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位评委、正方的辩友、各位朋友:你们好!作为反方四辩,我的发言分成三部分。一、简评正方四辩之文(以红色字体显示部分引自正方四辩文)道德是在人类出现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只有温饱。 。 。但这恰恰证明了我方的观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其一,即使按照正方四辩的说法,人类生存的基本生存需求是温饱,但主观的需求能否在客观现实中得到实现,两者之间并不是等同的关系,也就是说,有需求不代表就能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要说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就是在现代社会,温饱问题仍然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没有彻底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而道德的产生并不是在人类生活水准达到温饱状态时方才产生的,此外,道德也
2、不会因为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就不存在,就可以放弃不谈。其二,正方四辩以如此简单的几句话就推理出此结论: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不知其理论与事实依据何在?如此简单的推理方式,确人感到有点似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证明圆周率时,一个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已经证明圆周率是 3.14.,老师问曰:你如何证明的呢?学生答:因为它是圆周率!无语!由此可见,事实和对方辩友的观点相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温饱则属于物质范畴,可见温饱决定道德,这又说明了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我方从不否认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定理,但是,在此要告诉正方四辩,物质与意识概念在逻辑学上是属概念,而温饱与道德概念分属物质与意识概念的种概念,属
3、概念包含的种概念众多,两属概念之间为从属关系并不代表其包含的所有种概念之间都存在从属关系。具体来说,按照正方四辩上述推论,实际上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因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温饱又属于物质范畴,所以,温饱可以决定意识所包含的一切种概念!也就是说:温饱可以决定意识所涉及的一切问题(温饱决定论)!此演绎法完全违背逻辑学法则,因此,其推论: “可见温饱决定道德” 必错! 既然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那么,温饱则是谈道德的基础。什么又是基础呢?汉语词典对基础的定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由此可见,温饱是谈道德的根本或起点。没有温饱这个起点,怎么会有道德谈呢?显然,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其
4、一,正方四辨以“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为前提演绎推理出:“温饱则是谈道德的基础”结论,以“ 温饱”概念代“物质文明建设”概念,以“道德”概念代“精神文明建设”概念。实则,前者与后者概念之内涵与外延不同,不能随意替换,此属偷换概念。其演绎推理的过程也已违背逻辑学法则,其结论: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也不成立。其二, “道德”的产生不是在人类生活水准完全达到“ 温饱”状态下方才产生的。关于精神文明的特点,请正方四辩阅读此段:“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属品,而应探求
5、和遵循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觉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摘自人民日报 “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一文)其三,按照正方四辨此逻辑推论,人们生活的起点是“温饱”,请问正方四辨,中国乃至全世界众多处于温饱线以下的贫困群体的起点为何?这些群体岂不是没有起点吗!既然没有了起点,他们处于何种状态?温饱线以下的群体岂不是没有道德可言吗?我们可以举出一个最基本的、最普遍、客观的例子从人类产生,他们首先寻求的则是生存下去的环境和满足自身发展的所需,温饱则是必要条件。请问对方辩友,人类是因为谈道德而繁衍到现在吗?如果他们放弃温饱而谈道德,现在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呢?所以说,
6、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其一,人类寻求生存环境和满足自身发展的所需,温饱是其追求,能不能达到温饱这个程度不是人们一厢情愿之事,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更是如此,道德的产生又怎能以温饱为其必要条件呢!请正方四辩仔细阅读人类发展史。其二,人类的繁衍也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与影响。人类的繁衍即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与道德伦理怎会无关,婚姻法不就是道德的法律表现形式吗?此外,请对方四辨认真学习下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其中就包括社会公德、家庭道德教育等内容。以及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都是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都是在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八荣八耻”
7、应属意识形态范畴,请问正方四辨,你前文所述此段内容: “意识能保证我们的温饱?那我们都去谈道德好了,还用上班领那点可怜的薪水?” 又如何解释,岂不是前后矛盾!二、关于正方辩友辩文中所出现的一些明显错误1、立论含糊其词温饱是解决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不是解决道德的必要条件。这是两个命题。且看对方辩友和我方辩友是如何立论的:对方立论不能脱离实际的温饱来空谈或者空行道德。我方立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在温饱前加一个“实际的” ,在谈前加个“ 空”,在道德前加个“ 空行”,那么请问,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立论-“一定程度的”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我方的意思是,定语是不能随便加的。是即是,否即否,这才叫
8、辩论。论题如似对方辩友这般解的话,那还何须辩论?双方辩题的折中观点自然就是真理了。请大家再仔细阅读和推敲下正方辩友的这个论点,实际上,它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没有温饱是可以谈道德的只不过那是“空谈”,没有温饱也是可以行道德的只不过那是“空行”,虽然成效不大,但对方辩友还是承认在“谈”、在“ 行”道德这样一个事实!这难免让我方更加迷惑,对方辩友到底是在论证何方的论点呢?2、关键性概念前后说法不一关于温饱和基本生存条件的等同。不得不重申,温饱即:吃得饱,穿得暖。请问这和没吃没穿可有区别?而对方辩友一再强调“没吃没穿,人都饿死了,还谈什么道德?”我方曾质疑对方关于“温饱” 的概念,既然人都饿死了
