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605281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秋水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秋水在教材中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应着眼于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研习课文,加强语文积累,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讲述人生道理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教材分析秋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先秦诸子的部分优秀散文,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了解思想内容外,着重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品味先秦诸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学习其创作手法,

2、感悟人生哲理。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文意浅显但包含的文言知识点集中,语言优美,是庄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秋水 ,探究其文言知识和创作手法,对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三、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进入高中后, 秋水是学生在教材上接触的第八篇文言文。因此,此时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但所掌握的知识点还较为零散,需要集中整合。同时,作为古代经典, 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是有一定难度的。再者,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对文言文的兴趣缺乏、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的学习内在规

3、律认识不足等原因,他们尚未形成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庄子本人及其思想,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成语,掌握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等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对比的手法,训练鉴赏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三)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实词。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2对策:1. “四步阅读法”:字音、字形、字义、翻译是文言文在表面上的四大块内容。学生牢固地掌握并积累字音、

4、字形,对答好高考的基础知识题很有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字词意思和翻译方法,在答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题时会受益匪浅。此法为教师本人原创,即在初次接触一篇文言文时,应采取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着眼点在于掌握字音;第二步,二次通读全文,着眼点在于掌握字形;第三步,再次通读全文,着眼点在于参借助课文下方的注释,掌握字词的意思;第四步,视觉翻译,将课文下方的注释遮住,然后在眼睛扫过课文的同时,在心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在秋水一课中,教师将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采用“四步阅读法” 疏通全文。2.“积水成渊”:让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小卡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固定句式、成语等,并要求学生学会利

5、用零碎的时间反复加强对卡片上文言知识的记忆。(二)教学难点:总结文章的艺术特色,掌握对比的手法。对策:合作探究法六、教学策略与手段(一)课时安排:两个课时(二)教学策略:1.教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学会“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掌握诵读规律。(2) 扩展迁移法: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秋水全文,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3) “四步阅读法” 。让学生牢固扎实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并能翻译全文,并能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4)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2.学法

6、新课标要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将成为本课教学最主要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也让学生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1)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归纳课文的实词、虚词、句式,疏通全文。(2)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章所运用的对比手法。(3) “积水成渊”: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小卡片积累成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七、课前准备3(一)学生的学习准备:采用“四步阅读法”预习。(三)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课文朗读带,课件(介绍“四步阅读法”,作者及其生平、创

7、作等)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回顾旧知识导入:让学生说说“望洋兴叹” 、 “贻笑大方”的意思。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2.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让学生课后把这两个成语写到小卡片上,贯彻“积水成渊”的方法。这两个成语出自庄子的秋水 ,由此引出对庄子的介绍。(二)走近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

8、主义体系。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其代表作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 33 篇,其中内 7 篇,外 15 篇,杂 11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流畅,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阉,仪态万方” 。 (三)课文梳理1. 集体诵读,由教师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2. 课件上显示文言文“阅读四步法” 。这一方法是本人在高中时总结出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由此鼓励学生根据

9、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大胆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并多与老师、同学沟通。 ”3. 按照“四步阅读法”的步骤疏通全文。在疏通的过程中,主要由学生自主提出重要的字音、字形、字义和句子翻译,教师加以点拨和纠正。同时提醒学生课后将这些知识记到小卡片上。(1) 字音: 泾 (jng) 涘(s) 殆(di)(2) 字形: 泾、涘、渚、焉、殆(3) 字词义:4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道,道理。百,泛指多。 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10、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通假字不辩牛马:同“辨” ,分辨。径流之大:同“径” ,直。(4)翻译:注意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 。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第二课时 (四)文本研读问题一: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

11、之间,不辩牛马” 。 问题二:河伯“欣然自喜” ,这时候他的心理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个成语来表达。答:骄傲、得意、夜郎自大、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学生基本答到点子上即可。5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到了北海“望洋兴叹”? 答:因为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旋其面目” ,由“喜”转为“叹” ,这时候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答:自觉渺小的羞愧心理。问题五:河伯叹什么?这个地方的翻译比较难,请一位同学翻译。答:“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广阔无边

12、,我如果不到您的这儿来,那就危险了,我会长久地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五)研究性学习学生在以下三个话题中任选其一,选了同一个话题的学生合作探究聚到一起讨论,之后选出代表总结本组观点。1. 分析河伯的形象。答: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他这种很快就能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2. 文章用了哪些手法,形成了怎样的艺术特色?答: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1)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 这篇文章用

13、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而这些比喻又是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抒写出来的。庄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2)对比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文中运用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 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两次所感受之比 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

14、尽在己” ,一个“天下” ,一个“尽”字,把河伯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感叹:“以为莫若己者 ,我之谓也。 ”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 两者6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 ,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 ,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 “喜”所表现的是河伯志得意满的神态, “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

15、佩服的神态。 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 ,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 。一“顺”一“旋”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 “顺”字反映了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春风得意,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 ,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3. 总结本文揭示的道理并结合实际谈谈感想。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 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 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

16、骄傲自满, 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结合实际部分,学生能举出具体事例或者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均可,但要与文章揭示的道理有联系。)(六) 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 请大家在课后阅读秋水全文,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读出比“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更多的感受。九、板书设计秋水欣然自喜(黄河) 天下之美尽在已河伯 (骄傲自满) 人的认识 山外有山(设喻) 望洋而叹(大海) 见笑于大方之家 有限 天外有天(自叹不如) 十、作业设计制作文言知识小卡片,并时常利用零碎时间反复记忆、总结、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