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ppt

上传人:saw518 文档编号:5318821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6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刘屹 首都师大历史学院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导言:古籍目录与分类 一、中国古代典籍的分类: 经、史、子、集四部。 汉书艺文志: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 四库全书:体系分类最完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乾隆以前传世典籍精华。 经部:儒家经典及解释:易、书、诗、礼、春秋、孝经、四书、五经、乐、小学(字书、训诂、韵书) 史部:各类历史典籍: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子部:百家哲学与一般知识、思想、技术:儒、兵、法、农、医、天文历法、术数(阴阳五行、占

2、卜、相术等)、艺术(琴、篆刻、书画)、杂技、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道。自然科学归附于子部。 集部:文学类书: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古籍分类目录不仅反映典籍流传,也体现历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历程。,二、史部目录学: 目录学是治学门径。 目录:不仅仅是书籍的list,更主要是content和context。 王鸣盛: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张之洞: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 学问与其说是知识的储蓄

3、,不如说是善于在书海中找到需要的知识的本领。 史学最初依附于经学,魏晋南北朝始经、史分立。 经学长期位居四部之甲,史学又称乙部。经学是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与士人安身立命的依据,史学是前代王朝政治的记录与后代王朝行政的镜子。资治通鉴 “六经皆史”“四部皆史”:一切古代留存的文字与实物资料,都是今天历史学的史料。 从目录学入手,全面了解传世典籍,特别是其中的史籍。 本课程所用教材:赵淡元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高教版。,经部典籍简介 一、经学简史 1、“经”字含义的演变 经,本义为串连竹简、木牍的丝绳。重要的典籍。战国诸子之学皆为经。汉武帝以后,经专指儒家经典儒家对经赋予社会伦理道德意义:“经”即

4、仁、义、礼、智、信“五常”,对应乐、书、礼、易、诗五经。万世不变的永恒真理。 2、从“六经”到“十三经”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庄子,西汉时的观念。 因学派不同而次序排列不同。今文与古文经派的不同。 “五经”加公羊和论语成“七经”。 东汉熹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唐初五经正义。 唐代将礼分礼记、周礼、仪礼;将春秋三传:公羊、谷梁、左传入经;再加入孝经和尔雅。开成石经 宋代加入孟子,形成“十三经”。 朱熹将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合称“四书”,与五经相配,即“四书五经”。,3、经学的分派与历史分期 儒学与经学的异同:儒学先秦就有,现代仍有。经学从汉代开始,现代已无。 1)汉学(

5、汉至唐) 汉代今古文之争、魏晋王学与郑学之争、南北朝南学与北学的不同、唐代经学的统一 2)宋学(宋至明)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河东学派与姚江学派 3)清学(新汉学)(清代) 明末清初的浙西学派和浙东学派、乾嘉学派的吴派和皖派 二、经部史籍简说 1、周易:最初具体操作性的占筮书后人解释为哲学义理之书 分为“经”:卦象、卦名、卦辞、爻辞;“传”:对前者的再解释。 经文部分成书在西周末年,前9世纪前后;传文部分从战国至西汉逐渐形成。前3世纪中叶到前2世纪初,个别晚至东汉。,2、三礼:仪礼、周礼、礼记 礼:汉民族数千年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结晶的精华。宗法社会中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行为与言准则、习

6、俗制度仪式,是一套不成文的法律。 1)仪礼:周代各级贵族礼仪规范的集成。现存篇章是西汉时形成的。 2)周礼:传为周朝的官制结构和组织。战国时成书。 3)礼记:关于礼的论文汇编。东汉人选编前代文章而成,内容从夏代至秦汉间都有。 3、诗经: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集,反映古代民俗风情、政治得失、宗庙祭祀乐歌等。 其余尚书、春秋三传在正式课程中有专讲;孝经、论语、孟子、尔雅等在此从略。,第一讲尚书,一、内容与时代现存最早的传世史籍之一; 上古历史档案文献的汇编(三代政令、誓词、重要谈话和专题记事);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体裁。 叙事的时代:号称起自尧舜,降至

