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满井游记(第二课时)教材分析: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难字难词,则应帮助理解。文中写景层次和比喻,要细加体味,从而认识到写景应抓住特定地点、时间的景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作者用词之美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独特地发现生活。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文学常识:2、解释:3、背诵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指导理解内容:在充分熟悉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
2、导)1、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先写燕地春寒,常不得出门,从反面说,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2、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 1 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是游记必不可少之笔。第 2 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的比喻,与上文“局促一室未百步辄返”造成反差。第 3 句“于时出于匣也”,于时二字起,以下写出早晨之景。先写水:冰皮,水上的冰,覆盖在水上;“波色”二字写水色、水状,极其细致,再用“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 4 句“山峦之始掠也”:再写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掠,指梳理鬓发。古人常用青山比
3、喻发髻。这个比喻是形象化地描写青山的形色两美。第 5 句写物:柳条、麦田两景,著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也透出了春来万物潜藏着的生机。第 6 句,写人,即写游者,可见“天稍和”就引人游兴油然而生。用满井泉水烹茗,或携酒来饮乘兴而歌,或妇女骑驴而至,都反映了季节和地点的特色。第 7 句:看似闲笔,实则既点明燕地春天大风的特点,又写出踏青时的特有感觉,乍暖仍寒,稍用体力却又出汗,只有游者亲身体验才知道这写得多么体贴入微!第 8 句“凡曝沙之鸟喜气”:用拟人手法,写自然界生物,因春天渐暖而有所感觉,描绘出神态。第 9 句:从满井所见明媚景物,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探究:教
4、师组织班级讨论,明确以下问题。(1)用文中语句说说本文的记叙六要素?(2)第一自然段可删否?为什么?(3)第 2 段描写初春景物,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4)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5)本文用了很多比喻,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6)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有什么好处?(7)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性灵”?明确:(1)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5、”。(2)不能删去,这段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4)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5)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如倩女之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6)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山水风光游人动物)远景近影(山水风光柳梢、麦田)使全文景物细致而有层次(7)各抒己见三、质疑问难1、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合作探究。2、教师小结。四、拓展延伸:探究:(1)本文写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体现?(2)你能试着发现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吗?试试看谁最具备发现的眼光!最具备科学家的头脑!五、课堂总结1、学生谈收获。2、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练习。七、板书设计:满井游记水光山色 热爱大自然写景 柳条麦田 厌倦官场游人的欢欣 个性张扬鱼鸟的悠然自得 疏放不羁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