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文登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导学案 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2、了解本文欲抑先扬的写法,明白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通过学习方仲永的故事,认识到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多地获取知识。课时:2 课时3 月 7 日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熟读文,给下列加粗字注音邑人 扳 环谒 泯然 2、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王安石。本文选自 。3、自主学习课文,找出疑难字、词、句,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语音、语意障碍。仍有疑难之处在课文中标记出来,课上解决。4、说说对方仲永的评价。二、全文浏览,进行朗读。 三、题目意义伤,是“
2、怜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四、小组合作,理解文意。“一乡” ,全乡。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 , “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 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令” 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 , “其”指代方仲永。 )五、课堂检测(一、 )词语解释:1、隶 2、尝 3、书具 4、异焉 5、旁近 6、自为其名 7、收族为意 8、传一乡秀才观之 9 自是 10、立就 11、其文理 12、邑人奇之 8、稍稍宾客其父 9、或以钱币乞之 10、父利其然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2、不使学 13、称前
3、时之闻 14、还自扬州 15、复到舅家问焉 16、泯然众人 17、通悟 18、受之天 19、贤于材人 20、卒之为众人 21、受于人者不至也。 22、彼其 23 固众人 24、得为众人而已耶(二、 )解释句子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2.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6.不能称前时之闻。7.泯然众人矣!8.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3 月 9 日 第二课时一、整体把握本文借事说理,以
4、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 ,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二、问题研究1、 “伤”字的含义是什么?有哪几层意思?2、方仲永具有怎样的才能?(原文回答)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4、方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5、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6、 “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
5、什么?7、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三、练习说明(一、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本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
6、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 ,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二、 )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余闻之也/久。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法特殊的(“奇” “宾客” “利”),一种是文言常用虚词(“于”)。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比。 于:被。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五、测试(课堂问题中选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