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0.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81802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0【学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3、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4、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学习重点】 1 感情诵读,品味语言,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锦幛(zhng ) 荇藻(xng zo ) 蓬蒿(Png ho)蘸着(zhn) 轻

2、抚 (f)憔悴(qio cu):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蝼蚁(lu y):“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2、文学常识填空。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9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赴法留学回国后,1936 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 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在副刊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 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并写下了狱中题壁 、 我用残损的

3、手掌 、 心愿 、 等待等诗篇。诗集有我的记忆 、望舒草 、 灾难的岁月等。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3、预习质疑:读了这首诗后,你还有哪些疑问?试写在下面。【课内探究案】 一、情境导入,目标明确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土地的誓言吗?还记得我们看过的日本侵略我领土,屠杀我人民的惨不忍睹画面吗,如果大家忘却了,就请再看一遍, (多媒体显示画面) ,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亿万中国人被魔掌蹂躏,大好河山被铁蹄践踏,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的抗争, “雨巷”诗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 ,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不久

4、,被捕入狱,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但敌人的酷刑并没有让这位身体柔弱的中国文人屈服,他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仍旧为中国激情歌唱: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朗诵品读1、请同学找出诗歌的韵脚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划出停顿节奏。【指导】: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有很高的成就,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 “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 ,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

5、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是那么细,那么软现

6、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点拨:(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 ,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 触到的只是“血和灰” ,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 ,即“依然完整” ,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

7、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二)理解探究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明确: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2、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 “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明确:实写,表明诗人

8、坚贞不屈的意志 。象征手法,象征祖国。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明确: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 “冷” “滑出” “细” “软” “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4、我们能

9、否把原句【改一改】:看看上面的诗句与原诗有何不同?明确:“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大家把这句和原句都一起朗读一下。效果有什么差别?5、而如今这美丽的家乡在我“摸索”下却已是“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拓展链接】:你们是否联想到了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是如何“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自己的家乡的?(参考资料:“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

10、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土地的誓言 )6、第 20 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这是两个一向被人称道的句子,为什么?7、第 21 行:“运”换成“用”行不行?读一读!8、 “广大的土地” 、 “辽远的一角” 、 “永恒的中国”象征什么?明确:“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个意象是作者对抗日的民族解放力量的挚爱和向往,这是众多灰暗,血腥的意象中最突显的意象,是作者对光明的到来的自信心所在。(三)合作释疑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11、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2、诗歌两部分内容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说有何不同?并列起来有什么效果?明确:构成对照诗人使用两套笔墨,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渲染出两种不同的色调,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1)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

12、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2)前半部分是风景如画的“家乡” 如今被侵略者糟蹋得一片凄凉。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长白山雪峰的“冷”是多种感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 ,加重了情绪的渲染。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 ,情绪陡然一变。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 “希望” “太阳” “春”等词语。 “牲口一样

13、活” “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真实的比喻了水深火热之中的沦陷区人民群众毫无生活保障、生存保障,任人驱使的状况,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3、对诗人这只“残损的手掌”的意象怎样理解?可以看出诗人怎样地情感?明确: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

14、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4、讨论:这首诗歌有怎样的艺术特色?明确:(1)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 “冷” “滑出”“细” “软” “蘸”等等。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2)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

15、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3)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4)这首诗歌有别于其他抗战期间的号角诗。诗人自己也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间。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依照下面的比喻句的句式,分别以“悲伤”和“快乐”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玫瑰,挫折正是那

16、遍及周围的针刺。 (不超过 60 字)_,_。2、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反问连用的句子。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改写:_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B四月的风慢慢地吹着,像用蒲公英的绒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枝条,搂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一瓶淡淡的蜜酒。 (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柔、甜美。 )C身居斗室,即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的好处。 )D标题为文章之冠。读书作文不可不正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形象” 。 (运用比喻,说明了文章标题的重要。 )4、写出字面上带“马”字的成语五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