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31 课铁的化合物限时练( 90 分钟)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Fe-56 Cu-64选择题答题卡1. 含铝物质的下列用途与其性质有对应关系的是( )A. 金属铝有好的导热性,常用铝箔做包装材料B. Al2O3是两性氧化物,常用其作耐火材料C. Al(OH)3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可用其制作中和胃酸的药物D. 明矾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可用其作净水剂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钠能与大多数非金属单质直接化合,生成其相应的化合物B. 钠与水的反应实际上是
2、与水电离产生的 H 的反应C. 钠在水溶液中参加的反应,都是先与水反应D. 钠不能置换出盐溶液中的金属3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Fe3O4B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产物为 Fe2O3和 H2C除去 FeCl2溶液中的 FeCl3杂质可以向溶液中加过量铁粉,然后过滤DFe 3 与 KSCN 反应产生血红色沉淀42010 年 11 月,第 16 届亚运会在广州成功召开,其中开幕式上的焰火表演再次让世人感叹焰火的魅力。这些应用到了高中化学中“焰色反应”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3、5 16 17 18答案2A非金属单质燃烧时火焰均为无色 B. NaCl 与 Na2CO3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C焰色反应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D所有金属及其化合物灼烧时火焰均有颜色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向含有 CaCO3沉淀的水中通入 CO2至沉淀恰好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 NaHCO3饱和溶液,又有 CaCO3沉淀生成B向 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生成的 CO2与原 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C等质量的 NaHCO3和 Na2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 CO2体积相同D向 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 CO2,有 NaHCO3结晶析出6.
4、下列对不锈钢和普通钢的认识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 由于不锈钢的耐腐蚀等诸多方面的性能比普通钢强,故不锈钢的用量比普通钢大B. 两者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差不多C. 普通钢铁是合金,不锈钢是特种钢,不是合金D. 普通钢铁在制造时设法将生铁的含碳量降低,而不锈钢是在普通钢的基础上加入铬、镍等多种元素制成的7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金属钠加入到 CuSO4溶液中:2NaCu 2 =Cu2Na B金属铝加入到 NaOH 溶液中:Al2OH H 2O=AlO 2H 2 2C铁粉加入到 FeCl3溶液中:Fe2Fe 3 =3Fe2D铜片插入到 AgNO3溶液中:CuAg =Cu2 Ag8
5、. 将固体 X 投入过量 Y 中,能生成白色沉淀并放出一种无色气体,该气体能燃烧,且不易溶于水,则 X 和 Y 可能依次是( )A. 钠和氯化铝溶液 B. 铝和烧碱溶液3C. 过氧化钠和氯化亚铁溶液 D. 锌和稀硫酸9. 在 500 mL 1 molL1 FeCl3溶液中加入铁粉,完全反应后,除去多余的铁粉,加入足量的 NaOH 溶液,搅拌充分反应,所得沉淀的物质的量是( )A. 0.5 mol B. 1 mol C. 0.75 mol D. 不能确定10下列各组反应中最终肯定不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AAlCl 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 BMgCl 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CAl 2(SO4)3溶
6、液中加入过量的 KOH 溶液 DMgSO 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KOH 溶液11. 按图装置持续通入 X 气体,并在管口 P 处点燃,实验结果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X、Y 可以是( )A. H2和 Na2CO3 B. CO 和 Na2CO3 C. CO 和 CuO D. H2和 Fe2O312将 Cu 片放入 0.1 molL1 FeCl3溶液中,反应一定时间后取出 Cu 片,溶液中 c(Fe3 )c(Fe2 )23,则 Cu2 与 Fe3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32 B35 C34 D4313. (双选)将体积相等的 AlCl3和 NaOH 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发现铝元素有一半形成了沉淀,
7、则此时铝元素的存在形式为( )A. Al3 和 Al(OH)3 B. Al(OH)3和 AlO C. Al3 和 Al2O3 D. 2Al3 和 AlO 214镁和铝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 V)与时间( 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中镁和铝的( )A物质的量之比为 32 B质量之比为 32C摩尔质量之比为 23 D失去的电子数之比为 89415. 室温时,向四份各 1 L 0.01 molL1 的 HCl 溶液中分别加入 0.02 mol 下表中的金属,反应完成后再加入 0.01 mol 的另一种金属,在全过程中,放出气体最多的是( )选项 A B C D第一次加
