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用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记傅雷杨绛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有一次,几个客人在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在登登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忙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儿,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
2、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
3、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只潜身书斋,作他的翻译工作。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梅馥了。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了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他有事和钟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他并不固执。他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尽管这种事钟书毫无经验,他也不摈弃外行的意见。他有些朋友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会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 一九五四
4、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傅雷对于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他经常写信和我们讲究翻译上的问题,具体问题都用红笔
5、清清楚楚录下原文。傅雷从不自满对工作认真,对自己就感到不满。他从没有自以为达到了他所悬的翻译标准。他曾自苦译笔呆滞,问我们怎样使译文生动活泼。他说熟读了老舍的小说,还是未能解决问题。我们以为熟读一家还不够,建议再多读几家。傅雷怅然,叹恨没许多时间看书。有人爱说他狂傲,他们实在是没见到他虚心的一面。傅雷翻译传记的时候,是在“阴霾遮蔽整个天空的时期”。他要借伟人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帮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他要宣扬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可是,智慧和信念所点燃的一点光明,敌得过愚昧、褊狭所孕育的黑暗吗?对人类的爱,敌得过人间的仇恨吗?向往真理、正义的理想,敌得过争夺名位权利的现实吗?为善的
6、心愿,敌得过作恶的力量吗?傅雷连同他忠实的伴侣,竟被残暴的浪潮冲倒、淹没。傅雷已作古人,人死不能复生,可是被遗忘的、被埋没的,还会重新被人记忆起来,发掘出来。(本文有删改)一九八 0年十一月(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傅雷两次偷偷打开门阻止孩子偷听大人讲话,呵斥赶跑他们,表明了他的严肃,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严父。不过这也表现了傅雷的孩子气。B梅馥一面抢先责骂儿子,一面挡住丈夫的盛怒,温言告诫。这些都表明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与傅雷在本质上相同,只是策略不同。C杨绛对傅雷在北京翻译工作会议时大挑别人翻译谬误的做法提出委婉的建议,认为他的做法过于直接,应该先从
7、自身去挑毛病。D在听从了我们的建议后,傅雷熟读老舍的小说来使自己的译文生动活泼,可惜没有再多读几家书,以致未能解决译笔呆滞的毛病。E本文通过记述和傅雷共同度过的时日,择取一件件生活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翻译家形象,也让我们反思那段惨痛的历史。(2)傅雷为什么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 分)(3)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杨绛却认为他很随和;有人爱说傅雷狂傲,杨绛却说他虚心,这矛盾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4)在文革初期,傅雷不堪受辱,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人认为傅雷应该忍受委屈活下来,这样会翻译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你对此是如何看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
8、点和理由。(8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58 题。别忘了农村“80 后”赵丰在对“80 后”的众多评论中,人们往往只看到城市的“80 后”而忽略了农村的“80 后”他们既和城市的“80 后”大不相同,也和农村的“70 后”相去甚远。农村“80 后”不自我社会学家分析“80 后”时,很喜欢用“独生子女”来描述这一代人,并认为“独生子女”独特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形成“叛逆”的思想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农村部分“80 后”有兄弟姐妹,这些人的幼年并不孤单,他们不缺少玩耍的伙伴,也不缺少一起干活的伙伴。在社会学家看来,自我、情绪化、颠覆性是“80 后”的普遍标志。实际上,农村“80 后”由于过惯了
9、艰苦生活,很早就知道上学、干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在大学校园里,最保守、最传统的学生往往就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大多刻苦学习,践行着父辈的教诲。走出农村、山沟,就是他们最朴实、最原始的动力。那些没有考上大学和过早失学的农村“80 后”,离开学校马上投身到农活中,或成为民工大军中的一员进入城市,在各种各样的工地挥洒汗水。他们年轻,上过几年学,比起他们的父母,他们是属于有知识(知识在农村有时仅仅指识字)的一代,在他们身上看不到颠覆,看到的是勤劳和责任。民工的“城市化冲动”根据年龄划分,中国改革开放近 30 年来,形成了两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中的“80 后”越来越多。他们是伴随中
