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两首-回乡偶书教学设计鹤溪小学低语组 朱婷婷教学目标:1、认识 8 个是生字,会写 6 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教学重难点:读好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谈话导入出示:车站的一张照片,说说你看到什么。有一位叫贺知章的诗人也回家了,他在年老的时候回到了家乡,还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写诗题(写“偶”字,注意提醒。 )齐读课题。二、 自主学习,读通诗句,初解诗意1、打开书本到 115 页,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课件出示整首诗)(1) 点读
2、诗歌。出现难读词语。(2) (课件出示乡音、鬓毛衰、客、何处)师提醒:音、鬓是前鼻音,衰是翘舌音。点读,小老师带读,齐读。(3) 生字指导:字卡讲解结构,观察压线笔。书空,范写,生练习。(4) 读准了字词,相信古诗你们一定能读的更好。再点读。(5) 朗读古诗,如果有一定的停顿和节奏会更好。师范读,生拿起笔在书上做好停顿记号。(6) 校对节奏停顿符号,生模仿老师朗读。2.学习诗歌,读通是最基本的,我们还要把诗意读懂。 (板书:懂)3.提问:读懂古诗意思的好方法。 (师总结:a.多读几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读有助于理解诗意。b.借助词语手册c.上网查资料 d.把每个词语的意思分开理解,然后连
3、起来就是整句诗的意思。 )4.运用方法自己理解古诗的意思。 “鬓毛衰”意思解读。孩子们把诗人当成了?客人(板书:客)5.那你认为他是客人吗?为什么。从第一行诗的哪些词看出来诗人不是客?分别说一说离和回。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行诗。三、 品析诗句,读想结合,深悟诗情1、想像理解:当诗人刚刚踏上阔别已久的故土时心情怎么样?读出这种心情。2、资料阅读。点生朗读。3、对这句诗你有新的感受吗?说一说。读出这种很长时间的感觉。 4、引申朗读,升华理解:虽然诗人离开家乡这么久了又回来的这么晚,但是每时每刻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配乐配图,出示三首有关“乡情”古诗,解读)说感受。5、这种思念的苦楚可不是一年两年
4、,而是五十多年!(齐读前两句)6.诗人终于回到了久违的家乡,你觉得诗人最想做什么?读出这种心情。7.此时此刻,诗人想说的实在太多太多了,他的心中无以言表的万般感慨化作了这深情的吟诵,齐读前两句。8.从第二行诗中哪个词看出来不是客人?(板书:乡音无改)人老了除了头发变白还会有什么变化?(动作变慢)人老了会有一种沧桑感,读出沧桑感。9.把这种对家乡深深思念的感情称为什么?(板书:乡情)10.自由朗读三四行诗,想象画面故事,用朗读读出来。1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发挥想象力,想象画中的人物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和你的同桌上下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点两组表演。13.总结:刚才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
5、了一个两鬓斑白感慨万千的老人,体会到了诗人回到家乡后既眷恋又忧伤的感情,也就是说我们把诗读透了。 (板书:透)。我们一起经历了读通诗句,读懂诗意,读透诗情的过程,我们也知道了孩子们眼中的客其实并不是客(板书:给客加双引号) ,而是一个久居他乡的游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四、 反复研读,熟读成诵,进入诗境1、诗人不远万里回到自己的家乡,可是家乡的孩子们却把他当作了客人,这是怎样一种复杂的感受啊!所以诗人才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谁愿意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诗人的这种乡情,这种忧伤!点读,学生评议。2、全班齐读。3、全班背诵。4、 回乡偶书二介绍,朗读。引导下课自学。板书: 回乡偶书 离 通“客” 回 懂乡音无改 透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