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环境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南麓,鸭绿江上游右岸。地理坐标为东经 12717 至 12829 , 北纬 4037至4105。东西长 82.9 公里,南北宽 30 公里,总面积为 2497.6 平方公里。西自七道沟河口东 2 公里起,东至二十三道沟河口东北 2 公里止,东西两极点距离 92 公里;南自南尖头村,北至中朝两国 3 号分界桩,南北极点距离 68 公里;西和西北以鸭绿江与七道沟河为界,与临江市接壤;北与临江市、抚松县交界,自七道沟河最上游沿长白山脉的山脊东北行至中朝两国 3号分界桩,与抚松县毗邻;东南自中朝两国 3 号分界桩南侧,沿鸭绿江南行至长白镇转西行至七道沟河
2、口右岸与临江市交界;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的一市五郡相对。鸭绿江水面为中朝两国共有,边境线长 260.5公里(其中,陆界 3.5 公里,水界 257 公里) 。森林资源木材蓄积量。清康熙十六年(公元 1677 年)封禁长白山后,长白一带原始森林延绵数百里。据 1905 年统计,木材蓄积量达 4144 万立方米。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 1908 年),中、日合办“鸭绿 江采木公司 ”至 1945 年,由于日本帝国主 义掠夺性的采伐和经常发生山火,长白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沿鸭绿江右岸纵深百里,原始森林砍伐殆尽,全县木材蓄积量仅有 654.2 万立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上至下
3、普遍建立了林业管理部门,加强了对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自 1979 年 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颁布后,依法护林,依法管林,森林资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82 年普查,全县木材蓄积量已达 2503 万立方米,比 1946年初增长 382.7%。改革开放以后,每年有计划的采伐抚育,边采伐边扶育,年采伐量在 10 万立方米左右,总产值达1128 万元。同时,依赖林业而发展的多种经营生产和种植业等,近年来也有了较大发展,成为县内经济的主要支柱。据2005 年统计,全县有林地面积 230640.8 公顷,占总面积的92.4%。当年造林面积 1350 公顷,封山育林 2829 公顷,幼
4、林抚育 797 公顷,幼林抚育作业 3185 公顷,成林抚育 3827 公顷,抚育改造出材量 92039 万立方米。土地资源全县总面积为 249760 公顷,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30 人,人均占有面积 1.22 公顷(除水域面积)。全县可耕地面积14926.66 公顷,占总面积的 5.98%,按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 0.3 公顷。耕地面积中水田为 560 公顷。森林面积220880 公顷,占总面积的 88.4%。草地面积 6840 公顷,占总面积的 2.74%。园地面积 1006.66 公顷,占总面积的 0.4%。水域面积 2580 公顷,占总面积的 1.03%。其它用地面积2973.33
5、 公顷,占总面积的 1.2%。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在县境内面积 16386.66 公顷,占总面积的 6.6%。2005 年,全县耕地面积 5356.9 公顷,占总面积的 2.1%。地貌与气候一、地质地层。本县地层属华北型,自太古界鞍山群至第四系发育较全。其中,鞍山群及中元古界老岭群大栗子组仅见于中西部边缘;震旦系、寒武系及奥陶系横穿全区,组成长白向斜的南翼;石炭二迭系见于本县的东部,侏罗系在本县北部边缘十分发育;上第三系土门子组见于本县东部,而船底山玄武岩则大面积覆盖于本县北缘以北。第四系在全县普遍发育,广泛分布于河谷及山坡。岩性。本县岩浆岩分布面积大,既有喷出岩,又有侵入岩。其中新生代和中生代喷