10、国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受教育程度较高;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将谋生、赚钱作为第一目标,新生代农民工则还有“享受现代生活”等目的,部分人开始试着去认同流入的社会,如参加当地社会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加入当地一些社会组织等;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对农活没兴趣,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不认可,甚至持批评态度。总之,他们具有更多的“城市化冲动”。新一代农民工逐渐习惯城市的繁华和快节奏的生活,难以忍受农村贫穷和慢节奏的生活。虽然自己的“根”在农村,却与农村生活格格不入,这常使他们尴尬。“我不是来赚钱的”据统计,在珠三角地区,“80 后”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其中,以挣钱为目的的人只占 182
11、%,而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和“在家乡没意思”的人共占 714%。广东省东莞市一家制衣厂的女老板,2006 年新招了一个年轻杂工。小伙子刚满20 岁,是一个没在厂里干过的“生手”。他经常在上班时间跟车间里的其他工人聊天,老板告诫他:“不要影响大家干活。”没想到,小杂工毫不含糊地回答:“我又不是来赚钱的。我妈说了,没钱了让我管家里要。你这几百块钱根本养不活我。”工人“不是来赚钱的”,“扣工资”“开除”等惩罚很难约束他们。“我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这位老板苦恼地说。这种现象在珠三角地区很普遍,制衣厂老板和她朋友的工厂每年都要招很多这样的“生手”,这些“生手”几
12、乎都是 1985 年以后出生的,老板们习惯把这批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工人叫“八字头”农民工。与“老”农民工相比,“八字头”农民工一是不能吃苦,二是对自身权益有了更高要求,仅仅提高工资已吸引不了他们,他们还要求更多的闲暇时间、城市的娱乐方式以及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等等。对老板来说,这些新变化无疑对他们过去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八字头”农民工中不乏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也是惟一的“宝贝疙瘩”。尽管在户口本上他们仍是农民身份,但其中相当多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在“七字头”和“六字头”农民工看来,工作只有“挣多挣少”的区别,而“八字头”农民工已开始寻找更好的个人发展
13、机会。然而,现存的户籍管理城乡分治的二元制结构,使这些进城工作、生活的外来青年,难以真正融入到城市的主流社会中,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的不适应状况。2006 年,一项针对在杭州务工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对“新杭州人”的身份缺乏认同感,认为自己“和杭州本地人不一样”。许多青年外来务工人员自 18 岁离家,到杭州打拼 10 余年,即使已在杭州安家,仍坚称自己“不算杭州人”。由于收入不高,“八字头”农民工的生活方式依旧节俭,吃饭、住房占据了他们“日常开支”的第一、第二位。令人意外的是,占据第三位的竟是“买衣服”。“寄钱回老家”的意向逐渐被抛在后头。一些专家分析,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后,其生活方式在
14、有意无意间逐渐向城市靠拢,在言行、衣着上的城市化,显示了他们适应城市的主动性。不过,受种种因素的局限,青年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仍显得贫乏而单调,“看电视、影碟”是他们首选的业余活动,“读书看报”居其次,还有人选择“待在寝室,睡觉发呆”由于工作、生活、社交方面的局限,青年民工对城市人的看法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有的青年外来务工人员明确表示,杭州市民“排外、冷漠、看不起外地人”,这无疑也加大了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困难。5人们对于“80 后”的观察评论中有哪两个显著特点?6根据文本,简述文中的调查结论。7请用自己的话阐释“他们既和城市的80 后大不相同,也和农村的70后相去甚远”。8本文为调查报告,请
15、简要回答本文的写作特色。(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
16、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 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
17、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
18、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林清玄:10 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 300
19、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 10 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 100 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
20、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9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给予
21、人们深深的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B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C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而一旦放弃传统,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没有自信。D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慢生活”并不是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它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E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10这篇访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11从访谈的内容看,哪
