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ppt

上传人:eukav 文档编号:5306719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6.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 邱雪杉,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基本病变,神经元,一、神经系统细胞,星形胶质细胞 (GFAP阳性),少突胶质细胞,二、神经细胞基本病变,尼氏体溶解:轴突损伤、病毒感染、缺氧、B族维生素缺乏等,可逆性 红色神经元:急性缺血、缺氧、感染,神经元固缩坏死鬼影细胞 神经元萎缩:慢性渐进性变性疾病 脱髓鞘:轴突损伤 病毒性包含体:狂犬病Negri小体,巨细胞病毒 细胞结构蛋白异常:神经原纤维缠结,lewy小体 ,异常朊蛋白(PrP)聚积,红色神经元 Negri小体 巨细胞病毒胞浆包含体,三、神经胶质细胞基本病变,星形胶质细胞肿胀:损伤最早期形态改变 ,缺氧、中毒、低血糖及海绵状

2、脑病等 反应性胶质化:损伤后的修复性反应,形成胶质瘢痕 包含体形成:各种变性疾病 卫星现象(satellitosis): 一个神经元由5个或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神经元变性坏死时多见 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坏死神经细胞现象。 胶质细胞结节:小胶质细胞局灶性增生形成结节,见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胶质细胞结节,卫星现象,噬神经细胞现象,第二节 感染性疾病,感染源: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感染途径: 血源性:脓毒败血症 局部扩散:颅骨开放骨折、乳突炎、中耳炎、鼻窦炎等 直接感染:创伤、腰穿感染 经神经感染:狂犬病病毒沿周围神

3、经,单纯疱疹病毒可沿嗅神经、三叉神经侵入CNS,一、化脓性脑膜炎,软脑膜和蛛网膜的化脓性炎 分为流行性脑膜炎(原发)和败血症性脑膜炎(继发于败血症) 流行性脑膜炎(流脑)多为散发,冬春季可引起流行,多为儿童及青少年 主要致病菌为脑膜炎球菌,经呼吸道传染 蛛网膜下腔化脓性炎,严重脉管炎、血栓形成脑缺血和梗死,发病机制,患者及带菌者(脑膜炎球菌)呼吸道飞沫传播局部炎症(带菌者)入血、繁殖(菌血症、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小血管、毛细血管出血坏死皮肤粘膜瘀斑,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病理联系,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角弓反张,Kering征(+) 颅内压升高症状:头痛、喷射性呕吐, 小儿前囟饱满

4、脑脊液变化:蛋白增多,糖减少,脓细胞多, 涂片培养可找到双球菌,诊断的重要证据 颅神经麻痹:、对颅N麻痹 全身症状:发热、WBC,结局和并发症,结局:大多数可痊愈,病死率5% 并发症: 脑积水:脑膜粘连脑脊液循环障碍 颅神经受损麻痹:耳聋、视力障碍、斜视、面N瘫 肢体瘫痪:脑底脉管炎致血管阻塞脑缺血和脑梗死,沃-弗(Waterhouse-Friederichsen)综合征: 多见于儿童,起病急,病情凶险 周围循环衰竭,体克和皮肤大片紫癜,两侧肾上腺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大量内毒素释放DIC,短期内可因严重败血症而死亡 脑部病变轻微,暴发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肾上腺出血,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

5、Epidemic Encephalitis),乙型脑炎病毒感染所致脑实质急性变质性炎 10岁以下儿童多见,多在夏秋季流行 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主要表现为高热、嗜睡、抽搐、昏迷等症状 乙型脑炎病毒(嗜神经性RNA病毒)经蚊虫(三节吻库蚊)叮咬传播 病毒循环规律:动物-蚊-动物(牛、马、猪等),病变特点,脑实质急性变质性炎 累及整个CNS灰质,以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最重 血管套现象:血管周淋巴、单核细胞浸润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卫星现象及嗜神经细胞现象 筛网状软化灶:特征性病变 胶质细胞增生: 胶质结节形成 切面可见粟粒或针尖大小半透明软化灶,流行性乙型脑炎(微软化灶),流行性乙型脑炎 血管

6、套现象 卫星现象 嗜神经细胞现象,流行性乙型脑炎 脑软化灶 胶质结节,临床病理联系,嗜睡、昏迷:最早出现、主要症状,广泛神经元变性坏死 颅神经麻痹:颅神经核受损 肢体瘫痪: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 颅内压升高:脑水肿头痛、呕吐 脑膜刺激症状:脑膜反应性炎症,轻微,三、海绵状脑病,一组慢性蛋白感染性疾病 克雅病(CJD) 枯颅病(kuru)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 GerstmannStrassler综合征(GSS) 动物疯牛病、猫抓病、羊搔痒症 朊蛋白(prionprotein,PrP)-螺旋构型变成-折叠构型,不能被降解且具有传染性。 多由于PRNP基因突变所致,海绵状脑病发病机制,大脑萎缩

7、 神经元及神经毡出现大量空泡,呈海绵状 不同程度神经元死亡、缺失,反应性胶质化,无炎症反应 PrPsc蛋白沉积于神经突触,在细胞间质大量沉积形成kuru斑 病变主要累及大脑皮质、深部灰质,呈灶状分布,海绵状脑病病理特点,海绵状脑病,海绵状、神经元死亡、 kuru斑,克-雅病:少见,约85%的病例为散发,发病高峰为70岁,临床可出现步态异常、肌痉挛、共济失调和迅速发展的痴呆,平均存活期仅7个月,个别可达数年。 变异克-雅病:青、中年人,早期出现幻觉、恐惧感、怪异行为。病变与克-雅病相似,但无 PRNP基因突变,提示为感染引起,与疯牛病发病呈相关性,海绵状脑病临床类型, Gerstmann-Strassler综合征:PRNP 基因突变具特征性,以慢性小脑共济失调为特征,伴进行性痴呆,病程为数年。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早期失眠、逐渐出现共济失调、植物神经紊乱、木僵、昏迷,病程数月至数年,海绵状脑病临床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神经内外科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