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秉严, 1927 年生,祖籍山东省莱阳市,天津著名肿瘤专家,擅用大剂量附子、干姜、肉桂等,结合破瘀攻下等法,治愈许多癌症患者,其疗效时人罕有其匹。在其所著孙秉严 40 年治癌经验集 、 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 、 孙秉严治癌秘方 中有许多治愈案例,本节所选即出自上述各书。孙秉严从 60 年代就开始研究治疗癌症,把一生献给了中医治癌的事业,共治愈癌症患者一千多例。孙氏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医家,在辨证和治病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之处,简要介绍。 独创“三印、两触、一点”的辨证方法“三印”属于望诊范围,指察望甲印、舌齿印、腮齿印,用以辨识机体之寒热虚实;“两触”属于切诊范围,包括触按胃、脐和触摸耳壳
2、增生物,用以辨体内瘀滞之有无;“一点” 即查看全身皮肤小白点,测知毒结的有无。(1)甲印是指甲根部白色半月状弧(亦称月痘),是甲板的新生部分关于甲印的变化古医书记载较少,孙氏对甲印的认识是在观察大量病人中产生的。发现病人甲印的形状、大小、数目都是不同的,与他们的体质、寒热症候是有关联的。这是孙氏辨证最为独到之处。正常甲印为健康甲印,两手数目应为 8 个,即除去 2 个小指之外,其余 8 指都应有甲印。甲印大小从甲根向甲缘量起应在 2mm 左右(拇指可到 3mm)。甲印边缘整齐、清晰,中部凸出显得饱满。此种甲印多见于健康无恙者,说明气血冲和,阴阳平衡。异常甲印与正常者相比较,甲印增大或缩小,有甲
3、印的指数增多或减少,指全有或全无甲印,都称为异常甲印。分为以下 3 种类型;寒型:甲印偏小或有甲印的指数减少,均属寒型甲印。按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偏寒、寒、大寒 3 型。甲印变小在 l-2mm 之间,或个别手指甲印缺失(两手共合 3-7 个甲印) 为偏寒型;仅两拇指有甲印,余 8 指均无者为寒型 10 指均无甲印为大寒型。寒型甲印是体内阳气虚衰而阴寒偏盛的表现。热型:甲印变大或有甲印的指数增多,均属热型甲印。按程度不同也可分为偏热、热、大热 3 型。8 个手指的中印大小正常或略大,又见 1 个或 2 个小指有甲印(一般较小) 为偏热型;9 指以上有较大甲印(均在 2mm 以上),或除 2 小指甲印
4、较小外,余 8 指甲印均大于正常者为热型;10 指都有特大甲印(超过甲体的 12) 为大热型。热型甲印是体内阳气旺盛,脏腑功能强壮的表现。寒热交错型:此型介于寒热之间,又叫溶合甲,是由原有热型甲印发展而来。此型甲印表现为甲印的模糊不清,颜色亦逐渐接近甲体的颜色。一个人甲印与其父母的甲印表现出相似性,父母如果是大寒无甲印,子女也多无甲印。说明甲印的生长具有遗传性。张景岳说过:“ 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 ”孙氏通过对大量肿瘤病人的临床调查表明,寒型甲印者占了绝大多数(80)。说明恶性肿瘤病人中体质虚寒者占大多数。博主按:孙氏关于观察甲印以辨寒热的观点确实新颖,为分辨阴阳寒热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指
5、标。编者曾亲予检验,发现这一方法并不完全合乎实际,所称甲印多者,不一定俱是阳热,甲印少者也不一定皆是虚寒。庄严先生亦曾对此发表看法:“我接手的患者,阳热体质近两三年从未见过,阴寒体质者比比皆是,甲印多者属阴寒之体也不少见。只不过甲印多者服用阳药易于见效。疗程较短,用药量相对较轻就有显效。甲印多者出现寒象一般属于骤虚性质,寒实证为多,非遗传体质使然。寒性体质甲印少者经过阳药的治疗,短时间甲印没有太大的变化,虚寒证为多。但如果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生活起居的调养,身体状况好转,或是体质发生逆转,甲印有的会有明显的改善,且先于体质的逆转出现变化。 ”因此,孙氏甲印辨证法可供参考,不宜拘泥。(2)齿印包括
6、望舌齿印和腮齿印所谓舌齿印即舌体边缘牙齿的压痕,是体内寒凝湿聚的表现,亦即中医通常所称的“ 齿痕”,其主病意义确实是寒湿偏盛,因此可以说,孙氏所称舌齿印的辨证价值并无独到意义,至少与辨甲印相比如此。所谓腮齿印是口腔内两侧腮部粘膜受齿缘压迫的印痕(甚至颊粘膜被牙齿反复咬破成为突起),多由胃腑寒痰湿停,上阻于口所致。印浅者,寒湿痰郁较轻;印深者,寒湿痰郁较重。寒郁越久齿印越深,颜色越重(呈紫黑色) ,甚至咬成血疱。应该说,孙氏所称腮齿印,中医学显然已有认识,通常称之为“腮印”。孙氏认为,三印之中,以腮齿印的变化最明显,中阳虚寒得辛热可很快消失,饮食不慎、寒凉过度又可出现;甲印的变化最不明显,治疗有
