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5341955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

2、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 8000 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

3、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 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

4、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 1998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

5、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南京最大的民间风水民居-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 ,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

6、、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 ,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 ,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 ,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 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民居以木结构为承重体系,用抬梁和穿斗的构架承受屋面和楼面重量,以空斗墙或砖石砌墙来围护及分隔空间形成建筑,民居的基本单位为间。用三五间的单

7、数横向连成建筑物称为落,落与正面庭院组成进,多进的纵深串联再以高围墙封闭组成住宅,这就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进的住宅。甘熙故居就是这样横向组成的四落五进的大宅院。 甘熙故居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这些意识反映在建筑上致使大宅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大致统一的等级规定。 甘熙精研金石地学,擅长风水勘舆、星相之术。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一是因甘氏家族从小丹阳来宁以经商发家,而论衡诘术中的 “图宅术”:商家门不宜南向,因商为金,南方为火,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生水相生相吉,可见甘氏住宅朝向上的“悖异” 原来是根据

8、风水理论决定的。另外百家姓中甘姓后注“渤海” ,甘氏源出于此。甘氏南迁后,家中悬“于湖世泽,渤海家声” 对联,建筑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故居内大小天井多达 35 个,据说有水井、窨井 32 个,目前发现的 10 多个水井,有的在天井中、有的在房间里、有的在檐口下、有的在门槛边,很好地解决了房屋的通风、采光以及上下水等问题,屋面檐口下的水槽让雨水从暗沟流向院内天井,起到“四水归明堂,肥水不外流”的作用。 故居的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每落位于主轴线上的明间较两侧的开间略大,而整个住宅的入口位于正落中间。正落沿纵深轴线布置的各种用房按顺序排列

9、是: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四、五进为内厅等。正落是封建大家庭中长辈和统治整个家族的人物居住与生活用房,正落中轴线贯通,左右边落的处理有较大的差异。相对正落而言,边落没有直接对外的主要街道入口,要进入这个大家庭,任何人都必须通过正落的入口,这种布局体现了封建家庭中不能另立门户的观念,基于这种原因,在边落中不设正厅,保证了家庭中主要的礼仪接待活动都必须在正落中进行。布置在边落中的建筑无论在开间的面宽和总的间数等各方面都较正落为小,正落与边落间有通长的备弄。一般情况下,边落中各进的平面与正落不完全相同。边落中轴线是不完全贯通的,各进厅堂要经过备弄和天井才能进入。大宅布局上强调中央轴线的突出地

10、位,是封建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传统的地方材料及气候条件使民居具有较统一的色调,即小青瓦屋面、白粉墙、棕红色广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筑主调,这种主调与江南的青山绿树共同组成淡雅、恬静、安宁、平和的色调,由于色彩的统一,结构的多变,使民居造型既有一致性又有灵活性。 故居的主要组成部分 门厅:在多进大院中第一进,并列的房间还包括过厅、门房、账房。 在大门两侧我们可以看到墙面光滑平整,据称,工匠们用刨子刨平砖块的方法,使墙面异常平整,砖与砖之间几乎没有空隙,这些砖又称刨砖,这种工艺我们称之为磨砖对缝。 轿厅:在第二进,也有与门厅布置在一起的(如南捕厅 15 号一进) ,是供客人和主人

11、上下轿的地方。 大厅:供接待宾客、婚丧大典之用,是住宅民居建筑群体中的主体,为了加大进深,突出建筑物的高度,大厅一般都采用抬梁结构,以显示主人的财富和地位,内部建筑构造精巧,装饰华贵。三开间,开间的宽度由中央向两侧递减,即中间较宽,大厅入口各间为通长落地扇门,可全部开启。大厅内壁设板壁(也称屏门) ,以避免视线直通内院,板壁上悬挂字画、对联、匾额,与室内的家具共同组成了大厅内丰富多彩的空间。大厅前后左右都是走廊,走廊还可以与侧面的备弄相连,这种布局使服务人员的往来行走不致干扰大厅中的活动。 南捕厅 19 号大厅(也称响厅):大厅建筑物下端设台阶,室内原来在灰色的水磨地砖四角下都倒扣着一只只兰盆

