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临床病理学讲义纲要目录1 绪论 22 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43 生物信息学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104 呼吸系统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105 纵隔(胸腺上皮性肿瘤) 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196 消化系统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一) 237 消化系统(肝脏) 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二) 348 淋巴造血系统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449 生殖系统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5110 泌尿系统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60现代临床病理学第一章 绪 论周 韧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临床获取活体组织技术的改进,临床病理学检查的范围巳远远超过原来只限于经典病理学的范畴,还包括现代病理学。它与临床医学的
2、各个分科都有密切关系,涉及整个临床医学;诸如外科学、内科学、皮肤病学、神经病学、肿瘤学、五官及口腔、放射医学等等。此外,病理科还承担了医院的尸体解剖、科研及教学等任务。经典病理学+现代病理学临床病理学的主要分支有:一、经典病理学;二、现代病理学一、经典病理学外科病理学(亦称诊断病理学): 是应用形态学的观察方法,对活体组织进行检查,作出病理诊断,提供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的可靠依据。它是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解决临床诊断的应用病理学科。诊断细胞学:通常也被列入外科病理学的范围。1外科病理学是在获取活体组织基础上进行诊断的;是一种创伤性的诊断手段。具有以下特征: 11. 临床医师提出病理检查的
3、要求,本质上是病理科医师会诊。常常是因临床医师,外科医师特别是内科医师,往往是在作了大量的其他临床检查,仍无法作出确切诊断时,才采用获取活体组织的方法。12.病理诊断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任何疾病的预后,主要决定于病变的性质和范围,肿瘤尤其如此。术后标本的病理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扩散范围等,不仅可以进一步提供有关术后治疗措施的参考依据,还可以评估患者的预后。213.病理诊断对提高临床各科医师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病理检查不仅能对具体的患者提供最后的确切诊断,而且相关临床医师还可以通过病理诊断总结自己对疾病认识上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诊断水平。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
4、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 CPC )则是促进这一过程的最好形式之一。14临床各学科的研究、总结以及撰写论文等往往离不开病理学的资料。因此,病理学的资料是医院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病理学科的业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诊疗水平。 2外科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提供明确而可靠的诊断。但外科病理学与上述学科及其他的检验学科又有所不同:常作为最终的确切诊断。“金标准”影象学科及同位素检查等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诊断意见:x 摄片:同位素检查:一般的化验检查:一般来说,病理学诊断有下述几种类型:21明确或基本明确的病理诊断 对送检标本符合诊断要求及病变典型的病例,通常可作出明确的病理诊
5、断,这类病例占绝大多数。例如:淋巴结何杰金氏病(淋巴细胞消成型);甲状腺乳头状癌;肺支气管扩张症伴脓肿形成等。有时因送捡标本不甚理想、取材不当或病变不甚典型,或肿瘤分化程度较差,则病理医师只能对病变的性质作出原则性的判断,但难以作出进一步确切的说明。例如肉芽肿性炎时,在往无法确定该肉芽肿性炎是结核性还是非结核性或其他原因所致;有时即使能确定为癌或肉瘤,但无法确定其组织学类型。这类诊断对临床确定治疗方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属基本明确的病理诊断。22有保留的及参考性的诊断 当送检标本诊断依据不完全时,因此难以确诊,这时在诊断前可冠以“考虑为” 。例如: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十分活跃,与恶性淋巴瘤甚难区别,