7、效,体质增强,甲印新出的变化情况亦有。(3)两触是指触摸耳壳和胃脘部前者指触模耳壳有无增生物、包括有无增厚和结节出现。正常人耳壳平整无结节或增厚。凡见到耳壳上出现反应物的患者,多有明显的唇爪青紫,舌质紫暗瘀斑、舌下静脉怒张等表现,提示肿瘤病人气血郁滞比其他疾病严重。后者指触按胃脘部,相当于中脘穴部位和脐左距脐 2 寸(3 横指)左右处,有无板滞感和压痛。正常人腹软而平坦,无压痛,如出现胃脘板滞压痛,应考虑停饮或食积;脐左触之坚硬而有压痛,是肝郁气滞的明显标志,提示肝气郁结、癥瘕积聚。两触在以化瘀驱毒攻下为原则的肿瘤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意义。 “胃脐压痛就是行气破瘀攻下的依据,这是必须明确
8、的。 ”“如果没有两触的阳性,是断然不敢用大剂破瘀攻下的。 ”孙氏认为,临床肿瘤患者,两触阳性占 80左右,证明肿瘤的形成与肝郁、胃肠结滞有密切关系,也为确立行气破痰攻下的治则奠定了理论基础。孙氏指出,印法不仅用于肿瘤的诊断,而且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在辨别症侯的寒热虚实上道理都是相同的。(4) “一点 ”是指皮肤表面出现的乳白色小点正常人皮肤是没有白点的。病理状况下的小白点边缘清晰,较健康皮肤有凹陷,大小不等,小者如小米粒,大者如黄豆粒或更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局部无病痒感觉,无脱屑、角化、萎缩、溃疡等现象。这种小白点以躯干部位较多,四肢较少。有诊断意义的是指达到 3 个以上,随时间推移增加
9、,注意与汗斑和白癜风区别。主病意义:皮肤小白点是体内蓄积毒结的外在表现。癌症经过驱毒治疗,有的人皮肤上小白点的颜色可渐渐变没,甚至模糊消失。肿瘤病人中寒型占 80孙秉严认为,肿瘤患者“不论是长江以北还是长江以南,也不论是沿海还是内地,寒型和偏寒型症候者最多,约 80。 ”这是根据对 1000 人的总结分析得出的结论。另外,根据孙氏“1978 年 11 月对门诊 200 例肿瘤患者的统计来看,属于大寒型、寒型、偏寒型的占82,大热型和热型者仅六 18” 。孙氏这一观点显然与近现代火神派名家如吴佩衡、祝味菊、李可的观点十分吻合。众所周知,目前大多数医家包括许多所谓名医都认为肿瘤是热毒为患,癌细胞等
10、同于热毒,用药不离白花蛇舌草、半支莲等寒凉药物,其疗效并不尽如人意。如果以阴阳两纲为指导,以阴阳辨诀为标准,不难看出大多数肿瘤的病机属于阳虚阴盛。近年来,许多有识者接受了这一观点,按此认识投以温热药物,包括姜附之品,常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如卢祟汉教授接诊的病人中, “肿瘤病人占 l3,最长的现在已经 30 年了”。擅用附子、干姜、肉桂等热药,具有火神派风格孙氏说,寒证需用温药,认为张景岳对温药的使用很有独到之处:“ 凡用热之法,如干姜能温中亦能散表;肉桂能行血善达四肢,血滞多痛者宜之;吴茱萸善暖下焦,腹痛泄泻者极妙;肉豆蔻可温脾肾,餐泄滑利者最奇;胡椒温胃和中制附子性行,加酒无处不到,能救急
11、回阳。至若半夏、南星、细辛、乌药、高良姜、香附、木香、茴香、仙茅、巴戟天之属,皆性温之当辨者。 ”孙氏认为, “上面列举的药物,既补中散寒又补益命门助心火,对于寒证皆当使用。 ”“其中干姜、附子、肉桂回阳,视为必用,大寒用 30g,寒轻用 15g;高良姜、香附、木香、乌药、茴香温运阳气,能加强胃肠道吸收消化功能。总之,用温热药时,剂量要掌握好,还要有适当的阴药牵制。 ”对肿瘤之外的杂病亦擅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本节即选了几个验案。独特的用药套路孙氏积几十年临床经验,用药自成套路,无论肿瘤,还是其他杂病有鲜明独特的用药风格。归纳他最常用药的套路如下:扶阳:常用附子、干姜、肉桂、高良姜、荜拨、吴茱
12、萸等,以附、姜、桂三味尤为常用。攻下:常用牵牛子、槟榔、大黄、芒硝 4 味等。活血:常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 4 味等。行气:常用木香、砂仁、枳壳、厚朴、陈皮等。扶正:常用党参、黄芪、熟地等。虫蚁通络:常用全蝎、蜈蚣、僵蚕、乌蛇等。此外,按照肿瘤部位不同,加入相关脏腑引经药:如脑瘤用川芎、白芷、蔓荆子;直肠癌用槐花、地榆;鼻咽癌用白芷、荆芥、僵蚕、苍耳子等。另外,孙氏还自制十几种成药,主要用于驱毒,药性偏峻,每案都在配用,即汤丸并进,是其治癌用药的另一特色。这些成药简介如下:化毒片:主要成分是轻粉、雄黄、毛慈姑、蜂房、元明粉。化郁丸:主要成分是丁香、沉香、木香、檀香等香类理气药。化坚液:主要