7、春秋秦穆公。 作成的时代:一部分是西周历史档案,一部分出自春秋晚期至战国秦汉间人之手。还有魏晋人伪造部分。 二、源流与真伪 西汉始有今古文之分: 伏生(胜)晁错:今文尚书;孔安国:古文尚书。,西汉五经博士皆今文; 刘向校书,得孔安国本,刘歆、王莽:尊古贬今,引发经学今古文之争。 东汉尊今,导致古文尚书汉末失传。 东晋梅赜古文尚书,58篇,含西汉今文尚书33篇(原28篇)。 唐初孔颖达正义确立此古文尚书的历史地位,以后历代尊为儒经之一。 唐玄宗时卫包“隶古定”今字本尚书。 清代阎若璩、惠栋判定为伪造,世称“伪古文尚书”。 三、重要参考书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8、中华书局点校本。 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 刘起釪尚书源流及传本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 鲁惟一(M. Loewe)主编中国古代典籍导读,英文版,1993;中译本,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2000.,顾颉刚(1893-1980) 1926年古史辨第一冊写的自序,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篇学术自传性文章。中国哲学第二辑(1980年)的我是怎样写古史辨的?。 刘起釪顾颉刚先生学述(中华书局,1986年) “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古史的造成“譬如积薪,后来居上”。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

9、,到春秋末年孔子时就抬出了尧舜,反而排到禹的前面;到战国时人又抬出黄帝、神农,排在尧舜之前;秦时出现了三皇,汉以后出现了开天辟地的盘古。人们头脑中的历史发展序列与传说中的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出现次序恰好是个反背。 杨向奎:“古史的分化演进说”,就是层累造成的古史未必都是一线单传,后来居上而形成的,也会有不同的分支分别演进,最后被人为汇合成一个东西的情况。 汇编成七册的古史辨,从1926年到1941年陆续出版。198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再版。海南出版社,2005年。意义。 古史考,海南出版社,2003 冯友兰提出考辨古史的三个阶段:信古、疑古、释古。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

10、994年初版,后又有增订。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走出疑古时代的标志。 裘锡圭:古史辨派在古籍真伪和时代方面的见解,是失多于得;在古史传说方面的见解,是得多于失。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辑,北大出版社,2004年。,尧舜禹汤周文的故事、武王伐纣的记载还见于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容成氏篇。战国末年,前4世纪末。也不能当作信史。 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竹书,可媲美西晋的汲冢竹书。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二),上海古籍2001、2002年;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研究续编,上海书店,2002、2004年。简帛研究网站。 王学典、孙延杰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山东画报出版

11、社,2000年。,第二讲 春秋及其三传 一、春秋: 春秋各国各有史书:晋:乘;楚:梼杌;鲁:春秋。亦为通称。 周王室派史官到各国记录历史:“崔杼弑其君”;王官之学。 礼崩乐坏时代,孔子开始私家撰述,笔削鲁之春秋成一部诸夏的国际史,有天下一统观念。 所谓孔子借笔削春秋以正名义、寓褒贬的微言大义,多是后人妄自忖度,替圣人立言,不足为凭。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春秋时代的命名。 前722至481年鲁国十二公统治242年,以鲁国为主的诸夏各国编年史。 年月日为序的顺时记录;文字极简练。 二、春秋三传: 传:解说经义的文字。疏:解释经义注释的文字。 三传的不同:左传传事不传义,公、谷传义不传事

12、。 春秋、公、谷经文都终于前481(哀十四),左传经文终于前479年(哀十六),传文终于前468年(哀二十七),最后提到前454(悼十四)智伯之灭。,1.公羊传: 战国末已成书,汉景帝时公羊高笔录,武帝时立为官学,是今文经博士之学。董仲舒即为公羊春秋博士。 2.谷梁传: 西汉谷梁赤作,宣帝时立为官学,与公羊传并列。 公谷皆属今文经学,以训诂解经,强调发掘孔子春秋的“微言大义”。但有齐学(公羊传)鲁学(谷梁传)之别。 3.左传: 作者之谜:孔子?左丘明?吴起?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至中期人之手。古文经学。 是否专为传春秋而作? 春秋以鲁为中心,用周历;左传以晋为中心,用夏历。 左传与通鉴间的编年(

13、前468-404),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六国年表,则自前722至清亡,中国的编年史记从未中断。,三、主要参考书: 汉何休解诂、唐许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 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 晋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俱见十三经注疏 董仲舒著、苏輿撰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 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1978;198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 杨伯峻、徐提春秋左传词典,中华书局,1985。 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2005.,第三讲史记 一、作者简介与成书经过 巫史传统下的史官 “太史令” 司马谈 论六家要指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6?)博览