6、但经综合分析后,以前者可能性为大,此时可诊断为“淋巴结淋巴组织增生活跃(考虑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 有的疾病在形态上缺乏或较少特征性病变,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方能确诊,此时可诊断为“符合病” 。这类情况最常用于皮肤的非肿瘤性疾病,如“皮肤病变可符合红斑性狼疮”等。上述诊断只能作为临床的重要参考,不能认为是最后的诊断,必要时应由病理和临床医师共同研究后进一步确诊。有时因取材部位不当(例如活检标本所取为坏死组织)或标本太小,或病变不典型但又无法排除时,可在诊断时冠以“疑为” 、 “高度可疑” 、 “提示可能”等字样,以便于临床医师考虑进一步的诊治措施。例如:胃镜钳取的活检组织中发现少数以
7、是而非的肿瘤细胞,虽经重切片或特殊染色仍不能得出最后结论时,可诊断为“胃粘膜内有可疑癌细胞浸润” ,并建议必要时再检。又如病变中见到少量上皮样细胞,但未见典型的结核结节,可诊断为“疑为肉芽肿性炎”或“病变不能排除结核”等,并建议临床进一步作其他有关检查。23描述性诊断 如送检组织太小,无法观察病变,或送检组织的变化不足以作出任何疾病的诊断时,则只能作形态学的描述性诊断,如“小片浅表胃粘膜组织” 、 “小片纤维组织伴粘液变性”等,24病理诊断的局限性 迄今为止,病理诊断仍是对疾病进行最后确切诊断的最可靠手段。 “金标准”临床各科医师对病理医师期望颇高,以为病理医师是“万能”的,只要有一点组织,在
8、显微镜下一看,就什么都能诊断了。3病理医师有时也过高地估计了形态学诊断的价值,认为身为病理医师应该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如果对某些病例不能作出诊断,似乎是水平不高的表现。病理诊断(经典病理学)主要是根据送检标本的眼观特征和细胞、组织结构的形态变化来进行诊断,因此,当送检标本材料不足、不当,或病变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或处于临界性病变状态等情况时,病理学的手段也同样不能作出确切的诊断,这就是病理诊断的局限性。3临床病理学的发展趋向:三段式诊断:形态学诊断+免疫学标记+分子诊断4外科病理学检查的一般程序 41主要程序如下:一、接收送检标本及病理检查申请单二、将送检标本按序编号、登记三、巨检 由病理医师检
9、查、描述并切取所需观察的组织块(即取材)四、技术室制作常规切片五、病理医师阅片并作镜下描述及诊断六、抄发诊断书并送有关科室七、留存的送检单进行诊断登记后,归档,定期装订,长期保存。蜡块及切片办按序及时归挡,长期保存。42病理报告的要求及标本、档案的保存421病理报告其内容包括如下:1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摘要 一般情况为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地址、病理号码、病历号码等。2肉眼观察 包括肉眼检查所得全部结果在内。并说明每一包埋组织取材部位的记录,如有照片或绘过的简图也应保存。3镜下描述4病理诊断 简短而明确。送捡多少标本,都应有相对应的病理诊断。5评论 常附于病理诊断之后,是对一些较复杂、较少见,或
10、特殊的病例,作为:(1.)病理诊断的补充(2.)分析总结(3.)对病理诊断的鉴别诊断意见(4.)提出支持病理诊断的要点(5.)预后有关形态学的说明(6.)附上与诊断有关的参考文献(7.)对临床进一步处理或治疗的建议(8.)若冰冻切片及穿刺活检与手术切除后石蜡切片诊断,或经免疫组化染色后的诊断有所差异时,应论述及加以说明解释。 422病理报告发出的时间病理报告是直接发给负责送检的临床医师。常规的石蜡切片报告应在收到标本后第 3-5 天发出。如要补切、加染或做其他特殊检查需延时发出报告,应以书面或电话等形式照会送检师。冰冻活检报告应于收到标本后 20 分钟发出,可通过电话、电传或电脑网络等以最快的
11、式传输冰冻报告。423病理材料的保存 病理材料包括大体标本、玻片、石蜡组织块、病理送检单及报告记录、照片等。 这些病理材料的保存期限,在某些国家,如澳大利亚规定所有外科病理报告、组织切片、组织蜡块、有异常细胞的细胞涂片保存期最少为 14 年。没有异常细胞的涂片保存期为 2 年。4发出报告后的大体标本,有科研或教学价值的应装瓶保存;其余标本保留 1 个月后清理,对诊断有争议的病例除外。病理的文字资料:年代久远的病理单制作为微缩胶片玻片应长久保存。保存期至少在 25 年以上。石蜡组织块应尽可能长久地保存。在有条件的单位,石蜡组织块应放置于 4C 恒温冷库内保存。这些材料的保存一则是对病者及临床医师