13、成分是核桃树枝。新丹:主要成分是蜈蚣、穿山甲、山慈姑、土茯苓、鹿角。消瘤丸:主要成分是铜绿、蜈蚣、黄药子、巴豆仁、雄黄。寒证丸:主要成分是硫磺、附子、干姜、党参、熟地。还有很多药物,详细情况对查孙氏著作。1胃癌辛热驱毒,化痰攻下王某,男,42 岁,住天津虹桥区。家有胃痛病史, 1965 年疼痛加剧,呕吐不能食,天津市某医院诊为胃溃疡。手术中发现胃穿孔,贲门下淋巴结肿大,弥漫性腹膜炎,行胃次全切除术,病理检查为“溃疡型腺癌”。曾经一段化疗,仍不能减轻痛苦,于 1966 年 4 月28 日来诊。查体见身体消瘦,体重 46.5 千克,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中度贫血貌)。左腋下及左鼠蹊部淋巴结肿大,胃脘
14、部肿物约 3cmx3cm。舌苔白厚腻,十指均无甲印,舌、腮印(+),脐左旁压痛(+)。证属大寒瘀毒结,治以辛热驱毒化瘀攻下。汤药处方:附子 30g,干姜 30g,肉桂 30g,高良姜 10g,荜拨 10g,枳壳 15g,厚朴 15g,陈皮lOg,桃仁 15g,红花 15g,三棱 15g,莪术 15g,党参 15g,熟地 30g,牵牛子 30g,槟榔30g,大黄 15g,元明粉 15g。日 1 剂,早晚各 1 服。成药处方:化毒片,每日 5 片;化郁丸,日 1 剂。服药后,随大便排出许多粘冻状和烂肉状物,胃、腹部疼痛减轻,食欲好转。因久病胃气受伤,恐其正气不支,数日后方又加芪、术、苓(取四君子意
15、 ),两周后食量大增。患者大便虽日行数次,但日渐身体有力,颜面亦转红润。服药 5 个月后,体重增至 71 千克,某医院复查,胃腹部软,无压痛,腋及鼠蹊部肿大之淋巴结均消失。点评:此案具有明显的孙氏用药风格:辛温扶阳用附子、干姜、肉桂、高良姜、荜拨;行气用枳壳、厚朴、陈皮;活血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攻下用牵牛子、槟榔、大黄、元明粉;扶正用党参、熟地等。另用成药驱毒攻癌,与汤剂互相配合,不应忽略。各案大致类此。2.胃癌 辛热破瘀,驱毒攻下李某,男,46 岁,住天津向河北区。 1967 年开始上腹部经常疼痛, 1968 年经天津市某医院等检查,诊为十二指肠溃疡,治疗 1 年无效,考虑为胃部肿瘤。
16、 1969 年 3 月于天津市某医院手术治疗(胃部分切除 ),病理报告为“胃淋巴肉瘤”,同年 7 月开始放疗、化疗,1 年后停止,很快在右腮腺及鼻咽部出现肿物,1970 年 12 月来诊。查体见身体消瘦,精神状况差,舌淡苔白腻,脉沉紧。舌面中前部(相当脾胃区及其与心区之间的部分)有横坚不规则的裂纹,将舌面割成 6-7 块。十指甲印特大,但赤白边际已模糊不清(溶合甲印后期),舌、腮印(+),左耳壳结节(+),胃脘及脐左侧压痛(+)。证属寒瘀毒结,治以辛热破瘀,驱毒攻下。汤药处方:附子 30g,肉桂 30g,干姜 30g,高良姜 10g,吴茱萸 15g,肉蔻 10g,小茴香 20g,乌药10g,砂
17、仁 6g,桑螵蛸 30g,熟地 30g,三棱 15g,莪术 15g,柴胡 10g,升麻 10g,牵牛子30g,槟榔 30g,川大黄 15g,元明粉 15g(冲)。每日 1 剂,早晚分服。成药处方:化毒片,日 3-5 片;新瘤丸,日 30-60 丸;寒证丸,日 1-2 剂;化坚液,日100ml 口服。服药 1 年以后,一切不适消失,舌上裂纹变浅,10 多年来感觉良好。3胃窦癌 辛温驱毒,破瘀攻下王某,男,62 岁,天津市人。 1967 年 12 月开始上腹部经常疼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不通。1968 年 1 月在某医院做胃次全切除术,术中见胃穿孔,取病理为胃窦部“ 溃疡型腺癌” ,已广泛转移。
18、1968 年 4 月 29 日来诊:查体见消瘦,重度贫血面容。左上腹部有长约 5cm 之纵行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弦。甲印小而不全,舌、腮印(+),左耳壳结节(+),胃脘及脐左板滞、压痛明显。证属寒瘀毒结,治以辛温驱毒,破瘀攻下。汤药处方:附子 15g,干姜 15g,肉桂 15g,高良姜 10g,荜拨 10g,海藻 15g,牡蛎 20g,莪术15g,三棱 15g,穿山甲 10g,鳖甲 20g,陈皮 10g,香附 15g,白术 10g,党参 15g,熟地30g,牵牛子 30g,槟榔 30g,大黄 15g,元明粉 12g(冲)。水煎两次服,日 1 剂。成药处方:化
