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策略一、 “探究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1提出问题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引发问题,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操作要领: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2猜想假设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所可能发生的种种现象及结果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操作要领:以小组或以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3制定方案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猜想假设,提出探究活动的
2、大致思路,为科学验证做好铺垫。操作要领: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取分组活动的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已的计划或方案。在本步要注意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点拔的作用。4实施探究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依据研究计划或方案开展探究活动,验证猜想假设,得出科学结论。操作要领:依据方案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探究活动,来验证猜想假设。在活动中要注重小组合作,让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活动起来。5展示交流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加深对科学结论的理解。操作要领:一般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展示与交流,在统一思想、得出结论后,再组织全班交流。6拓展创新学习目标:
3、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密切融合。操作要领: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改进、发明、创造活动,关注与本课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等。(二)策略解读本策略适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本策略共分六步,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创新,这六步也恰恰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策略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统领,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1.提出问题2.猜想假设3.制定方案 4.实施探究 5.展示交流6.拓展创新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搜集整理信息息思考与结论过程与方法为基
4、本依据,以我市多年来倡导的小学自然“探究体验”教学实践经验为核心,以我市当前科学教学改革现状为前提,以“探究体验”为主要特征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第一步:提出问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探究又以问题解决为重点,问题是科学学习的关键。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因而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本步的关键。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年龄特点的影响,往往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大量实践证明,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和思维的火花,能够引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播下思维的种子。问题情境
5、是学生自己觉察到的“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是一种由于认知失调而急需设法解决的心理状态。它不同于问题,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内心心理与外部世界的矛盾。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一是情境要指向新的未知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诱发问题,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标要素,是为了学生完成某种任务(即学习的任务或思维的对象)而有意设置的。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要把握住问题的导向,把问题情境指向学生的学习任务或思维的对象,避免问题情境偏离学习的目标。二是情境要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愿望。问题情境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新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不平衡(认知冲突)
6、,学生为摆脱这一内心的困境,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动力要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心理困境的本能需要。三是情境要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使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能“觉察”得到,依据现有的水平能探究下去,这是创设问题情境应具备的智力要素。相反,那些远离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问题情境,学生只能望洋兴叹,不但不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反而会挫伤学生进行探究的积极性。本步还要注意:一要鼓励多样性问题的提出。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二要注意多样问题的梳理。由于学生
7、生活经历、认知水平的不同,所提出的问题也会不一样,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取出有研究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选择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时,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各小组自主选择不同的问题,分别研究;二是由全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相同的问题,共同探究。第二步:猜想假设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研究者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是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解释。猜想与假设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理性思维的形式,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从其形成来看,可分为两个环节:一
8、是猜想环节,二是假设环节。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依靠直觉而做出的各种假定。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猜想而得到的较为科学的假设。假设比猜想更具有合理性,对探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在猜想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地提出尽量多的猜测与可能,不需要考虑问题与猜想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因此思维常常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非逻辑的、发散的状态。在假设环节,通过对猜想的排查和做出种种的解释进行提炼总结,因此需要一种逻辑的聚合思维。在科学探究中,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除了为探究活动指明方向外
9、,还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合理地进行猜想与假设是非常重要的,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的训练,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时要注重以下几个原则: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不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仅没有发展成为科学结论的可能,而对探究过程也没有任何意义。在进行猜想与假设时,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规律性原则。猜想与假设虽然是针对一些客观事实和现象而提出来的,但科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解决个别问题,而应是一类问题,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因此,提出的猜想与假设要具有某种规律性。方向性原则。猜想与假设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
10、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指导着探究计划的制定和方案的设计,是学生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实验方法、实验器材的基础,因此提出的猜想与假设应能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开放性原则。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中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不同学生由于经验、知识、能力的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探究体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因而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第三步:制定方案有了前面筛选出来的问题,有了猜想和假设作为铺垫,学生便跃跃
11、欲试,他们极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必须通过实验途径来解决问题。那么,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去制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方案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的研究有一定的目的性,使研究过程能保持较为正确的方向,使活动形成一个有序的系列。一个较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应反映下列项目:要研究的问题的题目研究的目的研究小组的成员组成需要准备的材料和用具对问题或事物的可能结果或发展趋势提出预测或假设研究的过程或方法研究结果的记录(文字、图画、照片,影象等 )研究的结论本步一般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是确定方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确定解决问题需要进行哪些活动,活动需要