12、负责,便于重复检查。同一病人再次活检时,可将旧有的病理材料作对照,以便正确诊断并对病变的发展过程全面评价。也是进行临床病理总结和科学研究的珍贵材料。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日渐普及,应建立病理数据管理系统,并使之成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以 SNOMED 码(医科标准命名)和 ICD 码(国际疾病分类)为主要代码贮存病理资料,并以文本方式处理和打印病理报告,使病理科的日常工作规范化。可用 21 种关键词组合快速检索病例,输出多种用途的报表,为临床病理及科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二、现代病理学:分子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病理学:超微结构病理学:现代病理学:在经典病理学的基础上,采用现代辅助手段,提
13、高病理诊断率。80-85% 90-95%三、现代临床病理学的一些常用方法(一)特殊染色1嗜银纤维染色 2黑色素染色 用以排除或确诊黑色素瘤 3胶原纤维染色 4粘液染色 5脂肪染色 6磷钨酸苏木素染色 7过碘酸雪夫试验(PAS)染色 8弹性纤维染色 9.细菌染色 (二)酶组织化学(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四)应用电子显微镜辅助诊断电镜的特点是能观察到细胞的微细结构,在外科病理学中有助于下列情况确诊:能观察到各种肌病(myoPa6ies)肌纤维内线粒体的畸形异态,以便诊断。从瘤细胞微绒毛形态及大小及其差异,可鉴别间皮瘤与腺癌,间皮瘤的瘤细胞绒毛多,细长而有分支,腺癌的癌细胞的绒毛较稀疏,较短而少分支
14、,有时见绒毛微根(mdef)伸入脑浆浅层内。可见到实心的 神经内分泌性颗粒在细胞内而诊断神经内分泌性肿瘤。可检测到一些细胞内特殊结构或成分,如:勤 gedl 肌细胞内的酗 rkck 小体、黑色素细胞内的黑色素小体、内皮细胞的 WeibelPahlde 小体及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瘤细胞的含膜的结晶小体等,从而可确定细胞的成分及肿瘤的诊断。可见到分泌类因醇的肾上腺皮质或性腺肿瘤的瘤细胞内有大量光面内浆网及线粒体有管泡状崎,从而可确诊。可见到横纹肌肉瘤的瘤细胞有 z带,平滑肌肉瘤的瘤细胞有致密斑及脑膜下明显的吞饮小泡,有助于诊断。而在癌细胞内可见到张力原纤维(ton06b;1s)或复合桥粒(c 删 Pl
15、ex desmo 删毗),有助于鉴别。(五)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外科病理学上的应用近 20 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大大地推动了整个基础医学的前进,因而也逐渐地反映及应用到外科病理学上来,较早期已报道可从外科手术标本的组织块中抽提特定的 DNA,因要将组织全部破坏,不能定位故不理想。经过不断的改进及探索,目前已能在经一般固定的石蜡切片内把特定的 DNA 显现出来,这是通过特定的探针在玻片上用原位杂交法将要检测的核酸在特定的细胞显现出来。近年进一步应用原位多聚酶链反应法(in situ PCR),使检测的核酸在原位能增扩至百万倍以上,再进行杂交,更能将一些微量特定的核酸显现出来。5一些肺小细胞未分化
16、癌的癌细胞有 chromogronin A 的 mRNA 等,说明这些肿瘤与神经内分泌肿瘤有关联。检测石蜡切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率也更高,分别为 40对 67,这对确诊及研究性器官上皮瘤,上皮内肿瘤,宫颈癌的发生学都有很大帮助。第二章 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应用 周 韧1免疫组织化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11历史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医学的历史也就有多长.医学的任何一个进步都是建立在当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相应水平上的.医学的目的: 解除人体的病痛核心: 诊断和治疗。任何疾病的有效治疗均来源于正确的诊断。疾病的诊断手段准确性,首推病理诊断准确性高,即病理组织学诊断。更准确、更可信、更有权威性。免疫组
17、织化学(以下简称免疫组化)已成为病理诊断中的一种常用手段。病理诊断发展过程的主要事件年 代 作 者 事 件1632 年 Severino 肿瘤切开后观察的书1661 年 Malpighi 放大镜观察后的报告1761 年 Morgagni 肿瘤与外科方面的书1829 年 Horner 首篇病理论文1832 年 Hodgkin 报告 7 例尸检结果的论文1858 年 Virchow 发表细胞病理学1863 年 Paget 发表外科病理学1897 年 Mallory 和 Wright 发表组织学技术的书1914 年 Mallory 发表细胞组织学原则1919 年 Ewing 发表肿瘤病1924 年