6、出岩占绝对优势,尤以新生代的基性喷出岩占主要地位。其次是中生代的中酸性喷出岩及火山碎屑岩类。侵入岩出露较少,仅中生代燕山期有中、酸性岩体侵入。构造。本县位于阴山至天山购造带的东段,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大隆起带的中段交接复合部位。从发育的地层来看,具有阴山至天山东西带东段南亚段的特征。该区虽经多次地壳运动,使地质的构造复杂化,但从不同力学性质结构面的组合及其复合关系来看,显示的构造图案仍然较为清楚,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地层条带及构造线的方向看,本县为向东凸出的孤型构造;从地层的分布及形状来看,本县为向北渐渐转向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沿鸭绿江边出露皆为较老的地层,且局部地区地层倒转。除在南尖头发现有
7、向北北西倾状的小型倒转背斜之外,全县未见褶皱构造。断袭构造纵横交错,主要方向可分近东西、北北东和北西向三组。二、地貌地势。本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逐渐倾斜。西南部八道沟镇和十二道沟镇一般在海拔 430 米700 米之间。西部新房子镇、宝泉山镇和东南部的长白镇一般在 7001000 米之间。其他乡镇除沿江河谷地外,一般均在千米以上。国界 3 号界桩海拔为 2457 米,最低为 430 米,绝对高差 2027 米。地貌。本县处于火山地貌区域,大体可分为三种地貌:火山锥体地貌。境内北端地带在海拔 1700 米以上,地势陡峻,一般在 3545 度。火山锥体下部为碱性粗石岩、玄武岩和浮石组成。倾斜玄武岩高
8、原地貌。在海拔 10001200 米以上的地带,主要是由玄武岩组成的倾斜熔岩高原,倾斜度一般在 10 度左右。玄武岩台地地貌。在海拔 1000 米以下的地带,台地基底由古老的晶片岩、片麻岩组成,本地带中多峡谷河流。火山锥体和倾斜玄武岩地面覆盖着很厚的火山灰、火山砂和火山砾。玄武岩台地上则覆盖着厚度不等疏松的火山灰、火山砂和火山砾。三、水文水系。境内各河流以老龙岗为分水岭,向南流入鸭绿江,属鸭绿江水系。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南麓,自此向南流至长白镇附近,折向西行,流经金华乡、十四道沟镇、十二道沟镇、八道沟镇,境内流域面积为 2497.63 平方公里。其它支流在 10 公里以上的有 27条,纵横于各个
9、沟岔。这些河流的特点是:河谷狭窄,落差大,汇流时间短,泄洪快。水资源理论蕴藏量 36.68 万千瓦,可开发的水利资源 14.48 万千瓦。地下水。本县河道切割较深,地下水大部分通过河道、群泉流出。经多年实测,累计每年 1、2、11、12 月份 4 个月流量,平均径流模数为 17.83 万立方/平方公里。经化验水质无污染,均属一等水。水文。境内鸭绿江平均水面宽:正常期 105.8 米,汛期 168 米,枯水期 79.8 米;平均水深:正常期 149.6 厘米,汛期 582 厘米,枯水期 90 厘米;水流速平均每秒 2.42 米,最大 5.62 米;水经流深平均:丰水年 451.2 毫米,枯水年
10、198.4 毫米,平水年 305.3 毫米;水经流量平均:丰水年 35.07 亿立米,枯水年 13.47 亿立米,平水年 23.08 亿立米;水产流模数平均每秒:丰水年 14.3 米,枯水年6.11 米,平水年 10.03 米;水输沙量,据十四道沟测量 136 万吨,平均 31.1 万吨。含沙量最大为每立方米 4140 克,平均每立方米130 克。鸭绿江每年 12 月上旬封江,翌年 4 月 10 日左右开江。冰层厚度在 73120 厘米之间,封江稳定期为 120 天。四、土壤据土壤普查,本县可分为 9 个土类、17 个亚类,26 个土属、51个土种。9 个土类是:灰棕壤、石质土、石灰岩土、白浆
