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闻县徐城镇生态建设规划徐闻县徐城街道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徐闻县徐城街道办事处雷州市城乡规划设计室二 OO八年八月i目 录1 总论11.1 项目由来11.2 编制依据21.3 规划范围及时限32 基本情况32.1 自然地理概况32.1.1地理位置32.1.2 地形地貌32.1.3气象气候42.1.4 水文水利42.1.5 土壤植被52.2 社会经济发展52.2.1 行政区划62.2.2 人口组成62.2.3 经济结构7一、总体情况7二、工业情况7三、农业情况8四、第三产业情况 82.2.4 基础设施8一、给水8二、排水8三、垃圾处理8四、交通设施8五、其它基础设施92.2.5 风景
2、名胜102.2.6 各村概况101、何宅寮村委会102、西门村委会103、北门村委会114、木棉树居委会115、向阳居委会116、南门塘居委会127、龙尾居委会128、华建居委会129、大糖居委会12ii10、附城居委会132.3 生态环境现状132.3.1 生物多样性13一、生态系统多样性131、森林生态系统132、农田水网生态系统13二、物种多样性141、动物142、植物142.3.2 环境质量14一、水环境质量14二、空气质量14三、声环境质量15四、土壤环境质量162.3.3 污染源17一、源工业17二、农业源171、化肥和农药流失172、农作物秸杆污染173、农膜污染174、禽畜养殖
3、污染18三、生活源181、生活污水182、生活垃圾182.3.4 绿化182.3.5 自然灾害18一、旱灾18二、洪涝19三、风灾192.4 城镇发展规划192.4.1 城镇性质192.4.2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192.4.3 城镇总体规划20一、村镇体系规划20二、特色工业园区规划203 有利条件与限制因素213.1 有利条件213.1.1 群众热切盼望21iii3.1.2 自然要素齐全213.1.3 经济基础扎实213.1.4 交通条件良好223.2 限制因素223.2.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23.2.2 环境污染日益加重223.2.3 经济结构矛盾突出223.2.4 农居环境有待改善234
4、 规划目标234.1 指导思想234.2 基本原则234.3 总体目标244.4 阶段目标244.5 目标可达性分析254.5.1 基本条件现状25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25二、制定规划,认真实施25三、保护环境,按法办事25四、布局合理,环境优美26五、农村整治,示范建设26六、氛围浓厚、群众满意264.5.2 考核指标现状27一、社会经济发展类指标27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 分)272、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 分)273、公共设施完善程度(8 分)274、自来水普及率(4 分)285、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5 分)28二、城镇建成区和中心村环境类指标286、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
5、4 分)28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 分)288、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10 分)29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 分)29三、辖区生态环境类指标2910、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6 分)2911、地表水环境质量(6 分)2912、空气环境质量(5 分)3013、声环境质量(5 分)30iv14、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3015、清洁能源普及率3016、森林覆盖率(2 分)3017、农田林网化率(2 分)3018、水土流失治理程度(4 分)3019、农用化肥施用强度(3 分)3020、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2 分)3021、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8 分)3122、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
6、排放达标率(8 分)3123、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2 分)314.5.3 目标可达性31一、发展趋势有利条件分析31二、发展过程中不利条件分析31三、小结325.1 生态功能总体分区325.2 水环境功能分区335.3 环境空气功能分区335.4 声环境功能分区336 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346.1 建设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打造家电之镇、花卉之乡346.1.1 发展生态工业,强化家电之镇34一、调整行业结构341、着力发展主导行业342、淘汰“夕阳工业”企业343、发展高新技术行业34二、优化工业布局35三、培育循环经济351、在企业层次,推行清洁生产352、在园区层次,加强综合利用363
7、、在镇域层次,促进三产联动366.1.2 发展生态农业,创建热带农业生产及观光基地366.1.3 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37一、打造繁荣多样的商贸街区37二、发展便捷可靠的物流系统37三、构筑别具特色的旅游业体系376.2 建设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打造绿色徐城386.2.1 完善基础设施38一、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38v二、完善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38三、完善交通道路系统396.2.2 控制污染源头39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减少工业污染391、完善工业污染源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392、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工业废水排放393、建设工业废气处理装置,减少工业废气排放404、提高工业
8、固废综合利用率,减少工业固废排放40二、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411、科学施肥412、提高秸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41三、推进现代化服务业,防治第三产业污染416.2.3 调整能源结构41一、调整燃煤结构42二、推广使用燃气42三、开发清洁能源426.2.4整理土地资源43一、整理建设用地43二、保护农业用地436.2.5 改善绿化系统436.3 建设和谐优美的生态家园体系,打造谐美徐城446.3.1 全面实施新村改造工程446.3.2 彻底改善集镇环境形象44一、高起点绿化主要道路45二、高标准搞好环境卫生456.3.3 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456.3.4 积极打造生态示范村庄456.