18、McFarland 发表外科病理学1926 年 Karsner 发表人体病理学1928 年 Papanicolaou 发表细胞学方面的书1951 年 电镜应用于病理诊断1974 年 免疫组化用于病理诊断诊断病理学开始于 19 世纪20 世纪的第二个 25 年中达到光学显微镜诊断的辉煌。随之而起的电子显微镜20 世纪第三个 25 年中成为诊断病理的发展高峰。进入 20 世纪最后 25 年,取而代之的便是免疫组化了。12免疫组织化学的发展121免疫学的发展 122单克隆技术的出现病理诊断的确立:是找到“特征性”形态表现。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几百种的“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产生:抗原抗体结合原
19、理从组织细胞水平进行抗原抗体反应,于是就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主要的发展过程年 代 研 究 者 事 件1941 年 Coons 实用免疫荧光技术61948 年 Fagraeus 进一步发展免疫荧光技术1970 年 Sternberger 抗体酶标记技术1974 年 Taylor 证实组织中的浆细胞免疫1975 年 Kohler 和 Milstein 单克隆抗体技术1981 年 Hsu ABC 法90 年代以来 SP 法,原位杂交及原位 PCR 免疫组化法诊断免疫组化开始于 70 年代,发展高峰是 80 年代,90 年代已在国外病理科列入病理技术室的常规工作。国内病理科约晚 10 年的进程,90
20、年代开始在诊断病理工作中普及。2免疫组织化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21免疫组织化学的工作原理 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能特异性结合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信号(如:颜色)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其颜色变化,从而在抗原抗体结合部位确定组织、细胞结构抗原和抗体抗原(antigen)1、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2、半抗原(hapten)抗体(antibody)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纯化的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大多数为兔)多个 B 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混合物。特异性不如单克隆抗体好
21、,有时会造成抗体的交叉反应但能广泛用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原因是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单克隆抗体是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一个 B 淋巴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大多数为小鼠。其优点为特异性强、抗体产量高。单克隆抗体只针对抗原分子的某一个抗原决定簇,这一抗原决定簇可以是抗原分子上的无关抗原决定簇,在免疫组织化学中广泛用于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单克隆号的来源总之,任何一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欲获得令人满意的染色结果,除该方法本身所具有的特点(高度敏感)外,还必须选择具有高度特异和稳定的优质抗体。(三)抗原与抗体的关系抗原 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决定免疫反应的特异性产生的抗体、致敏淋
22、巴细胞等物质利用抗体可以检测抗原物质(四)抗原与抗体的反应免疫反应 血清学反应。1、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结合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解离。2、一个抗体分子有两个抗原结合点(称两价) 一个抗原的分子上则可有许多个结合点(称为多价) 。73、抗原的抗体分子的结合,不受两者数量比例的限制,但如需要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则抗原与抗体的量需保持一定比例。在抗原或抗体过量的条件下,不能聚合成大颗粒,因此不能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BIGBEE 现象)22免疫组织化学的应用范围及优点:221应用范围:(1)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2)对疾病的预后和治疗的意义 激素(3)癌基因蛋白的应用 (4)对肿瘤增生程度
