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害部分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1.植物病害的定义(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涉及对象、病因、病程、症状、经济。对象:植物或其产品病因:引起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和环境条件病程:病变过程。与损伤的区别?症状:外观异常经济:韭黄、茭白、郁金香2.植物病害引起严重损失的事例:爱尔兰饥馑 马铃薯晚疫病孟加拉饥荒 水稻 干旱和胡麻斑病3.植物病害的类型(按照病原类别划分):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侵染引起,有传染性。侵染性病害又根据病原物类别细分:真菌病害、原核生物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无传染性。包括温度
2、、光照不适;水分、营养失调;土壤、空气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等。病原: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称为病原。分为生物性病原、非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也被称为寄生物,它们所依附的植物简称寄主。病原物主要有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毒、植物病原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非生物性病原:非生物性病原指引起植物病害的各种不良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不适;水分、营养失调;土壤、空气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等。3.病害三角:感病的寄主植物、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相互配合才能引起病害。也称“病害三要素”。4.症状:是指植物生病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不正常现象
3、。病状:植物生病后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现象称为病状;包括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病征:病原物在发病部位表现的特征称为病征。包括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病原包括植物病原菌物、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毒、植物病原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非生物性病原。1.菌物的营养体典型的营养体都是呈纤细的管状体,称为菌丝。多根菌丝交织集合成团称为菌丝体。2.菌丝的变态:1)吸器: 一些专性寄生菌物从菌丝上分化出来的旁枝,侵入细胞内分化成指状、球状或丝状,用以吸收细胞内的营养。2)附着胞:许多植物寄生真菌在其芽管或老菌丝顶端发生膨大,并分泌粘性物,借以牢固地粘附在宿主的表面,这一结构就是附
4、着胞,附着胞上再形成纤细的针状感染菌丝,以侵入宿主的角质层而吸取营养。3)附着枝:若干寄生真菌由菌丝细胞生出12个细胞的短枝,将菌丝附着于宿主体上。3.菌核:由菌丝组成的紧密的耐久体。形状大小各异,质地坚实。菌核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菌索:由高等真菌的菌丝纠结而成的一种索状物。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还有扩展的功能。4.子实体:菌物产生孢子的组织或机构。产有性孢子的子实体: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产无性孢子的子实体: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5.无性繁殖:指菌物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孢