19、毒片,间日 3-5 片;消瘤丸,间日服 30-50 丸(时间与化毒片交叉开) ;化坚液,每日 100ml 口服。服药后,大便中排出很多粘冻状和烂肉状物,至 1970 年 8 月一切不适消失,伤口愈合。1981 年追访健在。4肺癌温热回阳扶正,驱毒破痰攻下虞某,女,4l 岁,住北京。 1977 年 3 月开始咳嗽,痰少带血。北京某医院诊为肺癌,5 月病情恶化,胸水,持续高烧(39.5-40之间) 。3 个多月来经西药退烧、输液,中药羚羊角、犀角等治疗烧仍不退。每日进食 1 两许,勉强吃下,大便数周末解,已卧床不起。血红蛋白 3g。1977 年 8 月来诊。查见体质消瘦,面色苍白水肿,重度贫血貌,
20、舌苔灰白厚腻,脉沉迟无力。两手十指均无甲印,舌、腮印(+) ,双侧耳壳增厚,胃脘部高突,压痛明显,脐左旁压痛(+)。证属大寒瘀滞毒结,正虚邪实蓄毒,治以温热回阳扶正,驱毒破瘀攻下。汤药处方:附子 25g,炮姜 25g,肉桂 25g,党参 15g,熟地 30g,黄芪 30g,枳实 15g,木香 15g,牵牛子 30g,槟榔 30g,大黄 15g,元明粉 15g(冲),白茅根 15g,百部 30g,白花蛇舌草15g,葶苈子 30g,白蒺黎 30g,麦冬 25g,白芍 15g,地骨皮 15g,茯苓 25g。水煎 2 次,早晚服。成药处方:化毒片:每日 5 片;化坚液:日 l00ml 口服。服药 3
21、剂之后,烧退能食,大便下黑粪及烂肉状物很多。服药 1 个月后两拇指出现小甲印,日食约 800g 粮食,能起坐,血红蛋白 8.7g。5直肠癌 温寒化瘀,驱毒通便卢某,男,60 岁,住牡丹江市。 1981 年出现脓血便,每日大便 8-10 次,小腹下坠,纳食减少。经某医院直肠镜检查,诊为直肠癌,病理报告为“腺癌” ;经放疗 1 个月,服用中草药,放疗后复查癌灶由 10.2cm 缩小到 6.2cm,但症状末减, 1981 年 10 月 6 日来我院就诊。诊见:面色黄瘦,形体消瘦,耳壳硬结(+),甲印溶合,舌腮印(+) ,脉沉弦紧。证属寒热瘀滞毒结型,治以温寒化瘀,驱毒通便。汤药处方:附子 15g,干
22、姜 15g,油桂 15g,地榆 15g,槐花角 20g,黄药子 30g,天葵子 15g,藤梨根 15g,麦冬 10g,天花粉 20g,牵牛子 30g,海藻 15g,牡蛎 15,皂荚 6g,蜈蚣 3 条,蝉蜕 10g,斑蝥 3 个,滑石 15g,党参 15g,生芪 30g,陈皮 10g,半夏 15g,大枣 10g。水煎两次,早晚分服。成药处方:化毒片:日 5 片;化坚液:日 100ml;新丹:日 1 剂。自服药后 1 年,大便日 1-2 次,下腹部不适诸症消失,饮食正常,体力恢复,能上班工作。于 1983 年复查直肠癌病灶完全消失。于 1985 年 10 月 21 日经天津某医院等复查,未见异常
23、。6结肠癌 驱毒破瘀,回阳攻下崔某,男,36 岁,工人。 1970 年 3 月 10 日被木头砸伤腹部疼痛难忍,次日在某医院手术治疗。术后 20 天上腹部出现肿物伴有肠梗阻,5 月 19 日又以“肿物待查”在该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横结肠与胃之间有一手拳大小肿物,肝、胆囊、小肠、横结肠有广泛的白色小结节,即关闭腹腔,取病理报告为“结肠腺癌”。同年 10 月来诊,当时血红蛋白 3.8g,体弱,面色苍白水肿,上腹部肿物隆起,大小如拳,触之质硬,右肋下亦可触到鸡蛋大小的肿块。四诊结合印法,其证属寒瘀毒结,治以驱毒破瘀,回阳攻下。汤药处方:附子 15g,肉桂 15g,干姜 15g,高良姜 10g,熟地
24、 20g,白术 10g,党参 10g,三棱15g,莪术 15g,木香 10g,佛手 10g,厚朴 10g,海藻 15g,牡蛎 15g,蜈蚣 5 条,斑蝥 5个,滑石 10g,牵牛子 30g,槟榔 30g,大黄 15g,元明粉 15g(冲)。每日 l 剂,煎 2 次早晚服。成药处方:化毒片:每日 2-5 片(视耐受情况定,下同);化郁丸:隔日 1 剂;化坚口服液:每日 50-100mL。服药后大便排出物甚多,如烂肉,或如粘冻。9 个月后,腹部肿块基本消失,血象基本恢复正常。1974 年 4 月,天津市某医院征得病人同意后做剖腹探查,证实腹腔转移癌已完全消失,1980 年该医院再次复查,末见异常变