12、采取哪些方式和步骤,小组内如何进行分工等等。这样不仅可以集思广益,得到更多的决策方案,而且通过决策参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有利于小组凝聚力的形成。在这儿,引导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提出自己的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不考虑实验的操作细节或仪器的组装。方案须经小组充分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展开全班讨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并从中找出最佳。第二是选择器材。方案确定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器材,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器材最好比所需的要多一些,能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在众多的仪器中判断并进行优选。
13、另外,实验器材要尽可能取自于生活实践中比较常见、相对容易得到的器件,有的可能是玩具、废旧物品等等,要尽量符合低成本实验的思想,让学生感到“瓶瓶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感受到实验来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使学生了解到并不是只有实验室中的高精仪器才能做实验,并不是科学家才能做实验。第四步:实施探究明确了实验的设计方案、器材和实验步骤以后。探索活动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学生就可以开始进行合作探究了。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那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分别是:一是同桌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各自发挥探究优势,就相关的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再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
14、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 4 人或 6 人,最多不超过 8 人。小组应该是一个班集体的缩影,小组成员应该包括基础好的、中等的、较差的学生。合作探究具有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全班集体同做一个实验进行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题。探究的过程分为四步:一是数据及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收集是探究的基础,信息收集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探究的成败。而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只重现象,忽略数据的收集,因而教师在实验时要及时提醒、引导学生做好数据的收集工作。二是数据的整理。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第一步就是对实
15、验数据和观测资料的整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分析,透过表面现象来找问题的本质,得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三是与假设的对比。将实验结论与自己的假设猜想进行比较,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可以进行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如果不正确则要重新进行其它的猜想假设,再进行实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与挫折,逐步养成成功了,不骄傲;失败了,要敢于面对、不气馁、不放弃的科学精神。四是结论的得出。引导学生自行得出结论,在表达形式上不做苛刻要求,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只要能说明白、讲清楚即可。当然,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得出结论。第五步:展示交流在
16、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同时他们也很想把自己设计的“产品”推广给其他同学,得到其他学生与老师的评价。有的小组动手实验能力较弱,思维相对滞后,他们也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完成的,是不是还有比自己更先进的方法。总之,学生都有被别人评价和想了解别人的需要。在本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学习资源,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把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实验后得到的结论相互交流、讨论。对探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一般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个步骤是组内展示与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
17、、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个步骤是全班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各自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班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在展示与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展示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与交流,如:文字表达、表演、画图、展示作品等;还要特别重视课堂中新问题的生成,针对新的问题,教师要冷静思考、妥善解决,切不可一棍子打死或不予理睬;还要重视学生倾听意识的培养,在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教给倾听的方法,如将他人的研究成果及实验中的发现,选择要点进行简要记录的方法等。第六步:拓展创新科学课的内容丰富
18、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此时引导学生结合研究的主题,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发明、创造活动,关注与本课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等,有机地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进行密切融合。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在内容上,一方面要注重与本课探究主题相联系。通过本课主题的探究,学生对本主题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有利于本课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增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
19、形式上要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展思维的广度、深度,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允许学生海阔天空、奇思妙想,允许学生想法不合逻辑。在评价上以鼓励为主。不管学生出现怎样的想法,教师都要进行鼓励,以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欲。(课题组)二、 “探究体验”式课外实践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1确立活动主题学习目标:结合实际,确定课外实践活动的主题。操作要领: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资源、学生特点等实际,与学生共同筛选要开展的课外实践内容,并由师生或学生自己确定研究的主题。2自行制定方案学习目标:围绕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操作要领:主题确定后,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思考,自行确立比较可行、易于
20、操作的方案。方案实施时间的长短,可根据主题内容的大小来定。3自主开展活动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方案,经历自主探究活动。操作要领:依据制定的方案,学生自行借助各种资源和手段开展活动。学生通过活动获取大量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比较、判断,形成初步的成果。活动应突出自主性,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4展示交流成果学习目标:在自主活动后,进行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达到成果的共享。操作要领:各个主题小组把获得到的成果用最明确、简练、精彩的方式展示给其他同学,共同分享活动的成果。在展示交流中,学生可以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5拓展与创新学习目标:应用所获得成果解决实际问题。操作要领
21、:学生根据研究成果或科学结论,对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有创意的解释或提出解决的方案、建议等。(二)策略解读本教学策略适用于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本教学策略共分五步,即确立活动主题、自行制定方案、自主开展活动、展示交流成果、拓展与创新。科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小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步:确立活动主题2 自行制定方案 3 自主开展活动 4 展示交流成果1 确立活动主题 5 拓展与创新过程与方法选择研究主题是开展科学学科课外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一个好的主题,就意味着研究成功了一半。教师应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筛
22、选要开展活动的内容,并由师生或学生自己确定研究的主题。主题的确立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亦可在原课题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形成系列。主题的确立要遵循以下原则:1注重本土的原则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科学学科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是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的主阵地。2符合学生实际的原则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在确定主题时,教师要认真研究,尤其在内容的难度上进行恰当地把握。难度偏低,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结论,没有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难度偏高,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很难得到结果,容易挫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失去了课外实践的真正意义。3长线与短线相
