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久的悔说课稿 溪潭中学 阮彩虹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永久的悔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记叙性散文单元。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有适当议论和抒情。无论写什么内容,在结构上都有一条比较明显线索把分散场景或事件片段串成一个有机整体。该文语言平实自然,作者通过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表达了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教学此篇课文除让学生继续认识语文源于生活,掌握叙事散文的方法外,更应该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懂得珍惜身边的至爱亲情,学会做人。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 知识和能力 学习掌握字词如“懵懵懂懂、盈眶”等。 感知课
2、文,了解文本内容。 学习本文平实自然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思念和追悔莫及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背景材料的导入设定情感氛围; 通过多层次朗读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所蕴含的深情,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珍惜身边至爱亲情,懂孝敬父母长辈,学会关爱他人。 确立依据:课程标准指出(1)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2)口语交际中,能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3)写作中能感
3、情真挚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记叙散文教学要求,确立以上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1、重点 根据本单元特点和本文自身特点,我将本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理解叙事线索。 理解作者在文字间所包含的母爱子,子思母的情感。 2、难点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能力水平,确立的难点是: 理解文中作者所透露的悔的复杂情感。 从中有所获益,做到将此付诸行动。 3、突破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通过以下过程实现目标: 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继而理清本文叙事线索,理解作者后悔之情。 通过对文章关键语句的朗读品味,理解作者的“悔”
4、的复杂情感。 通过抒情与导行两个环节的设置,力求学生从文中有所获益,并能付诸实践。 二、 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散文体裁的现代文和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散文基础知识。本人所任教的二(3)班学生也背诵过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作品,加之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所以理解文本内容问题不大。但由于学生与作者的年龄、思想相去甚远,没有人生阅历的支撑,故理解作者的情感较为不易,所以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好这座理解之桥。同时,农村学生,不善表达,笔下无言,所以要力求每节课都能为学生设置良好的说、写环境,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 三、 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精神,再结合本文实际特点,我主要采用讨论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 1、讨论法及理由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教师替学生思考,如同替学生吃饭一样都是害学生”(魏书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多体验。采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忆爱”“抒爱”,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树立正确人生观。 2、 朗读法及理由 朗读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余映潮 把握文本角度文章表面上看
6、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但贯穿始终的内在的主线是“永久的悔”。因此采用朗读法学习课文,有助于理解文章的线索. 品味语言角度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没有任何绚烂。但正是这些极其平常的日常絮语,却蕴涵着作者的挚爱深情。因此,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体味作者的情感。 3、探究品读相结合,兼用情感体验法 以上方法的选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四、说学法 学法指导: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到“会了”。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
7、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课外阅读法。 2、朗读体悟法。 3、练习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单元的单元说明指出“学习记叙性散文,首先要抓住文章的叙事线索,然后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所蕴涵的情感”,结合单元说明和学生学习实际,我设计了“蓄情悟情抒情导行”的教学思路,下面就这一思路谈教学过程。 (一)蓄情(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作者近照,了解作者(学生说,教师补充) 2、 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3、多媒体展出日记。 (设计意图: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创设悔恨悲痛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悟情 语文
8、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课程标准和本课实际,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读懂作者 1、初读接触作品。 听写,检查预习(字词音义) (设计意图:掌握积累字词,为本文学习扫清基本障碍。从这几年教学实践看,学生作文中错别字,词不达意出现了上升发展趋势。而且最新高考要求提出高考作文一个错别字扣一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把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落到实处。) 教师范读。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 (设计意图:教师朗读主要是对学生起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深厚感情获得启迪。) 2
9、、再读探究文本内容 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作者在回忆与母亲生活往事时,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文章结构? 初步说说你对作者“悔”的理解。 (设计意图:1.整体感知课文,获得初步体验。2.问题设置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章情感和文章结构,有利于引起学生思考,积极进入讨论。) 3、品读品味关键语句,触及作者内心。 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第二部分) “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特
10、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象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设计意图:品读语句来自文章主体部分第二部分,朗读、指导朗读、加点字的解读,通过对这几句子的品读感悟,深刻理解作者童年的苦难,母亲的一生苦及作者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彻心扉的悔。) 读出自我 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重温感动,体会母亲的温暖与幸福,为下一个环节作情感铺垫。) (三)抒情 1、忆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长大成人的,在你从小到大的 人生历程中
11、,母亲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能不能讲给我听一听? 2、抒爱:读完此文,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你最想母亲说些什么?请尽情表达出来。 3、写爱。请以“母亲是”形式写话,将这份爱和感受用语句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文章越不写,越不会写,越不愿写,越不敢写。魏书生。拓展延伸,语文源于生活,在深刻体会母爱这一伟大情感的同时回归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说、写能力。) 四、导行 1、探究思考: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长大,我们该如何回报父母呢? 2、拓展导行: 收集相关的表现父爱母爱的诗歌文章,以及教师父母的典型,出一期手抄报。 每天做一件孝顺父母,令父母开心的小事。 开展一次以“孝顺父母”为主题的班会。 (设计意图
12、: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受到熏陶并付诸行动。)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着重条理性,应反映本文的知识结构,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所以设计板书如下: 点题:这就是我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家庭的基本情况 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 幼年的生活状况 母亲的艰苦生活 扣题: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设计,将作者的思维流程和运笔轨迹清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模仿借鉴行文方法,“从别人文章里学习行文之道”(吕叔湘),以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叶圣陶) 七、教学结果预设 在这个课堂里,教师以课本为中介,进行一次教师与学生对话。在这次谈话中,教师只作为这次对话的参与者之一,和学生一同体验、感悟。或倾诉或探讨或抒发。在民主、平等、真诚、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拥有展示自己才能的天地,拥有尽抒情感的土壤。如果能够顺利进行,我想教学效果应该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