12、子或坛子,大厅地坪下排放着的上百个兰盆子,能使室内产生较好的防潮、隔音效果,只有建房比较讲究的大户人家才用这种方式。同时建筑整体上的垫高,也增加了大厅的雄伟和庄严感。 内厅:设在第四、五进中,供主人及内眷生活、起居之用,内厅下层是家眷日常生活和进行家务劳动的场所,上层为卧室。第五进住着家族中最小的女性,故又称绣楼。 厨房及其他服务性用房:布置在住宅的末端或边落中,可通过后门或经过备弄通向街市。 庭院:民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上的需要,使空间环境产生极为丰富的变化,多进穿堂式从空间的虚实变化来看,实的是民居中的建筑物,虚的是向上开敞的庭院空间。庭院从功能上可以起到采光、通风、排水的作用。大多数

13、庭院进深较浅,与建筑物的高度相比约为 1:1 左右,结合建筑物的围廊、挑檐,使整个住宅内部的交通面积减小,节省了用地,也避免了夏季的直射阳光,冬季由于檐部的起挑又能保证室内充足的日照。庭院内绿化较园林简洁典雅,不致形成空间的堵塞。南捕厅 15 号花厅前的院子,内部设假山、花石,用花墙隔断起调节气温,通风的作用。庭院的绿化和明亮的天光所组成的欢快的色调与建筑物内部的调和与安宁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整个民居内部空间变化无穷。 封火墙:高大的封火墙使建筑外形美观、雄伟,有效地防火防风,把建筑空间隔开,使它的各部分的使用功能得以划分。 备弄:各落建筑间有一条宽约 1 米到 1.5 米的通道,又称甬道

14、。它起到了消防通道的用途,如遇火势,人们可以从这条备弄穿行救火;另外,由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长幼有序,主仆分明,不得越雷池半步。主人、贵宾走正厅大道,而备弄就是供女人、仆人行走的通道。从这儿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对女姓、劳动人民的歧视。 传统的石、木、砖雕细腻的装修技巧,使民居的建筑细部变化无穷,它们在建筑装饰艺术中独具一格,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作用。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辉煌的劳动创造和勤劳的累积,为后人留下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木雕是通过梁架、梁托、雀替、檐条、楼层栏板、华板、柱棋、窗扇、栏杆等来表现的。绝大多数房屋的门窗都是格扇门、和合窗,各部比例匀称协调,格扇门的格心一般

15、都是漏空的,冬天用纸糊上或配上玻璃,在裙板上的雕饰多为寓意吉祥的故事和动植物图案。雕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竹节高升、葡萄结子、五福捧寿、延年益寿等图案,其中“福鹿十景”象征“荣禄” 之意,“郭子仪拜寿” 表示 “福寿”之意。 在梁坊等处还雕有钱蝠(全福) 、柏鹿(百禄) ,柏树绶带鸟(百寿) ,蝠磬(福庆) 、蟠桃与鹤(鹤寿)以及玉堂富贵、吉庆有余、万事如意、平升三级,平安富贵等各种吉祥图案,这些木雕刻工精细,疏密有致,层次丰富,显得典雅古朴,称得上是木结构装饰中不可多见的艺术品。室内还装饰有落地罩、挂落等,代表琴棋书画,梅兰竹菊。 在大厅前的门楼上及其它一些部位上有砖雕装饰,如八仙过海、福

16、禄寿喜,其形式和内容相当丰富,是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戏曲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经维修专家发现,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如门楼装饰较素,显得简朴大方,封火墙特别高大注重实用等,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 25 公里处历山脚下的土沃乡西文兴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的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等。 柳氏民居,原为河东解州镇(今运城永济县解州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

