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面神经麻痹.ppt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5306899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神经麻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面神经麻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面神经麻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面神经麻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面神经麻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面神经麻痹,新疆农六师医院内二科,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临床上面神经麻痹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面神经分布图,面神经麻痹的病因,(1)感染性病变(约42.5%):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VZV)被激活引起。 (2)耳源性疾病 (3)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 (4)肿瘤(约5.5%):、 (5)神经源性:约13

2、.5%, (6)创伤性 : (7)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 (8)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9)血管机能不全; (10) 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面神经麻痹的分型,1周围型 2. 中枢性,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示意图,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损害定位,(l)茎乳孔以外面瘫。 (2)鼓索

3、与镫骨肌之间面瘫+味觉丧失+涎腺分泌障碍。 (3)镫骨肌与膝状神经节之间面瘫+味觉丧失+涎腺分泌障碍+听觉改变。 (4)膝状神经节面瘫+味觉丧失+涎腺、泪腺分泌障碍+听觉改变。,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它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见面神经麻痹

4、的分型)。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一)急性期-起病在l-2周内。此期主要是控制炎症性水肿,改善局部血循环,减少神经受压。常用药物为: 1使用皮质酮类药物以减轻面神经水肿。从起病日开始强的松片片口服,每日三次,日剂量4560mg,3天后逐步减量,不超过10日;也可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血管扩张药菸酸片口服,100mg,一日三次;或地巴唑片口服,2030mg,一日三次。 3口服维生素B1及维生素B6(10mg

5、 每日三次),肌注维生素B12。 4酌情给予板兰根、病毒灵、病毒唑等抗病毒药。,(二)恢复期-起病后2周末至2年。此期的治疗主要是尽快使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和加强肌收缩。除继续给予维生素b1、b12外,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兰他敏2.5mg肌注,每日一次;或新斯的明片口服,60mg,每日三次。 2理疗电刺激、电按摩等。 3钟刺地仓、翳风、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强刺激。 4注意保护眼睛,如戴眼镜,无菌液体石蜡滴眼,使用眼药水和抗菌素眼药膏等。 5有人主张面瘫1个月后仍无恢复迹象者,应考虑施行面神经管减压术,但仅对病损位于面神经管内患者有效。,(三)后遗症期-2年后面瘫仍不能恢复者可按永久性

6、面神经麻痹处理,施行神经吻合术、神经游离移植术等手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预后,80%的病例可在23月内恢复。轻症病例多无神经变性,23周后开始恢复,12个月内全愈;神经部分变性者,需36个月恢复,更严重者,恢复缓慢甚至不能恢复,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都可以引起中枢性面瘫,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

7、,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 中构性面神经麻痹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移行于面肌痉挛者极为罕见。中枢性面瘫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异常、Babinski氏征等。,不同病位面神经核上瘫各有特点,一侧上运动元面肌麻痹的特点是:病灶对侧面部口角周围肌肉麻痹,一侧锥体束纤维病变时,对侧面肌下1/22/3的随意运动消失,但情感运动,如自发性笑、哭或其他情感表现时的不随意收缩仍存在。 支配面肌的中央前回小部分皮质受损,可引起单纯核上瘫痪,并可伴有面肌的Jackson发作。由于面神经与锥体外系的联系未受破坏

8、,尽管有面神经核上性瘫痪,面肌仍可有不自主运动(阵挛性抽搐或张力性面肌痉挛)。 病变位于大脑半球,而未累及丘脑到面神经核的纤维,则核上性面神经瘫痪患者,于欢笑时并不表现瘫痪,但同时也累及丘脑的面神经核上性瘫痪,在欢笑时也表现出瘫痪。 丘脑病变时,随意运动可以保留,但对侧“下意识”表情动作丧失。 苍白球至面肌的神经作用中断时,面肌僵硬呆板,称为震颤麻痹的假面具,但在这种“冻僵”了的面肌上,还是发现一些由随意性和情感性冲动引起的肌肉收缩。 上运动元(锥体束、丘脑、苍白球)面神经麻痹,均不发生肌萎缩,没有肌束震颤,没有电变性反应。而且,各自伴有锥体束、丘脑、基底节的其他症状。故实际上并不难辨认。,中枢性面瘫治疗级预后,中枢性面瘫治疗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同时可辅以针灸等理疗,遗留后遗症的可能性较大。 预防:预防原发性脑血管病是关键。,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神经内外科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