14、群书、游历各地、李陵之祸 、 报任安书。 后人的增补:记述史迁死后历史的部分;禇少孙 也许在魏晋时有些篇章失传,后人用汉书补成(或许相反)。 二、内容与体例 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纪传体),记录起自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汉武帝末期(前2世纪末)的历史。 130卷,分为:十二本纪:帝王编年史;十表:各国诸侯及贵族家族家谱的表格;八书:有关礼乐、天文历法、祭祀、河渠、农业经济等的历史概论;三十世家:先秦主要诸侯的家族史及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七十列传:各行各业杰出人物的传记,包括政治、军事、学者、外族,乃至市井人物等各方面。,三、文献源流: 1、史料来源: 先汉部分:诗、书、春秋、左传、战国策等;秦国和秦朝

15、则用的是秦记;汉代部分用楚汉春秋、当时的国家档案和自己游历采访所得的材料。 2、三家注: 刘宋裴骃集解,之前有晋末宋初人徐广的音义。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 日本 瀧川资言(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 四、史记的成就: 开创纪传体史书体裁;中国第一部通史;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进步的史学思想和观点;史学与文学价值兼具。,第四讲 汉书 一、作者简介与成书经过 题为“汉兰台令史班固撰”,实际是班彪、班固、班昭及马续合撰,以班固为主。 班固:儒家立场 白虎通义、汉赋名家 从军远征 班彪:史记后传;班昭:八表;马续:天文志。 二、内容与体例 起自刘邦称汉王,止于新莽灭亡,即西汉和新莽(公元前206公

16、元23)共230年的历史。 全书由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组成,共100篇。其中一些长篇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故实际有一百二十卷。 成就与特点: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进一步规整了纪传体的体例;几个有创意的志(典章制度);补充史记记事之不足,文赡而事详。,三、文献源流: 一般认为汉书与史记相同的部分是班固抄史迁,但可能正好相反。史记部分篇章遗失后,汉书成为重建史记这些篇章的底本。 史料来源:官方档案文献、律暦志和艺文志都利用了刘歆的成果 西域传则是来自使者的报告,还有大量文人的辞赋作品。 魏晋至唐,先后有23人为汉书作注,唐人颜师古集其大成。 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6卷汉书二十三家注钞

17、 清末王先谦汉书补注为集大成之作。 杨树达汉书管窥、陈直汉书新证,第五讲 三国志 一、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 陈寿(233297)由蜀汉入晋,书中站在司马氏立场上,有曲笔回护。 之前的三国史书:王沈魏书、鱼豢魏略、陈寿益部耆旧传等,皆为三国志的史料来源。 二、体例和内容 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记载了上起黄巾起义下至西晋灭吴(184280)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虽然也是纪传体,但却只有纪、传,没有表、志,是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变例。 国别为史。魏、蜀汉、吴各成其书,以魏为正统,引后人争议。 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两汉之际到东晋,经学与史学的风气崇尚简

18、洁,故陈书文字简略,很多史料都刻意删减而成。故其书问世时正因简略而受欢迎。此学风至南朝一变,不求简约,不避繁琐,以追求历史事实尽可能丰富为目的。反映了经学学风影响史学学风的转变。 三、注本 裴注与陈书合为一体,不可分离,注文多出陈书三倍。,南朝刘宋裴松之(372451,裴骃之父),于元嘉六年(429)完成裴注,略早于范晔作后汉书。 裴注的特点:以多家史书注释一家之书;不专在解释文义,而重在补充材料。 条件:仅隋书经籍志列汉晋间史书493种,裴松之所引在二百种左右,今大都不存。裴注整段完整引录,史料价值极高。而裴骃集解史记则无此条件。 具体做法:订讹、补缺、备异。 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商务,

19、2003, 裴注研究。 古代四大名注之一。(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 其他注本: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影印本。 二十五史补编中有对各史所缺的表、志,多为后人根据有限材料所补,有搜集、辑录材料之功,但史料价值不如各史。,第六讲 后汉书 一、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 范晔(398445)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兼取诸家之长,删繁补阙,仿汉书体例,撰后汉书。未完成而死。 范晔完成后汉书的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梁朝刘昭把西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分为三十卷,与范书合二为一,就成了今日的后汉书。文风、观点都不一致,只保持形式上的完整。 二、体例与内容 120卷,记载了上起光武帝建武元年,下迄汉献帝建