25、化,正常工作。7乙状结肠癌 辛温驱毒,破瘀攻下刘某,男,47 岁,华东某学院干部。 1970 年患乙状结肠癌,术后 3 个月复发,当时左颈淋巴结及左腹股沟淋巴结均有转移,腹部胀痛,有少量腹水。天津某医院钡灌肠见肠道狭窄区仅 0.15-0.6cm,大便阻塞不通,1971 年 2 月来诊。查体见面色苍白,痛苦病容,身体消瘦。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弦。两拇指甲印(+),微小,余八指甲印(-),舌、腮印(+),左耳壳硬结(+),胃及脐左侧压痛(+)。肝掌明显,延及大、小鱼际及十指端,肝大肋下两指。证属寒瘀毒结,治以辛温驱毒,破瘀攻下。汤药处方:附子 15g,干姜 15g,肉桂 15g,党参 15g,熟地
26、 30g,莪术 15g,三棱 15g,土茯苓30g,斑蝥 3 个,滑石 15g,香附 15g,枳实 15g,槟榔片 30g,牵牛子 30g,大黄 15g,元明粉 15g(冲) 。日 l 剂,早晚分服。成药处方:和肝丸,日 1 剂;化毒片,日 2-5 片;化坚口服 50-100mL 口服。化疗药口服:复方氟腮密啶片,日 5 片(每片 50mg),口服。服药后,每日排便数次,身轻,精神亦好。服药半年后饮食增加复,体力恢复,肝掌亦消失。1972 年 9 月拍片,复发病灶消失,淋巴结肿大消失。在北京某医院检查 CEA(癌胚抗原)为正常值,恢复工作。1983 年底再次复发且转移出现腹痛,北京某医院 B
27、超查,左下腹肿块 5.0cmx3.9cm,压迫左下肢动脉,不宜手术。化疗 2 月余,腹痛加剧,日夜不能卧,天津某医院 CT 复查为左髂脉管周围淋巴转移。患者拒绝手术于 1984 年 3 月再次来诊,仅治 2 个月,左腹肿块即明显缩小,不适亦消失。病人于 1985 年腹腔癌复发而死亡,但中医药治疗为他延长了生命。点评:孙氏此案除用化毒片等成药驱毒外,尚配合化疗药复方氟脲嘧啶片口服,此亦他的一个治癌套路,即“晚期癌症,邪逼正危,单用中药难以速效,单用化疗药患者难以接受,此时中西药配合,各自发挥特长是必要的”。 “化疗药最多应用的情况是复发癌或转移癌、晚期癌,正败邪强,欲在短期内改善这种危重状况,这
28、也是急则治标的方法。 ”考此老常用化疗药如下。供读者参考:脑瘤、喉癌、胃癌、肝癌,加用争光霉素注射液 1 支(15mg) ,对入 50葡萄糖 20ml 口服;淋巴肉瘤、肺癌、结肠癌,加用环磷酰胺或 5-氟脲嘧啶;膀肤癌、卵巢癌,加用塞替派。孙氏凡用斑蝥攻癌,必配滑石,以减轻尿道刺激反应。8.肠系膜恶性肿瘤 温阳破瘀,驱毒攻下左某,女,49 岁,住天津市河西区。 1979 年 3 月发现下腹部有肿物,疼痛剧烈时则呕吐出冷汗。4 月 6 日经天津某医院检查,下腹可触及如妊娠 5 月大小之肿物。19 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两侧卵巢呈皱缩状,左侧卵巢部位附有直径分别为 2cm 及 1cm 的囊肿。两侧
29、卵巢的正中部位有一 18cmxl6cmx8cm 的肿物,坚硬凹凸不平,被小肠系膜包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病理检查,报告为“肠系膜恶性肿瘤 ”。病情日益恶化,腹胀痛剧烈,腹水增多,不能安眠,行动困难,纳少,大便多日不解,1979 年 10 月 20 日来诊。以四诊结合印法,诊得证属寒毒结,治以温阳破瘀,驱毒攻下。汤药处方:附子 15g,炮姜 20g,高良姜 10g,桃仁 15g,红花 10g,三棱 15g,莪术 15g,厚朴15g,香附 15g,陈皮 10g,乌药 10g,海藻 15g,牡蛎 20g,泽泻 15g,车前子 20g。成药处方:新丹,每日 1 剂;消瘤丸,每日 30 丸;
30、化坚口服液,每日 100mL。服药后大便中排出很多黑色粘冻状和烂肉状物,逐渐身轻有力,食量增加,服药 6 个月后,下腹肿物和诸不适症状消失。9肝癌温寒化瘀,攻下邓某,男,44 岁,广东省高州县人。 1990 年 4 月初经某医科大学 B 超及 CT 检查,确诊为肝癌,肝左叶病灶 4.5cmx6.8cm 大小,肝功能正常,于 1990 年 5 月间初诊,来人代诉病情开药。经服药后,肝区疼痛消失,病情好转,B 超检查,病灶缩小,血象正常,体力恢复。1990 年 9 月 4 日病人亲自来诊。查体:体质消瘦,腹水(+),舌印(+),腮印(+),甲印偏寒,脉沉弦。证属寒瘀毒结型,治以温寒化瘀,攻毒下法。
31、服药 1 个月,腹水消失,带 3 个月药回家。 1990 年 10 月 8 日 B超复查结果为肝癌消失,肝硬化结节。汤药处方:附子 20g,肉桂 20g,干姜 20g,茵陈 15g,栀子 10g,川楝子 15g,蜈蚣 3 条,天虫10g,全蝎 6g,自然铜 20g,党参 15g,生黄芪 30g,熟地 30g,白芍 20g,厚朴 10g,木通1Og,茯苓 15g,泽泻 10g,穿山甲 10g,天葵子 15g,柴胡 10g,竹茹 10g,代赭石 30g,番泻叶 10g,大枣 15g。成药处分:化坚液,日 100mL 口服;化郁丸,日 10 丸;新丹,日 1 剂;消瘤丸,日 20丸;和剂丸,日 1