23、的评价(5)微小病灶的发现 微小癌,微小病灶(如羊水栓塞)(6)在肿瘤分期上的意义 (7)指导肿瘤的治疗(8)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9)病原微生物的检测222免疫组化优点:(1)特异性强 (2)敏感性高 (3)定位准确、形态与功能的结合3免疫组织化学的常用方法31标本的预处理 取材:(原则上)三对照,常用两对照(内对照) 保存:-40-80固定 玻片处理:32抗原修复:抗原破坏的原因 抗原修复方法A、化学方法: 1、胰蛋白酶 2、proteinaseB、物理方法单纯加热法: 高压加热法: 微波方法: (幻灯)柠檬酸盐缓冲液C、修复方法的评价33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一步法 B、二步法 C
24、、三步法 D、多步法 间接法 金银法PAP 和 BigBee APAAP ABC 法重要的染色步骤的要点:ABC 法(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连结法)ABC 法是利用卵白素与生物素特有的高度亲和力这一生物学性质,先将生物素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结合,形成生物素化 HRP,然后与卵白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 ABC 复合物。用生物素化二抗与第一抗体结合,再与 ABC 复合物联结形成抗原抗体生物素化二抗ABC。最后用底物显色剂显色。步骤:(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后; (2)PBS 冲洗,5min3 次; (3)3%过氧化氢甲醇溶液,20min; (4)PBS 冲洗, 5min3 次; (5)每张切片
25、滴加非免疫动物血清 20min; (6)每张切片滴加第一抗体,60min; (7)PBS 冲洗,5min3 次; (8)每张切片加滴加生物素化二抗,60min; (9)PBS 冲洗,5min3 次; (10)每张切片滴加 ABC 复合物,60min; (11)PBS 冲洗,5min3 次;(12)新鲜配制的 DAB 溶液,310min; (13)自来水冲洗,复染,中性树胶封固。PAP 法用第二抗体作“桥梁” ,既与第一抗体结合,再与 PAP 复合物联结,最后用底物显色剂显色。步骤:(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后;(2)PBS 冲洗,5min3 次; (3)3%过氧化氢甲醇溶液,20min; (4)P
26、BS 冲洗,5min3 次; (5)每张切片滴加非免疫性动物血清,20min; (6)每张切片滴加第一抗体,60min; (7)PBS 冲洗,5min3 次; (8)每张切片滴加第二抗体,60min; (9)PBS 冲洗,5min3 次; (10)每张切片滴加 PAP 复合物,60min; (11)PBS 冲洗,5min3 次;(12)新鲜配制的 DAB 溶液,310min; (13)自来水中洗,复染,中性树胶封固。SP 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代替 ABC 复合物中的卵白素蛋白即形成 SP 法。染色原理同 ABC 法。国8外其他公司亦将此法注册为 LSAB
27、 法,LAB-SA 法和 SABC 法等。因 SP 最早建立和报道,其标记技术不断提高,以其稳定染色时间比同类方法短和价格较低而在我国逐渐普及。步骤:(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后;(2)PBS 冲洗,5min3 次; (3)3%过氧化氢甲醇溶液,10min; (4)PBS 冲洗,5min3 次; (5)每张切片加 1 滴或 50l 非免疫性动物血清,10min; (6)每张切片加 1 滴或 50l 的第一抗体,60min; (7)PBS 冲洗,5min3 次; (8)每张切片加 1滴或 50 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10min; (9)PBS 冲洗 5min3 次; (10)每张切片加 1 滴或50
28、l 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溶液,10min; (11)PBS 冲洗 5min3 次; (12)每张切片加 2 滴或 100l 新鲜配制的 DAB 溶液,显微镜下观察 310min; (13)自来水冲洗,苏木素复染,中性树胶封固。34各种方法的评价A、不同酶标记敏感性比较B、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敏感性比较单纯间接法:优点: 1、简单、经济 2、无 BigBee 现象缺点: 1、敏感性差 2、内源性 Ig 干扰:二抗是一抗的动物种和类特异的抗体,有可能由于内源性 Ig 干扰产生背景。PAP 法优点: 1、高敏感性 2、高特异性缺点: 1、适应性差,针对不同的种属的一 ,必须有相应的桥 和复合物