20、安二十五年(25220)东汉一朝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纪12,传80,志10. 三、注本 南朝萧梁的刘昭、唐高宗太子李贤 今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纪传用李贤注,志则用刘昭注。 清末王先谦后汉书集解。 八家后汉书辑本。,第七讲 纪传体史书概述 一、概述: 历代纪传体正史有26种,4000余卷,4500万言,按各朝代顺序完整无缺,记事起自黄帝,迄于清末,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演化发展,莫不毕载其中。历代封建王朝明令颁布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共24种,故“二十四史”成为学术界的专用名词。加上民国年间所修的新元史,是为“二十五史”,再加上清史稿,是为“二十六史”。 二、简介: 史记、汉

21、书、后汉书、三国志,前四史最好。 宋书:梁沈约,八志好,魏晋至刘宋典章制度。缺佚,以南史补。 南齐书:梁萧子显。皇族出身的利弊。简洁。 魏书:北齐魏收,新创释老志,保存宗教史料。以上为私家撰史。 梁书、陈书:陈末唐初姚察、姚思廉作。史馆制度,官方史学,失去活力。 晋书:唐太宗时修,多采小说家言,首创“载记”。志有袭自宋书。众家编年体晋史、九家旧晋书辑本。 北齐书:唐初李百药,亡缺,据北史补足。 周书:唐初令狐德棻。 隋书:魏征署名,十志重要,“五代史志”:梁、陈、北齐、北周、隋。经籍志尤为重要:汉隋间六百年图书存亡,第二部史志目录,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序文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南史、北史:

22、李大师和李延寿父子相继,高宗时完成。从编年体转而纪传体,只有纪传。重新改编八书(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北齐、北周、隋),删削之外,又有补充。有取代八书之势,造成八书部分的残缺。八书与二史不可偏废。 旧唐书:后晋刘昫挂名,成于众手,根据唐代的编年体实录(仅存顺宗实录)和纪传体国史,史料价值高。详于开天之前,略于宣宗之后。 新唐书:宋欧阳修(纪、志、表),宋祁(列传),删削旧书中的诏令、奏疏,增加很多材料,“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新创仪卫志、选举志、兵志,表中的方镇表较好 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上海书店,2002.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断代为书,主要采自各代实录,水平不高,史料价值高。金以后佚

23、失,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书中辑出,始列为正史。既非全文,又经删改。 新五代史:欧阳修私撰,贯通为史,春秋笔法,删去很多原始史料,以褒贬为主。十国部分优于旧书。二书不可偏废。 宋史:元末脱脱领衔,准备时间长,成书时间短,篇幅最大。出自史馆众手。详于北宋,略于南宋,材料丰富但又杂乱。 辽史、金史:脱脱领衔,修撰过程同于宋史。金史为元修三史中最好一部。宋、辽、金并立,故三书应互相参照。 元史:明宋濂挂名;明史:清朝明史馆修。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新元史:清末民国时柯劭忞,1920年成书,吸收明清学者和外国的蒙元研究成果。 清史稿:民国时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1914-1927年编成,书成而

24、北洋政府垮台,未正式刊行,故名“稿”,二十六史中部头最大。前后有繆荃孙、柯劭忞、张尔田、赵尔巽等参与编修,张作霖批准刊行。国民政府列为禁书,但无更好的清史,仍在流行。40年代,南京成立国史馆,拟重修清史,未果而解放。2002年,人民大学清史所为首,启动“清史编纂工程”,预计十年内完成,国家投资6亿元。详见“中华文史网”清史纂修。将在2012年清亡百年之际推出。 近600年来,国家修史只有4次,第一次是弘武元年朱元璋下令修元史;第二次是顺治二年福临下令修明史,经康熙至乾隆才得以完成;第三次是北洋政府下令修清史,14年修了一部清史稿;第四次就是刚刚启动(2002年8月)的纂修清史工程,可谓百年不遇