5、子称为无性孢子。无性孢子:节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有性繁殖:两个性细胞(配子)或性器官(配子囊)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有性孢子: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6.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菌物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和有性两个阶段。7.单主寄生:有些菌物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完成生活史,大多数菌物都是单主寄生。8.转主寄生:有的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交替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9.病毒由核衣壳(基本结构,包括核心、衣壳),囊膜(非基本结构,由
6、类脂或脂蛋白和糖蛋白构成)。病毒的繁殖:核酸复制+蛋白质合成=核蛋白(病毒粒体)。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称复制增殖。细菌的繁殖:二均裂。真菌:孢子繁殖。类病毒(了解):一种只有侵染性小分子RNA而没有蛋白质的感染因子。目前发现的有菊花矮化病。10.植物病原原核生物:1)细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为单细胞生物。致病特点:斑点、枯萎、肿瘤、腐烂细菌的传播和侵染:细菌大多由雨滴溅洒传播,也可以昆虫(如梨火疫病由蜜蜂传播、油橄榄肿瘤病由橄榄蝇传播)、繁殖材料等传播。细菌通常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植物。2)植物菌原体(植原体)可引起植物产生丛枝、黄化等症状。林业上重要的有泡桐丛枝病、枣疯病、桑萎缩病等。对四环
7、素族抗菌素(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金霉素等)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11.植物病原线虫:植物上的线虫大体分两类,一类雌雄成虫均为线形的(雌雄同型);另一类雌虫的幼虫为线形,雌成虫体形膨大为梨形(雌雄异型)。12.线虫的生活史:植物病原线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和成虫3个虫态。一般为两性生殖,也可以孤雌生殖。植物病原线虫大多寄生性较强,只能在活的植物组织中取食,为专性寄生物。但松材线虫可以用人工培养基培养。13.寄生性植物:由于叶绿素缺乏或根系、叶片退化,必须寄生在其他植物上以获取营养物质的植物。按寄生物对寄主的依赖程度或获取寄主营养成分的不同可分全寄生、半寄生。全寄生: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
8、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如菟丝子、列当、无根藤等。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和矿物质的依赖关系。如槲寄生、樟寄生、桑寄生等。14.缺氮:植株矮小,黄化。缺磷:叶片发紫、发红。松苗紫化病缺钾:叶缘叶尖黄化。海桐缺钾性黄化缺铁:嫩叶黄化,老叶绿色。樟树缺铁性黄化缺硼:抽梢粗短,芽肥大。第三章 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1.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活的寄主体内获得营养的能力。按病原物从寄主获得营养能力的不同可分为4大类:专性寄生物、兼性腐生物、 兼性寄生物、专性腐生物。2.生理小种:专化型或致病变种内形态相似、但对同一寄主植物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致病性的群体。3.病原物的致病机制:胞外酶、
