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传播心理学课件.doc

上传人:eukav 文档编号:5302910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心理学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传播心理学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传播心理学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传播心理学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传播心理学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众传播心理学1传播心理学第一章 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 一是传播渠道 二是认知主体(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2、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四) “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3、 A 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B 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A 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B 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C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二)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应遵循循序渐进、有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途径。按照“学科”的第二个定义,像大众传播心理学则可以归入学科范畴: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基

4、本理论探讨和解释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应努力寻找在传播活动中独有的心理现象。1.1 什么是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反应觉察 分辨 确认1.2 知觉中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大众传播心理学2自上而下的加工:依赖于知觉的主体1.3 知觉的生理机制特征觉察器 感受皮层 额叶1.4 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视知性 听知性 触知性 嗅知性 味知性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Part 2知觉的特性2.1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

5、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2.2 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部分对整体的依赖关系2.3 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2.4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2.5 知觉适应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Part 3 空间知觉3.1

6、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人类具有独特的形状知觉能力,如识别文字的能力、分辨各种劳动产品和各种复杂社会表情的能力等。形状知觉的形成是多种知觉活动联合活动的结果。3.2 大小知觉大小距离不变假设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而与距离成反比。a=A/Da网像大小,A 物体大小,D 对象与眼睛的距离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3.3 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3.4 方位定向视觉方向定位的依据:视网膜上的投影位置 主客观参照物大众传播心理学3Part 4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4.1 时间知觉对时间的分辨 对时间的确认 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对时间的预测4.2 运动知觉人们怎样获得关于物体运动的

7、信息呢?一种简单的设想是,相邻网膜点受到连续的刺激是运动知觉的信息来源。例如,当物体从 A 处向 B 处运动时,引起了视网膜上相应部位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经过视觉系统的编码,就产生了运动知觉。4.2 1 真正运动的知觉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运动知觉的阈限会受目标物的网膜定位、视野中有无参照点、目标离观察者的距离等因素的影响。4.2 2 似 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动景运动 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Part

8、5 错 觉5.1 什么是错觉错觉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5.2 错觉的种类大小错觉:缪勒一莱耶错觉 潘佐错觉 垂直一水平错觉 贾斯特罗错觉 多尔波也夫错觉 月亮错有机体节律性活动计时工具自然界周期性现象知觉时间的媒介知觉时间的媒介大众传播心理学4觉 形状和方向错觉:佐尔拉错觉 冯特错觉 爱因斯坦错觉 波根多夫错觉5.3 错觉的理论眼动理论:错觉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当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

9、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第二章 行为动力理论1、动机概念 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内在社会动机和外在社会动机的涵义和关系3、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与研究4、成就动机的培养与训练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6、自我实现的人的特征与价值 1第一节 动机的概述一、动机的定义及其分析(一)动机定义1、动机( motivation ):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与动机有关的几个概念: (1)均衡作用 homeostasis 是指人体保持体温、血糖水平、体液含量、酸碱比例等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平衡机制。人体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自动平衡的功能,当某些方面

10、出现失平衡时,就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2)需求 need:是指生理上的一种匮乏状态,她导致个体产生内驱力(3)内驱力 drive:一种驱动个体采取行动,去补充需求,恢复平衡的内在力量(4)本能 instinct:个体天生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倾向。(5)诱因 incentive:是指能够引起个体动机的外在刺激。二、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引起行为、触发活动2.引导功能:引导活动朝向一定的方向、某一目标3.维持和调整功能:如果目标没有满足、实现,促使有机体持续的从事这种活动,直到达到目标。遇到挫折、障碍,调整有机体,调动机体的各种功能,知道实现。从动机的功能上来说,激活、引导、维持和调整个

11、体活动目标实现的内在驱力。简单讲动机是活动的内在原因动机的复杂性1、动机与与行为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1)有些行为具有明确的动机而有些行为的动机不是很明确。两类行为:A、表现性行为(或内因行为) (autochthonous behavior):如健康的人走路时脚步的轻快,不是动机性行为。B、应对性行为(或外因行为) (allochthonous behavior):如努力工作、追求目的等,属于应对性行为。(2)个体的行为往往同时受多种动机的影响。行为的不同阶段主导动机不一样。学习阶段对专业的兴趣大众传播心理学5考核阶段争取好成绩结束阶段博士,受到别人的赞赏等2、个体明确表示的动机往往不是真实的