9、4 建设先进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打造文明徐城467重点工程467.1重点工程简介477.1.1 生态经济47一、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471、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程472、个私企业安置工程473、清洁生产推广工程47二、生态农业建设474、农业基地建设工程47三、现代服务业建设48vi5、生态旅游486、建设商贸街区487.1.2 生态环境48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487、污水收集管网铺设工程488、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建设工程489、乡村道路路面固化工程49五、污染源治理491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工程4911、工业废气治理工程4912、生态农业配套治理工程49六、绿化4913、公园建设工程4914、道路
10、两侧绿化工程50八、村居布局调整5015、建成区拆迁式改造工程5016、中心村整理式改造工程50九、集镇环境形象建设5017、家园形象改造工程5018、无害化公厕改造工程5019、生态示范村建设工程507.1.4 生态文化51十、环境宣传与教育5120、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普及工程5121、生态建设宣传栏建设工程517.2 部门职责517.3 资金估算528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538.1 组织保障538.2 资金筹运538.3 公众支持538.4 地区协作538.5 长远决策53徐闻县徐城镇生态建设规划1 11 总论1.1 项目由来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
11、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努力建设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 ”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绿色广东建设的重大举措” ,要求各地、市、县开展生态建设,以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徐闻是大陆通往海南的咽喉之地,拥有七个“中国之最”:中国大
12、陆最南端;中国大陆架浅海面积最大珊瑚礁群,面积达 30 多平方公里;中国最大菠萝生产基地,面积达 25 万亩;中国南珠最大生产基地,年产量达 14.5 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中国最大汽车轮渡港口(海安港);亚洲最大火车轮渡码头(粤海铁路轮渡码头)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省的号召,顺利完成湛江市建设生态市的各项举措,切实解决主要环境问题,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徐闻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开展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活动。为科学合理地开展各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市政府要求各镇街编制相
13、应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徐城街道原为徐城镇,素有“雷州半岛门户” 之美誉,是祖国大陆地区通向海南岛的咽喉之地,也是广东省首批绿色小城镇。近年来,徐城街道紧紧围绕“工业强街、商贸旺街 ”的战略,积极做大做强工业企业,激活商贸业,徐城制纸厂、通用设备厂、南洋冰冻厂不断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县城商贸中心引进信和、肯得利、大参林等多个品牌企业进场经营,工业、商贸业跨进发展快车道,徐城街道办被评为“湛江市 2007 年度发展工业先进街道办”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持持续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卓有成效,被评为“2006-2007 年度湛江市最整洁的街道 ”。2007
14、年街道办徐闻县徐城镇生态建设规划2生产总值达 5 亿元,比上年增长 8.8%。第一产业产值 3570.3 万元,增长 5%,第二产业产值 34556.7 万元,增长 15%,第三产业产值 13121.6 万元,增长6%。财政总收入 2568.6 万元,年人均纯收入 5126 元。农民人均收入 7450 元,人均 GDP 达 3100 多美元,全街经济综合实力跨入湛江市 10 强乡镇。受徐闻县环境保护局和徐城街道办事处的委托,我们在现场调查与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广东省生态办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 、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编制了本规划。1.2 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