29、。2、内源性 Ig干扰:2nd Ab 接在内源性 Ig 上,PAP 接在内源性 Ig 上。 3、BigBee 效应:bell-shaped curveABC 法:优点: 1、高敏感性 2、适应性强:同样的 ABC 复合物可用于各种抗体的检测中 3、BigBee效应相对弱些缺点: 内源性 Ig 干扰4免疫组织化学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41Ab 的保存和配制保存性分装即用型配制:选最佳点42正确的设计和结果判断421阳性对照:已知的阳性对照422内对照:423阴性对照:(1)用一个阴性试剂替代一抗或控制步骤 目的: 用来评价非特异性染色,并较好解释抗原部位的特异性标记。(2)如果大规模使用抗体,一张
30、切片的阴性区,可能就是另一张切片(不同 Ab)的非特异性染色对照。正确设计对照方法免疫组化技术设有:1、阴性对照 2、阳性对照 3、抑制对照 4、吸收对照 5、自身对照在病理科的日常诊断工作中,只要有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即可。出现假阳性的几种原因1、抗体的稀释度不正确、浓度太高。2、部分多克隆抗体由于特异性等问题将出现异常表达,如 S100、Lysozyme、Myoglobin 等可在鳞状上皮细胞中表达。出现假阴性的几种原因1、抗体和检则试剂盒配对是否合理。如单克隆抗体(多为鼠) ,其检测试剂盒应该用鼠的试剂盒,多克隆抗体(多为兔)应该用兔的试剂盒。2、抗体的浓度太低。3、孵育的时间太短。4、9
31、固定和温度。5、染色步骤是否正确。6、染色过程中切片过分干燥。出现背景着色的几种原因1、内源性过氧化酶没有完全阻断。2、正常动物血清使用不合理,如第二抗体为羊抗鼠IgG,应该用羊的正常血清。3、脱蜡不够彻底。4、组织粘贴剂使用不当或太浓。5、PBS 冲洗不够。6、抗体稀释不合理,浓度太高。7、底物显以时间太长。显示剂的合理使用和增强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显示剂:DAB,AEC,AP-Red 和 Fast-Blue前两种仅能用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系统的如 PAP、ABC 和 SP后两种仅能用于碱性磷酸酶(AP)系统的如 APAAP 和 SAP由于 AEC 溶于酒精,所以封片时不能用中性树胶,以免
32、退色,而只能用甘油明胶或市售的 AEC 封片剂。显示剂的增强方法主要在 DAB 显示时加上一些金属离子如镍、铜和钴等,现已有市售的产品,不必自己配制。44底物的选择(幻灯)DAB: 3.3-diaminobenizidineAP: Alkaline phosphataseAECN-AS-Bi-P /NF N-AS-OL-P /FB.BB N-AS-OL-P /FB.BNN-AS-OL-P /FB.RRN-AS-OL-P /FR.Violet 结果判断标准由于影响因素很多,如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抗体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差异、所用的检测试剂盒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差异、技术熟练程序以及固定包埋等,其结果判断
33、的标准化问题尚难统一。有一些原则必须掌握:阳性细胞定位是否明确,是胞膜、胞浆还是胞核阳性间质清晰,无背景着色。阳性细胞要在 5%以上,才能定为阳性。参考评价:50% +43内源性干扰:431内源性 Ig:人组织中有各种水平的内源性 Ig 存在,可与二抗有交叉反应。Dako 公司单用高纯化的 Biotin 标记的 F(ab)2 片段,是 Ra a mo IgG(重链、轻链的特异片段) ,这个 Ab 被广泛的用人正常血清吸附减法交叉反应。由于 CAS 系统的高敏感性,与内源性 Ig 交叉反应仍可检测到,由于内源性 Ig 的背景染色,最好在血管、淋巴管周围、结缔组织、血管外空白阴性对照染色体识别。某
34、些类型的上皮,如消化道上皮也可有内源性 Ig(IgA) 。内源性 Ig 的染色增加也可以是抗癌修复造成。因此,恰当的阴性对照试剂和阴性对照切片是必须的,室内源性 Ig 存在时,用来解释阳性结果。432内源性 Biotin:内源性结合活性 Biotin 可在肝小叶和肾小管上皮中存在。推荐使用 Dako-Biotin-Blodcing系统(code No X0590)内源性 HRP:或假 HRP 活性:在血红蛋白、肌球蛋白、细胞色素、触酶中存在。还有嗜酸的细胞中,可用 3% H2O2 来。433内源性 AP:Levamisole 可作为抑制剂10434其他:HBV 感染的患者的组织,及 HBsAg
35、+患者的组织,有地 HRP 非特异性阳性。非免疫血清的应用:来自与二抗同系中动物的正常的非免疫血清,用于阻断步骤中,可能引起假阴性/假阳性,这是由于自身抗体。天然抗体。5 免疫组化的工作一般常规:51常用抗体的选用Keratin Vimentin S-100 LCA52抗体克隆号的意义:例:示 p53 的结构图第三章 生物信息学在病理学中的应用1概述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通过基因组测序、蛋白质序列和结构解析等实验,分子生物学家提供了大量的有关生物分子的原始数据,需要利用现代计算技术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管理以便检索使用,因而出现了生物信息学。基因组测序、蛋白质序列和结构解析解释和理