32、丸。199l 年 1 月 2 日来电话,已上班工作 1 个月。10.卵巢癌温肾暖脾,破瘀攻水,化毒赵某,女,59 岁,住天津市和平区。 1975 年 4 月发病,腹胀不欲食,日渐消瘦,周身倦怠,大便不畅,小便短少。6 月经天津某医院取腹水涂片检查,找到癌细胞,诊为右侧卵巢癌。1975 午 7 月腹水发展很快,腹胀憋闷,饮水即吐,前来就诊。查体见身体消瘦,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语音低微(被别人抱进诊室)。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细而弦,舌、腮印(+),十指全无甲印,左耳壳结节(+) 。腹水使腹胀高于胸口。证属寒瘀水停毒结,治以温肾暖脾,破瘀攻水化毒。汤药处方:附子 15g,干姜 15g,陈皮 10g
33、,半夏 10g,白术 15g,白参 10g,茯苓 15g,桂枝 lOg,泽泻 15g,猪苓 15g,黑牵牛 30g,白牵牛 30g,槟榔 30g,大黄 15g,番泻叶 15g,山药15g,熟地 25g,补骨脂 10g,核桃仁 15g,阿胶 6g(冲) ,鸡血藤 15g。每日 1 剂,早晚分服。成药处方:消瘤丸,日 5-10 丸;化坚液,日 100mL。服药后大便通畅,排出很多烂肉状物(有的长约 15cm),小便亦畅,自 7 月 11 日开始服药至 8 月 1 日,历时 20 天后能下床活动,治疗 3 个月后又到某医院检查,肿瘤已摸不到。11卵巢乳头状腺瘤 温寒化瘀,驱毒攻下田某,女,36 岁,
34、住上海新乐路。腹部胀痛数月, 1981 年 12 月 22 日经某保健院手术治疗,术中见大网膜与子宫体粘连,大网膜上散在大小不等的乳头状结节,乙状结肠上有2cm 大小之结节,子宫壁有肿瘤种植灶,双侧卵巢为巧克力囊肿约 6cmx6cm5cm,无法手术,病理报告为卵巢乳头状腺瘤。患者是上海某医院医生,在本院腹腔插管化疗加放疗,因反应大而停止。1984 年 9 月 19 日来诊。查见面色苍白(血红蛋白 4.7g),身体消瘦。十指大甲印溶合,舌、腮印(+)双耳壳结节(+)。腹胀如鼓,按之坚硬,大便多日未解。证属寒热交错瘀滞毒结,治以温寒化瘀,驱毒攻下。汤药处方:附子 25g,干姜 25g,肉桂 25g
35、,当归 10g,熟地 30g,黄芪 30g,党参 15g,麦冬 20g,天花粉 20g,三棱 10g,莪术 10g,鳖甲 15g,厚朴 10g,阿胶 10g(冲),大枣 5 枚,竹茄10g,代赭石 30g,斑蝥 3 个,滑石 15g,大黄 15g,元明粉 15g。每日 1 剂,早晚分服。成药处方:利肝丸,日 1 剂(自制) ;化结丸,日 2 次,每次 20 丸;化坚注射液,日 3 支(每支 2mL),肌注。服药至 9 月 28 日,症状明显减轻,大便畅快,食欲佳,血红蛋白 5.6g,能下床活动,要求带 1 个月的药回上海。10 月 23 日派人来门诊取回 2 个月的药,并告知腹部肿块明显缩小,
36、体力日渐恢复。12 脑瘤祛寒豁痰,破瘀通络,攻下丛某,男,46 岁,住天津东南角某地。因患脑瘤于 19531966 年间在天津某医院脑系科两次手术切除,病理检查为“不嗜色性垂体腺瘤”。左眼视力 o,有眼视力 o.2。1968 年复发曾放疗。病人呕吐、水肿,卧床不起,每日癫痫发作 7.8 次痛苦不堪。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1969 年 12 月来诊。查见面色苍白,周身水肿,精神疲惫,舌苔白厚腻,脉沉细无力。十指全无甲印,舌、腮印(+),胃脘及脐左旁压痛(+)。证属寒湿瘀结滞于经络,治以祛寒豁痰,破瘀通络攻下。汤药处方:附子 15g,肉桂 15g,干姜 15g,川芎 10g,荆芥穗 10g,三棱 1
37、5g,莪术 25g,桃仁15g,红花 15g,蜈蚣 3 条,全蝎 6g,僵蚕 6g,蝉蜕 10g,白芥子 10g,熟地 15g,菟丝子15g,大黄 15g,元明粉 15g。每日 l 剂,早晚分服。成药处方:消瘤丸,日 20-30 丸;新丹,日 1 剂;化郁丸,间日 1 剂。服药 2 周后从大便中排出许多黑色粘冻状物,头痛减,呕吐止,能食流质食物,水肿略消。治疗 7 个月后,失明 19 年的左眼能看见灯光,右眼视力 0.8,能看书读报,1981 年追访无异常。13脑瘤回阳破瘀,驱毒攻下周某,女,23 岁,天津某工厂工人。前额部、两侧颞部阵发性疼痛交替发作已 2 年,后来头痛、头晕加重,伴有喷射性