9、生长调节物质、毒素。4.垂直抗病性:一个作物品种只对病原物的某个或某些病原小种起作用的抗病性。水平抗病性:作物的品种对所有的病原物小种均有一定抗性的为水平抗病性。5.侵染过程(病程):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续过程。侵染过程分为4个时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6.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主要有伤口、自然孔口和直接侵入。直接侵入:线虫、寄生性植物、真菌自然孔口侵入:气孔、排水孔、皮孔、柱头、蜜腺伤口侵入:细菌、真菌、病毒影响病原物侵入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还有光照。7.局部侵染:病原物的分布局限在侵染点附近,引起局部感染。如各种叶斑病系统侵染:病原物从侵染点向其他部位蔓
10、延,甚至引起全株性的感染。如丁香花叶病8.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以后,由于寄主或环境条件的限制,病原物暂时停止活动,但仍保持其生命力,待环境条件合适,病原物再重新扩展,使植物发病,这种现象称潜伏侵染(炭疽病和溃疡病往往有潜伏侵染现象)。复合侵染:某种植物病害的发生是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物同时或先后侵染而造成的。而两种病原物单独侵染均不能造成危害。如美国山核桃苗的根腐病(同时受线虫和腐霉侵染)。9.侵染循环的3个部分:病原物的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和途径。10.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但是当病株残体腐败分解后不能单独在土壤中存活。
11、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11.病原物的传播主动传播、被动传播(气流传播、水流传播、人为传播、昆虫等介体传播)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不同(重点)真菌主要以气流和雨水传播;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病毒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流传播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12.初次侵染:病原物越冬或越夏后,在植物新的生长季节首次引起植物发病的过程。再次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病原物在寄主体外或体内产生大量的繁殖体并传播至健康植物上,进行重复的侵染过程。13.病害流行:在一个地区的一定时间内,植物病害发生面积广,发病程度
12、严重,造成损失巨大的现象。条件:大量致病性强的病原物、大面积种植单一的感病寄主植物、适宜的环境条件。病害流行三要素:病原因素:必须有大量的毒性强致病力强的病原物的存在,并能很快地传播到寄主体上。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力。植物因素: 易于感病的寄主植物大量而集中地存在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栽培管理不善,环境条件恶化,使植物抗病性下降,也可以引起病害的流行。环境因素: 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强烈削弱寄主植物抗病力,或非常有利于病原物积累和侵染活动的环境条件,都是诱使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第四章1.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病植物上无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往往
13、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侵染性病害: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2.真菌病害的诊断“病征”+真菌子实体细菌病害的诊断菌脓/喷菌现象病毒病害的诊断花叶植原体病害的诊断对四环素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线虫病害的诊断分离法复合侵染的诊断柯赫氏法则3.柯赫氏法则(证明某种生物是否为某种病害病原体的基本原则)四步骤:(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从植物组织上分离培养,并纯化得到纯培养物;(3)将纯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能够引起
