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徐州市黄山外国语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329277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市黄山外国语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徐州市黄山外国语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徐州市黄山外国语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徐州市黄山外国语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材版本教学课时 共 3 课时 第 3 课时 课 型 讲读课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3、 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教学重点 在三味书屋的读书求知成长生涯;和百草园中情景构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与百草园生活是和谐统一关系而不是对比关系。认识这段读书生活也是一段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我们应珍惜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 修注栏一检查背诵、默写第 2 段。二复习旧课重点导入新课学习。提问: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本文写景的精彩段落,那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写

2、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吗?明确: 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

3、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三.讲述新课。1学生齐读过渡段。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

4、种什么感情?明确: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研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本课难点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 11、12 两段,边读过考虑: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明确: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 ,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 ,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

5、画(板书红色的字) 。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 “三味书屋”的大匾, “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明确: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 12 段至末尾。 (一人读“我”

6、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对 19 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上九,潜龙,勿用。 ”“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明确: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

7、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 ,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 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8、,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 “太久” ,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非常投入

9、的一种声情并茂好的朗读习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明确: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存在对比?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A、可从六个细节看:1.据寿先生之子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写道:“三味书屋坐东朝西,前临小河,架

10、石桥以渡,后有竹园,修竹千竿,门前有小院,簇种花草,后有自怡亭一间,前后还有高大的古木,名贵的花草。可见三味书屋的环境十分幽静,是一个读书的好所在。屋内正中是一幅画, “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 “没有孔子牌位” ,这说明陈设并不算古旧,气氛也谈不上沉闷。至于说学生要两次行礼,这也完全正常,如今学生上学不也要向国旗行礼,向老师行礼吗?何况“第二次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这是必要的礼貌教育,谈不上礼仪陈腐。2.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也无可挑剔。3.关于戒尺和罚跪的问题,文中说得很清楚:“不常用” ,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 ”周作人曾经指出,寿先生“不打

11、人,不骂人” , “罚跪我就没有见过” 。很明确,先生虽然严厉,然而不失开明。4.至于鼎沸的读书声,读的尽是一些艰涩难懂的内容,鲁迅对此也只是一种绘声绘色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当时没有白话文,只能读那些古书。我们要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不能苛求于古人。5.关于寿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那是进入了文章氛围、激起内心视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种好的朗读,真可谓是声情并茂。6.最后谈谈学生在读书时的小动作问题,小动作过去的学生有,当今的学生也不少。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是非常用功的。寿洙邻说鲁迅“风度矜贵,从不违犯学规” ,“虽不注意正课,但未尝欠课,一见了了,不劳记诵,间出余技,为同学捉刀” 。鲁迅写这个细节,

12、并不是为了说明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单调乏味” ,像“牢笼” ,他只不过认为有趣,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罢了。B、还可以从“百草园”的描写不全是好的、乐的,也有阴暗的,可怕的一面看;“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不坏,还有特别值得津津乐道、特别值得自豪、得意的事情:如对百草园里的赤练蛇的描写,有恐怖色彩,说明“乐园”也有“不乐” (只是有趣) 。再如在三味书屋, “我”能够看到上学前请长妈妈都难得找到的各种小说,并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后来还卖了钱,这对于少年鲁迅来说,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美事,由此说来,三味书屋不但不可怕,而且是一个值得“我”回味一生的好地方。从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

13、鲁迅原本就没有把前后两部分对比起来写的意思。四、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

14、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

15、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 ,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4.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板书:成长) 5.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3 分钟)6.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五、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2、写一篇文章记录自己的幼时趣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