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乱谈历史之燕云十六州一、再论燕云十六州:台湾的战略地位笔者按中国周边环境角度切入,茫茫万里边界线,主要面临着五至六个热点的问题在两个方向上的困扰。朝核问题、黄海问题、东海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以及中印领土争议。这就造成了中国周边环境的险恶,如果我们再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再放大些,那么影响中国安全的问题将远不止此。既然如此,早已迈入新千年的中国人怎么办呢?历史上向来攻守之势是互相转换的,只有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的防守,才会有一定上的进攻。长城就是一个范例,古老的华夏文明依靠长城抵挡了无数次来自异族的袭扰和屠戮。使得我们可以自豪的宣称自己文明的延续性。回想五胡乱华时期,中原地区人口从千万锐减至百万的
2、惨痛教训,而如果没有长城的保护,没有长江天堑的捍卫,或许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骑兵,早已荡涤中华大地。正是因为有万里长城这样的不世奇迹,才延续了我们的民族,才使这个民族在灿若星辰的历史长河中,占居了他的一席之地。有的人可能还在怀疑这种防守性思维的成效,以为万里长城将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形的一分为二。我想告诉持有这种错误观点的朋友,积极与消极向来就只是表现在思想上的,不是全表现在物质文明上的。始皇派蒙恬筑造长城的思想或许是消极的,寄希望于长城这样的建筑可以永拒外患。及至汉唐时期,长城在某一段时间曾经起到过积极的防御作用,捍卫中原农耕文明的和谐发展,长城也在某一段时间并未起到太大作用,因为中国的触手早已越
3、过长城,来到狼居胥山、来到焉支山,或甚更遥远的中亚、西亚。看,一位少年意气的将军正在与匈奴人决战于漠北;看,唐朝大将高仙芝正在与阿巴斯王朝的大军激战于恒罗斯。古往今来,只要是进取的时期,长城只会是一种摆设,象征着中华文明必不得已时的一种屏障。再仔细一回味,我们之所以可以在弱落强食的过去走到今天,难道长城没有立下任何功勋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中国人从老祖宗开始,就讲究慎战。而今,人民解放军也一直倡导着“不打无准备之仗” 。正是这样,中国迫切地需要一种最好的屏障,让自己打消心中的顾及。中国人需要一块独当一面的盾牌。否则,我们永远将是缩手缩脚,毫无施展一身本领的前提。古
4、代的战士,多是左手持盾,右手持矛的。持盾并不代表自己的胆怯,反而是在回避无谓的伤亡。今天,中国人的双手由于需要承担过多的外界压力,变得即无盾,又无矛。向东发展吧,台湾问题如鲠在喉,美国可以随时将我们关在第一岛链以内,向西发展吧印度虎视眈眈,马六甲海峡永远将是我们的困局。面对这种两难抉择,我们怎么办?我们需要找回尘封于历史轨迹中的盾与矛,攻守兼备,开创千秋之伟业。两线困局一直是萦绕在中国头顶上的巨大问号。是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与外界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如果没有自己的矛,怎能捍卫海外利益?如果没有自己的盾,如何保卫改革的成果?照笔者看,东线沿海的广阔海洋就是我们需要防守的地带,这里有美日等西方头牌
5、列强,西线一望无垠地海洋与陆地,则是我们的矛必然所在,这里的资源,这里的市场需要中国的影子。以目前国力的发展,只有东线牢牢地捍卫住江南半壁,西线才有能力不断将亚欧大陆的腹地,以及非洲处女地中那些资源不断地运往中国本土,当然还有我们的市场。反之,将连手持 AK-47 和RPG-7 的海盗都是我们的强大敌人。就像有位学者曾经指出,以海南、台湾和舟山群岛互为倚角,中国东南将获得真正的安全。作为东线防御的最重要一环台湾。就是这个防御体系的中枢系统,按笔者说法就是当代的燕云十六州。他起着缓冲和抵御外部海洋民族进攻的屏障。相反,某些国家的军舰战机可以轻易地在台湾海峡,或是三大内海中巡弋。这不啻为对中国的巨
6、大嘲讽,经济地位已然强盛的今天,家门口竟还要时不时遭受外敌的挑衅。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都曾将台湾占为己有,日本人的野蛮些,美国人的文明些。但这并不改变不了其性质,假使台湾这个在巨龙脖子上的枷锁可以松动,那美日就要担心自己的安全,何况台湾本身更重要的是块盾牌。古代角斗士,一身盔甲、一把剑、一面盾。事实上,剑与盾都可以起到彼此的作用。台湾亦如此。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燕云十六州,谁说形势乐观的话,收复北汉后,不可以再收复燕云十六州,收复燕云十六州后就不可以向北再征服那广袤的平原?美国人就曾担心,一旦中共获得台湾,他们的轻型轰炸机可以轻易轰炸菲律宾。现在美国人必然更为忧虑,一旦中共获得台湾,他们的远程轰
7、炸机是否能打击关岛,甚至夏威夷?果真如此,台湾的作用就不仅仅是防御那么简单了。二战前期的日本曾经将本土视为生命线,将朝鲜半岛和台湾视为经济线,将整个东亚地区视为大东亚共荣圈。中国不走日本的扩张主义死路,但中国必须有自己一套的手段,何为战略核心区,何为战略缓冲区,何为战略利益区,等等。国际关系的天空中永远不会掉下馅饼,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需要深谋远虑。昨天,我们通过辛勤的双手缔造一个个空前的奇迹;今天,我们必须通过自信的手腕开垦明天的历史。二、赵匡胤的卧榻幽云十六州成为宋朝死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当年“陈桥兵变” ,赵匡胤 33 岁,改国号为“宋” 。原因是,在此之前,赵匡胤所领归德节度使的