15、境保护法,1989;(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3)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调整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及实施细则的通知,环保2002132 号;(4)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验收暂行规定的通知,环办1998272 号;(5)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 的通知,环发2007 195 号; (6)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环发2002101 号(7) 国家环保总局: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8)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9) 广东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6、:关于全面推进生态镇(乡)建设工作的通知 ,粤生态办发20049 号;(10) 广东省环保局:关于印发广东省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导则的通知,粤环发2002116 号(11) 广东省环保局:关于做好 2007 年度我省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粤环办200751 号;(12) 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3) 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14) 湛江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 2010 年目标纲要;(15) 徐闻县城市总体规划 2002-2020;徐闻县徐城镇生态建设规划3(16) 徐闻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7) 徐闻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2005;(18) 徐闻县农业综合开发规划,(1
17、9) 徐闻县统计年鉴,2007;(20) 徐闻县环境质量报告书,2007;(21) 徐闻县徐城街道城镇总体规划(2002-2020 年) ;(22) 徐城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2010 年) ;1.3 规划范围及时限规划范围:镇域 21.2 km2。基准年:2007 年。近期: 20072008 年;中期:2009 2012 年;远期:20132020 年。2 基本情况2.1 自然地理概况2.1.1 地理位置徐城街道办(原徐城镇) ,是徐闻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县境正中部,全街道总面积 34.28 平方公里,城区面积 16.6 平方公里,耕地 6520 亩,行政辖龙尾、向阳、木
18、棉树、南门塘、华建、大糖、附城 7 个居民社区和西门、北门、何宅寮 3 个村民委员会。2.1.2 地形地貌徐城街道呈东北至西南长条形,南北纵距长约 11 km,横距在中部(镇区)宽约 6 km,两头较窄,最窄处不足 1km。徐城街道地处雷州半岛南部的丘陵台地平原区,土质属热带的红壤和砖红壤性颗粒土壤。地势较平坦,整个地势平均高差仅 0.7m,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层一般在 2.33.1m(南海标高)之间,其中镇区内地面高程在 2.43.5m 之间,农田标高在 1.52.5m 之间,水准徐闻县徐城镇生态建设规划4标高为南海标高 4.51 m。徐城街道域范围内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地层属第四纪浅海
19、相沉积物,地势自北向东、西、南三面沿海倾斜,以火山熔岩台地及火山低地丘陵为主,发育成四级玄武岩台地。一、二级台地面较为平缓,基本无切割:三、四级台地面稍有起伏,切割深度达 10 米以上。火山丘陵海拔一般在 100-150 米之间。在大地构造上,境内位于粤桂加里东褶皱隆起带的东南缘,云开古陆的东南端,吴川四会大断裂的南端。第四系火山喷溢产物玄武岩覆盖儿乎全境。根据卫星相片解释,在徐城街道至下桥镇之间,分布着两个古火山口。其中的一个位于徐城西北约 45 公里处的石门岭上。它是一座近似圆形的环状山,方圆面积 124 平方公里,山顶为一椭圆形火山口凹地,长 300 米,宽 150 米,深10 米。在火