11、土、草甸土、冲击土、沼泽土、水稻土、泥炭土。长白县土壤受地形影响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1100 米以上分布着针叶林灰棕壤;1100 米以下 10 度以上的山地陡坡分布着灰棕壤;800 米以上的平缓溶岩台地上主要分布着白浆土;在江河两岸平坦地带有零散的冲击土;河流两岸和台地的低洼处有零星的草甸土、沼泽土和泥炭土。灰棕壤在本县分布较广,面积较大。全县 8 个乡镇的灰棕壤面积达 1264371 亩,占总面积的 36.5%,其中耕地面积灰棕壤 89275亩,占耕地面积的 40%;白浆土是本县面积最大的一种土壤,主要分散在望天鹅山下的溶岩台地上,马鹿沟、龙岗、十三道沟、宝泉山、新房子等地分布较大,普查为
12、 1956829 亩,占总面积的56.5%,其中耕地面积白浆土 92344 亩,占耕地面积的 41.2%。其它各类土壤分布在鸭绿江沿岸及各河流下游沿岸。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 4%左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较为丰富,潜在肥力和营养的含量也是比较高的。但由于气候冷凉,地温低,生物活力差,有机质分解慢,释放速效养分少,又因腐殖质层薄,底层土养分含量少,因此,土壤肥力不高。五、植被本县植被为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属于长白山植物体系。针阔叶树的比例随海拔高度呈规律性变化,植被种属成分随海拔增高呈明显垂直规律。高山苔原带。长白山海拔 2000 米以上无乔木生长,主要为葡匐状小灌丛和垫状多年生草本植物,
13、如牛皮杜鹃、笃斯越桔、松毛翠、园叶柳及大白花地榆等,组成高山苔原带植被群落。岳桦林带。分布于海拔 18002000 米之间,在火山锥体的下部。地势陡峻,气温低,雨量充沛,温差大,风力强。乔木以岳桦为主,有少量云杉、冷杉、东北赤杨等。灌木主要有笃斯越桔、牛皮杜鹃等,组成森林草甸交错、植被镶嵌复杂的特殊植物带。岳桦林木稀疏,随海拔增高,树木低矮,弯曲丛生,以至葡匐生长,以适应高山的严寒和强烈的山风。针叶林带。在海拔 10001600 米之间。地貌主要由玄武岩所组成的倾斜高原。气候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空气相对湿度大。树种以云杉、冷杉、落叶松、红松为主,还有部分针阔混交林。随海拔的增高,植物种属成份亦
14、发生明显变化,可分为两个植物亚带。针阔叶混交林。海拔 10001600 米,针叶树种以冷杉占优势,落叶松、红松等,白桦、山杨等阔叶树稀疏地生于其间。林下有长白瑞香、林奈草等小灌木及耐阴湿的木贼、尖齿蹄盖蕨、石松等草木植物。云杉、冷杉林带。海拔 16001800 米,以云杉、冷杉构成纯针叶林,落叶松区不多见,红松已告绝迹。阔叶树种只有少数花秸和岳桦等小乔木分布。由于气候冷湿,树木枝干稠密,林冠郁闭度大,林内阴暗,小灌木难以生长发育,只有高山松、宽叶杜香等。草木植物除粗鳞毛蕨外,均为细弱的草木和发达的苔藓交织在一起,组成林间松软的地被。针阔混交林。1000 米以下低山岗坡地带,气候湿润,土质肥沃,
15、植物种类丰富,经济植物繁多,藤本植物十分茂盛。群落结构复杂,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始的针阔混交林已多被砍伐,代之而起的是自然更新的次生林。其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层。乔木中针叶有红松、长白落叶松、冷松等,阔叶树种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山杨、白桦等。林内有繁茂的灌木,生长着毛榛、刺五加、接骨木、刺玫、蔷薇等。林下生长着种类繁多的草本植物,主要有木贼、蕨类、苔草、小叶梓、芦苇、细辛、龙胆、人参等。藤本植物有山葡萄、弥猴桃、木通、五味子等。森林中菌类发达,有木耳、灵芝、云芝、元蘑、榛蘑等,藓类则发育不良。六、气候本县地处中纬度,地势偏高,属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由西向东和
