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探究空气的成分,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潘志强 2007-8-20,2,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四、教学设计 五、评价设计 六、板书设计 七、设计理念,3,一、教材分析,4,探究空气的成分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的第一课时。本节选取了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空气,作为学习素材,不仅学起来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这些物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从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此外这些素材,还能提供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有利于了解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有利于形成混合物等基本概念。,1.
2、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5,学习这些知识需要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直观,适合于初学者。 化学研究的物质多数是纯净物,即使是混合物,一般也应该分离出混合物,进行研究,在初学化学阶段,给物质分类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这一节关于混合物、纯净物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6,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教学目标分析,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初步掌握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渗透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
3、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学会欣赏,发现他人的优点。,7,重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 难点:实验的观察和探究,3.教学重点、难点,8,二、学情分析,9,初中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针对可能班级里的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对问题进行分层设置,层次的跨越小了一些,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参与。,10,三、教法与学法分析,11,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高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2、安排学生收集有关信息,培养他们对周围信息的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处理能力。 3、
4、学会看图,总结出有用的化学知识。,教法,1、实验探究法: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 2、比较、讨论与归纳法:纯净物与混合物,学法,12,四、教学设计,13,课前先布置学生课后收集一些与空气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对空气的成份经过回忆后有个大致的认识,上课时让学生将各自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1、导入,提问:你能捕捉空气吗?,14,空气无处不在,火罐,15,a.阅读课本P2627“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 ”;,2、分组实验,c.分若干个实验小组,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实验的操作,及记录实验现象。,b.说说实验中的注意点;,16,3、探究讨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17,实验结束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
5、和实验前后现象的对比,提出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问题如下: (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3)集气瓶中剩余气体是氮气吗? (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固体),18,经过几个问题讨论之后,教师讲解并阅读并记住课本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19,4、改进实验,你能对课本中的“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 ”提出改进的意见吗?,你能对该实验装置的优缺点进行简单的评价吗?,20,纯净物与混合物,井水、纯净的空气、氮气、 矿泉水、碘盐、生理盐水、 蒸馏水,比较、讨论、归纳得出纯净物混合物区别,5、解释应用,拓展提高,21,五、评价设计,22,学生自我表现的评价,小组成员间的评价,23,教师对小组的评价,24,六、板书设计,25,探究空气的成分,一、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相对稳定,二、纯净物与混合物,三、活动评价,26,七、设计理念,27,通过实验微型化,节省药品,减少有害物质产生,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通过对学生活动的科学评价,改变学生学习方式。,28,谢 谢 指 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