14、相同的病害症状;(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出这种生物,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第五章植物病害防治基本方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植物病害防治技术措施:植物检疫园林技术措施抗病育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第六章真菌类:白粉病类(板栗白粉病):(1)症状:发病初期从叶面可见不规则形的褪绿黄斑。尔后,在叶面或嫩枝表面产生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及分生孢子。入秋后在白粉层上产生淡黄色棕黄色黑褐色的小球状物,即闭囊壳。幼芽、嫩叶受害严重时呈卷曲、枯焦状,不能伸展。嫩枝受害严重时可扭曲变形,最后枯死。(2)病原:栎球针壳菌(球针壳属)长于叶背面;中国叉丝壳菌(叉丝壳属)生于叶两面(3)发病规律:1、越
15、冬方式:以闭囊壳在病落叶枝梢中越冬,有的在土壤中越冬;子囊孢子是初侵染源。2.、4月下旬产生大量分生孢子,6-7月为发病高峰期,8-9月形成闭囊壳,9-10月闭囊壳成熟。3、板栗徒长发病则重。多施N肥易发病。(4)防治方法:1、消灭越冬菌源: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病枝、病芽、落叶,集中焚毁;2、严格控制氮肥,适当施用磷、钾肥;3、推广抗病良种,调整单一品种结构;4、化学防治,休眠期喷洒3-5Be石硫合剂发病期喷一些内吸型杀菌剂:70%甲基托布津、50%退菌特800倍液,或15%三唑酮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1500倍液,半个月1次,喷2-3次。锈病类(圆柏梨锈病)(1)症状:侵染叶片后,在叶
16、片正面表现为橙色,近圆形病斑,病斑略凹陷,斑上密生黄色针头状小点,为病菌性孢子器,斑上溢出黄色液为病原菌性孢子。受侵叶背面病斑略突起,后期长出黄褐色毛状物,为病原菌锈孢子器;成熟后锈子器顶端破裂,散出黄褐色粉状物为病菌锈孢子。(2)病原:梨胶锈菌:担子菌门锈菌目胶锈菌属(3)发病规律: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枝上形成菌瘿越冬。3月份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的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梨树上。梨树自展叶开始到展叶后20天内最易感病。潜育期6-10天,即可在叶片正面呈现橙黄色病斑,接着在病斑上长出性孢子器。在叶背面形成锈孢子器,并产生锈孢子,而借风传播到桧柏等转主寄主的嫩叶和新梢上,萌发侵入危害,并
17、在其上越夏、越冬。梨锈病病菌无夏孢子阶段,不发生重复侵染,一年中只有一个短时期内产生担孢子侵染梨树。担孢子寿命不长,传播距离约在5千米的范围内或更远,当然这与风力、风向、地势等有一定关系。(4)防治方法:清除转主寄主:清除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在新建梨园时,如有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应全部清除。若数量较多,且不能清除,则不宜作梨园。铲除越冬病菌:如梨园近风景区或绿化区,桧柏等转主寄主不能清除时,则应在桧柏树上喷药,铲除越冬病菌,减少侵染源。梨树喷药防治:时间: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发现冬孢子堆一吸水膨胀就要喷)从苹果和梨树放叶至开花前后,及时喷施12100倍的石灰倍量式波尔
18、多液,或喷25%粉锈宁4000倍液,或15%粉锈宁800倍液,或0.30.5Be的石硫合剂,或代森锌、萎锈灵等杀菌剂以保护幼叶。每15d喷1次,共喷2-3次。病毒类(桃缩叶病)(1)症状:为害叶片、嫩梢、花、果实等。病叶呈波纹状皱缩卷曲,叶片由绿色变为黄色至紫红色,叶片加厚。春末、夏初季节,叶片上出现灰白色粉层,即病原菌的子实层。后干枯、脱落。(2)病原:畸形外囊菌(子囊菌门外子囊菌属)病叶上出现的灰白色粉霜即病原菌的子囊与子囊孢子。子囊直接从菌丝上长出,裸露于寄主表皮外,排列成子实层。子囊内生4-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以芽殖方式形成芽孢子。(3)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芽孢子附着于枝或芽鳞上越夏、