9、,可还有未温饱的人?对方又称“要知道这是一种一直存在的状态,而不是偶尔不饱不暖,日日年年都如此”,这显然和对方辩友先前提出的关于温饱的概念又不同了,对方辩友“随机应变”“战略性 ”调整的能力,令我方佩服不已。三、论证我方论点1、 “道德”是全社会的规范,不以“ 温饱”为其“谈”之必要条件顾名思义, “温饱” 就是穿的暖,吃的饱。而“ 道德”则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之总和。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个人的行为是受到社会规范约束的。 “道德”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规范通过无形或有形的方式影响或约束着我们每一个人。
10、“道德”是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 “道德”与个人之间是整体与个体之关系,是全局与局部之关系;任何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都是全社会、全民思想意识形态的集晶,它是组成社会群体中个体行为的规范与标准,它不可能也不会以局部地区或个人的生活水准高低为其遵守的条件!无论是在贫困地区,还是在发达地区, “纯朴善良、互相帮助、互相爱护”这些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行为,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已成为绝大多数人信守的准则!它并没有因为局部地区或个体经济条件的差异而失去它那闪光的内涵、现实的意思及巨大的作用!对方辩友读过援藏青年志愿者日记吗?体验过西部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吗?那里是中国贫困地区的主要集中之处,那里虽是物质生活
11、贫乏之地,但那里绝不是“道德”沦陷之灾区。在那里,平朴的民风四处可见,那里的群众从没有舍弃过人类最真、最基本、最朴实的“道德”观念,那里的人们以自己辛勤的劳动、真挚的友情、善良的爱心谱写出一章章、一篇篇人类高尚道德情操之诗篇。在此,请问对方辩友,贫困地区的人们就不讲道德吗?咱们国家的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实行着两种不同的“道德” 体系吗?咱们国家的全民道德教育不包括贫困地区吗?发达地区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进行道德教育呢?2、 “道德”没有贵贱之分,贫困者绝不是“ 道德”的弱势群体“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是全体公民之行为准则,它不鄙视贫困者,也不阿谀富有者,它视贫富者为己臣民,它歌颂高尚品
12、质之人,鞭笞“道德”败坏之类。无论其贫富,无论其高贵低贱,我们在“道德” 的天平上享受着平等的权力,承受着同等的约束。绝大多数贫困者绝不是“道德”的弱势群体,并非所有的富裕者都是“ 道德” 的忠实卫士!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要看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而不是看他丰衣足食的程度!请问对方辩友:难道“道德” 也嫌贫爱富吗?只有温饱者才有权拥有“道德”吗?这样的“ 道德”还能算是“道德” 吗?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花天酒地、纸迷金醉与蓬牖茅橼、绳床互灶,只是生活质量的差异,并不能作为一个人道德品格高低的判断标准。只求“温饱”者,本份寡味;打着“道德”旗号求“温饱”者,动机不纯;“ 温饱 ”之余胡作非为者,
13、又有何“ 道德”可言!道德源自于普通大众的行为准则,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方面也很多。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得道之人弗受,就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众,怎可能没有自己的道德观!宁愿饿死,也不愿作出违背道德的越轨举动,区区温饱不足,人尚可存,何足道哉!多少尚未脱贫的家庭,在温饱不足的艰苦条件下,节吃俭用,坚持让孩子上学,用自己一双粗糙的手,托起一轮明日的太阳,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崇高的美德吗?这种美德难道不是诞生在温饱条件尚未解决的环境之下吗?纽约中央公园到处写着捐献,捐什么呢?纽约人有什么捐什么,捐金钱、捐器物、捐力气,中央公园的几乎所
14、有东西都是捐赠的产物。在中央公园,你会看到,许多地方都有一块小牌子,刻写着人名:有名的和无名的、有钱的或无钱的、富裕的或贫困的、本国的和外国的。捐献,是美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人们捐献着他们的体力、才能、热心和对整个世界的爱,而且,捐献受益者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美国。捐钱,你不必是有钱人,我们大家都见过百万富翁捐钱,也听说过普通劳动者、无家可归家甚至贫困地区群众捐钱的事迹,我们不能从一个人捐钱里衡量出他有多高贵,钱的绝对价值一样,但钱的意义不一样。温饱不是“道德”的底线,温饱不能成为评判一个人有无“ 道德 ”的标准!自古至今,无论国内国外, “温饱都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3、 “道德”是得天下
15、之据,是维系社会和谐之本“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伟大的长征精神告诉人们,不是只有个别的“仁人志士”才能在恶劣的条件下,才能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英勇的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状况下,也绝不偷取人民群众一粮一衣;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条件下,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战士都严守公平交易之规范,从不轻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样的道德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共产党人以爱民如子为宗旨,共产党军队以“仁人之师”誉天下,历经千难万险不失“ 道德”之准则,得民心者,得天下! “爱国、爱家、爱人民” 、 “五讲四美 ”、 “荣耻观”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民族的根
16、本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它在我国全体公民心中拉起了道德准绳,全体公民的道德观念构筑起一条无形的道德防线,它维系着了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维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请问对方辩友:在中国,如果处于温饱线以下的 2000 多万贫困群众不谈道德,中国的大地上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你我还能这样平静的在此谈论“温饱”和“道德”吗?在此,借用对方三辩所举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之事例。那是我国经济最困难时期,中国大陆的许多地区、许多群众都处于极度贫困之中,饿死冻死人数之众为世人所罕见,即使在生活条件如此艰难之下,中国大陆也没有出现动乱与“道德”尽失之局面,广大人民群众以“道德”为信念维系着整个国家的团结和尊严,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局面。这一事例已充分证明:温饱不是谈道德之必要条件!综上所述,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ps:文中如有冲撞正方辨友之言论,万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