25、的盛举 。 约有3000多万字的清史,将以“新综合体”作为清史纂修体例,以通记、典志、传记、史表、图录大部分构成总体框架。通纪分为清建立、入关、康熙之治和雍正改革、乾隆统一中国、清朝中衰、外国侵略和农民战争、清自强运动、最后衰亡卷。典志分为天文历法、地理、人口、民族、法律、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交通、财政、学术、西学、诗文小说、戏曲书画等志卷。传记分为卷,将记载有约人的传记。史表将有卷。作为传统体例的新形式,图录部分将有卷,反映清朝的舆地、生产、商贸外贸、军事、民俗、建筑、艺术、宗教、历史人物肖像等情况,其中肖像包括画像和照片。,三、利用正史时要注意的问题: 1、通过正史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

26、基本脉络与框架结构。 2、注意史料来源与记载的年代和成书时代的差异问题。 3、正史远远不够,必须和其他传世史料及出土新史料互相参照。古代遗留下来的一切文字和遗物、遗址,都是史料。但正史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参照。 四、纪传体史籍的价值与缺陷 价值: 1保存了丰富、系统的原始资料 2较全面地反映了各个朝代的社会面貌 3提供了深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缺陷: 1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 2“虚美隐恶”,宣传君权神授的天命史观 3制造“正统”理论,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第八讲 水经注 一、概述 1、水经的著录及作者、时代 最早出现的记载河流的专著就叫作水经 ,汉桑钦、晋郭璞 水经的内容比较简略,全书不

27、过一万多字。何人所撰,现已无法稽考。应出于魏晋(有说三国魏)时期佚名作者之手。2、郦道元与水经注 生平事迹不详。以“旁通”之法注水经,即在记载河川水道时,还要与其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进行广泛的联系。成书约在515-527年间。 水经注是一部牵涉极广的巨著,所记地域之广,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都是同类著作中首屈一指的。 三十余万字,包括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等等。 引用的文献达四百三十六种,其中今存者九十一种,辑存者一百四十九种,引存者一百二十七种,今亡者六十九种。引书包括经、史、子、地理、地图、方志、传记、诗赋、书信、辞书等,此外还记述了为数众多的金石

28、碑刻材料,以及大量的各地流行歌谣、谚语。 结合文献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对南方河流记载的准确度略低于北方河流。3、水经注的价值与贡献 记载的河流多达一千二百五十二条,发源、流程与归宿,并分别紧扣各条河流的自然地理特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兼具。对历史沿革地理的记述与考察具有独到的价值。在地名学、民族、宗教、艺术、文学方面也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水经注研究也被称为郦学研究。,4、水经注的版本流传 唐宋时为国家藏书,北宋开始有部分亡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水经注,为目前所知最早的抄本。 刊本:明朱谋 水经注笺; 清:(1)赵一清(1709-1764)的水经注释。 (2)全祖望(1705-1755)

29、的七校本水经注。 (3)戴震(1723-1777)武英殿聚珍本,简称为殿本或官本。“戴赵相袭”的公案 (4)王先谦的合校本水经注,刊于1892年 (5)王国维的水经注校,198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6)目前关于水经注最好的本子应该是杨守敬(1840-1915)、熊会贞(1859-1936)合撰的水经注疏。目前的整理本也有两种,一是段仲熙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水经注疏3册。二是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3、4两册的水经注疏整理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九讲 地理类史书概述 一、概述中国古代传统的地理学是与历史学相伴而生的,“左图右史”、 “

30、輿地之学” 1、沿革地理: 以沿革性、综合性、区域性为特色,以记录山川、疆域、物产、人口、建置沿革、古迹名胜、人物故事、民情风俗、文献著作为内容,而这些内容大都是为说经注史而做的疏通证明工作。 尚书禹贡最早 沿革地理成为专门学问,始自北宋。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2、方志: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记载该地区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性著作,以地理沿革、道里、山川、州郡县人口户籍、贡赋物产、风俗民情、方言、古迹、人物为内容,几乎是某一地区的百科全书。 禹贡、越绝书、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全国性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 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 王谟汉唐

31、地理书钞;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3、历史地图: 山海经、西晋裴秀“制图六体” 图经、图志和舆图 顾颉刚、章巽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一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8册;中国史稿地图集 4、游记、行记 : 游记一般是游山玩水,描述见闻风物,多以行程短、篇幅小、文采焕然为特色,以唐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为代表,作为地理学著作方面的游记则纯以考察自然、都邑为目的,以徐霞客游记为代表。 行记一般是因特定目的或使命远行,路途远,时间长,所录行程见闻篇幅较长,或单独成书,但大部分都保存在史传、文集、方志之中。著名的有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宋代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元代则有李志常的

