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摘要:21 世纪,人类迈入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必须适应改革需要,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语文教学必须有更高的起点、更新的观点、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改革步伐。所以,提出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便成为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重要使命。进而我们就要转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 关键词:核心理念 教与学 参与 创新实践 反思 一、问题提出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
2、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就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二、研究目标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从整体上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考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题海战术,支离破碎。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组织教学工作的着眼点是为了考试。“考点”决定课堂教学中的“教点
3、”和“学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把考试可能考到的内容教到位。因此,课堂设计有了整体感,显得很零碎。虽然,大家知道这样的课堂教学弊端很多,但仍有不少教师不愿意抛弃这陈旧的套路,因为在考试改革没有太大作为的情况下,这样的课堂,“应考”的效果还是不错。 第二个层次,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教的课堂。特点是:缺乏情趣,效率不高。本来,加强“双基”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致力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我们的教师把目光仅仅只盯在知识和能力上。他们把学生当成“容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太窄的空间,太少的自由。因此,在这样的课堂里常常缺乏情趣,缺乏生机,学生学得很
4、累,而教学的效果却并不高。 第三个层次,为发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他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课堂氛围异常活跃。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是一致的。仔细分析以上三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要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就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它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5、和发展。学科素养又可分为四个方面的素养:基础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只有学生各门学科的“学科素养”提高了,综合素养也必然提高。 三、研究策略 1、教是为了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信息的交流,来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具体行动策略就是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示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 在语文课堂中,文化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
6、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2、为了孩子的明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
7、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首先,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方式提升为学习策略,这些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中总结和感悟出来的更符合每个学生自己的实际。 其次,融洽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 1)老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民主性”取代了“权威性”,师生关系趋于强调和谐,融洽相互尊重与赞赏。 2)老师要放开眼界,多元地关注学生发展。教学中,老师力求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试图“走向学生”,使自己的“教”真正成为学生的学。 3)老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4)教师要延迟判断,给学生提供
8、机会,即使学生问题回答得不正确,也不能批评,不讥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安全的。 第三,联系学生生活世界,提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最后,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空,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3、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老师需要形成这样的常规思维模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地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在实践中,可以抓住以下两个重点: 1)鼓励学生质疑。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样一个问题,是老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价值大不一样。要把课堂这的起点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我们所倡导的启
9、发式教学,老师的“启”不是在于向学生提问题,而是重在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 2)让学生去尝试。老师要常常这样想也应该常常这样做:我不讲,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4、新课堂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三者水乳交融,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的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
10、,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总之,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 知识、能力、创新三都水乳交融,交融的基础是在过程之中。如果没有过程,只有结果,学生只能获得一些现成的结论,死的知识,能力与创新就无法实现。过程是能力和创新的基础,能力与创新在知识获得的过程当中生长,没有过程就没有创新,归纳出来: 1) 统一于讨论交流之中。学生通过讨论,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2) 统一于反思之中。让学生对某一已解决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从中找出思考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补充和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解决问题
11、的策略,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3) 统一于想象之中。在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和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得到了培养。 4) 统一于情境表演之中。在表演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创新意识。 5、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6、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
12、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四、研究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学习中最重要任务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然而,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养。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养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我们的理念不仅要说清是什么,为什么,更要讲清如何做,把功夫下在理念向行为的转化上。在转化中感受理念的魅力,品位理念指导教学带来的甘甜。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杨颖/关文信/ 赵晶红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小学语文教师.2002 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 .周一贯.宁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