36、解数据收集、整理、管理以便检索使用对比、分析建立计算模型仿真、预测、验证生物信息学是分子生物学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物理、数学等学科交叉的产物。2生物信息学在病理学中的应用:21临床病理学:图象分析图象网络传输及诊断22临床病理学研究:pubmed文献全文检索23基础病理学研究:1. 大分子数据库:GenBank-NIH,EMBL-EURO,DDBL-JAPAN, SWISS-PROT2. BLAST (Basic Local Aligment Search Tool)基本局部对比搜索工具3. Entrez 集成信息检索系统公共数据库的条目之间存在者逻辑联系:MEDLINE PAPER GENE(
37、SEQUENCE)Sequence amino acid seq 3 D Location on ChromGenBANK 蛋白质数据库 结构数据库 图谱数据库Entrez 的 5 个搜索域4. OMIM: 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5. GDB: genomedate bank6. Genemap7. 其他:酶切条件分析表达产物分析引物设计 primer olig 4.0第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学1呼吸系统正常生理解剖2鼻腔、副鼻窦和鼻咽 113喉和气管4肺和胸膜5肺51.非肿瘤性病变52.肺及胸膜肿瘤病理学类型53胸膜肺及胸膜肿瘤病理学类型:1
38、上皮性肿瘤 2 间叶性肿瘤 3 淋巴增生性病变 4 其他肿瘤及瘤样病变 5 转移性肿瘤 6 胸膜肿瘤肺及胸膜肿瘤病理学类型 WHO 19991 上皮性肿瘤11 良性111 乳头状瘤l,111 鳞状上皮乳头状瘤1,112 柱状上皮乳头状瘤1113 混合性乳头状瘤1,12 腺瘤1121 唾液腺型腺瘤11211 粘液腺腺瘤11212 浆液腺腺瘤11213 多形性腺瘤11214 嗜酸件细胞腺瘤1122 乳头状腺瘤12 癌前病变121 基底细胞不典型增生122 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1,2,3 肺泡上皮不典型增生1,3 恶性131 早期肺癌1,3,11 中央型13111 原位癌1,3112 腔内乳头状型13
39、113 管壁浸润型1,312 外周型1,32 中晚期肺癌13,21 来自支气管表面上皮的癌具有腺、鳞分化特征1,3,2,1,1 鳞状细胞癌变异型(1)棱形细胞鳞癌; (2)透明细胞鳞癌 (3)基底细胞(基底样)癌1,3,2,12 腺癌(1)腺泡性腺癌(2)乳头状腺癌(3)粘液性腺癌(4)分泌性腺癌(5)实性粘液细胞癌(6)混合性腺癌13213 腺鳞癌13214 大细胞癌变异型:(1)透明细胞癌(2)巨细胞痈(3)淋巴上皮癌样癌1322 来自细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细胞的癌细支气管肺泡癌,具有细支气管、肺泡上皮分化特征13221 Clara 细胞型13222 E 型肺泡细胞型13223 粘液细胞型12
40、13224 混合型1323 来自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癌神经内分泌瘤,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13231 类癌13232 不典型类癌13233 小细胞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3234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3235 巨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3236 不能分类的神经内分泌瘤1324 来自支气管腺体的癌唾液腺型癌,具有唾液腺型癌分化特征13241 腺样索性癌13242 粘液表皮样癌13243 其他1325 其他具有两种以上分化成分的癌瘤13251 癌肉瘤13252 肺母细胞瘤13253 复合性瘤2 间叶性肿瘤21 良性211 粘液瘤212 孤立件纤维性肿瘤213 脂肪瘤214 平滑肌瘤215 软骨瘤216 “
41、错构瘤”(纤维软骨脂肪瘤)217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218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219 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22 恶性221 平滑肌肉瘤222 横纹肌肉瘤223 纤维肉瘤224 血管肉瘤225 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痕226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27 其他3 淋巴增生性病变31 良性淋巴细胞血管炎及肉芽肿病32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33 假性淋巴瘤34 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35 血管中心性大细胞淋巴瘤36 浆细胞瘤37 霍奇金病4 其他肿瘤及瘤样病变41 其他良性肿瘤411 所谓的硬化性血管瘤412 透明细胞瘤413 颗粒细胞瘤13414 副节瘤415 脑膜瘤416 畸胎瘤417 胸腺瘤42 瘤样病变421