20、山口凹地内沉积有火山红泥,北面有一个出水口,其余三面被气孔状玄武岩、渣状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围成陡峭的山丘。一般地耐力为 6-8 t/m2。镇域地下基本无矿藏分布。震级为 6 级。2.1.3 气象气候徐城街道地处北热带季风气侯区,具有过渡性、海洋性、季风性特点。气侯温和湿润,长夏无冬,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以少雨而寒冷干燥天气为主,春秋二季干湿、冷暖多变。受海洋性季风影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 1680.4 mm,最大日降水量达 365.4 mm,年平均湿度 91%。热量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晴天日数 215.3 天,年平均日照 3000 多小时。因此,多年平均蒸发量较大,达 1
21、672.6 mm。年平均气温 23.6 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680 毫米,土地肥沃,冬暖夏凉,气候十分宜人,最冷月(一月)均温 18.9,最热月(七月)均温 29.2,常年无霜期 345 天。总体来讲,徐城街道气侯较适合农作物生长,但也会受寒潮、大雨、伏旱、台风等影响。2.1.4 水文水利徐城街道属徐闻县东部水系,水流流向由南向北。辖区内约有大小河渠 30余条,总计长约 70km,河渠虽多,但小而浅,大都属支流网络,河床淤积严重,排灌不畅,拦蓄能力差,径流形成快。每年二、三月水位最低,四月雨季开始后,河湖水位开始上涨。现主要排涝有大水桥河(流梅溪)等。雨洪排泄方向主要经辖区内的人工河网和管道
22、经过处理后再排入琼州海峡。徐闻县徐城镇生态建设规划52.1.5 土壤植被徐城街道的土壤是砖红壤居多,这种砖红壤是热带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雷州半岛一带丘陵台地。由于成土母质、发育程度和理化性质的差异,红壤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玄武岩风化而成的铁质砖红壤,分布在雷州半岛南部的台地上,土层深厚,心土以下层次不易划分,表土暗赭红色,核状结构,以下各层呈赭红色,块状结构,各层质地粘重,多为重壤土,铁铝富集,钙、镁、钾、钠淋失强,值 5.05.5,森林土壤表土层较厚,有机质 3,氮0.2,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砖红的土壤从地缘性来说,土壤的垂直分布是指随山体高度的增高而发育的土壤演替规律,砖红壤产生的地带无高大
23、山体,多在海拔 200300 米以下,需要以台地、沉积阶地为主,气温高,热量丰富为基本条件,属水平地带土壤。另一类是由酸性岩系风化而成的黄色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北部及电白以西各县台地上,土层深厚,表土灰棕色,心土棕红色或棕黄色,结持力较差,易受雨水冲刷,质地轻,为轻壤中壤土,保水、保肥力较差,值 4.55.0,表土有机质 1,氮素 0.05。土层深厚,肥力稳定,生产利用率高,有利于农业生产。当然,雷南的这些砖红壤也有很大的缺点,比如说砖红壤土质粘重,渗透性较差,雨后易干旱,农民称它“干时一把刀,湿时一团糟” ,如遇大雨,砖红壤表土易流失。比如说由于植被不同,砖红壤土壤肥力有很大差异,有机
24、质含量 2%4%,全氮量 0.11%0.21%,全磷量 0.12%0.17%,全钾量 0.5%左右,土壤性呈酸性反应,土壤交换量和盐基总量都很低,开垦后易演变为赤土壤土地,除表土层变化较大外,其下土层多保持砖红壤的特性,开垦利用后,砖红土壤有机质一般都呈下降趋势。徐城街道属雷州半岛南部的台地平原片,土地利用率高,绝大部分被人工栽培植物所覆盖。遗存的天然植被极少,主要为草本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组成种类单纯,分布在田塍地隙。人工植被主要有农作物,除了农作物外,还有居民房前屋后、公园里的绿化树种。由于气侯方面的原因,现在徐闻县有 20 多个农业示范区、共创建省级以上农业品牌 12 个,其中有 5 个
25、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 个产品被评为国家名优产品,3 个产品获省无公害产品,3 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拥有“中国菠萝产业龙头县” 、“中国果菜产业龙头县” 、 “中国香蕉第一县”和“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等四个国字号品牌。截止 2008 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50.05 亿元,比 1949年增长 49 倍。徐闻县徐城镇生态建设规划62.2 社会经济发展2.2.1 行政区划据有关史料所记载:徐城古称宾朴村。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徐闻县署从西南沿海的麻鞋村迁于此,虽贵为县府的所在地,但其地仍称为宾朴村。据考证,徐城自元朝至元年间成为县署后即开始建立粮食仓库和有米行了,明代中
26、末期开始即有广府商人千里迢迢来此地开设米行和米店了,不过当时的米店和粮仓都建在西门村临近城门外一带的,因为当时西门村这里的运输极为方便,但是在倭匪连年侵扰的年代它又无屏障阻挡敌军,所以往往又成为敌军抢掠的目标。明朝天顺六年(公元 1462 年)当时徐闻县城被来犯的倭寇集结进攻,由于当时西门外的粮仓和米行率先被匪军攻占,库藏的粮食被洗劫一空,所有的米店也被匪军控制并洗劫抢掠,米行和米店老板和员工也都或被杀或逃跑四散,导致城内军民无粮可供,最后城门被攻破,县治也在无奈之下被迫迁往海安千户防御所城暂时安置,因为那时朝廷在那里长年驻有重兵把守。数十年后朝廷出兵、军民经过浴血奋战后彻底荡平海寇,县城才又