22、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2在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林清玄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答 C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D 不给分。(A“表现了傅雷的孩子气”不准确。 B梅馥的做法是丈夫盛怒时的一种缓冲,其实并不能显示她的教育孩子问题。D与原文意思不符。E记录傅雷的小事有很长的时间跨度
23、,“也让我们反思那段惨痛的历史”的说法不能涵盖全文。)2在当时社会,傅雷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孤弱得无以自卫,渺小得像一只小老鼠。傅雷觉得自己像老鼠那样,有个安身的“洞穴”书斋,自己只潜身书斋作翻译工作,在书斋这个“洞穴”口窥望外面的世界。(每一点 3 分,意思对即可)3不矛盾。固执体现在傅雷满头棱角,脾气急躁,不善于在世途上圆转周旋,表现了他耿直的一面;随和体现在傅雷在好朋友面前,有事和朋友商量,并接受朋友的批评,从谏如流。狂傲体现在信手拈来一些翻译家谬误的例子,不留情面,但狂傲的背后更多的体现了一位不通人情事故、忠诚于自己事业的翻译家形象;虚心体现在对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
24、求进,不满足于现在,向朋友虚心请教。(每一点需写出相反的两个方面,得 3 分。意思对即可)4观点一:赞赏傅雷的做法。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傅雷具有孤傲、倔强的性格,在屈辱面前愤而自杀,符合傅雷的一贯性格。傅雷以死明志,是对黑暗势力的有力反抗,为后世张扬了一种不屈精神。观点二:认可其他人的看法保全性命。世上最可宝贵的是人的生命,只有生命存在,才能继续战斗和奉献。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能屈能伸才显英雄本色,才能做出大的事业和成就。活着并不一定就是向黑暗势力的妥协和退让,失去的只是可怜的自尊,得到的却可能是对敌人最终的胜利。(选择一个观点作答。每一点 3 分,答
25、出 3 条给 8 分。意思对即可)5一是城里的“80 后”与农村的“80 后”大不相同;二是“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对其影响也不大。6农村“80 后”既与城市“80 后”,也与农村“70 后”迥异;农村“80 后”与两者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与新的倾向,特别是成长环境、个性特点、生活理念、工作目的、理想追求等;农村“80 后”还对融入主流社会,融入城市有着强烈的期盼,但主观、客观因素使得这一进程有些难度。7首先,农村“80 后”与城市“80 后”大不相同,具体为:城市为“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农村“80 后”则是部分“独生子女”;城市“80 后”有浓厚的自我、情绪化、颠覆性色彩,而农村“80 后”
26、则为勤奋、朴实、认真刻苦、原始等。其次,农村“80 后”与“70 后”也相去甚远,具体为: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将谋生、赚钱作为第一目标,而新生代农民工则还有“享受现代生活”等目的;与“70 后”相比,农村“80 后”具有更多“城市化冲动”,对城市有更多的认识。8本则调查报告作者采用了几种方法:一是列数字,列数字使得文本调查结论确凿可信,无可辩驳,如:据统计,在珠三角地区共占 714%。二是作比较。本文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农村“80 后”与城市“80 后”的比较;二是农村“80 后”与“70 后”“60 后”的比较,这样结论才全面富有针对性;三是分类别,比如文章将农村“80 后”的状况按照“地域”“
27、时间”等分别分为“珠江三角洲”“杭州”及“60 后”“70 后”“80 后”。文章中上述几种调查方法为综合使用。9BC。B 项,概括不全面。林清玄之所以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原因里还有周的文字没有伸缩性。C 项,原文是说“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10一是林清玄是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二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国学热的问题的;三是林清玄是如何理解生活的;四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商业炒作的。11林清玄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认识到快乐是比成功重要的东西,他的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苏东坡、泰戈尔等古今中外作家对他的创作理念产生了较大影响,注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
28、西;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使其文字浅显易懂;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林清玄能够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使他的作品有清新淡雅的风格。12示例一:认同。这句话是说,人生不需要准备太丰富的物质条件,而需要准备从容的心态。林清玄早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与现实的享受,而应该追求内心的丰盈和快乐。(或:尽管都市生活节奏是很快的,但并不妨碍一个人追求内心的从容,也即做事时要有定力、有定见,也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示例二:我不认同林清玄的观点,我觉得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生活的各种所需,比如买书、旅游等。而物质缺乏的人,无论如何他的生活质量都不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