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科术后切口感染风险因素分析,骨科手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手术,通过骨科手术可以到对患者损伤的骨骼进行修复或者是重建的目的,并最终使得手术部位的功能得到回复。由于在骨科手术的进行当中通常会对手术的部位进行组织的分离、骨膜的剥离然后在骨骼受损的部位进行固定物(钢钉、钢板、髓内、异体骨等)的植入,使得手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手术后容易出现机体的排斥反应及切口的感染。一旦切口发生感染,就会引发比较严重的后果,比如引起内固定物外露、手术部位皮肤缺损、骨髓炎、骨不连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治疗,对患者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的肢体残疾,更严重的将会危机患者的生命。,外科感染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
2、件下,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组织在其中繁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一系列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等病理变化的过程。 分为 1.手术部位感染 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组织的感染 2.软组织感染和感染性组织坏死,如 3.在一区域内扩散的感染,如腹膜炎 4.器官或系统感染,如胆道感染,骨科切口感染,(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感染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
3、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2.自然裂开或有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有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细菌来源,空气5% 手术人员35% 口鼻手 患者皮肤 50% 手术器械植入物 10%,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患者因素(不可控) 年龄 肥胖 吸烟 营养状况 免疫功能 各
4、种慢性疾病,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医院因素(可控) 术前住院时间 术前皮肤消毒 备皮方式及时间 手术部位皮肤消毒 术前外科手消毒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感染或有菌手术人员的管理 手术室环境:通风、消毒等 手术器械的灭菌 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 手术技术:止血、异物等 手术持续的时间,体温与切口感染,麻醉损伤体温调节 麻醉时可能发生低体温 麻醉扩张血管降低中心体温 低体温引起:-感染几率增加-心肌缺血-增加出血 术中低体温氧摄入降低损害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氧摄入降低可减少胶原蛋白的沉积-伤口愈合迟缓 30分钟的预热表明能降低感染率舒适是患者最重要的感觉确保所用患者任何时候的温暖 体温与保暖 预防低体
5、温的方案应在手术前开始实施持续到手术结束后。 冲洗手术部位,使用37无菌生理盐水等。 保温方法:保温材料覆盖,强力空气加热,循环温水床垫,电阻加热等。,输血与切口感染,输血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异体输血显著增加切口感染率。 每输入1个单位的浓缩红细胞,感染的危险性增加5%。 血液储存时间延长,感染发生率增加。,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年龄(大于60岁) 住院时间(大于10天)(尤其是术前时间大于10天)切口类型(是否开放、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使用糖皮质激素 是否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术前是否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手术类型及部位(择期手术或急诊手术、皮肤条件) 手
6、术时间(大于3小时) 手术地点 是否接台手术 有无参观人员 术前刷手是否规范,骨科切口感染有别于普通外科的影响因素,骨折类型和部位 高能量损伤、复合伤、多发伤和粉碎骨折,骨折部位创伤教中,周围软组织损伤眼中,术后感染几率大 上肢骨折循环较下肢丰富,较少感染。下肢尤其小腿因为胫骨皮下软组织少,若骨折端损伤中,局部剥离多,影响皮肤血供,则感染几率大,骨折内固定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较闭合复位髓内钉或克氏针固定更易感染,应对措施,围手术期的管理(包括基础疾病的控制、危险因素的预防、评估全身状态、术前预防用药等) 重视术前预防用抗生素 重视骨折周围软组织的保护 严格无菌操作 术中轻柔操作及术区的冲洗 皮肤缝合打结避免过紧或过密 尽量减少手术时间 尽量避免输血 严格的手术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