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遇问题简略教案篇一:相遇问题教案相遇问题平房乡中心小学 宋景红 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2.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3. 能对问题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准备相遇问题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1多媒体出示:两兄妹背着书包同时从家向学校走的画面。 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后概括得出:同时同向而行。2多媒体出示:两个学生同时从自家向学校出发,在校门口相遇的课件。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得出:同时相对而行。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1例 1。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北京和郑州开出,客车
2、每小时行使 80 千米,货车每小时行使 92 千米,经过 4 小时相遇,北京和郑州相距多少千米?多媒体课件展示动态客车和动态货车行驶相遇的过程。(1 )从上面的情境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回答。(2 )经过 4 小时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后老师再次展示动态客车和货车经过 4 小时相遇的过程。(3 )请同学们试着解答。(4 )不同的做法的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学生甲:924+80 4=368+320=688(千米)答:北京和郑州相距 688 千米。思路:货车行的路程+ 客车行的路程=总路程。学生乙:(92+80)4=1724=688(千米)答:北京和郑州相距 688
3、千米。思路:货车和客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2例 2(课件出示) 。一辆卡车和一辆小轿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几小时相遇?( 1)认真读题,观察示意图,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2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3 )作业展示:315(42+63)=315105=3(小时)答:经过 3 小时相遇。(4 )学生讲评(评算式、 评答案、 评思路)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完成“练一练”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篇二:相遇问题教案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借助生活实例,运用模拟表演策略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物体” 、“两个地
4、方” 、 “同时出发” 、 “相对而行” 、 “结果相遇”等关键词的含义,逐步提炼形成相遇问题,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结构特征。2.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摘录、表格、画图等策略引导学生整理信息,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起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而自主解决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运用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具 课件 学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感知情境,收集理解信息。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物流中心,车来车往,忙着运输货物。
5、看,大货车、小货车也在城市与物流中心之间载着货物行驶着。(课件呈现情境图中除摩托车之外有关大、小货车的信息)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大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65 千米,小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 75 千米。 2:大货车从西城往物流中心走,小货车从东城往物流中心走,它们对着头走。3:它们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板书: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4:在物流中心相遇。 (板书:相遇)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有关大、小货车行驶情况的信息,那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表演一下它们的运动过程?师生共同表演,重点引导学生弄明白:从两个地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的内涵。同桌用手互相边演示边说一说大小货车运动的过程。 课件
6、播放运动过程,观看后让学生再说一说运动过程。 2.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图中给了我们这么多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预设:两辆货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其实要求两辆货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也就是要求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板书)这个问题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解决的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二、探究方法,构建模型1.运用解题策略,自主整理信息构建起相遇问题的图形模型。 这个题目的信息比较复杂,为了让题目简单、明了。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把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整理出来。开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你们组内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组长注
7、意做好记录,我们看哪个组的方法多。开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摘录法、表格法、画线段图教师示范线段图画法,线段图经常帮助我们分析题意,理解题意。线段图的用处非常大。2.独立列式计算,自主解决问题构建相遇问题的算式模型。同学们,现在你能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的过程解决这个问题吗?在练习本上动手试一试。学生汇报列示以及这样列示是怎样想的。1: 654+754= 260+300=560(千米)想:先求大货车 4 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小货车 4 小时行驶的路程,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总路程。2:(65+75)4=1404 =560(千米)先求大货车和小货车 1 小时行驶的路程,行驶了 4 小时,所以再乘 4,也
8、就是它们 4 小时行驶的路程。3.分析比较解法,抽象出数量关系构建相遇问题的本质模型。 师生共同总结:先求大货车 4 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小货车 4 小时行驶的路程,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总路程。也就是大货车行驶的路程加上小货车行驶的路程等于总路程。先求大货车和小货车 1 小时行驶的路程,行驶了 4 小时,所以再乘 4,也就是它们 4 小时行驶的路程。也就是速度和乘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三、应用模型,解决问题。1、自主练习 2、3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自主练习 6像工人修路、开隧道,农民挖水渠,这样的的问题是工程问题,工程问题也能用相遇问题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工效和工作时间 =工
9、作总量 四、总结你在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作业设计:1、完成同步相关练习。2、结合生活实际,自己出一道关于相遇问题的题目,做一做。教学反思: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的内容较复杂,教学时先复习简单的两道题,启发学生抓住题目当中的主要数量关系,联系学过的知识,在解决新问题,教学中通过师生演示,学生演示,紧紧抓住“速度” “相遇时间” “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通过多次演示理解“同时”和“相遇”的含义,再利用列表和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但演示和画图的时间较长,在练习上就没有多余的时间了,所以一定要紧凑,环环相扣
10、。篇三:相遇问题 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7172 页“相遇问题” 。教材分析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相遇时间。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我的思考本节课所学习的是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应用题的学习一直以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怎样消除学生对应用题的“恐惧感”这一直是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