12、。3、实际起作用的动机与本人意识到的动机往往不一致。4、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unconscious motivation )是存在的。三、动机的产生原因需要+诱因动机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一)需要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个体内部维持生理功能的物质要素(如水和食物)消耗到某种程度时即够成的缺乏状态。2、心理需要(Psychological need):凡是生理需要以外的需要都是心理需要。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形成需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感到缺乏什么东西,有不

13、足之感;二是个体期望得到什么东西有求足之感。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起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当人们的需要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转化为动机,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需要一览表生理需要 人类心理的 28 种需要有关生命的需要有关成就名誉的需要有关职权、适应的需要有关安全的需要有关情感的需要其他的社会需要如获得、保存、秩序、保持、构成如优越、成就、显示、修身、防止他人毁谤、承认、防御、奋发如支配、恭顺、模仿、自律、对立如攻击、屈从、逃避如爱、恨、帮助、救护如游戏、求知、解明(二)诱因能诱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景正诱因: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者负诱因:个体逃离或躲避某种刺激而获得

14、满足者动机对结果的影响取决于动机的强度和行为,不同动机,不同行为,可以导致不同结果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需要缺乏 焦虑状态 动机 行为目的需要满足焦虑平息新的需要动机 合成性动机倾向 意图形成 行动的启动 行动大众传播心理学6四、动机与活动效率1、内驱力理论(drive theory)认为两者是线性关系,既动机、驱力、唤醒水平提高,活动的效率也相应提高。2、倒 U 型理论(inverted-U theory)或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认为两者是曲线关系,既高动机与低动机与低水平活动联系,而中等动机与高活动效率联系。驱力理论倒 U 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

15、学习动机强度、活动难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与活动效率两种理论都相对正确,这主要决定于活动的性质和难度。跑步等需要体力的活动,内驱力理论是正确的;智力活动需要复杂的、控制的、协调的活动,则倒 U 型理论适用。18第二节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一、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概述(一)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和报酬,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布鲁纳(Bruner)指出内在动机有三种内驱力引起:一是好奇心;二是好胜心;三是互惠内驱力。大众传播心理学7哈克曼和奥尔德姆(Hackman and Oldham)

16、认为五种工作特性能够引发人们的内在动机:技能多样性;任务多样性;任务重要性;自主性;回馈性(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是指人们不是由于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产生动力,由活动以外的刺激对人们诱发出来的推动力。例如有人为了争取先进工作者而努力工作;有人为了避免批评而完成工作要求等。总之,个体认为自己主要是对活动感兴趣而参加活动,那么为了获得某个外部目标,那么就是被外在动机所驱使;如果个体认为自己参加活动是为了获得内部目标,就是被内在动机驱使。(二)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缺一不可个体获得成功的方式来源于不同的动机。莱维特(Leavitt,1983)的研究:1、内在取向模式(I

17、ntrinsic-direct style)是由内在动机激发的行为,人们喜欢任务的要求和挑战,把他们的活动与自身内在的优秀标准进行比较。2、竞争取向模式(Competitive-direct style)由外在动机所激发出来的行为,人们把自己与他人或者他人的成就进行比较。这类人不仅想成功,而且想胜过他人。对这些人来说竞争是完成任务的不可缺少的方面。3、权力取向模式(Power-direct style )是由外在动机激发的行为,人们试图控制别人,或者控制其他资源、环境,以完成任务。这类人工作中常常把任务分派给他人完成,但是同时保持着控制权,操纵整个环境。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内在动机与外

18、在动机在有些情况下会发生互相排斥作用。狄西(Deci)的研究: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并不是简单的相加的关系,而高度的外在动机会妨碍高度的内在动机。在一些情况下一个,对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行为给予奖励,会因此而削弱内在动机。但是,也有些情况是不一样的,也可以排除外在动机对内在动机的影响。如个体对某一活动非常熟悉或者具有某种人格特征或工作习惯,或者内在动机非常强烈等,都能够使外在动机变得不重要。三、影响内在动机的因素(一)奖励(reward)狄西指出奖励有两种功能:(1)控制功能物质性奖励减弱内在动机(2)信息功能评价性奖励加强内在动机(二)自我控制(self-control)与自我决定的影响(self-

