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 课 型 新授 课时:1备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并背诵课文。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学习重点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并背诵课文。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学习难点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个案补充教学过程来源:学优高考网自学导航来源:学优高考网一、 检查预习1、走近作家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是 朝人,字 ,号 ,是唐宋“ ”之一。与父亲 弟弟 并称“ ”。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
2、代“ ”词派的代表。你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词?把题目写在下面。2、背景提示: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 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3、生字注音遂( ) 寝( ) 藻( ) 荇(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5)相与步与中庭 ( ) 5、翻译句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学生汇报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二、设纲导学:(一)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二) 、重点研读,品味语言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1、 “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2、体会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作简要的分析。“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 “藻、荇” 、是指_,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简析妙处:合作
4、探究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探究“闲人”的内蕴。总结归纳请梳理本节课知识并谈自己的学习收获。拓展迁移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反馈练习1、选出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 ,错的打“” 。A “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
5、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 “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3、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4、按原文默写(1)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 。(2)点明了主旨的句子是 。 布置作业推荐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