32、长春真人西游记等。 二、地理类史书举要(略),第十讲 杂史、别史 一、概述: “杂史”初见于隋书经籍志,指那些并非出自史官之手、不同于体例严谨的正史和别史著作的史书。先秦以来就有。 “别史”,官定正史之外,有体例、有组织、有系统的史书。初见于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正史是国家认可的官修史书,别史和杂史都没有官方组织和认可,但都是记录一朝军国大事。凡不入正史的纪传体通史、断代史、国别史都可列入杂史、别史。 杂史、别史的区别并不严格。 二、选介: 逸周书竹书纪年国语战国策(选讲) 穆天子传山海经,第十一讲 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政治上的保守派,王安石的政敌。 “删削冗长,举撮机

33、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间史事。共294卷,另有考异30卷。 助手:刘攽(汉)、刘恕(魏晋南北朝)、范祖禹(唐五代),各有分工,终经司马光考订删定,1084年成书。 丛目长编考异定稿。 对十七史1360年史事的删增,很有讲究。 通鉴考异:相当于通鉴的注释,说明史料去取的依据,也有考订史实,并保存了一些史料和异说。 注本: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长于地理和官制,寄托民族情感。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文献学史上名著。

34、 朱熹通鉴纲目;王夫之读通鉴论,第十二讲 编年体史书概述 编年体即按照年时月日时间顺序编排史事的史书体裁。春秋最早,左传完善。是早期史学的主流体裁。 两汉时纪传体兴起,与编年体并行,而已纪传体为主。至通鉴一出,编年体才再度复兴和繁荣,后继者众多,形成从春秋以下至明末没有中断的编年体史书系列。 竹书纪年“汲冢书”,古本和今本之分,史料价值很高。 东汉荀悦汉纪,前206-公元23年,材料不出汉书。 东晋袁宏后汉纪,25-220年,成书早于范晔后汉书,同样重要。 补通鉴的系列: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1182年成书,记事960-1127年,今本从永乐大典辑出。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236年成书,

35、记事高宗一朝,1127-1162年,续李焘书,今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专记两宋之交,1117-1161年。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记事宋辽金元,960-1370年,真正续通鉴者。 饶宗颐主编续补资治通鉴史料长编稿系列:新莽简、敦煌简、秦出土文献、汉晋石刻史料、高昌、西州(吐鲁番文书)、敦煌文献的编年系列。,第十三讲 政书体史书 唐代出现的专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即政书体史书,标志中国史学在编年体和纪传体之外,又形成第三种重要的史体。 杜佑通典:自代宗大历元年(766)至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历时36年撰成的典章制度专史。专记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所记时代上起传

36、说中的唐虞,下至唐代肃、代时期。全书200卷,以事类为中心,以时间为先后编次,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重视农业经济。 完善的编纂体例,为中国政书体史书开创了先例,为史学编纂创立了一个新的史体,开拓了一个新的史学领域。 续通典:上起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下迄明崇祯末年(1644) ;清朝通典:上起清初,下迄清乾隆五十年。 马端临文献通考:1307年成书,叙事起自尧舜,终于南宋宁宗嘉定之末。书中的门类和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方方面面。 重视国计民生。 续文献通考,起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迄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朝文献通考和清朝续文献通考

37、。,郑樵通志:记述社会全面情况的纪传体通史。1161年成书。二十略重要。 清修续通志和清朝通志。习称所谓的“十通”。 其他政书体重要史书: 唐六典:唐史基本史料, 历代会要:唐会要和五代会要的史料价值高。第十四讲 纪事本末体史书 以编年史为基础,将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按专题编在一起的史籍。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为首,史料上没有新意,但史书体例却是创造。形成第四种史体。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第一部取资纪传体史书。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采群书而为书,史料价值高。,第十五讲 史评史考类 史评类: 刘知几史通:710年成书,第一次对中国史学做出一次评论性的总结。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它既是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又是第一部史学史。 史才、史学和史识“史家三长”。 章学诚文史通义。 史考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赵翼廿二史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