19、越冬。第二年春天桃树发芽时病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穿过表皮或由气孔侵入嫩芽或幼叶。早春气温冷湿时适于发病, 以10-16最适, 20以上停滞。病菌侵入后在表皮下或栅栏组织的细胞间进行蔓延,刺激细胞大量分裂,细胞壁加厚,叶片皱缩卷曲。(4)防治方法:早春喷洒农药是防治桃缩叶病的关键;在早春桃树萌芽前(花芽露红前)喷洒3-5Be石硫合剂, 可有效抑制桃缩叶病的发生;如遇冷凉多雨天气时,利于病菌侵染,可再喷50% 多菌灵、75%百菌清、80%代森锌等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等。也可在桃树落叶后, 用3% 的硫酸铜喷雾1 次, 可减少翌年该病的流行与发生。关键是掌握好喷药时间,过早降低药效,过晚产
20、生药害畸形类(杨树黑斑病):(1)症状:主要为害杨树叶片和叶柄,有时也为害嫩梢、蒴果和果穗柄。不同树种症状表现有一定差异: 在青杨派上,病斑主要出现在叶背面,在黑杨派和毛白杨派上,病斑主要在叶片的正面出现。叶斑初期为针刺状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黑褐色病斑,潮湿时病斑中央会出现乳白色胶粘状的分生孢子堆。老叶上病斑开始即为黑褐色。病斑数量多时连接成不规则斑块,严重时叶片大部分变黑枯死、脱落。在嫩梢上的病斑初为梭形,黑褐色,稍隆起,中间产生略带红色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堆,嫩梢木质化后,病斑形成溃疡斑。(2)病原:为无性型菌物盘二孢真菌(3)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在病落叶或一年生枝梢病斑中越冬
21、。次年春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堆具胶粘性,需雨水稀释溅散传播。直接或由气孔、伤口侵入,潜育期28天。雨水多发病重,雨水少发病轻。气温和降雨适宜时,很快产生分生孢子堆,促进再次侵染。(4)防治方法: 注意圃地选择,应选择排水良好的圃地,避免连作。 加强肥水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树木的抗病性。合理密植,保持苗木和林内通风透光。及时清扫林内落叶,以减少病源。 在病害初侵染前,最迟于雨季来临之前,向苗木和大树喷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连喷2-3次,控制病害发生蔓延。第七章一杨树溃疡病:潜伏侵染是
22、杨树溃疡病的重要特点。抗病性:白杨黑杨青杨症状:通常以水渍状病斑为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厘米,边缘不明显,手压病斑有褐水流出,后期病斑下陷,呈灰褐色,中央有裂缝。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针头状分生孢子器。病斑继续扩大,当病斑环绕树干一周时,上部枝条枯死。防治:溃疡病类为寄主主导型病害,病害发生的状况主要取决于寄主的抗病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病害防治的关键在于通过综合治理措施改善环境条件,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以林业技术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将防病保健及丰产措施融为一体。营林措施:随起随栽,减少伤根、干,栽后浇水选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50%退菌特、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春秋两季喷施树干。二松
23、材线虫病:1.诊断(林间枯死木):感病松树常表现以下特点:发病时间,8月下旬到11月上旬,越年枯死表现在4-6月份;针叶颜色变化,由绿色渐渐失去光泽,后变黄,最后变为红褐色,针叶不脱落;树皮上常常能够观察到天牛的产卵刻巢;用刀刮去部分树皮,无树脂流出。2.传播方式: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方式有自然传播、人为传播以及病-健松树根系接触传播三种。自然传播:松材线虫病的自然传播借助传媒天牛的活动。在我国,每年5-9月份病死松树是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并导致病害流行的根源。人为传播:由于传媒天牛飞翔能力有限,因此,松材线虫病的远距离扩散蔓延主要借助人为传播。3.防治措施:(1)检疫外检:各口岸应对调进的木材进