38、呕吐。于 1979 年 1 月 8 日入天津某医院检查,开颅探查见有瘤组织广泛浸润,与正常脑组织间无明显界限。因右侧基底部肿瘤部位较深,瘤体较大而无法切除,只做颞肌减压术,去除右侧翼骨,病理报告“星形细胞瘤” 级。放疗后仍头痛、头晕、头胀,时呕吐,乏力,于 1979 年 4 月 11 日来诊。查体消瘦,面色苍白,右侧颞顶部高突无头发(放疗反应)。两脉沉弦而紧,十指全无甲印,舌、腮印(+) ,左耳壳结节(+),胃脘及脐左侧压痛(+),胸腹白点(+) 。证属大寒瘀滞毒结,治以回阳破瘀,驱毒攻下。汤药处方:附子 30g,干姜 30g,肉桂 30g,川芎 1Og,白芷 1Og,荆芥穗 10g,蔓荆子
39、lOg,当归 10g,莪术 109,枳壳 10g,蝉蜕 10g,僵蚕 10g,全蝎 10g,蜈蚣 5 条,乌蛇 10g,斑蝥 5 个,滑石 15g,熟地 30g,党参 10g,牵牛子 30g,大黄 15g,元明粉15g(冲) 。水煎 2 次,早晚分服。成药处方:消瘤丸,每早 20 丸;新丹,日 1 剂。化疗药口服:5氟脲嘧啶片,日 5 片(每片 250mg)。服药后,大便中排出许多粘液状物。治疗 1 年至 1980 年 3 月 29 日,头痛、呕吐、复视等不适症状消失。X 线复查,肿瘤消失,去掉之翼骨重新长出,骨质坚硬,放疗脱发之处又重新长出头发。1986 年追访仍健在。14膀胱癌 辛温化瘀,
40、驱毒通利冯某,男,59 岁,住天津市。 1965 年 1 月出现血尿,逐渐增多,4 月病情加剧。入天津某医院,膀胱镜检查见右侧输尿管口外上方有珊瑚状肿物 2cm2cm2cm,病理检查为膀胱“乳头状癌” ,经治疗未能控制病情,1966 年 11 月 26 日复查,膀胱三角区粘膜可疑有广泛转移浸润。患者拒绝手术,于 1966 年 12 月来诊。查体见面色发青,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紧。十指全无甲印,舌、腮印(+),双耳壳结节(-),胃及脐左侧压痛(+),肋腹部小白点 56 个。证属寒湿瘀滞毒结,治以辛温化瘀驱毒通利。汤药处方:附子 30g,肉桂 30g,炮姜 30g,当归 15g,赤芍 15g,三棱
41、 15g,莪术 15g,桃仁 15g,麻黄 10g,熟地 30g,牛膝 15g,斑蝥 5 个,滑石 15g,鹿角霜 10g,金钱草 15g,牵牛子20g,槟榔 30g。水煎 2 次,早晚分服。成药处方:新丹,每日 1 剂;化毒片,每日 5 片;附子理中丸,每日 1-2 剂。服药后,从小便小排出许多白色坏死组织,大便中排出粘冻状物。至 1967 年 6 月 4 日来复诊时,一切不适症状基本消失。1983 年追访,膀胱癌未复发,仍健在。15颈椎癌 温阳化瘀,驱毒攻下李某,女,39 岁,天津某工厂工人。 1966 年 5 月开始感到颈部疼痛,抬头和转动受限制,逐渐痛重而卧床,天津某医院 X 线检查见
42、第六颈椎(右侧)椎体破坏,椎弓不连,诊为第六颈椎癌,无法手术治疗,于 1966 年 8 月 17 日来诊。查体见消瘦、面色萎黄,重度贫血面容。右侧颈项局部肿硬,压痛,头不能转动,右上肢不能抬举。十指甲印全无,舌、腮印(+),胃脘压痛(+)。体重 45 千克。证属寒瘀毒结,治以温阳化瘀,驱毒攻下。汤药处方:附子 20g,干姜 20g,肉桂 20g,川乌 10g,草乌 10g,三棱 12g,莪术 12g,当归 15g,桔梗 10g,细辛 6g,川断 15g,木香 15g,枳实 15g,陈皮 10g,大黄 15g,槟榔 15g,牵牛子 15g,鹿角胶 15g,元明粉 10g(冲)。每日 1 剂,水煎
43、分 2 次服。成药处方:消瘤丸,每日 20 丸;化郁丸,每日半剂。服药 10 个月后,一切不适症状消失,体重增至 63.5 千克, 1968 年 6 月 7 日恢复工作。厂里同志称之“活见鬼” ,1985 年 5 月迫访仍健在。16腹壁、主动脉瘤 破疽化毒,驱寒攻下范某,男,44 岁,住天津市河东区。患腹壁瘤、主动脉瘤,4 年来经常胃脘胀痛,嗳气吞酸频作,大便燥结,数日不下。1967 年 10 月由天津某医院确诊,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同年 11 月腹痛昏厥不省人事,来医院求治时已 10 余日不进汤水(在家输液) ,单位正为其准备后事。经用四诊结合印法,证属寒瘀毒结,予破瘀化毒,驱寒攻下法治
44、疗。成药处方:化郁丸,每日 1 剂;化坚口服液,每日 100mL。汤药处方:附子 30g,干姜 30g,肉桂 30g,吴茱萸 25g,乌药 15g,小茴香 15g,厚朴25g,香附 25g,枳壳 15g,三棱 25g,莪术 25g,牵牛子 30g,槟榔 60g,大黄 60g,党参15g,熟地 25g。灌药 2 小时后,下黑色粪便一脸盆,神志遂即清醒,想吃东西。以后又继续服药数年,无任何不适。17食道癌 温寒化瘀,攻下王某,男,36 岁,住天津市南开区。 1967 年 9 月吃东西噎塞,12 月间加重,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食管瘤(良性),建议手术未允,1968 年 4 月来我院门诊。检查:体质虚弱
