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2 隆中对 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九年级下).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60990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2 隆中对 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九年级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2 隆中对 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九年级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2 隆中对 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九年级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2 隆中对 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九年级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2 隆中对 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九年级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隆中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3、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朗读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3、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二、作者介绍,解题1、陈寿(233297) ,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

2、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 古国志 益都耆旧传 ,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 前汉书 后汉书合称四史 ,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2、 “对” ,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 26 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

3、备建立蜀汉政权。三、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陇亩 lng m 好(ho)为父 f 颍 yng 乐(yu)毅 庶 sh 屯 tn 卧 w 枉 wng 诣(y)屏(bn)人 倾颓(tu) 度(du)德量力 欲信(shn 通“伸”)大义于天下 猖獗(chngju) 胜 shng 数 抑 y 塞 si 沃 w 殷 yn 存恤(x) 胄(zhu) 戎 rng 将 jing 荆 jng 夷越(y) 箪(dn)食壶浆四、课文讲授(一)疏通文意。逐段翻译。(二)词语积累。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第二课时一、新课讲授1、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

4、: 第一部分(第 1 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 2 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第三部分(第 3、4、5 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策。 “君谓计将安出?” 对策全文,可分三层:(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 ) ;(3)归纳策略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 ) 。文章推理过程严密,有极强的说服力。

5、第四部分(第 6 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二、探究学习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讨论并归纳: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讨论并归纳: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 “不可屈致”?(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 “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

6、” ,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5、在诸葛亮的对策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6、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7、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1)在当时的条件下,刘备不能单独与曹操或孙权抗衡,也就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2)刘备应当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基,兵家必争之地,天然粮仓。(3)夺取荆益后,应当一方面修明政治,跟少数民族修好,建立牢固的战略后方;另一方面

7、联合孙权,把曹操孤立起来。三、课文精讲(一)精讲课文第三部分。1、思考:“凡三往,乃见。 ”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字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

8、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革新政治(

9、“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 ,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高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 “先主曰:善 。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2)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

10、点? 明确: (1)第一部分(第 1 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 ”“自比管仲、乐毅” ,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 2 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 ,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 “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

11、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 “不可屈致” ,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 6 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 ,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五、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1、学生细细体味,同桌之间交流。(1)用叙述的方式着重写诸葛亮非凡的志向和才能。特别是:“好为梁父吟

12、 ”“常自比与管仲乐毅”等句更体现他的与众不同。(2)用侧面烘托的方式来体现诸葛亮的才能。徐庶的评价,文末刘备的评价。(3)对话方式,通过诸葛亮的分析可以看出其雄才大略,高瞻远瞩。2、明确: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 、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六、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