24、行严格检疫,加强木材和木质包装材料的检验,防止病害从外国传入。内检:按森林病虫害检疫规程,在疫区边缘重要交通要道建立哨卡,疫区内松材及其制品一律严禁外运,与疫区毗邻的非疫区,要加强边界地段的定期检测工作,防止病害传入。(2)清理和处理林间病死树,因地制宜进行林分改造当发病株率和死亡株率低于30%时,应及时进行病死树的清理,以改善林内卫生状况,减少侵染源;当发病株率和死亡株率高于30%时,则应选择非松属速生树种进行全面更新改造。清理和更新改造作为当前生产上主要措施之一。(3)利用多种措施防治媒介天牛:化学防治。在天牛羽化初期和盛期,采用地面树干、冠部喷洒或飞机喷洒绿色威雷(触破式微胶囊剂),或其
25、他内吸性好的杀虫剂。熏蒸杀灭天牛幼虫。对砍伐的病树原木,可用塑料布或防雨布密封起来,用溴甲烷4060克熏蒸4872小时,效果良好。近年来,试用磷化铝熏蒸,效果亦好。对原木的处理必须在天牛羽化前结束。引诱剂的应用:在天牛羽化期,通过在林间设置诱木和诱捕器,诱杀天牛。生物防治:肿腿蜂;白僵菌。药剂保护:对于风景区的观赏树种或名贵树种,可用注射法注入药剂进行保护。用15%铁灭克药液注射树干一次,可确保植株当年免受病害的危害。也可注入松线光A400ml/m3,或注入虫线清1:1乳剂400ml/m3进行保护。(4)选用抗病树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一种长期途径。第八章苗木猝倒病1.病原:非侵染性:
26、圃地积水、覆土过厚、土表板结;或地表温度过高,灼烧根颈。侵染性(危害杉、松):镰刀菌(厚垣孢子;无性繁殖产生2种分生孢子:大型多隔镰刀状分生孢子和小型单细胞的分生孢子);腐霉菌(假菌届卵菌门;有性繁殖产生厚壁,色泽较深的卵孢子);丝核菌(菌丝分枝近直角,老熟菌丝呈一连串桶形细胞);2.症状:多在4-6月发生,主要危害1年生以下的幼苗,出土1个月以内幼苗最易感病。因发病时期不同, 出现4种症状类型:种芽腐烂型:幼苗未出土前,即被病菌侵染而腐烂;茎叶腐烂型:幼苗在出土期受病菌侵染,导致幼苗茎叶腐烂;幼苗猝倒型:尚未木质化前,在幼苗基部呈水渍状病斑,病部缢缩变褐腐烂,病害发展迅速,在子叶尚未凋萎之前
27、,幼苗倒伏称猝倒型;苗木立枯型:幼茎木质化后,造成根部或根颈部皮层腐烂,幼苗逐渐枯死,但不倒伏,呈立枯型。3.病害发展规律:镰孢菌、丝核菌、腐霉菌都是土壤习居菌类,平时能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上营腐生生活。以厚垣孢子、菌核和卵孢子度过不良环境,一旦遇到合适的寄主和潮湿的条件即可萌发侵染为害。因此,土壤带菌是该病病原菌的主要来源。病害的发展和以下情况有关:前作感病;雨天操作;圃地粗糙;肥料未腐熟;播种不及时。4.防治措施:1) 选好圃地: 避开菌源; 注意排水条件.2) 细致整地: 避免土壤板结.3) 合理施肥: 有机肥为主; 基肥为主;有机肥应腐熟.4) 及时播种: 过早,种子易腐; 过晚, 苗木
28、出土后恰逢病菌侵染适期.5) 化学防治: 土壤消毒: 根据当地病菌的优势种类确定药剂种类,施药土或喷药. 多菌灵或地菌净(120g/100kg)对丝核菌和镰刀菌效果好。乙磷铝或瑞毒霉素防治腐霉菌效果好。药剂处理幼苗:发现苗木感病后,可以敌克松、多菌灵或代森锌等药剂制成药土撒于苗木根颈部,或配成药液喷洒。茎叶腐烂型猝倒病,应喷波尔多液或其它药剂防治,1015天喷1次。虫害部分一、名词解释4*3变态:昆虫从卵到成虫阶段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内部器官和生活习性变化的现象。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中只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若虫与成虫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很相似,仅个体的大小、翅的长短、性器官发育程度等
29、方面存在着差异。完全变态:卵孵化后,其幼虫和成虫形态完全不同。需经过不吃不动的蛹期。蛹中的幼虫经巨大的改变,经蜕皮、羽化,才成为成虫。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蜕皮而出的过程。或者说,不完全变态幼虫最后一次蜕皮,或完全变态类脱去蛹壳。世代:卵或幼虫离开母体发育为成体并能产生后代为止为一个世代。年生活史:指昆虫在一年中个体发育所经历的时间及过程。物种:物种是自然界能够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群存在生殖隔离的群体。蜕皮:幼虫随着体积的增大,经一段时间,要形成新的表皮,而将限制其生长的旧皮脱去的现象。初期性害虫:食叶害虫直接危害健康林木,因而食叶害虫常被称作“初期性害虫”。次期性害虫:当树木