8、入 Al Na Zn Mg第二次加入 K Mg Al Cu16. 将一定量的镁铝合金放入一定量的盐酸中,合金恰好全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滴加一定浓度的 NaOH 溶液,加入的 NaOH 溶液的体积( V)与沉淀质量( m)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A 点的沉淀是 Mg(OH)2 B. B 点的沉淀是 Mg(OH)2、Al(OH) 3C. A 点的沉淀是 Al(OH)3 D. B 点的沉淀是 Mg(OH)217. 往 CuO 和 Fe 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并微热,当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并向滤液中插入一枚铁钉,片刻后,取出铁钉,发现铁钉并无任何变化。根据上述现象
9、,确定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 不溶物一定是铜 B. 不溶物一定含铜,但不一定含铁C. 不溶物一定是铁 D. 溶液中一定含有 Fe2 ,但不一定含有 Cu218. 有镁铝混合物粉末 10.2 g,将它溶于 500 mL、4 molL1 的盐酸里,若要使沉淀质量达到最大值,则需加入 2 molL1 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 )A. 1 000 mL B. 500 mL C. 100 mL D. 1 500 mL19. (15 分)欲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将所需试剂或操作方法、实验现象或结论及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填入下表:混合物 试剂或方法 实验现象或结论 化学方程式NaOH
10、 溶液(Na2CO3)NaCl 溶液(Na2SO4)Na2SO4溶液(NaHCO3)NaHCO3溶液5(Na2CO3)Na2CO3固体(NaHCO3)20. (4 分)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 K 、 Fe3 、 Al3 、 Cl 、 SO 、 CO 中的若干种,24 23现进行以下实验:(1)取少量固体,加入稀硝酸搅拌,固体全部溶解,没有气体放出;(2)向(1)溶液中加入一定量 Ba(OH)2(强碱)溶液,生成有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入 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3)取(2)中的有色沉淀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沉淀全部溶解;(4)重新取少量固体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后,固体全部溶解,得到澄清溶液
11、;(5)向(4)的溶液中加入氨水使溶液呈碱性,有沉淀生成,过滤。往得到的沉淀中加入过量的 NaOH 溶液,沉淀减少。根据上述实验,这包粉末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_,肯定含有的离子是_,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离子是_,可通过_来进一步确定该离子。21(15 分) A I 分别表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已知: A、 B、 C、 D、 E、 F 六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E_, F_, J_。(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3)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各写一例):_;_;_。622(12 分)为了
12、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在水存在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 ,某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分别进行了甲、乙两次实验:实验甲:干燥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在干燥的试管中装入 Na2O2,在通入CO2之前,关闭 K1和 K2。在试管内装入试剂 X 后,打开 K1和 K2,通入 CO2,几分钟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的液面上,观察到木条不复燃,且中的淡黄色没有变化。实验乙:潮湿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在试管内装入试剂 Y,其他操作同实验甲,观察到木条复燃,且中的淡黄色变为白色。试回答下列问题:(1)在装入 Na2O2后,通入 CO2前,关闭 K1和 K2的目的是_ _。(2)在实验
13、甲中,试剂 X 是_;在实验乙中,试剂 Y 是_。(3)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 _。(4)为了确保实验现象的准确性,制备 CO2所用的反应物最好选用_(填编号)。A大理石 B小苏打 C烧碱 D盐酸E稀硫酸 F稀硝酸23(10 分)铝镁合金已成为轮船制造、化工生产等行业的重要材料,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三位同学,为测定某含镁 3%5%的铝镁合金(不含其他元素)中镁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探究一 实验步骤:(1)称取 5.4 g 铝镁合金粉末样品,投入 V mL 2.0 molL1 NaOH 溶液中,充分反应。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NaOH 溶液的体积 V_。(2)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固体。该步骤中若未洗涤固体,测得镁的质量分数将_(填“偏高”或“偏低”)。探究二 实验方案:称量 x g 铝镁合金粉末,放在如下图所示装置的惰性电热板上,通电使其充分灼烧。7问题讨论:(3)欲计算 Mg 的质量分数,该实验中还需测定的数据是_。(4)若用空气代替 O2进行实验,对测定结果是否有影响?_(填“是”或“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