19、determined)鼓励人们提高自身的自我控制感,加强自主权,能更好地提高内在动机水平。(三)外在动机施加者的行为特征艾曼贝尔的研究:可能发展子女内在动机的父母的特点:较少权威和限制,鼓励独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注重理性。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和动机亲和动机(affiliation motive )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这种动机促使人去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社团活动等。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当它引发的交往行为得以顺利进行时,个人就感受到安全、温暖、自信;当交往行为受到挫折时,个人就感到孤独、无助、焦虑和恐惧。人与人

20、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健全社会的重要标志。从种系发展来看,凡是群居动物,都存在合群和个体间的亲近行为,这是它们固有的生存方式。在这类动物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谁要是破坏这种生存方式,谁就会受到孤立,而孤立对它就是一种惩罚。大众传播心理学8人类自古就是群居动物,亲和动机可能有某种生物学的根源。二、成就动机(一)定义墨瑞的成就需要:指个体想要尽快尽可能地把事情做好的一种欲望或者倾向。(二)成就动机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三)成就动机的结构(四)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人取向成就动机(一)成就动机的概念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是指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的活

21、动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它使个人不断进取以追求新的目标;使人克服困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使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精益求精,力求达到完善的地步。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1.愿意承担中等难度程度的任务2.极想知道活动的结果;3.不愿做简单重复的事;4.谨慎负责,成败之父;5.总是选择有能力的人合作。(二)成就动机的结构成就动机由哪些心理因素构成?阿特金森(J.W.Atkinson,1958 ,1964) 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因素构成,一种是希望成功(hope for success),另一种是害怕失败(fear of failure)。前者使人趋近目标以追求成功,后者使人回避目标以避免失败

22、。一事当前,这两种力量往往同时起作用。当希望成功的倾向在力量上大于害怕失败的倾向时,个体就去追求目标;当害怕失败的力量占优势时,个体就会退缩不前;当二者力量相等时,就会造成心理冲突,使人焦虑和痛苦。希望成功与害怕失败的力量组合形成如表中所示的四种情况:对于害怕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最大。对于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力量相等的人而言,任务难度不会改变其犹豫不决的焦虑状态。(四)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人取向成就动机由余安国和杨国枢提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一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的决定目标或者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

23、而该目标和在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个人取向成就动机:一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的决定目标或者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该目标和在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个人自己。1、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特点:(1)强调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他人或者所属的团体来决定(2)选择做什么样的行为以达到目标,也是由重要的他人或者团体来决定的(3)成就动机的效果如何,也往往由他人或者团体来评价,评价标准也由他人或者团体来决定的(4)从总体上看,个人对成就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比较弱,相应地,成就的社会工具性比较强,即追求成就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让他人和团体高兴。2、个体取向成就动机的特点(1)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

24、 是由个人来决定大众传播心理学9(2)选择怎么样的行为来达到目标也是由个人来决定(3)成就行为的效果如何,往往由个人来评价,评价的标准也是个人自己定的。(4)总体上说,个人对成就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比较高,相应地成就的功能自主性比较强,即追求成就本身是一种目的。三、权力动机McClelland (1975)在其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一奇怪现象,凡是对工作成就动机高的人,对人事问题均无兴趣。换言之,对工作成就动机高者均无领袖欲。就是说虽然人们通常将社会上追求权力而且位居要职者,也视为一种成就,但在这种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并非心理学家所指的成就动机,因此将这种动机称为权力动机。所谓权力动机(power m

25、otive) ,是指个人所怀的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此一说法有点像一般人指的“权力欲” ,但在心理学上的涵义,两者是不完全相同。研究发现,凡是对社会事务有浓厚兴趣,而且极愿以其作为影响大众的人,其行为背后均存有强烈的权力动机。但权力动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化权力动机(personalized power motive) ,另一种是社会化权力动机(socializedpower motive ) (Lynn oldenquist,1986) ;前者之动因为己,后者之动因为人。个人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上多表现为:(1)喜欢参与社会活动,尽量利用机会表现自己,在团体中如有才能相当