30、严重受害后,尤其是在不良的气象因子的影响下,长势衰退,易招小蠹、天牛、树蜂等钻柱性害虫及病菌的侵染而导致死亡,这一类群被称作“次期性害虫”。二、简答3*61.简述昆虫纲(成虫期)特性不同种类昆虫虽然形态各异,但在成虫阶段有其共同的特征。昆虫身体左右对称,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有些体节具有分节的附肢,相邻体节间由节间膜相连,虫体可以自由活动。成虫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有口器和1对触角,1对复眼,通常有13个单眼。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有3对胸足,一般有两对翅。腹部多由911个体节组成,末端具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1对尾须。由卵变为成虫,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器官和外部形态的变化过程。2.咀嚼式口
31、器的特点及基本构造基本构造: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等五个部分组成。咀嚼式口器取食特点: 咀嚼式口器的害虫为害植物时,常咬食叶片和茎部,或蛀食果实和种子,造成孔洞、缺刻,甚至吃光叶片或蛀空果实、种子。如蝗虫及多种蝶、蛾类幼虫。咀嚼式口器与害虫防治: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常选用胃毒性杀虫剂喷洒在植物表面或制成固体毒饵,害虫取食时,将食物与药剂同时摄入体内,发挥杀虫作用。3.昆虫翅和足的主要类型及代表类群1)翅:膜翅:蜂、蜻蜓、蝇类的类翅、甲虫的后翅缨翅:蓟马毛翅:石蛾鳞翅:蝶、蛾的翅鞘翅:金龟甲、叶甲、天牛等甲虫的前翅复翅:蝗虫、蝼蛄、蟋蟀半翅:蝽类平衡棒:蚊、蝇和雄性蚧壳虫的后翅
32、2)足:步行足:步行甲的3对足开掘足:蝼蛄和一些金龟子的前足跳跃足:蝗虫、跳蚤的后足捕捉足:螳螂的前足携粉足:蜜蜂的后足抱握足:雄性龙虱的前足攀援足:虱类游泳足:龙虱的后足4.天牛的主要识别特征及危害特点(包括幼虫蛀干,成虫吃叶,产卵孔,羽化孔)属于鞘翅目天牛科主要识别特征:触角线状,能向后伸,超过体长的2/3,着生在额突上;触角第二节特别短,长度仅为第一节的1/5;复眼肾脏形,环绕触角基部。产卵刻痕、侵入孔、羽化孔;有的种类还有排粪孔幼虫长圆柱形;头圆,缩入前胸;前胸粗大,胸足24节或退化;腹部前67节背、腹面常具步泡突,第9节具1对尾突。危害特点:天牛是危害园林植物的重要蛀茎、干害虫,主要
33、以幼虫钻蛀植株树干、枝条及根部,常在韧皮部和木质部形成蛀道,在树干上可见产卵刻痕、侵入孔和羽化孔,有的种类还有排粪孔;大多幼虫最初在树皮下取食,虫龄增大后即蛀入木质部危害,形成向下或向上的蛀道;成虫取食植物的嫩枝、叶片、花或树皮补充营养,从而造成次要危害。5.常见的蛀干害虫、吸汁害虫、地下害虫有哪些类群蛀干害虫:该类害虫主要包括鞘翅目的天牛科、小蠹科、吉丁科、象甲科,鳞翅目的木蠹蛾科、透翅蛾科,等翅目白蚁类,膜翅目的树蜂科等。吸汁害虫:该类种类多,种群密度大,繁殖快,如蚧虫、蚜虫、粉虱、蓟马、螨类(园林五小害虫),木虱(六小)、蝉、蝽等。地下害虫:常见的种类有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蛴螬(金龟
34、子幼虫)、 金针虫(叩头虫幼虫),直翅目的蟋蟀、蝼蛄,双翅目的种蝇, 等翅目的白蚁等。论述1*101.美国白蛾的形态、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形态:卵:圆球形,直径0.4-0.5mm,初产时黄绿色,孵化前灰黑色,卵面多凹陷刻纹。幼虫:老熟时分黑、红头两型。我国仅有黑头型。老熟幼虫体长约30-40mm,沿背中央有1条深色宽纵带,两侧各有1排黑色毛瘤,毛瘤上有白色长毛丛,杂有黑毛。蛹:长8-15mm,暗红褐色。臀棘8-17根,末端膨大呈盘状。茧灰色,很薄,披稀疏丝毛组成的网状物。成虫:雄蛾触角双栉齿状,黑色;雌蛾锯齿状,褐色。雄蛾前翅从纯白色无斑点至有浓密的黑色斑点或散布浅褐斑。雌蛾前、后翅一般无斑
