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长期不温饱,短期不温饱(饥寒)谈:将“谈”解释为推行、建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日常语言中, “谈”常常就不能理解为“谈论” ,最典型的如“谈爱” ,显然就不能理解为“谈论爱情” ,而是进行或实施恋爱的行为,再如:我们必须先把这件事解决了,才能谈下一步的行动。这同样是“进行”的意思。正方还应否定解释为“谈论”的可能性,因为作谈论解释,辩题将毫无意义,如果只是谈论的话,那随时都可进行,除非人不活了,这是无可争辩的。谈是瞬间产生;推行需要维持。道德:必要条件:不等于不可分割谈道德主体是民众的道德,而非政府的道德帮助饥寒的人的道德,而非饥寒的人的道德。社会人的道德,而非个
2、体人的道德。例子:管仲: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超道德代表) (道德主体)对方可能 1:只抛出结论,我们要求他去论证2:对道德理解为外在规范3.:只举圣人的例子(可以论证道德与超道德)4.对方如果说不温饱社会也谈道德的例子,可以反问是从来不温饱还是尚未温饱。5.只是论证道德的作用,而非论证没有温饱也能建立道德。6 认为道德建立了就与温饱有了相对独立性。 (错误的观点)把温饱和道德两者不要对立起来。从事实来看,人们不可能也没必要为了道德而完全抵制温饱,通常都是二者兼得,相互促进的反驳可以用到的1.历史范畴:不同社会有不同道德规范,
3、古今,中西的差别为什么?因为经济基础不同道德中已经包含了温饱2.我们讨论的不是谁更重要,而是两者的内在关系(必要条件)3.道德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温饱实现、个人生存,而不是温饱更重要4.道德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存在的。道德是人的理性,以及人际关系(关系的前提条件生存,经济基础)5.功能与目的:别总提重要性,温饱道德两者并不是分割对立的 目的与手段 道德是你的目的,生存是实现的一种手段。6.请证明在缺乏温饱情况下使道德观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或成功推行一种新道德观的实例。7.我们说的实施道德要以温饱作为保障,而非建立道德观念要以温饱为基础。8.最终辩词:大家好,首先我我总结下对方的几个基本错误对方错误之
4、处:第一,对方在不断褒扬中把道德的最高标准当成了道德的最低标准,使原本正常的道德规范变成了一种片面强调对方义务的压迫手段第二,对方混淆了超道德与道德两者的概念,对于圣人在饥寒条件下的对方所谓“道德”行为,其实是超道德的境界第三,对方混淆了“从没有温饱”和“尚未温饱”两种情况,对方举例都是尚未温饱的例子第四,对方的观点是没有道德我们该不该谈道德,而我方认为此辩题的意义在于没有温饱我们能不能谈道德。第五,从始至终对方一直在讲道德的作用,即道德和温饱二者谁更重要,而非论证“没有温饱也能建立道德”第六,对方将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外在规范,而忽略了它同时也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我方观点:首先,人的温饱需求是
5、与生俱来的,但道德不是生来就有,是随你的成长而不断被教化以及自我学习而来,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形成后产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和谐,所以在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会,才有道德,才能推行道德。其次,道德是与自我处境切实相关,我们在这里谈的道德绝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不是一个近乎理想,完美主义,抛弃现实的道德,对于对方所说的不温饱情况下依旧谈道德的情况我方想说,在这种情况下的道德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自觉自愿的,我们都知道,在明清时期的理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谈论。那个时候人民很大程度上是饥寒的,但是统治者以及地主阶级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就会宣传那些所谓的道德,倡导人们都要遵循伦理规范,可是在我方看
6、来这就是一种为了强权而进行的麻痹,这样非自愿的道德最终只能使人民“反” ,建立道德的前提是社会安定,而缺乏温饱,社会很难安定,所以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最后,无论道德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或者是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行为准则,今天我们要谈道德必须承认在人类生存的条件下谈才有意义,而人类求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温饱确实是人类为求个体的生存,为延续种族的生命而最基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看温饱的时候,必须了解温饱是一种连续的变量。也就是说,从三餐不济到丰衣足食之间,有许多层次的温饱。对方同学借助于简单的二分法,将天下人分为有温饱、没温饱;有道德、没道德。这么简单的分法怎么能把道德和温饱的关系讲清楚呢?所以我们建议,要检验道德和温饱的关系就必须了解道德与温饱是一个连续的变量。我们必须看他们相互之间变化的趋势以及相对的关系。而非完全将二者割裂开来。所以综合以上,我方对于道德和温饱本身理解,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我方认为“温饱是道德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