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3.了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学习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归纳导入:在这一战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的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吧。,学案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课本。 2.结
2、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 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淝水之战形势图,淝水之战双方进军路线图,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史实,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事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胡床,椅子,方凳,
3、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 族人民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方面的发展趋势怎样?,想一想,各民族逐渐融合,鲜卑的文化极其落后,统一北方后,摆在鲜卑面前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想一想,巩固其统治,平城,洛阳,小辩论:要不要迁都?,情景问题:“要不要迁都?” 鲜卑保守贵族会怎么想? (作为保守者的角度) 北魏孝文帝又会怎么想? (作为改革者的角度) (思路引领: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平城,洛阳,思路引领: 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探究二:看改革措施,探成功原因,活动二:孝文帝改革过程中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
4、事: 1. 孝文帝的儿子,在到达洛阳后,不喜欢气候炎热,想逃回平城,孝文帝发现后, 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 。 2. 495年,一位年满28岁的鲜卑族官员用汉语向孝文帝上奏他的微服私访时的 见闻,由于他说话风趣,孝文帝哈哈大笑,一高兴,给了这个官员很多奖励。 小组讨论: 看了以上故事,请你想一想孝文帝改革为什么会获得成功,探究三:以史为镜,评历史人物,在今天的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实现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跋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大家展开辩论。 正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对中华民族的融合有重大贡献的皇帝。 反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拓跋民族的罪人。请双方准备好辩词,分别进行辩论发言。,探究四:学以致用:,以史为鉴,语言方面,推广普通话,礼法方面,尊敬孝顺长辈,请你谈一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总结梳理整合提高 【知识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北魏孝文帝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大胆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奠定了基础。,