16、由南向北递减。冬寒夏暖,四季分明。春季冷暖不匀,空气干燥,多是偏西大风;夏季温热多雨,酷热天气少,降水集中;秋季温度逐日下降,冷空气不断侵袭,出现霜冻;冬季严寒,长达5 个多月。气候区划。由于县境各地处于不同海拔高度,因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小气候区。1、温和沿江沿河口阶地气候区,以七道沟沿江沿河口本县一侧至安乐村一带,海拔在 600 米以下地方。年平均气温在 3.84.3,59 月积温为 24002700,10,积温 24002680。无霜期 125135 天,初霜日平均在 9 月 24 日左右。年降雨量为700800 毫米。2、温暖沿江沿河谷阶坡地气候区。从冷沟子村到二十道沟村的沿鸭绿江岸一带
17、及沿江河各阶坡地,海拔在 600800 米的地方。年平均气温 3.13.7,10,积温 22002400。无霜期115125 天,终霜日平均在 5 月 22 日左右,初霜日平均在 10 月 19日左右。年降水量为 600700 毫米。3、温凉低岗地气候区。境内低岗、山坡地和河流中上游河谷斜坡地等,海拔 8001200 米。年平均气温 0.63,59 月积温21502400,10,积温 16002200。无霜期 90120 天,终霜日平均在 6 月 1 日左右,初霜日平均在 9 月 12 日左右。年降水量为 650700 毫米。4、高寒山区气候区。地处本县北部海拔 1200 米以上的地带,年平均
18、气温-3.80.6,59 月积温 12002000左右,10,积温 7001600。无霜期 6590 天左右,终霜日平均在 6 月 20日左右,初霜日平均在 9 月 1 日左右。年降水量为 650750 毫米。气温差大而寒冷,冬季漫长达 67 个月。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 2466.5 小时,年日照率为 56%;5 月份日照时数最多为 248.6 小时,日照率为 57.18%;11、12 月日照时数最少为 177.2 小时至 178.3 小时,日照率分别为 60%和 62%。68月云雨天较多,影响日照时数,日照率仅为 43%46%。59 月农作物生长期,日照时数 1027.1 小时,占全年日照时
19、数的 41.6%,89月农作物成熟期,日照时数 761 小时。年日照时数最多为 2670 小时,最少为 2207 小时。气温。平均气温为 2左右,最高年份 2.7,最低年份是1.2,平均温差 35.9。极端最高气温 32.5,极端最低气温-36.3。从 11 月至次年 3 月,平均气温都在零度以下。降雨。年平均降雨量 691.1 毫米,主要集中在 68 月,平均降雨量 418.4 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 60.5%。年降雨量最多为 939.4毫米,最少为 533.3 毫米。两者相差 406.1 毫米。据测算,29 年降雨量在平均值以上的有 11 年,在平均值以下的有 18 年。各地雨量分布不同。
20、无霜期。无霜期平均为 113 天,平均初霜日 9 月 16 日,终霜日为 25 日。无霜期最短为 97 天,无霜期最长为 134 天。初霜最早是5 月 6 日,终霜最晚是 6 月 10 日。全县各地无霜期 90135 天,北部山区 6590 天。冻层。地面温度平均为 2.7。年极端最高温度为 57.7,极端最低温度为-47。12次年 2 月为温度最低期,平均为-17,1 月份最低为-20.5。10 月中旬有冻出现,夜间冻白天化,至 11月上旬进入封冻期,冻层逐渐加深,至 2 月冻层厚度达 150 厘米至200 厘米之间。3 月中旬地面开始化冻,5 月中旬全部化透。冻土的深度除与湿度有直接关系外