8、藩镇在宋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赵匡胤做了皇帝以后,保留了不少当年风风火火闯九州时的习惯。有一次,赵匡胤在禁中后苑打麻雀玩,一个臣子声称有急事求见。赵匡胤立即接见。谁知,来人东拉西扯,讲的没有一件急务。皇帝不高兴了,责问他为何谎称急务求见?那人说:至少比陛下打麻雀急。赵匡胤大怒,抄起那把著名的柱斧就打。结果,打掉了人家两颗牙齿。来人不声不响地将两颗牙齿拣起来,装进口袋。赵匡胤穷凶极恶地问:“怎么着,你还想告我不成?”那位臣子回答:“臣子我不能告陛下,但自然会有史官书之。 ”赵匡胤愣住了。随后,相当诚恳地道歉,并拿出不少金银珠宝来贿赂这位官员。一般说来,大凡对白纸黑字还能够心存一点敬畏的人,就
9、不大会坏得特别出格。对赵匡胤似乎至少可以作如是观。平南方统一中原地这种故事很有一些江湖好汉的味道。赵匡胤当皇帝后,仍然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不同的是,此时他出手的对象,已经变成了五代十国中其他那些国的国君。最能体现赵匡胤这位好汉英雄霸道性格的举动,就是对南唐的征伐。南唐政权曾经长时间在宋朝面前奴颜婢膝,以求苟延残喘。但是赵匡胤在准备完成后,还是毫不犹豫地发动了消灭南唐的战争。战争开始后,南唐后主李煜派去使节质问赵匡胤:南唐有什么罪过,要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对待。赵匡胤毫不掩饰地说出了那句直到今天还左右着许多中国人头脑的著名格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 收集整理 )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帝王
10、政治文化传统最真实的内涵,那就是实力加暴力原则,也由此奠定了大宋帝国立国的基本国策。从时间上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帝国之一,其寿命为 319年,仅次于汉朝的 400 余年。从空间上看,在中原地区形成的所有大一统帝国中,大宋帝国是土地面积最小的一个。从经济文化的情况来看,大宋帝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但它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大一统帝国中,最为“积贫积弱”的一个。国家财政上的窘迫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帝国的所有时期。这种看起来完全矛盾的状态,其根源,都可以在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卧榻”情结中,寻找到答案。大宋死穴幽云十六州客观地说,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所形成的地缘因素,造成了大宋
11、帝国相当大程度的先天不足。这就是燕云十六州的割让。公元 936 年,后晋的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皇帝,以感激他对自己的大力扶持。燕云十六州所辖的土地全部面积差不多为 12 万平方公里。它实际上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部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这一地区的丧失,使本地区的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作为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赵匡胤完全了解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地位。但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他必须先统一中国本土,然后才能积聚力量,考虑夺回燕云地区。为此,皇帝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封桩库” ,其职能就是在每年的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盈余存储起来,作
12、为收复燕云的专项资金,由皇帝本人亲自掌握。到公元 975 年前后,宋朝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国,赵匡胤底气十足,跃跃欲试。可惜,他 49 岁正值英年就死掉了。他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赵光义在位时,对辽国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征战,都以全军覆没的惨败告终。就这样,赵匡胤终于在念念不忘的“卧榻”之侧,留下了一只酣睡的怪兽。无力北伐,安心内政回到赵匡胤的“卧榻”情结上去,我们就会看到,大宋帝国于开国之初,就整个被笼罩在这个情结的阴影之下。直接的证据是,在帝国最为重要的几项基本国策上,全部都能看到它的影子。这个心结不停地释放能量,最终,终于演变成了帝国上述的矛盾状态。赵匡胤强烈的“卧榻情结”促使他为新生的帝国制定出一整套相当特别的政策。从而,造就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大宋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