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心声 每课一练(新人教版九年级上)一.积累运用(一)智慧在线1、走进作者黄蓓佳,女,1955 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4 年毕业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 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1972 年发表处女作补考 ,现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 、 芦花飘飞的时候 、 请和我同行等。 2、写作背景作品发表在 1982 年第三期儿童时代上,有很强的针对性。小说艺术性的揭示了 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忽视普通学生,歧视“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弄虚作假,摆花架子做样子。3、主题解说心声是
2、一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作者通过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淳朴、特别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示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个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也从侧面批评教育上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4、结构剖析第一部分(117):写李京京要求在公开课朗读课文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第二部分(1827):李京京在树林里练习朗读,想起自己与万卡相似的遭遇,心里难过悲伤。第三部分(2844):写李京京纠正同学朗读的错误,被同学嘲笑,他倍感委屈。第四部分(4559):写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了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小说。(二)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注
3、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棱角(lng) 契诃夫(h )蜷伏(jun) 斩钉截铁(zhn)B 祷告(do) 琅琅 lng() 纸捻子(nin) 窸窸窣窣(xs)C 过瘾 (yn) 簪子(zn) 沉浸(jn) 毛毛剌剌(l)D 咳嗽(su) 抽噎 (y) 朗读(lng) 恍惚(hu ng h)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雇人 狡滑 干脆 从容不迫B 妒忌 圣诞 篮子 再接再励C 发窘 撒骄 呵斥 神情恍惚D 簪子 撇嘴 嘟囔 书声琅琅 3、下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她有一张棱角分明的脸,有点像男孩子。B 她的说话、手势、走路,也都有那么一股斩钉截铁的劲儿,一看就知道是个
4、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的人。C 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一架飞机起飞了,差点把玻璃震碎。D 她从容不迫地站起来,朗诵了第一段。4、 (咸宁中考)阅读下面一则短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 (25 字以内)为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日前,省教育厅召开“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动员大会,要求全省 70 万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活动要求,我省中小学教师,通过说课、讲课展示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此外,教师们要全员定期家访,覆盖全部学生家庭,主要了解学生家庭基本状况和生活习惯等,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及表现,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要根据每个学生情况,建立跟踪回
5、访制度。讲义上印的是一篇小说万卡,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京京看了好几遍。这个故事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万卡,不知怎么, 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程老师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 课上要求大家有表情地朗 读,大家把讲义拿出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每个人都拿出讲义,端端正正摆在面前。“那天由这几个同学朗读。林蓉,你读第一段。 赵小桢,从 亲爱的爷爷读到仿佛人们为了过节拿雪把它洗过、擦过似的 。周海,你从 ”程老师一共点了六个同学的名,然后 说,“上课时,我说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你们就举手。一个一个顺序来。别的同学呢,听的 时候坐得端正一些就行了。”京京在座
6、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李京京,又是你不定神。”程老师皱起眉头。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可是随即又抬起头来,并且 举了举手。“什么事?”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 老师,我能念一段吗?”“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 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心声阅读答案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 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 吗?1.选文是小说 的部分。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 3 分)2.用波浪线画出文段中描写程老师肖像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的特点。(4 分)3.文段中运用了哪些
7、描写来表现李京京?通过这些描写你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4 分)4.对于文段中程老师安排公开教学课的做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5.结合文段,谈谈你如何看待现行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6.根据选文,选出错误的项:( )A.“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 !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表现了李京京执着、倔强的性格。B.选文表现了李京京的心声:渴望朗读课文,渴望亲情,渴望老师的尊重,表现纯真的童心。C.心声是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D.这篇小说的语言也符合儿童小说儿童化的要求,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艰深的话,没有一个不好理解的词,作者就
8、是靠平平常常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催人泪下的伤感故事。三、中考链接(台州中考)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
9、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 :“不信你不哭。 ”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 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 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 吗?”我问。老人 叹气说:“ 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
10、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 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 药,赶回了家。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 见村民在议论:“ 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 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 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 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
11、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 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 他低下头 ,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 谓的坚强,是因 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 认真。 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 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 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 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
12、”“娘”这个字拖得老 长,喊得格外响。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 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1根据故事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补全李想的心理变化过程。父母刚离家时,伤心难过父母离家五年, 父母因车祸受伤,父母留在家以后,开心快乐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结合上下文,品味“晃”和“昂”的表达效果。)(2)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为什么李想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3仔细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
13、地描述出来。4有人把文章题目改为“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请简述理由。【第 12 课】(二)基础检测 1、B 2、D 3、C 4、全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参加“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 二、 能力提高(课内阅读)1. 叙述程老师布置公开教学任务,京京提出朗读课文要求,老师没有答应。或记叙李京京要求在公开课朗读课文,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2.“程老师是个像男孩子。 ”特点:认真、好强、有点自信。3.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人物特点:内向、胆小、渴望表现自己,希望能得到他人尊重。4略 5.B. 三、中考链接 1忧郁漠然(孤单悲伤) ;无动于衷(意对即可)2 (1) “晃“和“昂”形象地写出了李想强忍泪水、绝不低头的情景(“晃” “昂”两字分别回答,意对也可) ;表现了他的倔强和坚强(故作坚强) 。 (2)父母回来后,李想得到了父母的关爱,特别开心和自豪,所以他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3示例: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是失职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4第一种:原题更好,它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且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第二种:“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更好,它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引发了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思考。 (任选一种,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