21、,还与积雪深浅相关。风。本县静风次数最多,占风向频率的 37%,其次是西风,占14%。春季主要风向是西风和西南风、西北风;夏季是西风和东南风;秋季和冬季是西风和西南西风。各地风向受地形、河谷影响较大,群众有“顺江风、顺河风、沟筒子风”之说。历年平均风速为每秒2.5 米,4 月份风力较大每秒为 3.6 米,8 月份风力较小,每秒为1.6 米。最大风力出现在春季,历年最大风速可达每秒 34 米,风向为西南西风。物候。农作物:八道沟至十四道沟一带,清明后种大麦、小麦,谷雨种大田,5 月 5 日左右结束。二道岗一带,6 月 1 日后播种大麦、小麦和土豆。收割:大田作物一般在 9 月中、下旬开始,10
22、月 1 日前后结束。水稻在 10 月 1 日以后开始收割。生物。候鸟:燕子始见于 4 月下旬,10 月中旬飞往南方;蛙始见于 4 月初,10 月中旬绝迹。杜鹃花于 4 月下旬开花。雷鸣:初鸣于 5 月上旬,终鸣于9 月下旬。降雪:一般情况下初雪为 10 月上旬,终雪为 4 月下旬。特别情况下1986 年 5 月 7 日至 8 日降大雪。山 川长白山为吉林省南东部的名山,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就坐落在长白山主峰的西南坡,前抱鸭绿江,背倚长白山。境内绿水环绕,群峰拱护,流云飞瀑,鹿鸣虎啸,集长白山丰姿神韵于一身,因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素有“白山绿水”之称。据长白汇征录记载:“长白山西南分水岭,蜿蜒而北而西
23、南,层峦叠嶂,为长白灵秀所独钟者。”因主干“山上经年积雪,草木不生,望之皆白,故名长白山,为奉天东部吉林南部第一祖峰。”战国时期,长白山称不咸山。据山海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氏之国。”两汉时期称为单单大岭,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昭帝元始五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元菟,元菟复徒居句骊,自单单大岭以东,沃沮、秽貊悉属乐浪。”魏朝称盖马大山,据魏志记载:“东沃沮在盖马大山之东。”又称徒太山,魏书勿吉列传记载:“勿吉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太白,有虎豹罴狼不害人,人不得上山溲污,行经山者皆以物盛云。”南北朝时称为从太山,北史勿吉列传记载:“勿吉国南有从太山,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唐朝称
24、为太白山,据唐书列传记载:“靺鞨居肃慎地,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从辽金开始改称长白山,据金史世纪记载:“生女真地有长白山,昭祖耀武至此。祭祀志大定十二年(公元 1172 年)封长白神为兴国灵应王,建庙宇。十五年三月,奏定封册,遣使致祭如岳镇礼。”明昌四年(公元 1193 年),又复册为开元弘圣帝。从此,长白山被视为东北女真民族的发祥圣地,册封号,建庙宇,岁时敕祭,烟火不断。清朝,长白山又被视为清朝祖先的发祥圣地。据长白汇征录记载:“长白山东,布库里山下有池,曰布勒湖里。相传有三天女,长曰恩古伦,次曰正古伦,再次佛库伦,降浴于池,有仙鹊衔朱果置季女衣,季女含之入腹,寻生一
25、男。生而能言,貌奇伟。及长,母告之故,赐之姓,曰爱新觉罗,名之曰布库里雍顺。与小船乘之,遂凌空去。男乘船顺河登岸,折柳蒿端坐其上。适鄂谟辉三姓争长仇杀,有取水河步者,奇其貌,归,语人曰,汝等毋争,天生非常人。趋视之,且诘其由来,曰,我天女所生,以定汝乱者。告以姓名,众曰,此天生圣人也。交舁之,迎至家,推为国主。妻以女,尊为贝勒,是为满洲生民之始。”长白山山体总面积为 8000 多平方公里,在本县境内面积为 2486 平方公里,呈东北向西南走向,海拔高度一般在 1000 米以上。境内最高峰为望天鹅峰,海拔高程为 2051.4 米。以望天鹅为中心,呈放射状延伸至鸭绿江边。全县 21 座山峰和山岭由十九道沟河、十三道沟河、八道沟河、七道沟河切割成 4 条大岗。其中,有两条为东西向,两条为南北向。东为横山,长 30 多公里;中为龙岗,长 50 多公里;西为北岗,长 50 多公里;宝泉山岗最长,6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