23、结合的原则研究的范围比较广、研究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的称为长线主题;能通过一两个课时完成研究的主题为短线主题。短线主题具有短、平、快的特点。短:活动内容短小精悍,利于及时活动;平:融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能开展;快:速度快,更新快,信息交流快,它避免了长线主题活动时间长,牵涉精力多,内容范围广的缺陷。长线主题与短线主题的有机融合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第二步:自行制定方案科学学科课外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积极、生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还有许多不足,所以在活动前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方案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从事科学探究
24、的要求。方案的制定,可参照“探究体验”课堂教学策略中的方案制定方法。要让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除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方案外,活动前还要让学生准备好各类活动记录表格,这一点学生常常忽视,因而在活动前教师教给学生各类表格的制定方法、提醒准备好表格是非常必要的。如:计划表。活动计划是对整个活动的预设,是活动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保证。要求对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安排、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注意事项、活动支持进行详细地安排,将活动细化到点上。调查表。调查是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前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并运用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作出一定的解释,就能大大增强调查活动的目的性与科学性。实验报告表。实验报告是
25、实验者把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结果等,用简洁的语言写成书面报告。第三步:自主开展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在班级、年级甚至更大范围中开展的合作探究。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给学生个人才能的施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而且能够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可以相互扬长避短,分享集体信息和各人创意,利于思维的碰撞,促进交流。所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到分合有序,以发挥小组、个人学习的各自长处。其基本程序是:(1) 调查访问,深入实践。通过去图书馆、向他人询问或上网查找等形
26、式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料,或通过访问、参观、社会调查等方式对所研究的主题,进行寻求信息。(2) 整合资料,引发思考。调查访问结束后,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汇总,综合思考,进行科学分析。(3)撰写报告,形成结论。学生通过系列的研究活动,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感悟以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第四步:展示交流成果学生在主题研究结束后或在阶段性研究的基础上,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和形式与同学交流、展示、分享研究成果,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展示交流要做到:1交流方式提倡多样性。学生课外实践成果的展示交流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还提倡通过辩论会、展览会、出墙报刊物、
27、制作网页等方式加以表达。2展示内容注重真实性。展示交流活动中,学生要真实地向老师、同学交流自己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经过、体会,展示在活动中收获的第一手资料,表达自己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得出的初步成果。3展示过程鼓励开放性。在展示交流过程中,要注重过程的开放性,要接受来自老师、同学的提问,还要主动征求建议。第五步:拓展与创新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研究成果或科学结论,对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有创意的解释或提出解决的方案、建议等。在本步要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引领学生实地研究,用他们自己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
28、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拓展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拓展活动中让学生越来越走近科学,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课的几个基本原则:(一)主体性原则。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应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选题的自主性,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课题组成员组合的自由性,兴趣相同的学生可自由组合成课题组,有利于全员参与和开展研究;指导教师的可选择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
29、标准选择指导者,使主动学习变成得更容易;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因为课外实践研究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必然大大提高;时空的不固定性,课堂、时间根据课题进展而不相同,学生的自由度很大,真正使学生走入社会,走进大自然。(二)实践性原则。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要以科学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实践是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的根本特性。在科学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入社会,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在活动中,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获得新的感知、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生活问题、社会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30、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三)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要培植学生新的思想,要让学生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实践中,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问题,学会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对于小学生而言,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乡土性原则。要想让科学课
31、外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的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让学生进行探索。在师生共同立足的这块热土上耕耘播种,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四)开放性原则。在科学课外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开放性。学生学习器官要全方位开放,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解放学生的手,让其自由做。师生关系要开放,学生在研究中要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学习目标要开放,不以掌握知识为惟一目标,更强调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学习评价要开放,重结论,更重过程。 学习
32、内容要开放,内容要来源学科、社会、活动本身。学习方式要开放,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 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收集信息的渠道要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实地考察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五) 协调性原则。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生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为指导教师。小组合作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要贯穿课外实践活动的始终,实践证明
33、,主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课题组成员要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以便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这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六) 多元性原则。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主体应包括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教师或教师小组,家长,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媒体等等;评价结论要多元性,研究结果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评价手段、方法要多样性,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等等;评价内容要丰富性和灵活性,参与学习的态度,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习结果等。(七)过程性原则。科学课外实践活动要淡化结论的正与误,要更重视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要更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要更重视应用,小学科学课外实践强调的是学生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加深知识内涵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结构;要更重视学生主动探求、创新勇气和综合能力等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要更重视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