26、或胜于自己的人,就会与之为敌,非将之击败不可。这种人表面热心社会事物,事实上是利用社会形象,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2)热衷于追求权位,将权位本身视为目的;甚至不惜以卑劣手段达到目的。(3)视物质条件为最高价值,不仅尽情享受物质生活,而且也竭尽所能去聚积财富;并企图藉助于别人的财富条件,炫耀自己社会地位,从而达到影响别人甚至控制社会的目的。社会化权力动机强的人,行为表现上的特点主要有:(1)关心社会,但不实际参与社会事务,只在个人专长范围内,以传播知识观念的方式影响别人、助益社会。如一些教师、作家、编辑、记者等等;这些人怀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对社会的关怀,但主要靠他们作品影响社会。(2)关心社会也走

27、入社会,他们以自己的专长为人群服务;或是解除别人的痛苦,或是维护社会安全,从而达到影响别人与助益社会的目的。社会上凡是不专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人员,如有些医师、律师、牧师、传教士等就属于这一类。(3)以服务为目的的团体领袖,他们爱人类,爱社会,对社会公益与人民福祉,怀有很深的使命感,企图以其才能领导大众,从事改革,藉以达到影响别人与助益社会的目的。在他们居于团体领袖地位时,虽然他们也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但他们不重视行使权力的当时得到的个人满足,而重视在行施权力之后所产生的利民效果,藉此而实现自己的理想。第四节 主要动机理论所谓动机理论(theory of motivation) ,是指心理学家对

28、动机所作的理论性与系统性的解释。动机理论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一、麦独孤的本能论逃避本能与惧怕情感斗争本能与愤怒情感拒绝本能与厌恶情感哺育本能与母爱情感求偶本能与嫉妒情感求新本能与好奇情感服从本能与自卑情感支配本能与自负情感群居本能与怕孤独情感大众传播心理学10求食本能与食欲情感收集本能与占有情欲感构造本能与创造欲情感二、劳伦滋的习性论K.Z.Lorenz 认为攻击与食、性、逃跑一起构成了动物的四种本能 。攻击本能具有积极的功能:通过攻击,强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异性,有利于种族的生存适应,同类之间的竞争可以使它们在看见分布上合理,不会因为密度太大而耗尽食物。 每种动物都有该物种特有的行为,即习性。

29、动物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某些行为的发育需要在特定的时期完成,错过这个时期该行为就不会出现或者很难出现。三、弗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一是性本能,一是自我保护的本能,性本能更为重要。 Libido 在人体内逐渐积累,必须通过某种途径发泄,从而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原动力。人类的一些高尚行为也不过是性冲动的升华。 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认为人类动机可以分为层次,它们构成了一个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要满足后,另一个更高的需要就会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因此人们很难得到完全的满足,总是处在追求中。52

30、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1、人的本性社会文化对人有影响,但是人本身的内在力量尤为重要,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价值体系起一种促进作用,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潜能(latent energy)或者基本需要(basic needs),人要求起潜能得到实现,这就他的自我实现论的中心思想。他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倾向,如创造、自觉、关心他人,好奇、不断成长,爱他人被人爱等。2、人类的主要需要(1)physiological needs(hunger,thirst,and so forth) (生理需要:饥饿,口渴等) ;人类最原始的最基本的需要,指饥需食,渴需

31、饮,寒需衣、病需医以及要结婚等,一切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产生的,但是有限度的,当需要被满足时,就不在做为行为的动力而存在。(2)safety needs(long-term survival stability) (安全需要:感到安全、没有危险) ;安全的需要是存的需要,除了对此时此地的考虑外还要考虑将来。(3)belonging ness and love need(友爱与归属需要:成功与被接受)人们渴望与他人有一种充满深情的关系,渴望自己的所属群体和家庭中有个地位。每个人都愿意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关于爱的需要他认为既包括给予爱也包括被爱。(4)esteem needs(achievem

32、ent and acceptance) ; 这是一种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实力、成就、优秀、胜任、自信、独立和自由的欲望;一是对名誉和威信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尊重的欲望,即要求自己有名誉、威望和地位。这些需要的满足可以增长人自信的到,觉得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用,这装卸需要受到挫折会使人产生自卑、软弱、无能等情感。(5)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realization of potent ) (自我实现的需要:寻求自我成就和实现个人潜能)要求实现个人的聪明、才智、理想与抱负。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促使他的潜力得到实现的趋

