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75092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2、准确翻译一些重要句子 。过程和方法 1、 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 诵读全文,整体感知孟子的政治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 整体感知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引导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树立忧患意识,先忧后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乐观向上,走向未来。教学重点:学习第 1 则,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准确翻译重点句子。体会对比说理及其作用。教学难点:用历史

2、的眼光和现代视角恰当评价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立身处世,解决遇到的人生现实问题。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制作多媒体 PPT 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孟子,具体形象理解“与民同乐”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 PPT 课件:图片 1 展示的是 2009 年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天安门广场和首都各界手牵手,一起共同庆祝伟大祖国 60 周年的情景。图片 2:展示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这是温总理在北川中学救援现场,疲惫的身躯,

3、2有力的挥手,沙哑而高大的声音: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力救援幸存者,哪怕只有 1%的希望,也要尽 100%的努力。让世界震撼,让灾区人民深受鼓舞,让全国人民增强了战胜地震灾害的决心和勇气!两幅图片一喜一忧,都展示的是国家领导人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场景,体现了领导人与百姓之间民忧亦忧,民乐才乐的思想。其实,这种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源头在孟子那里。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回到孟子时代,去了解孟子可贵的民本思想,去挖掘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历史意义。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生活于战国前期,主张性善论,主张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孟子以辩才出名,其民本思想表现为主张民贵君轻、与民同乐。

4、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仁学的发展,其核心是以民为本,统治者必须施仁政,取得民心。这一思想在文艺领域里,就是要求君王“与民同乐”三、解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紧缩,是孟子对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集中体现了孟子“与民乐”思想。四、教师范读课文,明确思考要求:1、注意重点字音2、思考第一则主要内容,课文结构,思考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孟子是如何向齐宣王宣传自己的民本思想。五、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各小组组员分别扮演庄暴

5、,齐宣王,孟子来朗读一下课文,再次熟悉课文内容。六、播放 PPT 课件,夯实基础检测学生对字音、重点文言实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1、读准字音: 王语暴(y) 庶几(sh j) 独乐乐,与人乐乐 (yu l)疾首蹙頞(c ) 羽旄之美(mo) 3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今王鼓乐于此 (今:假如,如果。) 4、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6、?(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5、例举文言句式。判断句: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被动句: 暴见于王 省略句:不若与人七、研讨:(分组讨论并指定学生展示)问题 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宣王谈话的气氛,使谈话顺利进行? 明确:一开始,齐宣

7、王把自己与孟子对立起来,“王变乎色”,是因为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而儒家学者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王之乐(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即雅乐,一类是世俗之乐,即俗乐,儒家推崇的是先王之乐,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感到自己不正派而惭愧,所以变了脸色。而孟子却说“今之乐由古之乐”, 这话是承接齐宣王的“先王4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当中孟子已经改变话题,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宣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

8、,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问题体会孟子与齐宣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明确:文中孟子和齐宣王的精彩对话有两次,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齐宣王的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宣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宣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问题:孟子在文中描绘的悲惨图景和太平景象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文中,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

9、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形象说理,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借鉴使用。正反对比说理,表明国君要与民同乐,揭示主旨:“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所谓同乐,不是说王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而是说以百姓之乐为乐,而百姓亦以王之乐为乐。点拨:孟子和齐宣王的一番对话,最大的妙处在于他没有纠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也没有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或批评世俗之乐,而是力图把齐宣王引向与民同乐。这是更根本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真的能与百姓同乐,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那么,就能成就

10、王业了,恐怕百姓也就不会向国君提更高的要求了。问题运用对比手法有何特点? 明确: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探讨: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影响。5明确: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实际上是他仁政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体现了君主对老百姓的仁爱之心,而老百姓也会反过来关心和尊敬君主,即

11、统治者要有推己及人的情怀,“饱而知人之饥,暖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关心百姓,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一句话,就是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唯有“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才能达到“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 欧阳修借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表达了与民同乐的真正意义,体现“处江湖之远”之时的一种胸襟与气度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则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进一步提升丰富了“与民同乐”思想。八、总结升华,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孟子的民本思想,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帮助我们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

12、治国理念,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扩大就业机会的政策,保民生,促发展,使老百姓活得有尊严。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联欢晚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走进联欢队伍,和群众一起手拉手和着欢快的节拍跳起了舞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共产党人经常深入群众之中,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在重大庆典活动中与老百姓一起歌之舞之,赞美祖国,高唱时代,畅想未来,才是真正的与民同乐。国庆盛典,一个伟大时代的见证!与民同乐就是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九、布置作业2011 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孟 子 曰 : “君 子 有 三 乐 , 而 王 天 下 者 不 与 存 焉 。 父 母 俱 在 , 兄 弟 无 故 ( 灾 患 ) , 一乐 也 ; 仰 不 愧 于 天 , 俯 不 怍 ( 惭 愧 ) 于 人 , 二 乐 也 ; 得 天 下 英 才 而 教 育 之 , 三 乐 也 。 ”( 孟 子 尽 心 下 )孟 子 认 为 君 子 有 “三 乐 ”, 其 实 , 这 也 应 当 成 为 我 们 今 天 崇 尚 的 人 生 之 乐 。 请 选 择“三 乐 ”中 的 一 乐 作 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