27、重新从海安所城迁回宾朴村。痛定思痛,当时的徐闻县知县平纲带领县民重新筑起城墙,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增修加固后逐渐形成规模。到了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1 年) ,新到任的徐闻县知县方逢尧在县民和商户的支持下,又增加了护城河和月城,因建有古城垣,又历为徐闻县县署驻地,因宾朴村只是一个村庄的名称,故方逢尧知县在广泛征询居民的意见后遂把宾朴村改称为徐城,并一直沿用至今。徐城初始建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时期,古时以龙尾街和民主街为主,登云塔为中心,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加上大户人家(曾宅、杨宅、刘宅等等) ,以及明清时期广府会馆、高凉会馆、潮州会馆、海南会馆、钦廉会所等等,商号林立、行头齐全,店栈星罗棋布。每逢
28、墟日(逢三、六、九) ,各地商贾、城内及邻近百姓皆赶来趁墟和做买卖,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据旧志载:清朝时的徐城有米行、牛墟、羊行、鸡行、糖寮行、槟榔行、蕃薯坡、猪仔行、油行、屠宰行、鱼行、竹子行、打铁街、典当行等等。清末徐闻出现大匪乱,徐城人口曾因此锐减,但民国后期匪乱平息后此地居住人口不断扩大,1921 后年称龙华镇,1950 年 5 月属徐一区,为第 1 行政村;1953 年 12 月,复称附城镇,为区辖镇;1957 年 4 月撤区并乡后,仍设附城镇,为县直辖,下领高级合作社 12个;1958 年 3 月,改称在城镇;1959 年 2 月成立在城人民公社;1960 年改为徐城镇,2005
29、年改为徐城街道办事处至今。徐闻县徐城镇生态建设规划72.2.2 人口组成街道办本地户籍总人口 36350 人,其中农业人口 12716 人,非农业人口23634 人,城区人口 10.2 万人。街道办事处现驻地红旗一路 35 号。又以城区的附城社区居委会为例,其中农村人口 23554 人,居委人口 585 人,外来人口18607 人;本地住户 8833 户,外来住户 6118 户。从业人员 29872 人,其中外来从业人员 11924 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分别为:6658、19898、3316 人。徐城街道平均人口密度为 2006 人/km 2,但分布相对集中,约 75%的人口集中在
30、镇区范围内。徐城街道高学历人口较少,以初中、小学学历人口为主。6 岁及 6 岁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大专以上学历人口约占 0.5%;中专高中学历人口约占 6.5%;初中学历人口约占 45.8%;小学学历人口约占 44.5%;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口约占 2.6%。2.2.3 经济结构一、总体情况徐城工业、农业发展并重,第三产业为辅。徐城街道紧紧围绕“工业强街、商贸旺街”的战略,积极做大做强工业企业,激活商贸业,徐城制纸厂、通用设备厂、南洋冰冻厂不断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县城商贸中心引进信和、肯得利、大参林等多个品牌企业进场经营,工业、商贸业跨进发展快车道,徐城街道办被评为“ 湛江市 2007 年度发展
31、工业先进街道办”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持持续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卓有成效,被评为“2006-2007 年度湛江市最整洁的街道 ”。2007 年街道办生产总值达 5 亿元,比上年增长 8.8%。第一产业产值 3570.3 万元,增长 5%,第二产业产值34556.7 万元,增长 15%,第三产业产值 13121.6 万元,增长 6%。财政总收入2568.6 万元,年人均纯收入 5126 元。农民人均收入 7450 元,人均 GDP 达3100 多美元,全镇经济综合实力跨入湛江市 50 强乡镇。另外,三产附加值 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7450 元。财政总
32、收入为 4729 万元。二、工业情况徐城街道办工业企业 210 多家,拥有 冶金、电力、化学、机械、建材、食品、缝纫、皮革、造纸、文教用品等 10 多个门类。 徐闻县徐城镇生态建设规划8农业,三、农业情况徐城街道属于县中心城区,全街道面积 34.28 平方公里,而城区面积就占了16.6 平方公里;全街道只有耕地 3278 亩,因而农业不占主导地区,其种植业以香蕉、蔬菜、粮食作物为主,2007 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 2798 亩。商业贸易兴旺,市场繁荣,全镇商贸专业市场 6 个,总面 积 26000 多平方米,是全县工农业产品的集散地。四、第三产业情况徐城街道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7 年完成三产收入 1.4 亿,比上年增长 23.54%,占全街道 GDP 的 17.8%。三产从业人员总数达到 3316 人,占全镇从业人员总数的 11.1%。有关重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