35、点。前足基节、腿节桔黄色,胫节、跗节上有黑斑,有较长的端距1对。发生特点:幼龄幼虫吐丝结网并群居其间啃食叶肉,受害叶片残留表皮呈白膜状。5龄后幼虫爬出网幕分散取食,受害叶片呈缺刻或网孔状。综合防治方法:植物检疫:加强检疫,严禁疫区苗木未经处理外运。人工防治:根据幼虫吐丝结网的习性,人工剪除网幕消灭4龄前群居的幼虫。老熟幼虫转移时,可在树干周围束草诱集其前来化蛹,然后解下束草销毁。生物防治:在美国白蛾1-2龄是释放周氏啮小蜂,高龄时释放肿腿蜂,可有效控制。化学防治:可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等。2.与林业相关的9个目及其主要识别特点(包括口器,翅膀)等翅目:社会性,多型现象:
36、工蚁无翅;兵蚁头大,上颚发达;繁殖蚁翅相似,能从基部脱落;触角念珠状。生物学特性:筑巢、婚飞。直翅目: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马鞍形;前翅覆翅;后足善跳;雌虫有发达的产卵器;通常有发达的发音器和听器,发音器:摩擦发音;缨翅目:体微小,一般为0.52mm,很少超过7mm;缨翅,脉极少,最多12纵脉;口器锉吸式,不对称,右上颚退化;喙由3根口针组成,1上颚口针、2下颚口针;过渐变态。半翅目:同翅类: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后端发出;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休息时成屋脊状放置;一些种类分泌蜡质或粉被。异翅亚目: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前端伸出;前翅为半鞘翅;许多种类有臭腺。脉翅目:口器咀嚼式;两对翅大小、形状和翅
37、脉均相似,翅膜质透明,翅脉网状;在翅缘二分叉;无尾须。鞘翅目:前翅强烈骨化、坚硬,为鞘翅;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前胸背板发达,中胸仅露出三角形的小盾片。双翅目:前翅发达,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口器刺吸式、刮吸式或舐吸式。幼虫无足型或蛆型。鳞翅目:翅膜质,密被鳞片,为鳞翅;口器虹吸式;蠋式幼虫,具发达的头部,有3对胸足,5对腹足,腹足末端有趾钩。腹足着生在第36和10节上,最后1对腹足为臀足,腹足末端为有趾钩。趾钩是鳞翅目区别其它幼虫的重要特征。膜翅目:两对翅膜质、透明,质地相似,后翅前缘有翅钩列与前翅连锁;口器一般为咀嚼式,但在蜜蜂总科中为嚼吸式;雌虫产卵器发达。高等类群中特化成螫针。知识点5*2
38、1.蛴螬是金龟甲的幼虫;金针虫为叩甲的幼虫2.美国白蛾属于灯蛾科3.蚧虫、蚜虫、粉虱为刺吸式口器;蚜虫的生活方式复杂,存在世代交替和转主寄生的现象4.蓟马为锉吸式口器5.金龟子的触角类型:腮叶状6.糖醋液诱杀利用了地老虎的趋化性7.昆虫体壁构造,分为几层8.蛾子类自己的特点,比如每个类群显著特征木蠹蛾科:体粗壮,翅面常有黑色;斑纹;喙退化透翅蛾科:翅窄长,常有无鳞片透明区。腹末有特殊的扇状鳞簇。白天活动。蓑蛾科:雌雄异型;雌无翅、蛆状,触角、口器和足极度退化,生活于幼虫所缀巢内。雄具翅,触角双栉状,喙消失;刺蛾科:体粗壮。翅短、阔、圆。幼虫短粗,蛞蝓状,长有毛疣或枝刺,无腹足。经常在卵圆形石灰
39、质茧内化蛹。螟蛾科:翅通常三角形,喙基部有鳞片;第一腹节有1对鼓膜听器;卷蛾科:前翅略呈长方形,有些种类休息时呈吊钟状;幼虫隐蔽生活,可卷叶、潜叶、蛀茎、造瘿等。尺蛾科:体纤弱,翅阔,常有细波纹;第一腹节腹面有 1 对鼓膜听器;枯叶蛾科:成虫体粗壮,多毛;后翅肩角极度膨大;喙和单眼退化;幼虫有浓密次生毛,取食树木叶片。天蚕蛾科:大型蛾。翅极阔,中央有透明眼状斑;柞蚕是著名产丝昆虫天蛾科:体纺锤形,两端尖削;触角末端尖,呈钩状;前翅窄长,顶角尖,外缘斜直;喙极长。幼虫第8腹节背面有一尾角;侧面常有斜条纹;趾钩成一中带。舟蛾科:前翅后缘中央常有突出的毛簇;休止时翅呈屋脊状,毛簇竖起。毒蛾科:成虫无
40、单眼,喙通常消失;休止时,多毛的前足向前伸出。幼虫被浓密长毛,并经常成毛丛或毛刷,有时具螫毛,第6和7腹节背面经常有两个毒腺。灯蛾科:成虫常色彩鲜艳,腹部多为黄或红色,常有黑点。幼虫有长次生刚毛,经常以毛丛长于毛瘤上。幼虫取食植物叶片,幼龄有群集性夜蛾科:色暗,喙发达,有单眼;前翅窄而后翅较宽;9.小蠹生活习性,比如植物皮内的隧道成虫和幼虫群集植株内,终生蛀食树皮及边材,也有的蛀入木质部危害,形成各种形状的坑道系统。以成虫10份中旬在柏树枝梢越冬;交尾后雌虫向上咬筑单纵母坑道,并沿坑道两侧产卵;幼虫出现,主要在韧皮部构筑坑道危害。10.白蚁(蛀干害虫,地下害虫)的危害状(形成泥巴)11.蜕皮一次为2龄幼虫12.松材线虫病(寄主:黑松、马尾松)的传播媒介:松褐天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