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课时 1 课时一、 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
2、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 火把 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
3、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 ,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 “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 。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本诗写于 1938 年 11 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
4、诗篇。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
5、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 23 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五、赏析1、出示自学指导(一)再次朗读诗歌,然后找出诗歌中写到的意象.并尽量前面加上定语。结合时代背景思考讨论:以上意象各有什么象征意义?用时 4 分钟。2、生思考,教师巡视了解学情。3、自学效果展示。参考要点:1) 、(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悲愤的)河流
6、(激怒的)风 (温柔的)黎明 22) “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 “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4、出示自学指导(二)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对此应如何理解?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思考 3 分钟后展示见解。5、生自学后展示看法。参考要点: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
7、一切的决心 。2)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 “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 ,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5、出示自学指导三第二节诗在全 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思考 3 分钟后谈谈你的理解。6、生思考后回答问题。答案要点: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
8、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 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 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六、小结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 ”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七、当堂训练。生自由背诵课文。4 分钟后检测背诵效果。八、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九、板书
9、设计乡愁 余光中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的形象,体会其象征含义。2、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情感。重点 抓住诗歌中的四个意象来理解诗的情感。教学时数 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歌词: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想家的时候很甜蜜,家乡月就抚摸我的头想家的时候很美好,家乡柳就拉着我的手想家的时候有泪水,泪水却伴着那微笑流想家的时候啊更想为家做点事哪怕离家这么遥远这么久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想家的时候不说话,爹娘悄悄走到我身后想家的时候不睡觉,乡愁淡淡融进杯中酒想家的时候有忧伤,也把力量悄悄藏心头想家的时候不怕离家千里远就怕让家捆住了脚和手导入语:每
10、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情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去体会一下诗人的思乡情思。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读 1 分钟)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的形象,体会其象征含义。2、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情感。重点 抓住诗歌中的四个意象来理解诗的情感。一、深情诵读,读出韵味1、 齐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乡之情)2、 范读课文。出示学习指导:听读课文,如果你认为读得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中标注重音。3、 学生评点,然后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如:节奏舒缓,语气
11、语调深沉。层层递进,节节加深,情感越来越浓烈等。4、 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感情越来越深,第 4 节达到高峰。二、细腻品读,读出诗意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出示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小节诗的内容。之别, 之别, 之别, 之别(2) 思考:第 1、3 节的内容是否重复?用时 6 分钟。1、 自学检测。参考答案:(1)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2)第 1 小节是生离,第 3 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
12、1、3 节应该读出层次感。2、学生再读课文,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恋,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三、优美解读,读出意境过渡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让我们感受到单调凄凉的秋景和作者心中落寞断肠的情怀,这个意境主要是通过这首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1、出示自学指导:(1( 找意象:诗人是借助哪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2( 描画面:诗歌的语言言简意赅,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生动的画面。请同学们依据 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3( 悟
13、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用时 7 分钟。2、 检测自学效果.参考答案 :(1)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2) 注意抓住语言品味:“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富有结构美。(3) 邮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坟墓(矮)生死别 海峡(浅)家国情小结:四个简单的意象,就使上述这些丰富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大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3、 再读全诗,读出意境和感情。学生代表 2
14、 人朗读-全班评议-学生个人自由朗读-全班齐读四、丰富联想,读出感情过渡语:“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 ,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在另一首诗中说:“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枕我的 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他还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1、拓展背景,升华感情,讲情感推向高潮。出示作者资料: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 福建,1949 年去台湾,当 时年仅 21 岁,再回乡时已 64 岁。余光中在 60 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 年代初创造乡愁
15、 ,在回忆创作历史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 20 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 20 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20 分钟写出的是 20 年的思乡之情。 ”2、背诵全文,体会诗人蕴蓄了 20 年的思乡之情。(1)出示背诵指导:自由朗读,读熟课文,然后依据黑板上的板书整理背诵思路,尝试背诵。用时 3 分钟。(2)抽查背诵情况。3、延续诗情,课外寻“诗”过渡语: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小时候你就读过李白的静夜思 。请你再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例如: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天”崔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五、布置作业默写全诗一次于单线作业本。结束语: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2005 年,温家宝总理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 ”可喜的是,跨越 56年的时空,2005 年春节台商包机成功,台湾的民航企业者第一次将飞机使到首都机场。一位大陆网民写到:“知是前路仍坎坷,却信东风终唤回。 ”相信不久的将来,那浅浅的海峡再不是阻隔两岸亲人的天堑,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