42、支气管炎性息肉422 炎性假瘤423 机化性肺炎424 嗜酸性肉芽肿425 结节状淀粉样物质沉着426 透明变性肉芽肿427 子宫内膜异位症5 转移性肿瘤51 转移性癌511 具有鳞癌组织结构者512 具有腺癌组织结构者513 具有透明细胞组织结构者514 具有乳头状组织结构者52 转移性肉瘤53 转移性其他肿瘤6 胸膜肿瘤61 间皮瘤611 良性间皮瘤612 恶性间皮瘤6121 上皮性6122 肉瘤样6123 双相性6124 其他罕见型62 其他肿瘤1. 上皮性肿瘤11 良性111 乳头状瘤1,1, 1, l 鳞状上皮乳头状瘤(Squamous papilloma)此瘤是由支气管粘膜表面的复
43、层鳞状上皮增牛形成的乳头状良性肿瘤,较罕见。多发生在大支气管及段支气管,成人多见,亦 RJ 发生在年轻人。肿瘤在支气管腔内呈乳头状生长,通常有广基的蒂与支气管壁相连。此瘤可分两种:孤立性和多发性。后者称为乳头状瘤病,可沿支气管扩展至肺实质,导致邻近的肺泡充满鳞状细胞。有证据表明,此瘤是由 HPV 所致。镜下。瘤组织呈乳头状,表面被以分化奸的复层鳞状上皮,其轴心为富含血管的少量间质。(图 1,图 2)1,1,12 柱状上皮乳头状瘤( Columnar cell papilloma )此瘤较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少见,是由大支气管粘膜表面的纤毛或无纤毛杆状上皮增生形成,亦可混有不等量杯状细胞。一般为单发
44、性,突入支气管腔内。镜下,瘤组织呈乳头状或绒毛状,其表面被以分化好的单层或假复层林状上皮,其轴心为合有血管的少量纤维组织。(图 3)1,1,1,3 混合性乳头状瘤(Mixed papilloma)此瘤由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两种成分构成,通常为单发,亦可多发。1,1,2 腺瘤(Adenoma)141,121 唾液腺型腺瘤(Adenoma of salivary gland type)11211 粘液腺腺瘤(Mucous gland adenoma)此瘤是山粘液腺增生形成的腺瘤,多发生存大支气管,少见,通常呈息肉状,突入支气管腔内。镜下,瘤体表面通常被以支气管校状上皮,上皮下瘤组织由大小不等、形状不
45、一的粘液腺构成,腺上皮细胞呈柱状,胞浆透亮,核位于基底部,腺腔内充满粘液,间质为少量纤维组织。如有的腺体明显扩张呈囊状。对称之为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adenoma)(图 4)11212 浆液腺腺瘤(Serous gland adenoma) 此瘤与粘液腺腺瘤相似,所不同者只是瘤组织由大小不等的浆液腺腺体构成。腺体上皮细胞呈立方状或柱状,脑浆呈伊红色,核位于细胞中央,腺腔内可充有蛋白性分泌物。如由粘液腺和浆液腺共同构成瘤组织,可称为混合性腺瘤(Mixed adenoma)。(图 5,图 6) (图 7)11213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此瘤一般发
46、生在气管及大支气管,极少见。瘤组织与唾液腺发生的多形性腺瘤相同,镜下显示在粘液样及软骨样基质中,见有上皮细胞构成的腺体和混杂其间的肌上皮细胞。11214 嗜酸性细胞腺瘤(Oncocytoma)此瘤是由嗜酸性细胞组成的腺体构成的良性肿瘤,亦可叫嗜酸性细胞腺瘤(Oncocytic adenoma)。肿瘤可堵塞大支气管腔,境界清楚。镜下,见具有嗜酸性颗粒状胞浆特征的瘤细胞,多围绕血管聚集,呈片状、带状或腺样结构。此瘤应注意与嗜酸性细胞类癌相鉴别。免疫组化和屯镜观察有助十二者的鉴别。前者电镜下见瘤细胞胞质内含有大量线粒体,为其特征;后者 NSE、CgA 等阶队电镜下除见瘤细胞胞质内有大量线粒体外,尚可见神经分泌颗粒。1122 乳头状腺瘤(Papillary adenoma)此瘤罕见,位于肺外周部实质内,为孤立结节,境界清楚。直径 1525cm。镜下。肿瘤由乳头状结构组成,其表面被以单层立方状至柱状上皮细胞,大小一致,胞浆呈嗜酸性,乳头轴心为富含血管的纤维组织。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瘤细胞主要为 II 型肺泡细胞,也可混有不等量的 Clara 细胞。(图 8)12 癌前病变 (Precancerous Lesions)支气管粘膜上皮对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可能发生癌变。在对早期肺鳞癌的观察中,清楚地看到如下的发展过程。首先是支气管上皮的基底细胞增生,或上皮鳞状化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