用,创作促进鉴赏,鉴赏又反作用于创作。这两者都受审美崇尚的制约和推动。如 此反复循环,使共同的审美崇尚更加鲜明,更趋稳定。这 又汇成一个使大家信守的文化氛围,从而陶冶着人们的 心灵。就是这种多重的因果关系、互逆反应,使我国古代文学呈现出中国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崇尚的形成从先秦时期孔子 的温柔敦厚的诗教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道 开始,而后逐步强化。由于我国超长的封建社会使之形 成超常的稳定性、 顽固的抗变性使这种审美崇尚至今仍 发挥着作用。只有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吸纳西方的审美观念,才会使传统的审 美崇尚渐进地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