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比较 探究 诗两首【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1) 、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作者 ,字 ,别号 ,人称“ ”,其诗结集为 ,代表了 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2) 、孟浩然,唐代诗人,字 ,世称 ,与王维同为盛唐 诗派代表,被合称为 。2、摘抄诗句。(1) 、李白借酒消愁的诗句。(2) 、孟诗中千古名句。【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背诵这两首诗。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3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炼字炼句、体味诗境,感悟诗情。4、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课时】1 课时【评价任务】1、两首诗歌的大意是什么?2、两首诗歌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醉” 、 “蒸” 、 “撼”等的表达效果如何?4、赏析诗歌的意境美。【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面对洞庭湖水的奇丽风光,杜甫登上岳阳楼 “凭轩涕泗流” ,而宋范仲淹则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在李白、孟浩然这两位诗人的眼中笔下,洞庭湖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情思呢?( 学生先发言交流
3、介绍两个诗人,然后老师作总结性补充说明)二、简介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1、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此诗写于公元 759 年秋天。这年春天,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 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不久,李白出游湖南,在岳州遇到了由刑部侍郎贬官去岭南的族叔李晔,于是二人同 游洞庭湖。李白写了三首记游诗,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第三首构思奇特,想象无比瑰丽,遂成为抒情名篇。2、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此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三、学习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
4、 (一)朗读课文,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正音、释词。刬(chn) :削。2学生集体朗读,注意朗读节奏。(二)了解诗意:最好能铲去君山,让湘水畅快地四处流淌。这巴陵浩浩荡荡的江水啊,仿佛都变成了美酒,醉杀了整个洞庭湖地区,你看那满山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醉后的容颜吗!(三)深入理解1指名学生朗读此诗。2学生思考与讨论:(1)诗人“刬却君山”的目的和动机何在?第一句中的“好”该如何理解?提示:表面上铲平君山是为了让湘水无阻碍地横流,但实际上他是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能有平坦的人生道路可走。 “好”即表示虚拟的假设如果能做到那该多好啊。(2)最后一句, “醉杀”了什么? 为何用这样一个词
5、?提示:文字上是说洞庭秋色为酒所醉杀,实际上是诗人把自己醉杀,同时也让洞庭的秋色醉杀了。用上了这样的词表示出作者奇特的想像,他让洞庭与自己同醉,并在诗中表示出了诗人“醉后发清狂”的情境,此时的他已分不清是洞庭醉了还是他自己醉了。(四) 、交流研讨:1、全诗只写了一个字,是哪个字?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是什么?提示:全诗只写了一个“醉”字。表达自己遇赦后又受到亲戚朋友热情款待时极其激动兴奋痛快的情感,极想纵情抒发的心情,酒喝的还不过瘾,醉了还想再醉的心情。2、李白哪些诗句具体体现了“醉后发清狂”?提示:“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这两句诗,文字上是说洞庭秋色为酒所醉杀,实际上是诗人把自己醉杀,同时
6、也让洞庭的秋色醉杀了。水之滔滔,乃酒之滔滔;酒之滔滔,乃情之滔滔。洞庭之酒,秋色之醉,乃诗人之醉。此时的他已分不清是洞庭醉了还是他自己醉了,这还不狂吗?四、学习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朗读课文,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释词。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2学生集体朗读,注意朗读节奏。(二)了 解诗意:1、学生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提示: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
7、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在诗人孟浩然笔下所见到的洞庭湖景色。示例: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三)深入理解1指名学生朗读此诗。2学生思考与讨论:(1) 、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提示: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
8、、波涛汹涌(2) 、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提示:分析后四句的 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四) 、交流研讨:思考:诗十分讲究炼字, 孟诗中有哪些字用的传神?说说自己的见解。提示:(1) “平”字起得从容不迫。平,就是水很满,很充盈,同时视野很辽阔,一望无际。(2) “涵” ”混”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9、象万千。 ”(3) “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感。 “撼”字放在“岳阳城”上,给人一种万钧雷霆的感觉, “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澎湃,表现出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1孟诗中“波撼岳阳城” ,真的是岳阳城被洞庭湖摇动了吗?想像一下这种景象,它美吗?为什么?这和李白的“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有没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1) “波撼岳阳城” ,这本来是一种错觉。洞庭湖的波澜如果真的要撼动岳阳城的话,那就是一种灾难了。这里强调的是,洞庭湖的波澜起伏,如此宏大,好像岳阳城在起伏一样。这一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
10、因为,气蒸云梦的空间感和波撼岳阳的运动感。二者结合起来,不但宏大,而且惊险。(2)与李白的诗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妙:两人都着眼于运用想像的手法写出洞庭湖恢宏的气势。不同的是:孟的此句想像是建立在实景的基础上,而李的诗句则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感情需要用虚构的 方法进行大胆的假设的。2比较两首诗写洞庭之景的异同,并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说说诗歌具有怎样的特点?(1)明确:写景的同:均运用想像和联想的手法写出洞庭湖景色美丽绝妙与非凡博大的气势。写景的异: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通过虚拟的想像来写景,并借洞庭湖水写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其重在抒情;临洞庭湖赠张丞相通过实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的景象,引出了
11、自己渴望出仕的心愿,其重在明志。(2)提示:诗歌的特点:从语言上来看,诗歌短小精悍, 注意语言的凝炼性、节奏性、跳跃性,从意境上来看,意象鲜明,并且在意象中蕴藏着丰富的想像力和辽阔的想像空间。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诗歌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它常被用来委婉地抒情言志。六、教师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文化魅力,相信这样的魅力将吸引我们同学不断探究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汲取前人文化的精髓,巧妙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像古人那样, “我手写我心” ,不断地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布置作业】1背诵这两首诗。2熟读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 ,根据课文注解,初步理解课文。【
12、教学反思】古诗教学应注重指导学生多朗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熟悉诗歌,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时,要多设计让学生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鼓励学生与同学共同讨论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学诗歌过程中,我尽可能体现新理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在完成基础训练中发现问题。首先,让学生自主翻译,在此基础上完成内容的理解。然后通过激发竞争意识,让学生相互质疑,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有限,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是需要用相关资料进行提示的,这一点需要老师作必要地补充。板书设计陪侍郎叔游洞 庭醉后三首(其三)李白刬却平铺酒醉杀 ( 虚构)想象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涵 、混蒸撼 (景)水天相接,浩荡无垠欲济端居 、耻徒有 (情)得到任用,出仕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