17、“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当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遭迫害被贬。其亲属为逃避“灭绝九族”之害,使分散躲避,此为一大支系。唐宋时,始祖自河东徙沁。柳氏民居初建于唐末,后历代均有扩展,盛兴于明清两代,其声名显赫,长达六百多年,延续了两个多世纪。据柳氏家谱记载, “家田千顷,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姓”,子孙承继至今已二十六世,亲族分布极为广泛,历代历世居官累累,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广大深远。1942 年,在沁南抗日县政府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座落在西文兴村东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上,依山势高低,座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占地

18、面积30 余亩。始祖食邑为中条道中百顷良田,奴仆百余。它依托北山之起势“凤凰单展翅”,座落后湾为“二龙戏珠” ,左靠东山名 “三台左抱”,右倚西岭为“ 九岗右环”,面壁历山近帝家,近傍洞水绕府行。四周青山绿野,林木森森,杂花吐芳,清新秀丽,为典型的明清庄园古建筑。藏龙卧虎,豪门旺族,一派气吞山河之气势。由于历史、地理、交通、自然等诸多原因限制,历经多代未造成大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有明代以来的六个完整府第。每院均为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式建筑。内府区为全封闭式,只留有西南角的府门楼和东北角的砖拱门可进出,且府区中建有球环形路可通大府。外府第为半封闭式,西部敞开出入。 该民居东靠西文兴河,南临山谷,其东部

19、的南北两端,因地势低筑有高大防护墙,墙下是砖窑式建筑,面朝村外。窑门外是走廊,约三米深,两米宽。上部为砖房,面朝西,建有木柱花栏、镂雕过亭、脊兽祥物。中间缓坡处往东走向为出村通道。庄园南临山谷处石墙高筑,西、北部为砖墙高筑。柳氏民居建筑在东南高墙之上、西北高墙之下之间的大平台之上。柳氏民居建筑共分三部分。村东端为外府区,包括柳氏词堂、虞帝庙、文庙、纸帛楼、天子殿、圣庙、柴房和左、右过亭等;村北端为内府区,包括府内环形小街、小戏台、司马第、中宪第、武德第、承德第、因秀楼、地道口、赏景亭、观河亭、后花园、府门楼等;中间区为内外府相接处,主要是文昌阁、校场、府外门楼和两个高大壮观的石牌坊构成的内街。

20、 内府设有铁丝网、警铃、地道、防火墙等,防护设施,至今犹存。外府依据高墙建筑和过亭作防御。内府的八个府匾“行邀天宠 ”、 “承德第”、 “武德第”、 “司马第” 、 “中宪第”、 “河东世泽”、 “青云接武”、 “中宪大夫” ,古痕斑斑,至今犹存。另外,在距西文兴村北约一公里处的老坟沟,便是规模宏大的柳氏祖墓陵。如今,柳氏族人遍布九乡十八村,更显旺势。 柳氏民居,就其建筑规模、艺术、工艺质量、建造技术来看,建造工艺水平极高,布局结构精巧,砖木结构十分坚固。从门、窗、过亭、檐头、楼道的斗拱、勾檐、浮雕、门匾、楹联、绘画、木刻、石雕、书法的装璜、布局上看,其观赏、研究的价值好于乔家大院,且保存下来

21、的文物之多之好在我省少见。据考证,目前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书法碑一通,明代文学家王阳明的书法碑二通,明代曲江书法家方元焕的草书碑刻四通,明户部侍郎、吏部尚书、可乐山人王国光诗作碑刻一通,明代内阁协办大学士田宜奄的诗作碑刻二通,宁海知州柳柳泉的碑刻二通,大书法家文徵明的书法碑一通,郑观洛的书法碑一通。另外,还有未署名的书法碑 40 余通,以及不少的石、木刻楹联、壁画、皇家赐匾多幅,还有柳氏族谱等文物。特别是朱熹、王守仁、文徵明的书法墨迹碑刻在我国北方实属罕见,研究价值极大。除此之外,还有散落在地头院落的家训、祭祖、记事、皇旨碑石、墓志碑石多通。从这些物件的艺术构筑上,便知晓柳氏民居的研究价值之重要