33、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自我实现的需要被剥夺会引起“疾病”和萎缩。它们的消化吸收能够促进丰满人性成长,趋向更大的愉快和欢乐,趋向心理上的“成就” ,趋向更多的顶峰体验。五、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1、认知性内在动机大众传播心理学11(1)一致性需要:一个人的各个方面(包括态度、信仰意见和自我形象)需要保持一致,达到一种内在平衡。(2)分类需要:人们往往要对事物和他人进行分类,通过内在分类来使世界获得意义。(3)自主需要:人们希望能够控制和字有关的事物,这种控制感与人的自我价值感联系密切。(4)目的论的动机: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和演变都是为

34、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在人们的头脑中,有一些目标状态类型,人们努力想将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这些类型匹配起来,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2、情感性内在动机(1)减少紧张的需要:人可以看做是一个张力系统,紧张的减少可以带来满足,而紧张的增加会导致不舒服。因此减少紧张就成为人的一种情感需要。(2)自我防御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形象,如果人们的认同或者自我形象受到威胁,就会产生自我防御的需要,出现防御性行为。(3)自我维护的需要:人们要维护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增加自尊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4)认同的需要人们希望巩固自我概念来寻求对自我的增进。3、认知性社会动机(1)归因的需要:人们需要确定与自己有关的

35、事物如何发生的原因,从而可以较好地认识、把握、甚至控制周围环境。(2)客观化的需要:在认识自己和外部的环境时,人们往往根据外在事物,如自己的外显行为、他人的外显行为或者各种情境因素来推断内在的特点,如人们的人格、态度、情感、满意度等。(3)刺激的需要:有时候人们喜欢寻求刺激,探索新知识。(4)功利性动机:人们希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将外在的情境看作是一个获取新信息与新技能,从而去应对生活的挑战的一个机会。4、情感性社会动机(1)自我表达的需要:这是一种外向性的动机,目的是要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身份或者特点。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让他人了解自己,并由此得到满足。(2)强化的需要:人们需要获得报酬

36、,如果某一行为在过去获得了报酬,人们就会被鼓励去重复这一行为。(3)亲和需要:人们希望与他人建立和发展有意的、满足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分享,成为某个群体的成员。(4)模仿的需要:人们往往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照他人的行为来行动,有些学者认为人们往往喜欢看那些看起来与自己相似的人,这种现象就是模仿需要的一种表现。第三章 新闻动机与新闻需要第一节 新闻动机新闻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传受者进行新闻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新闻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新闻动机是新闻传受双方的新闻需要与满足新闻需要的目标相结合的产物,是激发和维持新闻传受双方传播、接收 新闻的内驱力。第二节 新闻需要新闻需要是传受者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

37、态,表现在传受者对内部信息条件或外部信息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传受者活动的源泉。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一切活动总是以需要为中心。人的新闻需要是人类在自身生存发展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产生的,是由一定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的。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新闻需要无从产生。新闻价值是新闻的首要特征,新闻价值是社会对该新闻事实需要和关注的程度。新闻摄影的新闻价值体现在:题材重大、独家新闻、拍摄难度大、时效性强、接近性强几个方面。人类对信息需求的自觉性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大众传播心理学12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发展水平制约了人们传播需求的发展。现代社会,个体精神发展渐趋成熟,新闻需求旺盛

38、;媒介传播技术反过来促进了新闻需求的进一步提高;信息源极大地扩展和丰富;呈现“信息爆炸”态势。新闻动机与新闻需要需要是人类各种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动机是各种源泉的具体体现。“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各种不同需要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 。 (彼得罗夫斯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身的某种需要而做事,那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成” 。 (马克思)引发人们行为的动机,必须在人的某种需要和某个具体目标结合时,才能使人跃跃欲试并产生朝向目标的动力。这个动力会激发人们的智力活动。新闻传播活动是新闻传受者双方心理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信息的交流,达到心理需要的满足。新闻需要具有静态的性质,当新闻需要与具

39、体目标相结合,激起人们进行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时,需要就成为新闻活动的动机。新闻动机是在新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传受者新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内部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这种心理上的焦虑会成为一种刺激作用于自身,变成一种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也称为内驱力。个体受到自身内驱力的作用,从而导致某种新闻行为的发生,于是新闻需要得到满足,焦虑得以解除(内稳态得到恢复) 。新闻需要是内驱力的基础,这种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此引起的新闻动机就越强烈。第三节 内在新闻动机与外在新闻动机 根据新闻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内在新闻动机和外在新闻动机。内在新闻动机是传受者内在新闻需要引起的动机,是传受者参与新闻活动的内驱力,