45、,中度贫血,胃脐部压痛(+),舌苔薄内,舌齿印(+) ,腮齿印(+) ,甲印全无(寒型) ,脉沉细弦。证属寒瘀毒结,治以温寒化瘀攻下。汤药处方:附子 15g,干姜 15g,肉桂 15g,黄药子 30g,半支莲 10g,沙苑子 10g,川断 10g,远志10g,柿蒂 15g,海藻 10g,牡蛎 10g,乌贼骨 15g,穿山甲 10g,生黄芪 30g,熟地 20g,砂仁 6g,枇杷叶 10g,鸡内金 10g,肉苁蓉 15g,竹茄 10g,代赭石 30g,大枣 15g。成药处方:消瘤丸,日 30 丸;化结丸,日 1 剂。服药至 1968 年 6 月 19 日,一切不适症状完全消失,1969 年 1
46、月 3 日某医院检查“瘤完全消失” ,恢复工作,1985 年 9 月信访健在。18。食道炎 辛热破瘀,攻下翟某,女,44 岁,住天津南郊区。胸痛满闷,咽堵如有物,进食噎涩数年。常手足心烦热,大便燥结,或通而不畅。天津某医院检查诊为“食道炎 ”。查体见面色苍白,身体消瘦(39kg),重度贫血面容。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弦。十指皆无甲印,齿、腮印(+),双耳壳结节(+),胃脐部拒按压痛。证属寒瘀积滞,治以辛热破瘀攻下。汤药处方:附子 30g,干姜 30g,肉桂 30g,高良姜 10g,桃仁 15g,红花 10g,三棱 15g,莪术 15g,厚朴 15g,香附 15g,陈皮 10g,乌药 10g,小茴香
47、 15g,熟地 30g,党参 10g,牵牛子 30g,皂荚 6g,大黄 30g,元明 15g(冲) ,日 1 剂,分 2 次服。成药处方:藿香正气丸,日 2 丸;附子理中丸,日 2 丸。服药后,大便立通,下黑色粪便很多。治疗 1 年后噎食症消失,胃脐部压痛不明显,甲印长出 4 个,10 多年来一切良好。19慢性肝炎 辛热破瘀,攻下程某,男,61 岁,住天津市和平区,患慢性肝炎 20 年,经常腹胀,食后不消化。平时不敢饮水,饮水后即滑精。失眠,头晕,乏力,感冒不断,身寒、手足凉冷,便秘且有下坠感,已住院治疗多次。查体见面色灰仍晦暗,中度贫血面容,舌质淡,苔白厚腻,脉象沉细弦紧。十指全无甲印(大寒
48、) ,舌、腮均有齿痕,左耳壳有结节,胃脘及脐旁压痛,证属大寒瘀滞,治以辛热破瘀攻下。成药处方:寒证丸(附子理中丸加硫磺 6g),1-2 丸;附子理中丸,日 1-2 丸。汤药处方:附子 30g,肉桂 30g,干姜 30g,白术 15g,党参 15g,熟地 30g,木香 10g,砂仁 6g,枳壳 10g,厚朴 10g,陈皮 10g,三棱 15g,莪术 15g,牵牛子 30g,槟榔 30g,大黄 10g,元明粉 10g(冲)。水煎早晚服,日 1 剂。服药后,从大便中排出很多粘冻状物,自觉身轻力增,20 天后面色转红润。半年后上述一切寒凉症状消失,睡眠饮食均佳人,两手出现 6 个甲印,肝功逐渐恢复正常
49、。20胆石症 辛温破瘀,攻下丁某,男,63 岁。北京某部队干部。脘腹胀痛纳少,时有呕吐,夜晚疼痛加剧,不能安卧,身倦怠无力。某医院诊为胆石症,手术治疗后复发。1973 年 1 月来诊,此为第 4 次术后。查体见面色灰白,中度贫血貌,体质消瘦。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细弦紧。十指甲印全无,舌、腮印(+),胃脘及脐左侧压痛(+)。证属寒郁积滞,治以辛温破瘀攻下。处方:附子 20g,干姜 20g,肉桂 20g,荜拨 12g,高良姜 10g,半夏 10g,陈皮 10g,木香10g,厚朴 10g,枳壳 10g,三棱 15g,莪术 15g,人参 9g(单煎) ,熟地 20g,牵牛子 30g,槟榔 30g,大黄 15g,元明粉 15g。日 1 剂,早晚分服;服药后,大便下粘冻状及烂肉状物很多,服至 60 剂,以上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身轻有力。服至 80 剂,两手甲印长出 6 个,舌、腮印(+),胃脐压痛消失。患者面色红润,精力充沛。21高烧辛散温通,破瘀攻下匡某,男,62 岁。既往有结核病史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高烧 20 多天不迟,最高达 40.5 ,在北京某医院治疗无效。身体消瘦,体重 44.5 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