22、,更是研究我国北方人文历史、古建筑史、文化、艺术、书法、考古方面的珍贵史料发掘地和开发、利用、游览的胜地白族民居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建出精美的民居建筑。中华民族的人居依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而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中华民居凝聚了华夏各民族的聪明才智,是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自然科学高度结合的产物。 (一)白族民居 中国云南省的大理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他们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也用自己的双手建造出了精美的民居建筑。过去曾有这样的俗语流行:说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建盖一所像样的住房,往往成了

23、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白族人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牲畜等作用。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白族民居是封闭式的住宅,其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 “两房一耳” 、 “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六合同春 ”和“走马转角楼 ”等。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大多数白族民居的布局形式主要是“三房一照壁” 。 “三房”是指

24、一幢坐西朝东的正房加上两侧的两幢配楼,共 3 幢房子;一照壁就是指正房正对着的一堵墙壁,四部分共同围成了一个正方形的院落。外墙面多为上白(石灰) ,下灰( 细泥)粉刷。 大理盛产石材,大理城也被称为石头城。当地人说“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不会倒”,用石头建房子是白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在白族民居中,各种各样的石头都能派上用场,石头不光用于墙基墙角,也用于门头窗头的横梁,甚至整座墙全用石头垒砌。 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从门楼建筑水平的高低,精致的的程度,用料的讲究,可以看出主人的经济状况。白族人无论大家小户,都十分讲究门楼的建筑。大门座选用海东青山石精凿成芝麻花点,砌出棱角分明的基座。基座上面

25、架起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斗拱出挑、飞檐翘角的木制门楼。整个门楼的屋脊、墙脊、屋檐、门窗、照壁无一不是精心雕刻的杰作。用大理石、花砖、青砖、木雕等共同组成斗拱重檐,屋脊、墙脊做成翘角,远远看去整个门楼好像振翅欲飞,在动感中体现出宏伟壮观的气势。白族人家对美的追求、对美的享受似乎都集中在这个门楼上。 白族民居 一般来说,中国民居的门、窗总是被人们最用心装饰的部分。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居门窗的艺术都是开启当地文化艺术的一把钥匙。而白族人民居中的门窗更是经能工巧匠精心雕刻而成。白族民居正房中间的门,白族人称为隔扇门,是木雕艺术最精彩的地方。隔扇门一般由 6 扇门面组成,白族格扇门的雕刻非常讲究,每扇门

26、上镶有 4 幅精美的木雕画,6 扇门就有 24 幅之多,其中的 12 幅是主画面,内容大多以一些中国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题材,雕刻镂空成精美的图案。这样既美观,又便于采光和空气流通。在隔扇门的主画面之间和上部,还配有两幅装饰图案。这些木雕图案一般选用的是金鸡富贵、喜上眉梢、麒麟呈祥和蕴含富贵、平安的花卉图案。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层层相连,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动静相宜,美不胜收。 照壁,白族人又称“风水壁” ,这是白族民居中最显著的特色。白族人家建房时,首先在朝东建一堵墙壁,让早晨的阳光最先照耀在这堵墙壁上,给全家带来幸福与吉祥,于是人们将

27、这堵墙称为“照壁”,也称为“风水壁” 。 照壁由对称的高低两台滴水组成,上用青瓦或琉璃瓦的铺盖,瓦面四角向上翘起,似飞欲跃。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书以四眼题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镶勾出扇面、长方、圆形等图案,中以水磨或粉彩绘画。或者写上大大的“福” 、 “寿”、 “旭日东升”等字样,为整坐宅院落增添了欢乐喜庆的气氛。 白族人不仅讲究住房舒适,也很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整洁。多数人家的天井里一般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缅桂、丹桂、石榴、香椽等乔木花果树。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花香四溢,恬静幽雅。种花爱花是白族的传统美德。 千百年来,白族工匠吸取了丰富的中原建筑艺术,并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逐渐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保存完好的街道和房屋中,感受到令人回味的浓郁的白族文化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