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 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再次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关爱。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绳子 人体染色体图片 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关系图片等。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回忆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
2、差异性性状: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生物的各种性状又是由基因控制。(板书,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新课讲授- 一、基因和染色体观察与思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观察与思考并回答后面的讨论人体的体细胞中有 23对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由 DNA和蛋白质组成,DNA 上有无数的基因。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由此可见,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如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是 23对。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就包含 4
3、6个 DNA分子,含有数万对的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形状。第一部分小结: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 DNA片断。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 DNA分子,一个 DNA上有无数个基因。基因在精子或卵细胞中的传递 。回忆生殖过程引入讲解马蛔虫实验 1883 年,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对体细胞只有 两对 染色体的马蛔虫进行研究时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都只有两条 染色体(由每一对里的一条 组成) ,而受精卵则又恢复到 两对 染色体。 (ppt 及动画展示染色体减半过程) 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和 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 得出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拓展: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板书设计: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基因和染色体基因DNA 基因基因染色体 蛋白质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体细胞中染色体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基因、DNA 和染色体及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使我们每个人具有了父母的一些相似性状,为什么有的性状没有显示出来?它们去哪里了?这又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去探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