40、可服务于任何具体的新闻行为。外在新闻动机是指传受者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新闻行为动机;这种外部刺激也能激起传受者的新闻动机,又称为新闻诱因。新闻动机的内容1.传者的新闻动机内容传播新闻信息、引导舆论的新闻动机关注人类、交流情感的新闻动机不断进取、满足成就的新闻动机防止消极的新闻动机2.受众新闻动机的内容获取信息、掌握动态的新闻动机进行社会化、发展自我的新闻动机调剂生活、获得休息的新闻动机新闻动机的功能:1新闻动机具有激发新闻传播和接收行为的功能2新闻动机具有指向和定向新闻传播目标的功能新闻动机和选择性接触新闻动机和选择性理解新闻动机和选择性记忆3.新闻动机具有维持和调节新闻传播行为的

41、功能由政治的注意转向经济的注意由表层的发现转向深层的挖掘大众传播心理学13由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参与新闻动机与新闻工作效率新闻动机与新闻行为新闻动机与新闻工作效率新闻工作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与新闻工作效率传者成就动机的培养传者本身的自觉性是成就动机形成的前提媒体内部要形成成就动机的气氛正确处理好成就动机和其他社会动机之间的关系新闻影像在快节奏的读图时代,新闻摄影为世人提供了一把快速了解世界的钥匙。 新闻摄影-体现人文关怀新闻摄影多通过表现人行为、人的状态、人的情感等来达到传递信息,实现沟通、告知、教化或社会动员的目的。读者看照片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记者引领下,开始解读拍摄主体,然后进行角色互换,

42、依据人共有之的生活经验体会照片背后更多的人生况味。新闻摄影从拍摄理念、拍摄方法、对拍摄主体的尊重到读者解读照片方式都体现了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新闻摄影解读的开放性上,一幅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四章 认知理论第一节 认知理论概述广义的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第二节 意识和注意意识是指能为人所觉察到的个体心理活动。 一、意识与无意识特点:概括性 自觉性 能动性(二)无意识无意识也称潜意识,就是不能为人所察觉到的个体心理活动

43、的总和。无意识现象:梦、口误、笔误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愿望的象征性满足。无意识动机:充当调节器,个体常常意识不到。二、注 意(一)注意的概念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过程。2.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 集中性指向性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集中性使个体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无关事物,而且对无关的活动进行抑制。(二)注意的功能1. 选择功能大众传播心理学14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

44、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2. 维持功能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3. 调节功能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三) 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1)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的强度 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 刺激的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个体的主观状态:个体的需要和兴趣2. 有意注意(1)什么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

45、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活动任务的认识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个体的意志努力 对活动的精心组织3. 有意后注意(1)什么是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 活动的自动化 类型 目的性 意志努力 性质 例如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 不需要 低级、自发的 窗外的歌声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 需要 高级、自觉的 学习、听课有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最高级、自觉性程度很强电脑打字“盲打”,打毛衣不用看(四)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叫

46、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大众传播心理学15主观因素:如活动任务、个体经验、情绪等。客观因素:如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2.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的离开当前应当注意的对象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分散的原因无关刺激的干扰单调刺激长时间作用3. 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

47、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注意分配的条件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4. 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见注意转移的实例)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注意的强度: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第四节 感觉和知觉(一)感觉(sensation)(1)感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直接反

48、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2)感觉的作用(意义)A.感觉是认识的开端;B.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二)知觉(1)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觉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3、感觉和知觉两者同时发生,合称感知。什么是错觉错觉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

49、的歪曲的知觉。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大众传播心理学16第四节 记忆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记忆的规律及策略记忆的含义一、记忆的含义(一)记忆的概念记忆: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内容分类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2、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3、根据记忆的方式分类理解记忆 机械记忆4、根据记忆材料组织的性质分类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三)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69二、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一)感觉记忆通过感觉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都要保存一个极短的时间,就是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的几个特点:1)编码方式: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保持与遗忘机械识记和理解识记 再认、回忆编码(识记) 储存(保持) 提取大众传播心理学172)贮存时间:“瞬时” ,大约 0.251 秒;3)容量:尚无定论,比短时记忆稍大;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如果受到注意,则进入下一个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二)短时记忆在注意的条件下,将有关信息短暂呈现一次(一般为 1 秒) ,对这种当前信息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